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李开复那天,我们看到他办公桌上放在茶杯旁的一本英文年夜部头竟然是《Be A Better Dad Today》。呵呵,李开复可不像是一个还需要学习如何当一个好爸爸的人——他平时在他微博上晒他跟两个女儿的温馨片断很多了。
如果要牵强附会的话,做创新工厂的领头人(CEO)、或早期投资人,在某种水平上、某些时候可能也算一种“Dad”角色?他需要不竭学习?
李开复的办公室是没有锁的,他说这是创新工厂文化中开放、驯良的一部分。
2009年9月,创新工厂宣告成立时,业界不乏质疑的声音。李开复本人甚至在微博上点名对峙异工厂存在异议的易凯资本CEO王冉,希望电视台能请到他来参与节目讨论。那时,王冉在他博客里对峙异工厂这个“孵化器”的异议核心是: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评比、选拔出来的吗?真正的创意创业者是可以被批量生产的吗?
事实上,王冉们那时这两点担忧,在创新工厂后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部分验证。可是,那时很多人对“工厂”想法的否定,也表示出那时国内对“孵化器”其实存在概念空白或认识上的偏差,在很多人意识形态中,“孵化”仿佛是把一个毫无创业经验与基因的人,生生“培育”和“转变”成一个创业家。
其实不是。为什么创新工厂三年后能活下来,并且陆续募集到一期、两期美元基金与人民币基金,一是孵化器对创业者的长成想起的作用是“放年夜”、“加快”与“催化”、而非“转基因”工作,这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另外一方面,创新工厂在实践中也适时调剂了自己的操作体例,最主要的——就是从带着创意找创业者,酿成了直接投资于创业者。
事实上,眼下,更多的孵化器在国内成立。而有了三年经验教训堆集的创新工厂,也就有了对孵化器与早期(投资)那点事儿比他人多一些的观点。
所以,今天我们就请李开复来谈下早期投资与早期创业。
对创业者的“早期”忠告
1、“20岁创业”不太行
李开复:国内现在有一种“二十岁创业”现象,很多人看到的是Facebook、苹果这些公司,都是由20岁左右的创业者成立的,可是在中国,二十多岁的创业者路会走得很辛苦,这样的原因有三:
第一,中国教育比较单一,培育专才、比较难培育出全才,学生时代很难在财务、产品、交换上均有建树。
第二,美国是鼓动勉励做事是追随自己的心,而中国仍是注重先把书读好以后再说。
第三点,就是中国的互联网江湖化严重,“3Q”、“小3”年夜战层见叠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人很难去交兵。
可以看到在曩昔这10年,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当他们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是33岁,上市的时候呢已经接近40岁。在“孵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成熟创业者的成功率要超出逾越初度创业者4至5倍。
外部以为我们找一批二十岁的人,然后把他们培养成创业者、企业家,实际上我们也认为这个标的目的是走欠亨的,也其实不是工厂合做的事情。
当然我们仍是比较愿意做培养者。通过演讲、勾当或是培训帮忙那些初度创业者。并且毫无疑问,未来我们成功的案例绝年夜部分不会来自年轻的早期创业者。
2、以创新工厂的失败案例为例,来看早期创业者容易失败在何处
李开复:在创新工厂投资的50多个的项目里有4个清盘了。
通常最年夜的问题是在执行力上,执行力和专注应该是绑缚在一起的。不专注表示在智慧人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肯抛却,而成果就是什么都做欠好。其实这个时代是“精益创业”的时代,就是先把一点做精,再慢慢的推动产品成长,做“减法”要比做“加法”加倍公道——但智慧人往往是喜欢做“加法”。
第二个失败的原因,我感觉是首创人过于手艺而不敷专注用户需求方面。所以,如果太手艺了我们就不会再投了。我们有一两个项目陷入了这样的陷阱,首创人总说这个手艺有多棒,但酿成了手艺要找用户,而不是用户需求来找手艺,最终没有解决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第三个问题,是首创团队太薄弱。最完美的创业团队应该是两到三小我,是持久的熟识、信任并互补的。惋惜,创业团队很少有这么完美的状况。现实往往是怎么样的呢?首创团队可能方才认识,或是我们撮合,或他们为了取得我们的投资马上去找一个同伴。如果没有充分的信任,造成首创人的摩擦,可能会传递给团队一些欠好的信息。别的股分不公也可能会是个问题。还有就是首创人的成长不克不及匹配公司的成长,有时一个好的创业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