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福建电视台 > 全心购物在线直播

闪击战是哪个国家的著名战术(闪击战各国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7-01 13:45:33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闪击战是哪个国家的著名战术(闪击战各国的特点)

闪击战是哪个国家的著名战役:

是德国的著名战役。德国通过闪击战,是迅速的攻占了好几个国家,从心理上就压制了盟军。

创建闪击战的是德国的将军古德里安,是凭借着德国先进的机械化部队,创建了这个闪电战。在二战初期是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古德里安为什么没能晋升为元帅:

这是因为古德里安和的意见不合,并且还发生了很多次的争吵,最后就被免职到了预备役。就是因为被免职,所以古德里安才得到善终。

德军失败了之后,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了,在审判的时候并没有遭到太多的指控。最终,古德里安成为了西德的军事顾问,最终因为心脏病而死。

另一个关于装甲部队的辅助性单位的落后问题同样重要,德军在伴随坦克作战的半履带装甲车以及自行火炮上落后太多,绝大多数配属给装甲师的仍旧是汽车载的步兵和牵引式火炮,这让坦克的快速性无法充分的施展,装甲师的进攻速度不再是由坦克决定,而是那些摩托化步兵和火炮来决定。这一问题在德军减少了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后得到放大,坦克数量的减少使得其对于步兵和火炮的依赖性更加严重。尤其在东线这种道路落后、地域广阔的战场而言,一支全履带化的装甲部队的作用远远超过那些传统的装甲师,后期的以坦克、半履带运输车、自行火炮组成的战斗群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就是最好的证明。假使一开始德军就已经建立一直真正意义的履带化的装甲部队的话,那么二战的结局真的有可能会改变。

###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以上这两点就是德国“闪电战”最致命的两个缺陷。只要制空权和后勤补给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闪电战就根本打不了。闪电战的威力也根本体现不出来。但二战后期制空权和后勤补给也是德国最头痛的两点。所以德军闪电战只能被扫进“垃圾堆”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意见。

###

闪击战(Blitzkrieg)又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发明和使用的全新立体作战模式,其创造者便是有“闪击战之父”称号的古德里安。

图注: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图片来自网络

闪击战的核心力量是航空兵和装甲突击群,其中的装甲突击群包括有坦克部队、机械化的炮兵和步兵部队等,同时对于后勤、通讯及指挥灵活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图注:集结中的装甲集群,图片来自网络

在战斗战役发起之前,要保证进攻部队的隐蔽性,以此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战役开始后,具有优势的航空兵在战役发起阶段必须集中力量快速打击敌人的机场,以此获得战场制空权。在获得制空权之后,航空兵对敌人的指挥通讯系统、后勤保障体系、交通枢纽及部队集中地进行打击,给敌人造成混乱和恐慌。

图注:进行空中支援的德国JU-87“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图片来自网络

在航空兵实施打击的同时,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突击集群迅速突破敌人的防线,然后快速向纵深发展,进行大范围的穿插迂回。这个过程中,已经获得制空权的航空兵应该对地面部队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援,形成空地一体的联合突击。

图注:前进中的德国坦克部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突进中的德国装甲集群,图片来自网络

在闪击战的整体作战中,速度是关键,必须在敌人没有组织起有效防御并且进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打垮对方,战争应该在几天、几星期,最多几个月内获得最终胜利。

闪击战是德国根据自身的战争潜力,运用最新的武器装备探索出来的战略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得到了成功运用,横扫了欧洲大陆。

尽管闪击战震撼了整个世界,但是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首先,闪击战需要隐蔽性和突然性,如果敌人已经探知了己方意图,并且调集兵力进行防御,那么闪击战就无法发挥作用。

第二,闪击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获得绝对的制空权,如果无法在整个战争中牢牢保持制空权,那么地面行动同样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后勤压力。由于闪击战是进行长距离的突击和迂回,对于后勤的要求很高,如果各种物资无法及时跟上,那么目标便无法达成。

第四,闪击战在设计的时候只是针对于国土面积比较小的欧洲国家,当遇到国土面积辽阔、资源众多的大国时,闪击战就失去了作用。

图注:在苏联前进的德国装甲集群,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的缺陷造成了闪击战最后的失败,最好的例子就是苏德战争,德国使用闪击战在战争爆发的前几个月一路高歌猛进,但是苏联面积辽阔,能够在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组织防御、进行动员,最终形成了力量的倒置。在具体的战役中,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想再次使用闪击战,但是苏联军队早就探明了德军的意图,在库尔斯克建立了坚固的防御,结果德军在整个战役中的前进速度缓慢,损失巨大。

图注:进行坚强防御的苏联军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列宁格勒的防御工事,图片来自网络

闪击战是特定环境和技术时代的产物,在合适的环境和运用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

说到底,闪电战最大的弱点便在于主持闪电战的人是否了解闪电战,以及对于战场形势是否有个清晰的人是,也就是说,对于主持闪电战的人有着极高的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人主持闪电战,那简直就是小丑跳梁!

我曾经详细的描述过闪电战和大纵深战略的不同之处,对于闪电战来讲,当然闪电战更加偏向于以小博大,以较小的损失,赢得巨大的胜利。

这一点要求主持闪电战的人员必须要对敌方的战略部署,以及自己方面的力量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是同时对于敌方弱点在哪里,必须要一清二楚。

对于很多人来讲,闪电战吧,事实上就是拿着装甲部队往前面冲就行了,但这恰恰是对于闪电战最大的认知错误,如果真的是这样,德国人依靠着自己的装甲部队朝着法队的内部进行充分的话,法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之内集结起一支比德国更加强大的装甲军队,来跟德国的闪电战部队进行对打。

所以说闪电战首领的装甲部队或者是用来突击的部队就是一把利刃,这把利刃特别的锋利,但是极其的脆弱,用得好直炸敌人要害,让敌人彻底瘫痪掉,用的不好,那你这把刀送出去就是送到别人嘴边的肥肉。

进攻法国的时候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一起研究了几个月以后才制定起来的一条经典的装甲部队突击路线,这样保证了整个一条突击路线的隐蔽性以及突然性,造成装甲部队突击上去以后,闪电战取得巨大的效果。

但是进攻巴巴罗萨的时候,由于牵扯到了军队太多了,导致即便是只有一条南线战场,也是需要好几个战区来给不同的人,只会因为军队力量达到几百万人,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整个一场战争就掺入了更多的需要考量其他将领的心情因素,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一条又能够打闪电战的战术准备。

所以在进攻前苏联的时候,本来要求的闪电战,由于等等不同因素的加入,导致闪电战变成了一场消耗战,而纳粹德国的资源和前苏联的资源相互消耗之比下,纳粹德国怎么可能比得过前苏联?

战场上面大家都知道你有多少斤,对你有多少装备,你的装备部署在哪里,就如同沙盘上面的推演一样,双方都知根知底了,这个时候你要找到一条能够出其不意的突击敌方弱点的线路,难上加难,双方都有准备,但是现在每一个士兵身上也都是防弹头盔,防弹衣等等东西全部全副武装,(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防止你一枪把他给毙了,因此需要一个战术以及战略大师,战略大师找到敌人弱点,策划一条经典的偷袭路线,战术大师则负责开山拓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进攻敌方最意想不到的那个点,这就是闪电战,闪电战进攻的目标绝对不能够是小目标,几十万的军队几百万的军队,多少的装备都不能够换过,来一个战略目标来的更加好。

仔细想想,如果拿前苏联的在基辅的60万的苏军去换一个莫斯科,这个价值我们是否愿意去换呢,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二战的结局还未曾可知,不过可惜,只知道闪电战的皮毛。

###

但在苏联,闪击战遇到了新的环境,虽然在战争初期消灭了数百万苏军,但一来,苏联战略纵深太广,苏联的道路环境比不上西欧的公路,严重影响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耗油量和零件磨损加剧,同时冬天也提前到来,这些属于自然环境上的问题,二来,苏联的政治体制明显不同于西欧,不少西欧国家在意识到军队主力被包围,或者继续战争会导致国民遭受灾难的时候,选择投降来保护国民声明和财产,但斯大林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再多的人民也可以牺牲,只要能维护苏维埃的统治,不惜用大量生命来减缓德军前进速度,苏联红军一向以伤亡惨重著称,德国最终在苏联被拖进消耗战,加之美英,当德军在莫斯科城墙下停止前进的时候,德国在二战中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

主要有三点。

1.敌方国土面积不能太大,作战区域不能纵深过远。

可以比照法国和苏联,按照纳粹德军攻入苏联的深度,相当于横扫了两遍法国,也就是说等于攻下了两个法国,可还是不能取得胜利。

因为德军的后勤跟不上,干劲儿再大的军队,没有持续不断的补给,很快就得失去能量。

2.整个陆军中,摩托化部队必须占相当的比例。

前边的坦克再快,后面的步兵必须跟得上才行,装甲兵也可以单独战斗,但是这样会造成人员和装备的巨大损失,你的装甲突击力量会不长时间消耗得一点不剩。

再锐利的箭头,也是由箭杆和箭簇带动的持久飞行。

3.不能没有制空权。

以色列军人对“闪电战”生动比喻为“鹰与蛇”式的进攻。

意思就是空中力量要像老鹰一样扫平三维空间,地面部队则要像蛇似的见隙就钻,想要快速突破布防严密的敌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敌人炸的抬不起头来。对手动弹不得,自然而然,你可以从容不迫控制防线上的要点了。

没有劈头盖脸的施图卡猛抽,纳粹德军在战场上以一战的标准衡量,什么不是!

###

首先要说明的是,到底有没有“闪电战”这个理论? 它是怎么来的? 谁提出来的? 对这些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国际军事史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闪电战”本身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儿:

因为第一: “闪电战”三个字最初的出现是德国随军记者的新闻报道;第二: 从缴获的大量德国国防部档案里面来看,根本就没有“闪电战”的任何蛛丝马迹。

因此,世界上许多历史学以及军事史学家认为,“闪电战”并非是一种成熟的军事理论;换言之,德国人从1939年到1942年(巴巴罗萨行动除外)所进行的战役是即兴的,而不是基于特定的军事战略。

闪电战曾被称为军事革命(RMA),但许多历史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德国人并没有发明一种新的战争形式,而是将新技术应用到传统的“阵地战”思想中,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65年,牛津大学战争史教授罗伯特•奥尼尔(Robert O'Neill)提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

“闪电战”其实就是一种战术思想,它表示了德队对战场上科技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继续发展一种新的战争形式;而这种对战争的解读远远超过了对手。

本打算在1939年以后发动一场不受限制的快速战争,但第三帝国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迫使这个纳粹国家在准备就绪之前就投入了战争。

和德国国防军在20世纪30年代的计划并没有反映出闪电战的方法,而是相反。德国国防军从未使用过这个词,它也没有出现在德国陆军或空军的战地手册中;

1939年9月,是《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创造了这个词。

闪电战既不是一种理论,也不是一种作战计划,甚至也不是一种战术体系。

事实上,它根本不存在,至少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德国人从来没有在准确的意义上使用过闪电战这个词,而且几乎从来没有在引文之外使用过它。

它仅仅意味着一场迅速而决定性的胜利(闪电战)……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而是使用坦克、空军和无线电控制司令部等新技术来恢复他们仍然认为有效的旧战争方式。

下面再来看这种战术的致命弱点。

一) 地理环境。当时德国的所谓“闪电战”机械化部队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形和天气条件。如果天气以及地形不允许,坦克集群快速运动是不可能的。

只有当地形平坦、坚固、畅通无阻,没有障碍物或防御工事并且毫无抵抗时,才可能成功; 反之,如果丘陵地带,树木繁茂,沼泽遍布,或者是城市,坦克集群必然会受阻。

二) 制空权。在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中,盟军的制空权,特别是在装备着8枚RP-3火箭的情况下,对德国装甲和机动车辆构成了威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空军在地面上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德国成功是在盟军飞机无法对战场产生重大影响时进行的。

1940年5月,德国空军和盟国之间的飞机数量接近于相等,但德国空军已经发展为支持德国的地面部队移动的有效支持手段,而每一架战机的飞行次数也明显增加。

而反观盟军空军,他们缺乏近距离的空中支援飞机,盟军每天的飞行架次是法国人434,而英国人只有160,但攻击地面目标的方法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德国空军平均每天飞行架次1500。

只是到了战争的后期,盟军的空中优势才慢慢突出,成为德军坦克集群移动的一个重要障碍。到1944年6月,西方盟国完全得到了战场上的制空权,他们的战斗轰炸机在攻击地面部队方面非常有效。

在诺曼底登陆日,盟军仅在战场上飞行了14,500架次。6月6日,德国空军只飞行了大约300架次。

三) 地面部队以及后期补给。

闪电战的特点之一就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当时在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推进的时候,同样暴露出了致命弱点——地面部队(步兵)以及后勤保障难以适应推进的速度。

闪电战虽然在对波兰和法国的快速运动中有效,但在以后的几年里,德国无法维持这种快速移动。同时,由于推进速度过快,也会暴露出补给线的弱。

尤其是到了战争后期,大量的德军飞机、坦克由于得不到油料的补给,被德国人纷纷遗弃。特别是美国远程战略轰炸机加入对德军后勤保障线进行轰炸以后,这种情况更甚。

###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有何致命缺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就打败了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以后,德军也改变了闪击战打法,说明德军已经意识到闪击战在苏德战场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首先,闪击战的实质就是使用装甲坦克实施快速机动突击。

在总结二战经验教训的时候,许多人都把闪击战的发明戴在古德里安头上,实际上,闪击战理论的诞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早在一战时期,参战各国已经从简易的装甲坦克参与作战中看出了端倪,当德国在二战前紧锣密鼓推崇快速打击时,其它各国也在丰富装甲打击理论,只是德国对装甲进攻的认识更超前一些和更冒险一些罢了。

由于德国在一战是战败国,当英法和苏联都在极力发展武器装备时,德国却在为偿还高额战争赔款发愁,但是,德国人一直没有放弃重新再战的追求,不管是魏玛政府还是上台,从一战遗留下来的德军军官们始终在为再战做积极准备,这也是古德里安等一批高级将领毕生的追求和愿望。

可以说,德国发动闪击战,的扩张野心与闪击战的理论实现了无缝连接,当时苏军中许多高级军官也都在为装甲独立成军作积极努力,比方说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都认为装甲打击将是地面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但斯大林认为苏军的地理环境和苏军实际,发展空军和炮兵更优先一些,所以,在1940年苏军首长机关军事演习后,原准备装备20个机械化军的计划,到战争打响只完成了9个。

从这个层面讲,正是由于德军已经考虑到自身对外扩张的需要,闪击战快速机动的优势和特点才导致爱不释手,这不仅成了德国对外扩张的唯一战法,也为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因为闪击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只是的疯狂野心掩盖了他不计成本的后果。

其次,闪击战的缺陷在莫斯科战役中显露无余。

1939年9月1日,闪击战第一次走上战争前沿,150万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由于德军和苏联的联合打击,把国家安全寄托在英法保护身上的波兰,由于事先毫无准备,仅半个月时间就国亡家毁,紧接着,德军闪击战所向披靡,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连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只用了39天就举手投降。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西欧大陆除英伦三岛之外全被德军拿下。

正是由于闪击战在初始阶段的辉煌战绩,让和德军高级将领们喜不自胜,认为按这样打法,不仅占领英国指日可待,甚至占领莫斯科也用不上半年时间。1940年12月18日,正式签署第21号作战指令,对苏联展开巴巴罗萨行动,要求所有德军务必于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作战准备,由于巴尔干半岛出现战事,最终于6月22日发动进攻。

德军的闪击战虽然在西欧战场所向披靡,在1941年下半年进攻苏联的各个战役中也都获得空前胜利,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的短板,尤其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德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已经遭到近半数以上的损毁,到9月30日莫斯科战役打响时,德军不仅面临冬季气候因素影响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还因苏军已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基本找到了破解闪击战的方法。

由于德军的闪击战完全依靠装甲坦克作快速机动,在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采取了在正面大量构筑防御阵地,在侧翼部署预备队实施游击作战,这样的好处避免了苏军大量步兵与德军装甲硬碰硬,有效的降低了苏军的损失,极大的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苏军这种依靠持久战和消耗战来拖垮闪击战的打法非常有效,最终不仅打败了闪击战不可战胜的神话,还赢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首场大规模战役胜利,树立了信心,赢得了盟军的支持。

从这个层面讲,闪击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战场环境和补给保障条件限制的局限性,离开强大的后勤补给和燃油供应,它就是一堆废铁。而苏联地广人稀,客观上成了德军补给的短板和不足,加上莫斯科冬季泥泞的道路和寒冷的气候影响,闪击战的优势荡然无存。

第三,苏德战争,德军赢在闪击战又败在闪击战。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时,德军虽然采取了三路大军同时进攻的方式,但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4个装甲集群,到莫斯科战役打响,北线进攻基本上不再使用装甲部队进攻,第2、3、4三支装甲集群全部投入到进攻莫斯科战斗中,唯有第1装甲集群在南线作战。

由于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采取了积极防御措施,不仅构筑大量反坦克壕沟和工事阻击德军的装甲坦克,还增派了大量的机械化部队与德军抗衡,尤其是苏军的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大量参战,使德军的装甲部队损失严重,战役后期,古德里安都不得不临场撤退,说明其装甲坦克闪击战遇到了劲敌。

德军闪击战在前期那么所向披靡,为什么到莫斯科战役就不灵了呢?原因还在于德军对苏军的力量和战场形势估计不足,对德国自身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缺乏应有的准备。

如果说莫斯科战役,德军是骄傲轻敌所致,那么在1942年的夏季作战中,德军同样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等多场战役中遭到失败,究其原因还是依靠装甲快速机动的闪击战,并不适合在苏德战场全面铺开。虽然1942年德军统帅部换了一个打法,不再三路大军全线进攻,把重点放在了南线占领资源上面,但其进攻战术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装甲坦克就打不了仗,缺乏燃油部队就无法继续攻击,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就是因为100多辆装甲坦克缺乏油料而动弹不得,德军占领高加索的原因也是为了夺取那里的油田,客观上讲,闪击战是以装甲坦克为主要作战样式,但决定战场的最重要因素还是人,这点恐怕德军后悔也来不及了吧。

1943年1月份,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能够投入战斗的坦克只有495辆了,说明德国的自身造血功能缺失,本国的工业生产无法弥补战场需要。与此相反,苏军不仅在1942年大量制造出装甲坦克,还在飞机和大炮制造方面超过德国,从一定程度上讲,苏德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苏联打得起,德国却耗不起,这才是闪击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综上,德军发动闪击战起码存在这样几个短板和不足,事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能否支撑装甲坦克长期进攻所需?二是燃油和的供应是否及时保障得上?三是补给和兵力短缺问题如何及时到位?四是如何解决战线太长,占领地占用大量兵力的问题。可以说,以上四点都是闪击战带来的后勤保障和支撑难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效发挥闪击战快速机动的优势作用。

###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闪电战也一样,凭着超强的机动性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攻击敌方的指挥中心或从侧翼包围过去。强大的机动集团带来可怕后勤保障和辅助兵力的需求,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是多兵种互相配合作战。坦克冲在前面必需有步兵配合,现在是步兵战车,还有自行火炮,天上要有轰炸机、强击机(现在是武装直升飞机)。德国受“凡尔赛条约”影响只保留了10万陆军,军工生产也几乎停滞。1933年上台德工生产才开始恢复,但是为讨好德国人民,许诺每个德国家庭要有一辆轿车,以及投入其它的民生产业中,德国的军工生产一直没有全面恢复。德发动战争开始坦克和其它机动力量数量一直处于劣势,步兵摩托化不足,无法有效策应坦克军团。德国的二战前期的胜利就是靠闪电战坦克结合摩托化步兵机动能力,在西欧有着较好的公路网络,德军无往不胜。可是入侵苏联就不同了,苏联战略纵深大,加上很多地方道路交通不好,德国战线拉长,后勤保障就无法跟上,德军的机动性强的特点无法发挥,必然会陷入阵地战、消耗战。

德军的闪电战前期获得成功的时候,看到最多的AB两个集团军群向敌人发动“钳形”攻势,两个坦克师在敌后会师,德军完成对敌包围。西线的法兰西战役,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A集团军从阿登森林切入完成包围。东线的波兰战役、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又能看到德军两翼钳形突破敌军在敌后会师完成包围。古德里安对着满地的战俘没时间去抓,要求战俘让开道路,让德军坦克通过,等待后面部队过来收拢战俘。闪电战的精髓绕开敌军重兵把守地区,先孤立,利用机动性从两翼钳形攻击,在后方会师完成包围。数量和实力强于德军英法联军和苏军在后方被德军突破形成包围后,军心涣散,或各自突围,或原地死守、或逃之夭夭,还有在路边等着做俘虏的。这几次战役结果是法国40天亡国,有40万联军从敦克尔刻乘船到英国;波兰亡国;明斯克战役苏军指挥官发现不对,没有听令死守,倒是撤出不少人马,但指挥官被抓,上军事法庭;基辅战役被俘60万,伤亡20万,只突围15万。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德军的闪电战让各国摸不着底细,前期吃了很大亏,几次惨败也让苏联的将军们摸索出了闪电战的规律,开始想出对策。

苏联人对付闪电战的办法就是不让你包围,改变环境因素拖住你。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时采取挖反坦克战壕,和布置几道防线的办法来迟滞德军进攻。第一道维亚玆玛防线有二百多英里长,后面还有几道防线,德军擅长的两翼钳形包抄被防线阻挡无法展开。当年的老天爷也给力,下了几场大雨,使通往莫斯科的道路泥泞不堪,坦克在泥地里前进困难。德军闪电战神话就此被打破。

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对德军闪电战应付起来也比过去从容许多。而德军开始因为战线拉长,后勤保障无法跟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不出来了,当然这还有德军统帅部的失误,没有一开始就投入重兵。德军两翼突破的时候,保卢斯率领B集团军群被苏联军队利用顿河与伏尔加河的滩头阵地拖住德军,使德军无法形成包围。突击不利,闪电战就变成了城市巷战,这种消耗战对有着漫长运输路线的德军是非常不利。德国的A集团军群在攻到苏联最大的油田还有几十英里的地方再也无法突破了,因为没油了,。虽然换了指挥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勤油料跟不上,A集团军群的包抄无法进行。保卢斯听从了的命令,没有及时率军撤退,一直耗在斯大林格勒,一直耗到苏联方面完成准备。朱可夫给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来了个德国人擅长的钳形攻势,完成了对第六集团军包围。军队的素质对应付闪电战有很大作用,包围圈中的德队表现远优于法国和苏联的军人,积极组织突围和抵抗,直至弹尽粮绝,才投降。

苏联在东线战场和德军的长期作战中摸索出了对付闪电战的办法,利用地理和环境因素使德军无法完成突破形成包围。使闪电战打成消耗战,德军无法迅速击溃敌人,自身战线冗长,后勤无法跟上的致命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

现在答案都跑偏了。一方面,搞事后诸葛亮的操作忘了自己是现代人在开上帝视角;另一方面,用一句西方谚语:(战争中)敌人也有投票权。完全不看对手的一味单方面指指点点。譬如,一是扯什么“坦克数量少”。要知道苏德战争前,苏军坦克数量就达到惊人的2万辆!其中,还有一千多辆性能超过德军所有现役装备的T34和KV1、2型中重型坦克,可打起来又有什么用?二则“⚡战”是工业化时代战争的一种形态。直到莫斯科城下前都一路高歌,英法也好红军也罢面对这种打法都找不到应对之策。什么战略空间大,动员能力强之类的东西对当时苏联而言,并非未卜先知,只能千方百计在战争中摸索。谁都没十足把握。所以,所谓缺陷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是用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军民的前赴后继积累的。切不能以现代战争的眼光去指指点点。当然可以找到一堆漏洞,可如此毫无意义。再三,以纳粹德国当时的状况,这种打法就是一种最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操作。无论它的敌人还是盟友,不会也不可能有样学样。所以,如此提问明显小白。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