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绍兴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样板戏是什么戏(样板戏是啥)

发布时间:2022-06-21 11:24:39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样板戏是什么戏(样板戏是啥)

样板戏是什么戏:

样板戏是指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

时期,有一些被树立为文艺榜样的,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

当年,对于“样板戏”这个从不被解释的响亮称呼,人们往往似懂非懂,就连样板戏的编剧汪曾祺也不例外。他在得知“样板”是某地对某种板状模具的称呼后,认为“样板戏”的意思说不通。可见,样板一词,难以顾名思义,它的引申义更是牵强,无论是“榜样”,还是如今增添的“样品”“示范”“实验”等义。

样板戏是京剧吗:

现代京剧.是将其归于京剧范畴的.但因为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对传统京剧表演模式的更改,许多戏迷不认可样板戏是京剧.

现在所说的样板戏,一般是指中诞生的现代京剧。共有11个,分别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龙江颂》、《杜鹃山》、《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把几个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草原儿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称为样板戏,也是可以的。

国家从来就没定义过什么样板戏。

当年的几十出戏,都是以现代戏正式命名。

之所出现八个样板戏的说法,是因为当时主抓京剧现代戏的领导表扬京剧现代戏《红灯记》,为京剧改革树立了样板。

而且正逢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正式推出之际,而产生了这种说法。

因而造成了混乱,致使有的民众认为八个戏都是京剧,或者是当时只有八个戏。更可笑者是自己随便说出八个现代戏就是样板戏的乱象!

其实当年远不止八个戏,京剧就不下二十出。交响音乐,芭蕾舞剧,以及各个地方的代表戏。和各类音乐作品比如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之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泉映月,战台风,十面埋伏,扬鞭催马送公粮等海量音乐作品和红色革命歌曲。

实事求是的说,那十年的文艺作品远高于任何时期的作品数量与质量。就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品依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唤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不能以《八个样板戏》这类不正式的称号来定义当时的文艺现象!

这是我还依然珍藏着的两份现代戏音乐资料!

###

1964年6月5日,“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揭开了序幕,历时近两个月,其间共演出小戏十出,大戏二十五台。包括《革命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真可谓是中国京剧界一次空前的盛会。

看过这出戏的人……连连称道“好戏!好戏!”认为这是京剧革命化的一个出色样板。上海戏剧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像京剧《红灯记》学习。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是“样板”一词第一次见诸报端。随着《解放日报》“本报评论员”短评的出现,“样板”随之成为流行于大江南北的时尚词汇。不久,“样板”这个词就流行到了北京。

中国京剧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起了样板的作用……(1965年3月22日《光明日报》)我们希望,全国各地区各剧种……不仅为本地区本剧种树立起样板,并且把“比、学、赶、帮”运动一步一步地推向高峰!(1965年《戏剧报》第三期)

至于其他地方戏的样板戏,大多数是改编当时极其流行的八大样板戏,但地方剧团的水平有限,很难有其他剧种改编的样板戏能够超越京剧的样板戏,所以也就不再提了。

###

样板戏,没定义,经典戏,永传唱,样板戏,放红光。

作者:冯英子

 四年以前,我写过一篇短文题曰《所为何来》,那是看电视台在一个叫《所为何来》的节目中唱样板戏而想到的。对及其同伙的判决书墨迹未干,“样板戏”已经悄悄地上了电视,这是为什么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惜我那篇短文没有发表的机会,后来只好收在杂文集《相照集》中,立此存照。

《红灯记》海报

 最近读报,看到刘长瑜同志和邓友梅同志关于样板戏的一次论争,他们各抒所见摆出自已的观点,这正是学术上的一种新气象。据刘长瑜同志说:“样板戏《红灯记》是凝聚着许多专业人员的心血,至今有不少人喜欢它。前几年在某些场合不准唱样板戏,现在我演《春草闯堂》,演完了不唱一段《红灯记》就不让下台。”

 刘长瑜同志是唱样板戏的,当然也是“凝聚着”许多“心血”的“专业人员”之一。一个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当然有特别的感情。因此,她是赞成唱样板戏的;而且据她所知,“样板戏”至今有不少人喜欢”,尽管“”已经“粉碎“了,“”也被“彻底否定”了,而样板戏却一枝独秀,仍受“喜欢”,而且“喜欢”到“不唱一段《红灯记》就不让下台”,这十二个字,真是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她的观众对样板戏的狂热之态。

 但邓友梅同志却不同意,他说:“京剧样板戏原作比较好,改编后带上了帮派气味,时期我被折磨,一听到高音喇叭放样板戏就像用鞭子抽我,我不主张更多地演样板戏。”邓友梅同志知道样板戏同的关系,而且深受“”之苦,所以他是不主张更多地演样板戏。

 这就是一种针锋相对的论争。

泥塑《智取威虎山》

 刘长瑜和邓友梅,都是当今的知名人士,他们的言论当然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与刘长瑜同志素昧平生,邓友梅同志呢,好像在深圳见过一面,连泛泛之交也谈不上,不过他们所争的倒是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因此也轧一脚来发表一点意见。

 我是赞成邓友梅同志的意见,而不同意刘长瑜同志的意见的。

 像《芦荡火种》《自有后来人》这样的戏,早在“”形成之前就有,它们“凝聚着许多专业人员的心血”,也是事实。但是把它们变成样板戏,却是的“杰作”。万方多难而样板戏独荣,使它成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标准,而且总结出一套“三突出”、“高大全”等等的“理论”,享受着全国戏剧界所享受不到的待遇,成为一时的天之骄子。

 《沙家浜》早已不是先前的《芦荡火种》红灯记也非原来的《自有后来人》。同样板戏联系在一起的,决不是过去“凝聚着”“心血”的“专业人员”,只是和她的爪牙罢了。否则为什么人们“一听样板戏就像鞭子在抽”,因为样板戏实质上就是手中用以镇压知识分子、灭绝文化的一根鞭子,因此,今天一谈样板戏,就不能不同、“”联系起来。

 我不赞成一切文化艺术都要同政治联系起来,把文化上的论争当作政治事件,但不否认文化艺术实际上是为政治服务,文艺作品要考虑到它的社会效果。演戏当然要观众“喜欢”,但观众“喜欢”的未必就是好戏,这个道理,也是大家懂得的。

 样板戏虽然说“至今还有不少人喜欢”,但我也知道至今还有不少人不喜欢,区区就是一个。理由很简单,因为谈样板戏,不能不谈,不能不谈“”,也不能不想到那个早已被“彻底否定”了的“”。

刘长瑜

 我有不少朋友都说,一听样板戏,感情上受不了。人的感情,其实是同他的经历、遭遇联在一起的。比方说十年时期,被折磨的人当然不会对“”有什么好印象。但是折磨人的人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正是凭借了这一股风而青云直上的。所以有人对样板戏深恶痛绝;有人对样板戏若有憾焉,其实喜之;有人则恐怕还有点余音绕梁的感情:这本来是“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一点也不奇怪。不过,严格说来,这也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它应当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的标准,便是那个“彻底否定”的决定。“”否定了,“”中的天之骄子样板戏,难道还应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去肯定它吗?

 赞成样板戏的人还有一个理由:是说它艺术上的成就,唱腔好。京剧这个剧种,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有二百多年历史,说到唱腔则西皮、二黄、四平、回龙、流水、快慢板等等,虽然流派众多,而唱腔仍离不开这些程式。李铁梅唱的,萧桂英为什么不能唱呢?可以写出一个李铁梅来,为什么不能写出一个张铁梅、王铁梅来呢?艺术上,贵在不断地创新、进步,在“”粉碎十余年之后,还要把样板戏的唱腔当作“样板”,那也就不免过低地估计自己了。

 总而言之,在这场小小的论争中,我是一个“是邓非刘派”,即赞成邓友梅的主张,不同意刘长瑜的说法。

 把“”否定得彻底些,我们戏剧界的道路才是广阔的。

(《团结报》1986年4月26日)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