徐直军的简介(徐直军简介及人生经历)
1、人物简介
徐直军,男,出生于196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
2、个人履历
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CEO及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
自从2016年3月韩国围棋第1人李世石以1:4的比分输给阿尔法狗(AlphaGo机器人)之后,全世界就已经开始惊呼,人工智能全面碾压人类智慧的步伐已经越来越迅猛地逼近了。仅仅两年多时间过去,无人飞机,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甚至无人汽车的上路测试,等等等等,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展示人工智能的强大驱动力,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物流环节大显身手,智能分拣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前不久上海某港口高度智能化的集装箱码头试运行表明,我国已经在该领域领先了世界一步。随着数控机床等形形的机器人的运用,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已有了大幅提升。就是在大数据运用方面,今日头条已经全面实行算法推送,机器根据人们各自的偏好将内容推送到你的客户端,人工智能早已经准备好了,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未来的每一步发展。当然,面对看似简单、实则难以概全的提问,恐怕难以说得面面俱到,不周之处还望海涵。每时每分每秒,快节奏的社会是从不会停滞自己的脚步的,多看多学是不二之法。
谈到人工智能何时普及的问题,不妨参考一下工业革命的历史。蒸汽机从出现到普及只用了几十年,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到电力普及也只用了几十年。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是最近几年诞生并流行,因此是否还需等待几十年才能普及呢?
其实不然。
事实上,人工智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成为大热,图灵机的提出以及达特茅斯会议的一众大佬的召开,让人工智能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
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仅缺乏各种复杂的数学模型,更缺乏庞大的算力的支持。因此在早期,AI领域拿的出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业级机器人,操作局限于简单的几个基本步骤,而在生活领域,更是无法涉及。
当几十年过去,随着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云计算的诞生,人工智能重新焕发了活力。当人力已经无法应付越来越大的数据量时,计算机在无数数学模型的确立下已初具智能,唯一制约的只有算力。
而在云计算的驱动下,这个烦恼终于被解决,计算机可以处理相当复杂的数据,尤其是对于数据的筛选和挖掘。
光是飞天云每天处理的数据都能达到PB级,这就相当于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数据量。
这意味着什么呢?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海量的数量支持下,人工智能落地的范围相比于以前,更宽广了,不会局限于简单的工业级机器人和基础操作。像是日常生活、政务、工业、农业、服务业,从基础服务到更高阶段的便利,AI有无限想象空间。
以农业为例,过去的农民是靠天吃饭,收益受天时影响,种植靠经验,不可控的因素较大。但现在有“农业大脑”,背靠AI技术,可以根据实时天气和环境变化实现智能调节,这样一来,农田里的作物可以完全脱离人力,实现智能种植,产量远超了以前。
这在人工智能没有普及和技术发展之前,是不可能想象的。
在生活服务领域,以杭州这座新科技城市为例,AI能提供的便利,从交通、出行、医疗到支付、政务办理等,都能覆盖。可以说,从市民走出家门开始,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享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就拿出行来说,过去的杭州是一个集成了堵车难、停车难等诸多城市病的新兴城市,市民面对日益拥挤的城市有些束手无策,而自从“城市大脑”诞生后,依靠数据处理,最终综合统筹,从而实时调度马路上的一举一动,提高了50%的出行时间。
事实上,我们已经身处并在享受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改变与红利。
而未来,AI还将触及更多的领域,可能在以后,你从睁开眼到闭上眼,每一个环节,都有AI的身影。
谢谢邀请!
人工智能技术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技术,不仅涉及到的学科众多,而且难度也比较高,这是人工智能领域整体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数据和算力的有效支撑,所以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落地应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突破,尤其是在深度学习领域,落地应用的效果也在逐渐得到改善。
人工智能技术何时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普及应用,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场景搭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特定的场景。当前,适合于智能体应用的场景还比较有限,比如一些规则清晰、重复性较高、难度较低的工作场景,往往会率先实现智能体的落地应用。
当前,自动驾驶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技术大面积应用的重要突破口,如果自动驾驶实现了落地应用,那么基于自动驾驶技术会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生态,这也会全面促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从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动驾驶很有可能在十年之内实现落地应用。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对于人工智能普及的这个概念得分程度。人工智能应用很广,他的普及并不是指机器人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体现在方方面面。
目前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就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
现在你我用的今日头条就是国内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的佼佼者。他的喜好系统,推荐系统,重复信息过滤系统,不良信息拦截系统等等都是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都不是人为的去完成的。
你我手机上的语音助手siri等,也是基于神经网络训练得出的结果。还有很多美图软件,拍照软件,人脸识别解锁等等都是人工智能的产物。
目前而言金融领域的量化交易技术也是人工智能的产物,所以无论是炒股炒币现在的散户都越来越难生存了,割韭菜都用人工智能。
所以,人工智能目前其实已经渗透于我们生活之中
如果题主要说的是仿人机器人这种完全要融入我们生活我个人认为估计至少50年。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必将经历:军用-工业应用-民用的过程。目前而言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并无法实现完全的像人一样沟通运动,也没有完全代替人类进行工业工作的机器人。
如果说一些比较简单的例如服务机器人,无人机,送货机器人等等的普及,其实技术和制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他们的普及目前而言难度在于制造的成本和销售的价格,当这些产物完全落地制造业,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使价格压低,制作标准化以降低成本。这样当他们的价格到达一个群众能承受的范围后,这些低端一点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将普及。
按专业解答,我真不会。要是懵,我道可以说,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达到60%以上普及率,最快应2035年以后。
人工智能想要大面积普及,普遍应用。只有全社会参与,众多企业研发和生产制造,并且国家在这方面的大力度支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产品价格要亲民。\r
据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介绍,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现在真正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连1%不到,预计要到2025年才会大范围普及。
感谢邀请。
人工智能的普及与否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
就像当年的电视、电话、手机、计算机等在我们的社会中一一出现,却花了很长时间才能普及一样,
其中计算机的出现和普以及电话的出现和普及用的时间比较长。
第一成本:技术成本。
电话虽然很早出现,但通讯方式和通讯网络的技术革新才刚刚开始,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必须有强大的技术群变化才能完成整个革命性器件的世界通用,所以电话的出现带来了与之相关的材料、方式和网络的技术变革,而电脑的出现也带来的与之相关的芯片、集成、交互、智能等方面的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到现在继续进步。这些进步都完成了之后,才有了电话和电脑的真正普及。
第二成本:价格成本。
能普及大众化,就必须在大众的购买力范围内,比如几百的电话或者几千的电脑,对大众来说,已经变得完全可以接受,所以电话和电脑才可以普及。
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电脑,价格等比是现在的上千倍,你叫一个普通人去买台电脑,不吃不喝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买下,就无法有在大众中普及的基础。
人工智能普及的基础就是价格。
小部分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具备了普及的基础,且有些智能机器人等已经渐渐地踏入到了普通人的家庭。但就目前普及度和技术成熟度来说,远远不够。
三分认为类人的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最高标准,只有类人的人工智能走入几乎每一个普通家庭,才叫真正的人工智能普及。
目前这方面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且成本居高不下,能走入大众家庭的也只是一些扫地机器人之类的初级人工智能。
三分认为,如果没有大的突破性技术变革,人工智能走入普通人的家庭还会有30年到50年的路要走,一是积累技术,让人工智能真正的智能,二是降低成本,让人人都可以买得起人工智能,只有这个时候,人工智能才会真正的普及。
感谢问答在科技领域的问答邀请!
这个问题是大喵第二次在回答了,已经有不少朋友已经了解过了,今天通过再次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人工智能,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为什么现在没有普及是因为,生产和创造这个工具的人群,在国内为数不多。导致国内目前接触人工智能的都是一些搞研发的朋友
想要大面积普及,只有各企业,包括研发,生产制造,国家在这方面大力度支持,很快就会普及。一旦大面积开始生产,生产成本会降低很多价格会很亲民,价格亲民的情况下,确保产品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确实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信用户也会很乐意接受。
回答就到这里咯,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什么看法,可以关注大喵的头条号,我们一起交流!
现在己经开始,由点到面,估计是永恒的,人类最大的习惯是想支配别人,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永恒力量。
记者|陆柯言
制裁阴影下的华为正努力寻求新的生存路径。
4月12日,华为在深圳举办了全球分析师大会。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布了华为未来五大关键战略举措——
第一、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尤其是增强软件能力、加强先进工艺弱相关产业投资和智能汽车部件产业投资;
第二、推动5G价值全面发挥,定义5.5G,牵引5G持续演进;
第三、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全场景无缝的智慧体验;
第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社会;
第五、努力解决供应连续。
徐直军提到,华为对从实体清单中摘出来不抱任何幻想,已经做好长期在实体清单之下工作和生活的准备,五大关键战略则是在为这种状态做打算。不同于往日“希望明年还能发财报”的悲观,他表示如今的华为“活下来还是有希望的,现在的目标是想存活得好一点。”
在这场面向全球的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几乎回应了所有华为近期备受关注的议题,包括造车、芯片库存、云业务变阵和十年后有可能问世的6G技术。
关于造车:将推出汽车子品牌
华为究竟造不造车?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徐直军在回应这一问题时透露,华为确实不造车,将用Huawei Inside的方式与传统车企共同打造子品牌,目前北汽、长安、广汽三家伙伴已加入合作,北汽旗下子品牌ARCFOX极狐正是其与华为合作的子品牌之一。
第四季度,打上“Huawei Inside”标识的智能汽车会陆续推出,但不是所有使用华为软硬件能力的汽车都会打上这一标识。徐直军补充道,这种深度合作并不会太多,或许仅限于全套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车型。
他表示,这是华为慎重考虑多年的结果。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这个汽车品牌,而是华为的ICT技术。华为不仅要帮助车企“造”好车,还在考虑帮助车企“卖”好车。不过,他并未透露是否会开放手机销售渠道给汽车业务。
毫无疑问,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华为重点投资的产业。对于这一BU的收入展望,徐直军说,今年在智能汽车部件上的研发投入已超过10亿美金,即便不做国外市场,每年每台车平均收入一万元就足够了。当然,未来仍会聚焦全球市场。
芯片库存
自台积电等关键供应商断供后,华为最受关注的焦点莫过于芯片库存还能用多久。一个标准答案是,2C芯片仍然没有解决方案,2B芯片则暂时够用,但也不是高枕无忧。
“芯片库存告急的当下,华为有两条路可以走。”徐直军说,一是尽量满足特定区域、客户,以争取活得更长一点;二是,华为自身是排名全球第三的半导体采购大户,中国还有很多企业担心未来会像华为一样,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总会有企业愿意投资满足。
这两条路都可以理解为“拖延战术”——尽可能节省和延长芯片的使用期限,以期待新的转机。
值得关注的还有海思的生存现状。海思是华为的芯片设计部门,华为手机最具竞争力的麒麟芯片则出自海思。芯片代工停止后,海思团队下一步该怎么走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对此,徐直军回应称,海思本身是华为芯片的设计部门,公司对其没有盈利要求。“只要我们养得起,我们就能养着这支队伍继续向前,他们可以不断做开发,为未来做些准备。”
华为的芯片短缺危机同样蔓延至其它友商,恐慌性备货、严重缺货成为今年半导体行业的主题。徐直军表示,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是造成此轮缺芯危机的重要原因,华为呼吁全球半导体产业尽快恢复合作常态。
云业务频繁调整,集中精力做软件
华为云在近段时间迎来密集的组织人员调动。4月9日,华为内部发布公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被任命华为云董事长,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被任命为华为云CEO。
而就在几天前,华为还任命张平安为Cloud BU总裁,同时撤销云与计算BG( Cloud&AI BG),原服务器、存储等划归到“网络产品与解决方案”。这意味着,华为云与计算BG在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后,即被拆除,且迎来剧烈人事变动。
一种解读是,华为有意将云业务单独打包上市,原因是云业务仍需要大量投入,但由于加紧零部件备货,华为目前的现金流已然不够。
徐直军回应称,成立云与计算BG的目的是服务器、存储、云业务能够协同运作,但后来发现这样反而消耗了云团队的经历。现在服务器、存储独立,云BU可以集中精力来发展云,核心目的是强化在软件领域的投资,增加未来软件服务收入占比,因为“云的核心就是软件”。
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在芯片告急的当下,华为寄希望于软件业务增长,以减少对芯片的依赖。正如任正非所说,“未来是云时代,华为也要转向云战略”。
在未来五大关键战略中,华为也明确了软件业务的重要性,包括增强软件能力、加强先进工艺弱相关产业投资和智能汽车部件产业投资。
5G被夸大了,6G在2030年左右推向市场
徐直军预计,6G将在2030年左右推向市场,但他同时也表示:“6G是什么,自己还不知道。”
“产业界希望到2030年,会像4G和5G一样,有一个东西拿出来推向市场。”徐直军说,华为目前在做两个方面工作,一是与产业界一起努力定义6G是什么,同时华为也围绕6G做一些基础研究。“憧憬6G,不一定有6G,但会为6G可能的到来做准备。”他表示。
在6G到来之前,更值得关注的当然还是5G。不过他也调侃称,5G的作用被夸大了,“搞了十几年5G了,但每次去参加行业会议,我都听不懂他们讲的5G到底是哪个G”,“5G就是4G向前演进一代,和2G向3G演进没什么区别,当然它比4G好一点,但是说5G是一切一切的基础,那也太夸大其词了。”
- 2021-11-22世预赛欧洲区积分榜(世预赛欧洲区积分榜新浪)
- 2022-04-08猫狗像什么打一个成语(猫狗像什么打一个成语是什么)
- 2022-04-23水饺一般要煮多久才会熟(冰冻水饺一般要煮多久才会熟)
- 2022-04-21建筑服务包括哪些内容(建筑服务包括哪些内容及税率)
- 2022-04-07扎带规格型号(扎带规格尺寸)
- 2022-04-11什么的小红果(小红果是什么水果图片)
- 2022-04-05古风歌手(古风歌手排名)
- 2022-05-18怎么引流到微信呢(什么是快手引流)
- platinum皮卡是什么车(platinum皮卡价格)
- 阿尔法罗密欧什么档次(阿尔法罗密欧什么档次的车)
- n是什么牌子的车(aston martin是什么牌子的车)
- 贝纳利是哪国的品牌(贝纳利是哪国的品牌摩托车)
- 奔驰无框车门有哪些车(奔驰无框车门有哪些车图片)
- 今天突然锁车后视镜不折叠了(今天突然锁车后视镜不折叠了,感觉卡住了)
- 宝骏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宝骏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新宝骏质量如何?)
- 星星车标是什么车(一个星星车标是什么车)
- 火花塞有机油怎么回事(摩托车火花塞有机油怎么回事)
- 刹车异响尖叫怎么处理(刹车异响尖叫怎么处理 反复响)
- 行车记录仪内存卡怎么格式化(行车记录仪内存卡怎么格式化不了)
- 新车发动机故障灯亮了应该怎么办(新车发动机故障灯亮了应该怎么办 消除)
- v是什么车(v是什么车牌子多少钱)
- 隐形车衣的材质有几种(隐形车衣什么材质的好)
- 电动车充电时间(电动车充电时间越来越短了,怎么回事?)
- 浙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下的“法治桐乡”建设
- 充电桩“布局织网”正当时 宁波已经建有68个公共充电桩
- 上海晒车牌拍卖账本74亿元用于公共交通
- 浙江温岭公共预算改革:投资千万项目被民意叫停
- 嘉兴市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实地督查
- “浙江新闻”等46个微信公众号被永久关闭
- 加快示范区创建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 沪闵行公共自行车4年失1200辆 商家称"是我的"
- 浙江杭州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开、评标秩序
- 床上用品合格率高,公共拖鞋合格率低
- 提莫西查拉梅(提莫西·查拉梅百度百科)
- 10抖币是多少钱(抖音充值10万音浪需要多少钱)
- 温枢刚(温枢刚是哪里人)
- 抖音歌曲阿啊阿啊(抖音哇阿阿阿是什么歌)
- 孙答应是谁(孙答应是谁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