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天津电视台 > 天津科教在线直播

新冠病毒气溶胶怎么形成(气溶胶和新冠病毒)

发布时间:2022-06-22 19:48:30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新冠病毒气溶胶怎么形成(气溶胶和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气溶胶是目前新冠病毒的携带者打喷嚏或者咳嗽和空气产生的病毒,这种是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那么,新冠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一起来看看乐多网带来的介绍吧!

本文目录

1、新冠病毒气溶胶怎么形成

2、新冠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

3、新冠气溶胶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

新冠病毒气溶胶怎么形成

如果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的携带者,那么在其打喷嚏、咳嗽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飞沫与空气混合,而当飞沫中的水分被蒸发之后,其中的蛋白质和病毒就会形成飞沫核。

因为重量比较轻,所以就会分散悬浮在空气中,进而形成气溶胶,并随着空气一起流动至远处,而不是因为重力落到地面,这样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新冠气溶胶传播范围是多少米

一般来说是数十米到几百米。

新冠气溶胶的传播范围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通风情况越好,传播的范围就越大,但是此时新冠病毒的浓度较小,所以传播的可能性也会要更低一些。

而在密闭、不通风的条件下,传播的范围会比较小,但是因为新冠病毒的浓度较高,所以传播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传播数十米到几百米左右。

新冠气溶胶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

三个小时左右。

携带有新冠病毒的气溶胶能在空气中存活多久是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温度越低、湿度越小,那么存活时间就越长,而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能存活三个小时左右。

但是如果是处于密闭、不通风的空间中,那么携带有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会悬浮几个小时,所以平时应该要注意佩戴好口罩。

文章介绍

图文摘要

研究简介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流行对各国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威胁,了解和遏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环境传播模式对各国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场所防护与消毒技术组在环境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题为“Aeroso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Eviden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的综述文章,通过检索和汇总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已发表文章、新闻报道及研究报告等,总结并梳理了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科学证据,并根据证据权重对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进行了评级,提出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全球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和研究提供借鉴和科学证据。

全文速览

目前多数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指南中均提及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并重点提示居民采取控制社交距离、减少密切接触和注意个人卫生等防护措施,而我国在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提出了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1]。但是,不同国家的公共门尚未就新冠病毒是否能够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达成一致。

文章首先对病毒气溶胶传播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指出此次新冠病毒在多种人体排泄物中均有检出,而多种日常生理和行为活动均能产生气溶胶。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均指出,包括SARS、MERS、流感病毒等在内的多种病毒均可经气溶胶途径进行传播。对于这些病原体来说,传播是多种模式并存的,气溶胶途径对于病毒传播的贡献取决于环境条件、易感人群的社交距离、人类行为等多种因素。

其次,文章回顾了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相关证据,并论述了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证据权重等级[2]。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证据权重评级根据Jones和Brosseau[2]提出的标准,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1)病毒气溶胶由感染者产生,(2)病毒可在气溶胶中存活一定时间并具有感染能力,以及(3)病毒气溶胶可到达靶组织并引起感染。第一,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已在患者周围环境及空气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且有一项研究指出在医院的气溶胶样本中检出具有活性的新冠病毒,因此气溶胶产生的评级为3级(共3级)。第二,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新冠病毒可在气溶胶中存活超过16小时,并且国内外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气溶胶在多种环境或场所中传播,如餐厅内、唱诗班、公寓间和公共汽车等,因此气溶胶中存活能力评级为2级(共3级)。其三,新冠病毒气溶胶在适当的生物、物理和环境条件下可通过呼吸到达ACE-2受体所在的呼吸道系统,并引发肺部感染。已有多种动物模型研究证明新冠病毒在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仍可进行传播并在呼吸道中复制,因此气溶胶对靶组织的接触评级为3级(共3级)。在综合相关证据的基础上,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的综合证据的权重程度为8/9(图1)。

最后,为使公众和弱势群体意识到,当感染者在场时,密闭、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环境可能提高病毒气溶胶传播风险,文章强调了可能与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密切相关的重点场所(表1),包括医院及健康机构、病毒检测实验室、交通工具、公共卫生间、密闭及半密闭公共场所等,并对重点场所及脆弱人群提出了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的预防措施和感染控制策略,以期为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提供科学证据和有效对策。

图1 SARS-CoV-2气溶胶传播(证据重量)与感染后果(风险组)的综合权重评级。

注:评级根据Jones和Brosseau[2]提出的标准;深橙色:需高度关注;浅灰色:低关注

表 1 不同场所病毒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等级与防护建议

场所

暴露情况重点人群风险等级防护建议

医疗机构

经常产生气溶胶的封闭环境(如:ICU、病房、手术室等)

医护人员、病人

1. 符合安全标准和需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医用或N95口罩、防水防护服等)

2. 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3. 由具备资质人员进行可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4. 疑似病人在AIIR隔离

5. 使用紫外线系统、电离装置或空气过滤装置(HEPA)净化空气

6. 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

7. 避免病人、探视者或其他工作人员无故接触到病毒相关物

8. 减少护理过程中不必要的病人接触

9. 对相关医疗废弃物合理处置

10. 开展相关教育培训

实验室

开展病毒检测和相关研究工作的实验环境

采样人员和实验室专业人员

1. 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护目镜、N95口罩、防水防护服等)

2. 在适当的生物安全等级要求下操作(PC3、BSL3及以上)

3. 按标准程序操作

4. 使用紫外线系统、电离装置或空气过滤装置(HEPA) 净化空气

5. 对相关医疗废弃物合理处置

6. 开展相关教育培训

公共交通工具或军舰

封闭和拥挤的环境(如:地铁、飞机、游轮、巴士、火车、航空母舰等)或军舰

乘客、驾驶员或士兵

1. 佩戴口罩

2.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3. 增加公共设施、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频率

4. 减少使用中央空调,增加自然通风,在通风系统中使用具有抗菌功能空气过滤装置

5. 马桶冲水时盖好马桶盖

6. 及时清理垃圾并对垃圾桶消毒

7. 通过媒体或户外显示屏、广告牌等形式传播相关知识

公共场所

人员集中的密闭或半密闭场所(如:商场、酒吧、餐厅、俱乐部、酒店、银行、会议室、电影院等)

顾客、工作人员

中低

1. 佩戴口罩

2. 减少社交活动,避免在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空间聚集

3.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4. 减少使用封闭式中央空调,在通风系统中使用具有抗菌功能空气过滤装置

5. 马桶冲水时盖好马桶盖

6. 人员过多时进行限流

7. 及时消毒(如物体表面、地板、电梯按钮等)

8. 及时清理垃圾并对垃圾桶消毒

9. 交谈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10. 勤洗手

办公场所

工作人员

中低

1. 佩戴口罩

2.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3. 减少使用封闭式中央空调,在通风系统中使用具有抗菌功能空气过滤装置

4. 交谈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5. 减少现场会议,尽量使用网络会议形式

6. 勤洗手

卫生间

公共卫生间(如:酒店、商场、街市、医院等)

使用卫生间的旅客、顾客或患者

1. 马桶冲水时盖好马桶盖

2.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3. 增加公共设施、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频率

4. 及时消毒

住宅卫生间

家庭成员

中低

1. 增加消毒次数

2.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3. 确保卫生间下水道水封不干涸

特殊场所

共同生活人群(如:监狱、军营、教堂等)

囚犯、工作人员、军人或信徒

中低

1. 减少使用封闭式中央空调,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2. 开展相关教育培训

3. 减少聚会活动,减少现场会议

4. 佩戴口罩

5. 及时消毒(如物体表面、地板、电梯按钮等)

6. 注意个人卫

相对弱势的共同生活人群 (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

儿童或老年人

中低

1.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2. 减少使用封闭式中央空调

3. 开展相关教育培训

4. 注意个人卫生

5. 及时消毒(如物体表面、地板、电梯按钮等)

6. 佩戴口罩(适用于工作人员)

7. 减少在封闭环境下的聚集活动

流动人口(如乞丐、拾荒者、贫民窟居住者等)

健康状况欠佳的贫困人口

中低

1. 增加自然或机械通风

2. 注意个人卫生

3. 及时消毒(如物体表面、地板等)

4. 增加相关教育培训

5. 增加援助和资助机会(保证生活6. 基本品补给,如有条件补充营养)

减少在封闭环境下的聚集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2020. (Accessed March 3, 2020, at http://www.nhc.gov/yzygj/s7653p/202003/46c9294a7dfe4cef80dc7f5912eb1989/files/ce3e6945832a438eaae415350a8ce964.pdf.)

2. Jones RM, Brosseau LM.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15;57:501-8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