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金华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颐和园四大部洲简介(颐和园简介)

发布时间:2022-05-18 12:45:06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中文名称:颐和园

地理位置:北京西北郊

占地面积:300.8公顷

景点级别:国家AAAA旅游景区

著名景点:万寿山、昆明湖等

建造时间:1750年

1、概述

 

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

颐和园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2、发展历史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1751年,“清漪园”的名字便正式公诸于世。同年,建立管理机构并由朝廷颁发印信。

1860年,第二次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

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888年,2月初1日,载湉颁布上谕:“万寿山大报思延寿寺为高宗纯皇帝侍奉孝圣宪皇后三次祝之嘏所,敬踵前规,尤征祥洽。其清漪园旧名,谨拟改为颐和园,殿宇一切亦量加茸诒,以备慈舆临幸。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申祝悃,稍尽区区尊养微忱。”清漪园这个名字,从乾隆十六年起至此一共使用了一百三十七年。这座园林本身在经历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由古老的封建帝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过程之后,又以“颐和园”的名字而进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另一个时期。

1894年,那拉氏六十整寿。早在两年前即开始筹备颐和园的“万寿庆典”,为此而专门责成南京、杭州、苏州三处织造衙门特制彩绸十万匹。但就在这时候,中日战争中队节节失利,陆军两次惨败于朝鲜,多年经营的新式海军经黄海一战而全军覆没。战败消息不断传来,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在这种情况下,那拉氏不得不颁发谕旨,宣布“所有庆辰典礼,着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一次隆重的祝寿活动,猝尔草草收场。

1898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八月十五日沙俄军队首先占领颐和园,英军和意大利军也相继进驻。在园内盘踞达一年之久。虽然没有烧毁建筑物,但各殿宇的陈设家具都被劫掠一空,内外装修也遭到很大的破坏。

1902年,那拉氏返回北京,立即动用巨款修复劫后残破不堪的颐和园。

1904年,在她七十岁生日的那一天又不惜耗费国帑,再度于排云殿举行“万寿庆典”。

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1908年,载湉、那拉氏相继病死。年仅三岁的溥仪嗣皇位,由隆裕太后执掌朝政。这时候,清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高涨的革命形势下,隆裕再也无心“颐养冲和”了,送下诏停止游幸颐和园,移居大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根据表世凯与清廷签汀的《优待清室条件》允许溥仪逊位后保持“皇帝尊号”,居住大内皇宫,颐和国仍由这个小朝廷的内务府管理。

1914年,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

1924年,博仪被逐出宫。颐和园才收归国有,成为国家的公园。但那个时候,园内的建筑物长年不加修缮,许多地方花木凋零、杂草丛生,呈一派荒芜的景象。作为地处郊外的公园却无任何公共交通设施,加之票价昂贵,因而门前冷落、游人稀少。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出专款对颐和园进行全面的修整,增加了必要的游览设施,开辟了通往北京城和西北部其他风景名胜的公共交通路线。

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林的山、水、建筑物、道路、树木、花草等均得到精。心的维护,成为北京的主要旅游点之一,每天迎接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

3、景区分布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一、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三、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4、景点介绍

 

一、昆明湖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二、万寿山

万寿山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三、廓如亭、十七孔桥

廓如亭

位于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俗名八方亭。廓如亭不但在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同类的园林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亭子的体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颇为壮观。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青石筑成的桥体,汉白玉栏杆,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迴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四、南湖岛建筑群

俯瞰南湖岛

南湖岛以位于昆明湖南部得名,岛的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宽12O米,南、北长105米,面积1公顷。环岛以整齐的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岛上北半部以山林为主,南半部以建筑为主。乾隆年间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望蟾阁。嘉庆年间将3层的望蟾阁拆除,改建为单层的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岛上建筑严重被毁,光绪时重修。

五、广润灵雨祠

广润祠

位于南湖岛东南部,是岛上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乃是在明代西湖东岸龙神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建成后赐名“广润”。广润祠建成后,原来每年夏季在黑龙潭举行的求雨祭祀活动被挪至此处。乾隆六十年(1795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亲临龙王庙祈雨,当晚大雨滂沱,此日,乾隆帝增赐龙神封号为“广润灵雨”。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七日,嘉庆帝因祈雨灵验又加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咸丰十年(1860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每年在原址上“支搭席棚”遣官致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重建广润祠。

六、涵虚堂

涵虚堂

涵虚堂耸立在岛上院落以北青石堆筑的假山坡顶,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辉映,互为对景。涵虚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原名望蟾阁,乾隆十九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嘉庆年间将阁拆除,改建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北面接抱厦3间,周围有廊。勾连搭歇山式屋顶,上有吻兽。涵虚堂南面阶下有一月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栏。沿月台两侧的石级曲折而下,可至南湖岛院落的北垂花门。北面游廊外侧围有汉白玉望柱栏杆,两侧有陡峭的石阶直通南湖岛北岸。石阶之下有一石洞,洞门额曰“岚翠间”,联曰“刊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环镜栏波漾空明”。洞内有石级上下通连。

七、凤凰墩

凤凰墩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南端,与南湖岛遥对,是一座圆形的小岛。乾隆时期岛上建有2层楼式建筑会波楼,楼顶上装有一只镀金的铜凤凰,铜凤凰长约3米,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风旗,腹内中空,设有可以旋转的机关。铜凤随风力的大小而旋转,从其旋转的速度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道光年间,会波楼被拆除。光绪年间在岛上建有小亭,后毁坏。1955年在凤凰墩岛上重建小亭。

八、绣漪桥

绣漪桥正面

绣漪桥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东堤与西堤的分界点。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绣漪桥的形状与西堤上的玉带桥相似,桥东、西向坐落,汉白玉单拱桥身,高约9米,有60个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43级青石台阶,是园中最高的桥梁。绣漪桥北侧有昆仑石碑一座。绣漪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桥外原有水闸,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闸门开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故每次御舟入园都需纤夫将其牵入湖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桥,桥西添修3孔涵洞。1993年,将绣漪桥闸南移。桥西新建一座六脊攒尖圆亭。桥南有颐和园的南如意门。

九、知春亭

知春亭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以南紧邻昆明湖东岸的小岛上,有木桥与岸相通。亭西面还有一个更小的岛,两岛之间也用桥连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知春亭东长桥,在文昌阁北侧,为光绪时新建。坐落在小岛正中的知春亭,四面临水,坐东朝西,重檐四角攒尖方顶。亭畔叠岸缀石,植桃种柳,冬去春来之际,此处冰融绿泛春讯先知,是园内赏春、观景的佳处。

十、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知春亭的东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城关上原为3层阁,光绪时改建为2层阁。文昌阁名取意文运昌盛。“文昌”即文昌帝君,为道教神名。在清漪园的设计中,万寿山西麓的宿云檐城关供奉关圣帝君,这里供奉文昌帝君,取文武辅政的寓意。文昌阁是园内6座城关(宿云檐、文昌阁、千峰彩翠、寅辉、紫气东来,通云)中最大的一座,坐南朝北。其下部是面阔17米,进深17米(城关下脚)、用城砖砌筑的城台,城台的中央开拱形门洞,安两扇板门。上部正中是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2层楼阁,四周有人字游廊,四角上立着4个角亭作为陪衬。南面城墙券门上方有“文昌阁”石额。1层南檐有联“石窗湖水摇寒月,山峡泉声报早秋”。北檐有联“日月往来苍翠杪,烟云舒展画图中”。2层北檐有联“窗迎紫翠千峰月,帘卷玻璃万顷秋”。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西、南三面没有围墙,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

十一、涵虚牌楼

涵虚牌楼

涵虚牌楼耸立在东宫门外,是一座三门四柱七楼的木构大牌楼。牌楼东西向坐落,庑殿歇山顶,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曰“涵虚”,西面额曰“罨秀”,巧妙地点出了颐和园清幽恬静、山青水秀的主题,可以视为是颐和园山水乐章的“序曲”。涵虚牌楼是从东面进入颐和园的第一座建筑,从圆明园一路行来,远远就可看到它的形象,而当近到它的眼前,万寿山佛香阁的景致正处在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颐和园这一精美绝伦的巨幅画卷由此缓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十二、东宫门

东宫门

东宫门在清漪园时名大宫门,重建后改称东宫门。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顶,为三明两暗式,柱高3.8米。明间面东额枋柱上悬挂光绪帝御书的“颐和园”金字大匾,装修3间实塌大门,每扇门上横竖各排列9颗镀金园钉,有四个门簪。宫门前原为斜坡式台阶,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上移来一块雕龙云路陛石,安置在台阶的中央。门前两侧,一对铜狮蹲踞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南雄北雌。宫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悬山顶罩门。清朝,帝后入园走中间的大门,其余的人员分别由两边的侧门进入。

十三、仁寿门

仁寿门

仁寿门在清漪园时称二宫门,重建后称仁寿门,是从东宫门入园的第二道宫门。仁寿门是牌楼门、衙署仪门与寺庙棂星门相结合的形式,柱高6.14米。牌楼为2柱一楼,庑殿式顶。门上悬满汉文“仁寿门”额。仁寿门的左、右各有一个长7.2米青砖影壁,庑殿式顶,上有砖雕浮龙,是颐和园内惟一的一座砖雕影壁。影壁与红墙连接,左右各有一个小随墙门。

十四、仁寿殿

仁寿殿

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修,并引孔子《论语》中“仁者寿”的语意改为今名。仁寿殿在仁寿门内庭院的正中,前面有一块巨大的湖石作为屏障。两侧为面阔5间的南、北配殿,配殿后有后罩房。仁寿殿前的露台上,陈列着4只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鼎炉,及铜龙、铜凤、铜缸各1对,上面有“天地一家春”的款识。院中还有一只造型怪异的铜麒麟。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周围有廊,柱高5.53米。歇山式屋顶,明间外檐柱间悬挂用满、汉2种文字书写的匾额“仁寿殿”。殿内明间正中有地平床,设象征封建皇权的九龙宝座,上方悬挂匾额“寿协仁符”,配以楹联“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日临黄道暖景测南荣”,既是帝王自勉,也是歌颂帝业的辉煌。另外,殿内还有10余块单匾,其内容有称颂帝业的,象“大圆宝镜”“景星朗耀”“海涵春育”“濊泽旁敷”“德风惠露”“春晖承暄”;有帝王自勉的,如“无暑清凉”;有吉祥祝福的,“安乐延年”“寿恺禔康”;有赞美景色的“碧岫晴烟”等等。原勤政殿内还有两幅表明帝王理政准则和方针的楹联,“念切者丰年为瑞贤臣为宝,心游乎道德之渊仁义之林”和“义制事礼制心检身若不及,德懋官功懋赏立政惟其人”,这两联与原殿名是非常契合的。

十五、谐趣园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十六、苏州街

苏州街

位于后溪河中段,始建于乾隆年间,乃仿照江南苏州的水街修建的皇家宫市,原名万寿买卖街,全长约270米,建筑布局摹仿了浙东一带常见的“一水两街”的形式,以后溪河中段的三孔石桥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岸60余座铺面鳞次栉比,以河当街、以岸做市。万寿买卖街的铺面房,尺度较小于一般建筑,每间面积仅为一般建筑的四分之一。建筑形式纯属民间典型的铺面房,不是宫廷中的大式作法。青瓦、灰砖、粉墙,描绘了江南民间房舍的朴素清淡,而牌楼、牌坊及拍子的修建上又使用了北方的风格,以北方建筑富丽、浓艳的色彩渲染点缀于江南清秀妩媚的水乡之中,营造出皇家园林特殊的宫市特色。据《内务府黄册》中不完全记载,买卖街上有楼房十余座、拍子六十座。建有牌楼者至少六座、牌坊十五座。其中,履祥斋售鞋、妙化斋售供器、经纬号售绸布、吐云号售烟草、云翰斋售文房四宝、怡古斋售文玩、品泉斋是茶馆、芳雅斋是酒楼、通裕号作银号生意、芬芳楼卖花、鸣佩斋卖乐器等等,民间市上五行八作几乎面面俱到,但是买卖街由太监扮商人,宫女扮顾客,甚至鞋靴、果菜等商品俱是木制假品。宫市只是假作买卖、供帝王嫔妃感受江南风物,玩味江南民情而已,并无实际的商业功能。

十七、四大部洲建筑群

四大部洲建筑群

四大部洲建筑群位于须弥灵境以南,是一组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根据佛经里的描述:在佛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北俱卢洲、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形。这四种不同的形状,又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四大部洲正是这种宇宙世界的现实形象。香岩宗印之阁象征须弥山,阁的前、后、左、右环建着四大部洲,每一大部洲旁分建2个小部洲。日台在东、月台在西,分列阁后。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建绿、红、白、黑四座不同颜色的梵塔。

5、荣誉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自2000年来颐和园先后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使颐和园的管理、保护、研究迈上了规范、科学、法制的管理轨道。

近年来,颐和园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首批国家AAAA景区等诸多荣誉称号。

6、游园指南

 

一、颐和园门票

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有半价票。

颐和园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没有半价票。

二、游览时间

1、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6:30——18:00

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

静园时间为20:00

2、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门开放时间:7:00——17:00

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

静园时间为19:00

停止售票后即不得再入园,请游客按时离园。

三、周边服务设施

1、银行:东宫门有工商银行和北京银行自动取款机各一台。

2、交通:各门区均有公交线路,可直接上北京公交网查询相关路线。出北宫门向东200米有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出东宫门向东500米有地铁4号线西苑站。

3、停车场:颐和园各主要门区都有社会停车场,具体如下:

东宫门停车场1500平方米,约100个车位

新建宫门停车场5500平方米,约470个车位

北宫门停车场3000平方米,约123个车位

西门停车场1200平方米,约70个车位

四、线路导航

(一)、从东宫门入园:

路线一(1.5小时):

1东宫门—2仁寿殿—2德和园—4玉澜堂—5宜芸馆—6乐寿堂—7长廊—8排云门

路线二(2小时):

1东宫门—2仁寿殿—3德和园—4乐寿堂—5长廊—6排云门—7石舫—8中御路—9苏州街桥

路线三(2.5小时):

1东宫门—2仁寿殿—3德和园—4玉澜堂—5宜芸馆—6乐寿堂—7长廊—8排云殿—9佛香阁—10苏州街桥

(二)、从北宫门入园:

路线一(1.5小时:)

1北宫门—2苏州街桥—3中御路—4宿云檐—5石舫—6长廊—7排云门

路线二(2小时):

1北宫门—2苏州街桥—3中御路—4宿云檐—5石舫—6长廊—7排云门—8乐寿堂—9德和园—10仁寿殿

路线三(2.5小时):

1北宫门—2苏州街桥—3佛香阁—4排云殿—5长廊—6乐寿堂—7宜芸馆—8玉澜堂—9德和园—10仁寿殿

(三)、从新建宫门入园:

路线一(1.5小时):

1新建宫门—2铜牛—3东堤—4文昌阁—5仁寿殿—6德和园—7玉澜堂—8宜芸馆—9乐寿堂—10邀月门

路线二(2小时):

1新建宫门—2铜牛—3东堤—4文昌阁—5仁寿殿—6德和园—7玉澜堂—8宜芸馆—9乐寿堂—10长廊—11排云门

路线三(2.5小时):

1新建宫门—2铜牛—3东堤—4文昌阁—5仁寿殿—6德和园—7玉澜堂—8宜芸馆—9乐寿堂—10排云殿—11佛香阁—12苏州街桥

7、网络购票

 

2018年1月起,颐和园南如意门、北如意门和西门将试点全部采用电子票,取消纸质票入园。此外,在2018年五一节前,团队、旅行社的购票也将全部通过网络完成。

据了解,颐和园每年会迎来约1700万游客。颐和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颐和园的游客主要集中在东宫门和北宫门。2017年采用了“扫码入园”方式,门区拥挤的现象有所缓解。

其举例说,东宫门未启动网络购票入园前,所有检票口每分钟累计可入园110人,现在则增加了2倍。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将考虑进一步推行电子票,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游客来园前通过线上途径事先购票,并通过官方公众号体验到更多服务功能。

游客可通过三种途径在线购票:一是登录官方授权网站浏览购票;二是关注“畅游公园”微信公众号注册购票;最后还可到公园门区扫描二维码牌现场直接购票。其中,颐和园、北海、动物园、景山、中山公园提供全价门票,天坛、香山、植物园提供全价门票及联票。如购票后未使用,自购买之日起7天内可申请退票,票款将原路退回,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据统计,目前网络购票游客占入园游客总量两成多,且多为外地来京游客。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游客提前网上购票不但可以减少门区排队等候时间,还可以解决黄牛倒票的问题。

中日甲午海战是在满清最高权力交接的背景下发生的。

十九世纪的下半期,当时的大清帝国被来自于西方欧洲的英法等国打的已经没有了脾气,也没有了傲气。

但是面对着来自于东方的邻居日本,仍然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老大心态。

而此时的日本国在还未被西方国家大开大门之前,仍然还是唯中华文明为马首是瞻,仍然处于仰视心态。

在甲午海战之前的大清帝国和日本仍属正常的邦交国家。

但日本对于朝鲜有领土野心,而当时的朝鲜却是属于大清帝国的藩属国家。

这应该说是中日两国最终发生甲午海战的导火索。

在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当时的大清帝国与日本都不约而同的搞起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但此时双方并不是互为对手,而是力图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同时也主要是为了对付来自与西方列强的威胁,甚至说还有相互联手的意愿。

这一点从后来的丁如昌率领北洋水师访问日本就可以看出,遗憾的是后来不仅没能联手,而且还成为了生死冤家。

关于大清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海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和不解之谜。

但远远的不是像大家一贯地看到的和认为的那样,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我在此给大家略述一二!

第一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在面对着北洋水师的上,技术兵器其实并不占优。

在甲午海战之前,当时的大清国水师还仍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即便是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相比在火力上仍占优势。

并且大清国在财力和物力以及人力方面,日本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比,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1886年,丁如昌水北洋水师的四艘军舰造访日本,其巨舰大炮的场面震惊日本朝野。

舰上的水兵上岸购物,与当地商贩发生冲突且用刀捅伤人,此事引发了当地民众和水师官兵的武装冲突。

当时北洋水师上的12英寸的舰炮立刻就对准了长崎市区,最后日本不得不忍下这口恶气。

第三日本染指朝鲜问题之后,面对着日本的嚣张,清廷上下发出了“教训一下小小的岛国刁民”的呼声!

这说明一是大清国面对着日本的联合舰队,绝不是那种缩头缩尾的表现,而是打算给日本这个岛国刁民一点苦头尝尝。

二是当时的大清国压根就没有看起日本,在大清国的眼里,日本的分量和朝鲜并没啥区别。

第四,大家有空可以查查历史资料,是大清国宣战在先,日本迎战在后。

这就是甲午海战也就是黄海大海战之前发生的事情!

我们知道,最后的黄海大海战大清国输掉了老本,邓世昌英勇殉国,丁如昌宁死不降、被迫服毒自杀。

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但大家所看到的远不是明面上所看到的那样。

第一是北洋水师在技术兵器上并不落下风。

直到二次大战开始,当时的世界海军还在崇尚巨舰大炮的概念,当时的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舰排水量在7335吨,舰炮的口径是305毫米的大炮有4门,其它的“来远”、“致远”、“靖远”、“济远”舰,排水量都分别在2900到2300吨。

而联合舰队的最大吨位的“吉野”号,排水量是4216吨,舰炮口径是150毫米,其它的“浪速”号等舰炮口径大致一样,但吨位在三千吨左右。

因此无论是在吨位上还是在火力上,北洋水师是占上风的。

至于联合舰队速射炮的优势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大吨位的军舰不仅火力强大,而且在抗击火力打击方面也是有优势可言。

但如果小吨位的军舰,一旦被大口径火炮击中两发,就很有可能失去平衡。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英国和德国的日德兰海战,为什么这些海军大国都争相把军舰做的吨位大和大炮的口径大,这是一个常理。

第二,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的概念不能成立。

大家可以查一下有关资料,大清国在黄海大海战之前就已经对日宣战,既然已经宣战就应该做好战备工作,何来偷袭一谈?

并且当时大清国和日本的开战已经有了前奏,为什么会掉以如此的轻心?

第三,炮弹里倒出沙子不足为信。

炮弹是采购的德国的,如果西方国家在谈判时调高价格是可信的,但在对外推销上如果以沙子代替火药糊弄人,这就等于砸了自己的财路,要知道当时争先向大清国倾销军火的可不止一家,大家都在争先炫耀自己武器的先进性,炮弹里的那几斤火药才多少钱?

第四,邓世昌的撞沉吉野号无法得以证实。

应该说这是电影《甲午风云》的一种表演手法,属于一种艺术上的加工成分。

诚然,邓世昌是一位英雄,我们不应该去贬低他,但也应该面对一个问题事实。

事实上,邓世昌在全力对阵吉野号时,不幸中弹沉没,全舰三百多名官兵无一幸还。

因此邓世昌的这句话无法得到证实。

第五,日本人破译了大清国的密电码的事不能成立。

我以前记得某位军事专家谈过这一问题,而且在某些文章中也出现过。

其实,他们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甲午海战是发生在1894年,而马可尼发明出无线电的时间是1895年。

当时的无线电还处于一个试验阶段,根本就无法投入实际应用。

直到进入到二十世纪的一战时期,无线电才开始应用于军事。

而有线电报虽说已经诞生和应用,但都像单线联系那样,由电报局的人直接送到收报人手中。

它不像无线电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监听。

更有甚者,据说密电码泄密的问题居然是一个叫吴大五郎的日籍华裔的人窃取了一本清军的小册子。

既然是军用密电,当然应该归属高层管理,下层的普通军官怎么可以接触得到?

至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问题,还有翁同龢不下拨北洋水师的采购费的问题,我在此就不啰嗦了。

我的看法是:即便是在开战之前的当时状态之下,大清国也是可以赢得这场战争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军事指挥失误、大战开始前掉以轻心、决战到底的意志不够坚定!

您的提问,已经有数人回答了。

我这儿多句嘴,与您的提问无关。

甲午战争由陆战和海战组成,其中比较大的陆战约44场,海战是2场——丰岛海战与黄海海战。

除了平壤之战,甲午战争中的46场战斗发生地,我都走了一遍——下图是各场战斗的发生地。

甲午海战的背景有,当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区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开始变得国力强盛。当时日本又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中,产业革命过剩,因此此时的日本急需打开国外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而当时中国又是最大商品消耗国,离日本又近。

当时中国政府正处于清朝末期,清政府加重,刚结束战争,战斗力低弱。而清朝的决策者认为清朝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已经取得成绩,开始轻视日本,认为日本区区弹丸小国,不敢侵略中国,并且大大缩减军费开支,导致北洋舰队武器军舰不能及时更新,战斗力大大落后于日本海军。

且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都进行着资本输出,激烈的争夺着殖民地,日本的这种侵略行径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默许,更加刺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欲望。

甲午海战爆发的背景从历史来看,个人认为分为两个情况,一是国际大背景,二是中日两国关系背景。

一,国际大背景,当时恰逢朝鲜国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进行镇压,加之日本之前对朝鲜怀有吞并的野心,在清朝派载有士兵的运输船及负责护航的舰船到达大东沟海域时,与日本前来伏击中国舰队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爆发激烈的海战,这一战也可以认为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在这一战中中国损失惨重,虽然以邓世昌为首的爱国官兵英勇拼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全部为国捐躯,海战的失利也为在朝清朝陆军的失败埋下了祸根,致使日军登录朝鲜,占领朝鲜,一路杀向鸭绿江,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旅顺,乃至整个大清。

二,中日两国关系,近代日本因为美国的培里舰队打开国门,从此走向开化民智的资本主义道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明治维新,使国家走向近代化,在18到19世纪成为亚洲屈指可数的强国,随着国力强盛,对外的野心越来越严重,目标不止朝鲜半岛,而是土地人口更大的大清国。反观我们,自从战争以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实施了维新运动,发起了轰轰烈烈洋务运动,想让国家走向近代化的强国之路,但是举步维艰,我们虽然通过洋务运动建立了亚洲规模庞大的北洋海军,但是我们海军的经费,质量,装备更新速度与对岸的日本相比,差距甚大,战力堪忧。日本正是在与清朝不断的交往和派出大量谍报人员收集中国情报,苦心经营多年后下定决心要与自己曾经的老师一决高下,而朝鲜东学党起义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和最佳时机,就像火山爆发前,总有个零界点,一旦突破,一发不可收拾。趁着东学党起义的时机,日本终于发动了战争,在大东沟海域打垮邓世昌所属的北洋海军一部份,致使清军驻朝鲜国陆军溃败,日军占领朝鲜,战争的祸水流向中国,经过水陆两路的战略进攻,最终包围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海军未出战,全军覆没,历史上亚洲最强大舰队消失在历史舞台,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差点让中国走向亡国灭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程度更深,当然这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为辛亥革命准备了铺垫和基础。

回首百年,一个甲子的轮回,对于今天的日本我们还是要报以戒心,只要它在走军国主义的道路,就要打残它,因为倭人亡我之心不死。当然今天我们很庆幸生活在强大的祖国,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我们也有能力不让历史重演。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成为“日清战争”),爆发于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清军参战63万余人,伤亡31500余人,日军参战24万余人,伤亡13300余人。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结束,清朝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战争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19世纪末的清朝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做着各种各样的“垂死挣扎”。虽然经过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方面向欧美学习。但是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变个国家制度,也就没有向日本那样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统治阶级达到改革的目的。此时的清政府朝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形同虚设。几百年的闭关锁国使曾经强大无比的清朝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的弱小。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也就不难而知了。

二,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日本所需要的资源、商品越来越多,而其本身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资源严重匮乏。从各方面来讲其本身都不能满足变革后经济,工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此时,日本“看上”了地大物博而又羸弱的中国,制定了“大陆政策”,通过侵略清朝的附属国朝鲜从而蓄意挑起战争。

三,列宁曾指出:“日本掠夺东方各国,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的援助,他就没有财政及军事上的独立力量”。事实上,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各自的利益,暗中支持了日本对清朝的侵略。日本政府看到西方的态度也就坚定了于清政府开战的想法。在战争前夕,清政府一直都寄希望于西方各国的调停,而没有对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甲午战争清政府迅速溃败的一个原因。

自此这段时期成了中国屈辱史,在中国中学的历史教学中,也都会着重强调甲午战争的标志,因为中国人要铭记历史才能不断向前。特别是青少年,只有牢记历史,才能激起内心的一腔怒血从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让历史终究成为历史,这样才能不会重蹈覆辙。

本篇文章介绍的是北京颐和园,让小编带你走进颐和园,了解历史!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原名清漪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于乾隆朝始建,是乾隆为母祝寿建造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于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慈禧为了享受,不惜挪用建设海军的费用,终使国力不堪重负。

颐和园

颐和园面积约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占3/4,全园不同形式的建筑有3000余座。这座风光绮丽的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造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园中的建筑巍峨有致,亭台楼榭散布于花树丛中,碧水蓝天,石舫垂柳,长廊孔桥,构成了一幅绮丽的画卷。

颐和园分为三大区域: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

勤政区

勤政殿是皇帝在颐和园坐朝理政的地方,现名仁寿殿。慈禧执政之后,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仁寿殿成了“金銮殿”。其陈设仍和当年一样,中间的九龙宝座,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和光绪朝会王公大臣时休息的地方。慈禧曾在仁寿殿过生日宴请王公大臣,也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居住区

玉澜堂是一座大型的四合院,是光绪的生活居住区。这里四通八达,既可到昆明湖,又通仁寿殿,后面又可通达宜芸馆。

乐寿堂是慈禧的寝宫,她的晚年生活几乎都在这里度过。堂中间是慈禧的起居处,东边是更衣室,西边为卧室。乐寿堂院落的正门叫“水木自亲”,临昆明湖而建,慈禧从水路出入颐和园,都要在这里的码头上下船。

永寿斋在乐寿堂的东院,慈禧心腹、太监李莲英就住在这里。斋中布置显示出主人的显赫地位。

德和园在仁寿殿北面,是专为慈禧看戏修造的一个建筑群,由戏台、扮戏楼、戏廊等组成。

排云殿是慈禧举行生日庆典时,接受文武大臣朝贺的地方。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阁高41米,它建筑在20米高的台基上。慈禧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此烧香拜佛。

游览区

万顷碧波的昆明湖,占据了颐和园3/4的面积。湖中所造的大小岛屿和众多建筑: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境桥、练桥、柳桥、十七孔桥;南湖岛、廊如亭、文昌阁、知春亭、铜牛等,将园林点缀得如同瑶池仙境。

颐和园 十七孔桥

西堤是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仿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因为它在东堤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堤。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组合在一起,使人感到颐和园之大似乎无边无际。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乾隆皇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必经之地。玉带桥半圆的桥洞在湖中的倒影,犹如一轮明月,这一景色为爱好摄影的人们所倾倒。

颐和园 苏州街

对于颐和园的介绍就这些啦。查阅整理资料不宜,感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给文章点点赞,为小编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