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太重视评论家的意见。实际上业界有很多评论家会对你做的东西写评论或博客,可是你要知道一点,这些在电视里做股票评论的人都是炒股亏了的 人。所以真正有水准的评论家应该不会到外面去写这个评论。很多时候评论家的意见我们去重视,不如我们真正体会几个用户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用的,这个才是 我们要存眷的。
下面一条我们说避免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这个前面已经频频强调了好多次,一个简单的法则才是上帝比较认可的。说到这个,我想说一下的是,最近邮箱的漂流瓶很火,以至于公司常常请我们的产品司理去授课,讲关于做QQ邮箱漂流瓶的。这里有没有人听过?
有一次我和那个产品司理说,你这样总是出去讲会把别的同事都给害了,因为你们现在把事情越做越复杂,那是我们不认同的。我们做产品不该该那样做。怎 么做呢?漂流瓶你会发现每周都在升级,都在放一些新的瓶子进去,放一些新的花腔进去,靠这个不竭刺激用户,使用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活跃水准上。我说这已 经酿成一种运营性的产品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标的目的不对。
所以在微信的漂流瓶里,我们不会做任何复杂度在里面,我们不会说还提供几种瓶子给你选择,然后还提供很多花腔在里面玩。不会的,因为他们那样做最终 的成果会很惨,每个星期都要更新,都要提供新的东西才能刺激用户。也就是说他们在把事情弄的越来越复杂,虽然最终的数据反馈还不错,总体的办事用户在增 长,但那不是最好的体例。最好的体例是什么呢?是把对底层的法则梳理的加倍清晰,然后能够阐扬作用,而不是不竭打补丁的体例。
这个可能很是难诠释,我就比较简单的说一下。这里可能有些开辟人员会很是理解,其实跟代码很是像,但你把代码酿成复杂的系统的时候,它是有自己的结 构的。产品也是,很简单的一个产品可能包含了上百个功能在里面,这些功能你可以像写代码一样,按一个线性的体例把它串起来,可是也可以做成一个很有架构在 里面的东西。这是考验一小我对产品的观点是什么样的。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一个产品的架构在这里,而不是说我们这个产品就是一年夜堆功能的调集,只是一个无序的 调集,那样就很糟糕了。那样他就没有自己的骨骼和系统架构。
别的还有一个产品手艺的心态,这也是我感应比较深的,就是跟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会争论起来。对产品性能来讲,我感觉它是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来讨论,而 不是争论谁赢了谁输了这样一个不雅点。如果是这种求知的话,当他人说服了你,辩赢了你,那你很欢畅,因为你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我们应该鼓动勉励这种回嘴,但不是 为了自尊心而战。
所谓自尊心而战就是我常常持一个不雅点,然后带领不合意,我感觉很受伤。那这个就不是一种回嘴,不是一种求知的心态了。不像代码我们验证一下就运行出 了,产品方面的不雅点其实会容易产生不合,这种不合争执可能也会比较多。如果为了抱着从中取得更多一些洞察或更多一些知识,我就不希望他人能够说服我。我 举一个例子,像适才我们一言带过的功能,比如说已读和已发送的状态,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手艺总监(年夜卫)提出的,他是逻辑性很是强的人,跟我争论说他感觉 要有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这是我们区别于QQ或传统IM的一个不合的处所。我认为不该该有,我们在这个点上起头争论,争论了整整3天,什么事情都没干就 在争论这个问题。这样争论的成果很好,他为了说服他会做一些CE,给同事发一些问卷,然后在问卷里面列一年夜堆问题,通过这种调研的体例来找到证据。这样的 过程我感觉很是好,年夜家是要给一些证明。后面两句话其实有点矛盾,这个其实不太好诠释,我们就不说了。
如果我们拿微博做案例的话,它的重点用户是谁,把用户分出来,它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一种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诉求是什么。它的黏性是什么?是老友 圈。就像我不会认同新浪微博是因为有些名人在那里,所以有人去,我认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只有朋友关系才会让你有黏性。一个陌生人写的微博再多,你几天 不看你都不会感觉有什么,可是朋友们的动态你会感觉很感兴趣,所以我会认为说这种核心的黏性会在老友圈来产生。那多少老友才算多?我感觉三五个老友便可以 了,而不是说越多越好。这些不雅点会影响你在做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