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绍兴县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十大表现手法(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发布时间:2022-05-20 12:48:03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十大表现手法(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从古至今,很多伟大的诗人给我们贡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比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都给我们现代留下了许多文字瑰宝。今天就分享下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给大家。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1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2

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

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

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这是写声。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古韵诗联,用词婉转,意境优美朗朗上口。

谢邀!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韵味举例如下:

《诗经》分別采用“赋”、“比”、“兴”的艺术修辞手法,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精炼畅达。韵味铿锵和谐。

《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韵味是浅近自然精确洗练,韵味优美。

唐诗修辞要求音节和谐,文字精炼。韵味自由流畅。如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修辞手法生动、自然、读起来亲切、真实,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韵味感強烈!

宋词的修辞服从内容真实,具有婉约词风格,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如苏东坡的词旷达、深沉。韵味含特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辈创造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为后代的诗词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感谢邀请:

诗 韵

李白杜甫才分高,

千古美文各绝招。

今朝秋忠写诗好,

自由韵律自奇妙!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互文、对偶、对仗、比拟……

〖1〗比喻、对偶

至于韵味,穆老师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诗词,会有不同的韵味感。穆老师就不再这细说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比喻,拟人,夸张,像形。

野渡回答: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以下十三种方式,每一种修辞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韵味。下面简要地举例说明。

一是比喻方式。

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根据本体与喻体的不同,可细分以下四种:

(1)明喻。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二是借代方式。

即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这里的“红”代指“花”,“绿”代指“叶”。又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里的“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三是夸张方式。

即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四是比拟方式 。

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五是双关方式。

即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六是顶真方式。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七是反复方式。

即在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八是对偶方式。

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九是排比方式 。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以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十是通感方式。

即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

十一是层递方式。

即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层层递进进行描述。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老年”这一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

十二是设问方式。

即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三是用典方式。

即诗词中运用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来表达思想感情。如辛弃疾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苏轼词: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总之,古诗词中的修辞,是提高文章表达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掌握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于读懂古诗词作品,提高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提供的十三种修辞方式,不一定完成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风、雅、颂、賦、比、兴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一些基本修辞手法 ,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酸、甜、苦、辣、涩、悲、欢、离、合、愁,千姿百态韵味十足。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学古诗不能不学《笠翁对韵》,古诗中最常用的就是对仗、对偶了,一般诗的三四句都是对联,所以学诗先从对联学起,读读上面多美?

对仗不仅要求词的属性相对,词意相对,还要求平仄相对,韵律相对,古人那时候并没有修辞的说法,却自觉不自觉的运用着,真厉害。

在律诗中最有表现力的就是就仗,其它手法都是一个诗人必备的素质,否则你还配叫诗人吗?我们就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游金陵凤凰台》为例,律诗总计八行,开头两句要做铺垫和过度,结尾要两句收口,要想把作品推向高峰必须使用对仗手法,就是对偶,因为只有对仗上下句排列分明,不仅好看而且能够加深意境,崔颢因为开头铺垫浪费了两句,所以中间推出一个对仗:“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而李白技高一畴开头只用了两句做铺垫,中间就推出了两个对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把诗的意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在律诗中能否恰当的使用对仗至关重要。

谢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宝库的组成部分。祖辈使用世界上最优美的汉语言,创作了浩如烟海的不朽作品,流芳千古,深受后人喜爱并且成为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国家的高雅艺术而顶礼膜拜。古诗词的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读是其自身能够永久流传的因素之一,而引经据典是祖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宝库,诗词歌赋一挥立就,没有历史知识的积淀很难写出隽永经典的好诗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九种。现在的人们如果喜好是可以用上这些方法的。具体的内容不是一两句说明白的,有机会再说。记得1970年国庆节,我在单位搞板报时,自己胡诌了一首满江红,很多人围看,有个老工程师给了我鼓励和中肯的意见,我高兴的采纳了,那年我十六,刚刚参加工作两个月。

诗在可以言传的文字部分之外,常另有须待神解自得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潜藏在文字之外的。如果诗道如花,则显示的内容如花色,潜藏的内容如花香。一首诗能否“风旨深永”,常靠声貌之外,是否有动人的言外之意。

诗的潜藏内容,细分则为象征、隐喻、影射、暗讽、歧义、双关、调侃、反讽八种。本文只谈谈象征与隐喻,因为这两种比较类似可以作为一个大类来分析。

象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取某一易见的事物,代表某一不易见的意义,取两者间强弱、邪正、兴衰的模拟性,引起特殊认知,作为生动的启示。象征和隐喻不易分别,只能说象征是暗喻的重复出现,并在意义上有一致性。或者象征是众多隐喻集合成为一个象征群,合铸成一幅象征的视景。

如屈原的《离骚》是一篇三百二十四句的长诗,其中有上百的隐喻,统一为修洁己身坚持上达的过程,象征着殉美忘身永不放弃的追寻旅程。全文太长,不便引以为例。试引晚清李范之的《朝鲜行》七言古诗中的一小段:

从此臣佗除帝号,落花流水送南唐。发愤椎秦苦不早,釜底游鱼笼中鸟。蜀伎来舞魏宫前,群臣争美樱花好。樱花璀璨别人枝,云雾长封太极旗。白发谯周写降表,河山空恋夕阳时。杜鹃夜半声啼血,千载仁川水呜咽。......

(《晚清四十家诗选》)

写东亚风云,朝鲜被日本占领时的亡国情景,在“日人欢笑韩人哭”的实际悲剧之后,都用象征隐喻手法。举历史事件中西汉在南越除帝号的赵佗,南唐“春去也”的后主,战国末期召大铁椎的张良,替蜀写降魏表的谯周,以及来到魏宫舞蹈的蜀妓,历史人物众多,原本是各不相关的,都被诗人融合差异,象征同一事件。而“落花流水”、“釜鱼笼鸟”、“璀璨樱花好”、“雾封太极旗”、“夕阳”、“杜鹃啼血”和“呜咽江水”,所有字面都是相互关连的隐喻,集合编织成统一指向的亡国象征。这象征经过一长串的暗喻,显得血泪斑斑。

又如《诗经》的《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樛木是一种树身低矮处扭曲不直的树,像故意不愿挺立笔直,使藤蔓都有可以夤缘攀爬上来的机会。这毫无架势肯下降身份亲近藤蔓的樛木,看在葛藟的眼里,真是欢喜极了。这就象征后妃不拉架子,不动辄嫉妒众妾,让众妾能依附她,由于后妃恩德施及下妾,下妾均有机会侍奉君子,同心协力让君子快乐,而且福禄安吉。

全诗三章,反复呈现这隐喻,隐喻便成了象征。第一章葛藟累之,是开始茂盛起来;第二章葛藟荒之,荒是掩盖扩大(荒是相对的,荒年就稻麦而言是萎缩,就野草而言是掩盖扩大);第三章葛藟萦之,萦是旋绕得意。可见这三章的葛藟,一章比一章快意,有其层次性,而这三章的君子也由福禄的绥(安定),进而为福禄的将(壮大、进步),再进而为福禄的成(成就),自安定中求进步,自进步中求成功,亦有其层次性。连赞美祈祷都具有步骤深浅,一章更胜于一章。

此种众妾依附繆木的象征,在时间的长流中,象征会稍有演变,到后代便成女性依附男人的女萝与松干,齐代王融的《咏女萝》“冪雳女萝草,蔓衍旁松枝”,女萝能蔓衍上松枝,覆披遮布,自有一番快乐景象。但若攀附的只是一株蓬麻,就象征着另一景象了。

试看杜甫的《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

这是妻子在新婚时隔夜就要和新郎离别的埋怨话,不是怨夫婿,而是怨为她婚姻作主的父母,絮絮哀怨,征夫临别时也无从安慰,只觉自身不是牢靠的松干而是蓬麻罢了。女萝松枝便成了一种传统的象征基型。

又如明倪岳的《莲池》诗:

莲生失其地,羞与众芳伍。

独笑采莲人,不识莲心苦。(《青溪漫稿》)

诗题《莲池》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世上最后的一块净土,莲在陆地上已经无处站脚,为了羞与众芳为伍,一直隐退远遁,放弃了所有的陆地,退到据守着水中央了,但是可笑的采莲人却不懂得莲花怀芳抱节的苦心,还像欣赏桃花李花一般,划到水中央去采它。这诗的言外意思,当然不只在比较莲花与众花的孰优孰劣,而是将“莲心”作为一个纯洁出群的象征。

又如明人李尧民的《题樵者》:

朝出深山暮即还,斧斤常系在腰间。

得柴何必论多寡,担着不如放下闲。

(《雍野李先生快独集》)

字面上描写樵夫担柴,朝出暮还,从采获量上看,腰间的斧斤总是多砍多爽,肩头的柴担总是愈重愈佳。但诗人跳出算盘之外,却说柴多不一定胜过柴少,所得随缘就好,不必计较,挑着重担总不如放下安闲些。此种说法在字面外形成一个人生的隐喻,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也无不可。

再则如《诗经·齐风》的《东方之日》: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日出东方,鉴照天下,象征君王明察于上;月盛东方,明如灯炬,象征贤臣明察于下。将日月象征君臣明照,此种原始象征,在周代早已成了普遍的共同认知。如《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问日呀月呀,你们为什么也常常有幽微不明的时候呢?日月应该常明,若有阴蚀不明,便是象征君臣失道、世风衰败了。

本诗只在作回想,回想从前太阳出自东方,一切上轨道,那漂亮的新娘,娶到我室内来了,何以能娶到我室内来的呢?“履”是礼的意思,“即”乃是成就的意思,“履我即兮”是说因为我遵照礼节做,才能成就这美好的婚姻。次章再重复回想,回想从前月亮盛于东方,“君明察于上若日,臣察于下若月”,上下都上轨道,那漂亮的新娘娶到门内来了,何以能娶到门内的呢?因为我遵照礼节去做,新娘才能因礼节齐备而出发前来了。这两章据王肃的注解,是说古婚姻合于正礼,而现今则多淫奔,说古君臣明盛有道,而现今则昏暗无道。在日月明盛象征君臣明察之外,借古讽今,弦外之音是影射当今君臣不像君臣,以致婚姻不像婚姻。

将太阳象征君王,早变为“成型角色”,后人都循此发挥。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阳和乃是出太阳的春日,阳光明媚仍不散穷途的恨,是恨自己怀才不遇,但霄汉间永远悬着一颗捧住太阳的心,这忠诚是可以鉴诸天日的,不以遇不遇而有所改观。此种“不论穷达恋明主”的想法,已成为潜藏在中国诗人创作时原始的心态。

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首句“平明”“金殿开”已经统一联想着太阳,至诗末才结出日影,正表露出心心念念皆精神贯集于此。玉颜雪白,蒙受不到阳光照顾,而昭阳殿顶寒鸦乌黑反倒蒙受日影照射,自己不如乌鸦而羡慕乌鸦,怨意全在弦外,怨中有无限慕日的情怀。

明人凌云翰的《题忠孝图》,即沿循这象征而衍生出来:

葵萼倾心向太阳,萱花树背在高堂。

忠臣孝子如佳卉,凭仗丹青为发扬。

(《柘轩集》)

因为太阳就是君上,只须画向日葵与萱草,向日葵一心追恋太阳,萱草倚在北堂前,就象征着中国人的忠臣孝子,称为“忠孝图”。葵萼想起君王,萱草想起慈亲,这两种植物早已成为图腾般的象征图案了。

#诗词##唐诗宋词##诗词##原创诗词#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