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小我创业的一种重要融资体例,天使投资在中国的成长还处于婴儿期。非论是“不熟不投”的理念,仍是天使投资机构化的趋势,都从素质上界定了天使投资也是一门生意。对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来讲,成功穿越“死亡谷”是首要目标。
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非死不成”,更不是每个项目都具有Facebook潜质,唯一可以必定的是,天使,带金币的天使来了。
天使投资人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创业者的身边,再远也超不过“六度空间理论”的鸿沟。是的,他们多是创业者的家人或某个有闲钱的“傻瓜”,也多是创业者的哥们。用著名天使投资人雷军(微博)的话说,“不要把天使投资神话了,天使投资就是凑分子支持一个朋友创业”。
这句话说得轻巧,却也饱含着浓烈的悲壮气息。在“2012首届中国天使投资人年夜会”上,雷军再次宣讲他的理论,并笑谈“天使投资最核心的理论就是六合彩”。
如果你对此深信不疑,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表白你缺乏幽默感,二是意味着你可能就是那个富有的“傻瓜”,有进入天使投资界的资本。
“不熟不投”背后的逻辑推理
兰亭集势董事长兼CEO郭去疾自称是一个“偶然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他是谷歌中国首席战略官,也是谷歌年夜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特别助理。
2006年的某一天,他和李开复一道去广州出差,在酒店里他给徐小平打了一个德律风,聊起自己要创业的事情。依照他的说法,徐小平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承诺投资,还讨价还价了一番,“五万美元行不可?”郭去疾一口否决,必须是十万美元。徐小平二话没说,十万就十万,第二天就让司机把钱送曩昔了。
在郭去疾看来,如果徐小平那时有所犹豫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创业,而继续做自己的高管梦了。
不过这个“如果”其实不成立,因为徐小平是动“真格”的,他在投资判断上很是感性,如果创业者能够打动他,即便自己没听懂,即便不认识,他也敢砸个几十万曩昔。
以域名投资闻名江湖的天使投资人蔡文胜也颇有此风。早年的创业经历让他对草根创业者有着深厚的豪情。这也在相当水平上塑造了他的投资气概,很多项目往往还没签合同,钱就已经打给对方了。这也算是投桃报李吧,昔时IDG投资他的265时,他的商业打算书也还没起草呢。
但还有很多天使投资人希望投资熟人。
腾讯结合首创人曾李青就说过,自己只投两类项目:“一是前腾讯员工创业的项目,二是业界朋友和熟人推荐的项目。其他的项目连看都不看,直接给我们发邮件,也没用。”
在天使投资界,雷军关于天使投资的三年夜“戒律”可谓如“雷”贯耳。这三年夜“戒律”,前两条是对创业者而言的,一是“不熟不投”,二是“只投人不投项目”;第三条是自律,“辅佐不添乱”。
不过,非论是“前腾讯员工”仍是“不熟不投”,实在都有深层用意,其实不是说他们就瞧不上其他的创业者。从某种水平上来讲,投资“熟人”可以规避一些道德上的风险,并且,“不熟不投”其实不等于熟人就一定会投。同时,雷军也强调,“熟”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投熟人,只投熟人的熟人,不逾越两层关系”,二是“只投熟的行业”。因而,“不熟不投”其实是“提高成功率”的一个策略。
同样,第二条“只投人不投项目”也是出于投资成功率的斟酌。在接管网络导报采访时,雷军说自己“一次只投200万元,我感觉就是选择一两个点,用这种体例强逼你聚焦,强逼你把所有点放在这儿,这样才有爆发力。”
通常情况下,雷军会向被投资的创业者“提一个小要求”,“我投资你四年时间,投资200万人民币,如果第一个公司砸了,第二个公司我也有份,继续投你200万,在这四年里面干的事情我都有份……标的目的不适合没关系,早死早超生。”但如果仍是没有成功,“说明你不适合创业,只适合削发”。
机构化趋势明显
既然投资熟人和熟悉的行业都是出于成功率的斟酌,那么,显而易见,对天使投资机构来讲,投资前是否和创业者熟悉无关紧要,关头在于项目是不是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