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佛山公共在线直播

吃席不用挂礼是什么意思(吃席都不用挂礼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04 12:59:24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吃席不用挂礼是什么意思(吃席都不用挂礼什么意思)

吃席不用挂礼是什么意思:

就是吃席不用给钱。网络上的吃席就是白事,当你做了作死的行为,就会有人调侃去吃席。网络上的吃席是不用给钱的。

吃席,这个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原来是指红白事情送礼,不管是结婚生子还是办丧事,只要是有酒席都叫做吃席。吃席也不是空手去吃的,是要随礼的。

为什么人死了还要摆酒席:

这是习俗,而且是千百年来的习俗。

受传统礼教影响,咱们国家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人情国度。相邻们来在你家有事情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表示了亲情友谊,理所当然也是要表示感谢的。

办酒席感谢那些前来参加丧礼的亲朋好友也不为过。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把办丧礼宴变成了体现自己孝顺已故长辈的秀场。

丧事变得越隆重,就显得自己越有孝道。

农村的喜宴已经不是原来的味了,以前都是民间口碑好的厨子做饭,提前几天开始准备,菜都是一个个现做的,现在的厨子基本都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菜大部分是去喜宴批发市场批发的,到时回锅一热就上桌,所以喜宴千篇一律,都吃够了。

###

如今淳厚朴实的农村人,也都变了。我在村中亲身感受。别说喜宴随完礼便走,就是丧事需要帮忙的人多都无人凑。老人老的有心无力,年轻的来不了,因为有压力。别说别的了,在这物欲横流下,过年都没有了年味,更别说村中和自身关系不大的红白事。展新的社会风貌,斩心的社会风俗。

###

北方的酒席没得什么好吃,估计你还没动筷子,没看到上的什么菜,整个菜就被人打包了吧?去了吃不了反而闹心,还是不去的好!

###

农村喜宴确实变了味,但不是随了礼就走,而是不全家吃两顿都觉得亏的慌。

以前农村喜宴在自己家举办,占用左邻右舍房屋,都要摆二天酒席。

第一天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杀猪宰羊。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过来帮忙,劳累一天,肯定少不了一顿大鱼大肉的热情款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嫌麻烦,没有在家准备酒席的了,都到婚礼宴席和大酒店吃酒席。

都是一条龙服务,不用家人帮忙,两天酒席到酒店吃酒就变成一天了,开始人们去酒店吃酒,还很自律,生怕给办喜事东家吃赔了,一家只去一个代表,去随礼吃饭。

后来这种顾虑逐渐打消了,去两三个人,慢慢就全家出动了。反正农闲季节,人们都没事做。凑个热闹,家里就不用开火了。

随着农村的喜宴越来越多,也许是农村人恋旧情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到酒店摆酒也要车接车送吃上两天了,礼钱甭管花多少,肯定也是全家出动,这或许是对农村五花八门喜宴的一种无声抵抗吧?

你能预备我就能吃,有很多摆完酒席一算帐,不但没剩钱还赔钱呢!

我在农村写了三十多年的礼帐,见证了农村礼金,从过去的四五元钱涨到现在的四五百元,甚至过千到万的升级变化。但总觉得现在的礼帐缺少点什么,似乎就是一本农村平常的借贷簿,少了点温度。人家有事,又马上就要还回去。

礼越随越大,情意却越来越淡。农村喜宴变了,变成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向往三十多年前在农家小院摆喜宴的情景。

###

只要我们对比时代的喜宴到现在喜宴的变化,就能看出其中的原因。

实际上,时代的喜宴和现在的喜宴差别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一、大操大办的喜宴。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将婚事大操大办的习惯。

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就成为“别家人”,不再承担父母的养老义务,;女方到男方家,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

因此,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彩礼;

相应的,女方也要向男方回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嫁妆。

然后双方举办婚礼,办一桌喜宴,亲朋好友也要送上自己的礼物或者一定数额的礼金,这就是份子钱。

彩礼、嫁妆也好,份子钱也罢,给的越高,越有脸面。

由此形成了封建社会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风俗。

特别是自唐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涌流,市民阶层的崛起,彩礼越来越高,嫁妆越来越高,份子钱也越来越高。

应该来说,彩礼、嫁妆、份子钱的出现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

于是,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越有钱、身份越显赫的人,喜宴就办得越隆重;

哪怕是穷苦百姓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婚礼喜宴办得越隆重越好;

能请的人尽力都请到,来的客人,越多越好,办的桌数,也越多越好。

一个喜宴都够忙活几天时间了。

二、简单的喜宴。

1918年,和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开始了一段恋情。

1920年,在担任湖南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期间,杨开慧独自一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爱人的宿舍,让两人的爱情开花结果。

这年冬天,27岁的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

杨开慧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早就说过:

嫁给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也不要彩礼。

于是,他们“不作俗人之举”,进行了一场和当时社会潮流格格不入的婚礼。

没有八抬大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那些繁琐而隆重的仪式,也没有“拜天地入洞房”的礼节。

仅仅是换上了新装,花了6个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长沙的几位亲朋好友,就在长沙青山祠办了喜宴。

开始的时候,两人连喜宴都不想办。

但在学校认识的好友、新民学会骨干成员陈章甫及其夫人毛秉琴认为结婚毕竟是件大喜事,新房总得布置一下,总得请两桌好友们来热闹一来。

于是他们夫妇俩为、杨开慧张罗了一场喜宴。

这个喜宴其实十分寒酸,新房里的东西,都是陈章甫和毛秉琴结婚时的礼品。

排场也不大,就两桌客人,来的朋友大多都是陈章甫请来撑场面的老同学、好朋友。

这几位亲朋好友也没有随份子钱,大家一起吃顿饭,送上自己的祝福,就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喜宴。

但这个简单的喜宴气氛却特别好,每个人都为这对天作之合送上真诚的祝福。

在亲人和几位挚友的见证下,和杨开慧就完成了简朴而简洁的婚礼开始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婚后生活。

主席和杨开慧这样简朴的婚礼在当时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意思,顿时被传为佳话,成为进步青年竞相学习的榜样。

1932年重阳节,陈毅元帅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

他的婚礼也十分简朴,就花了20块大洋(这钱还是赖月英借的)摆了八桌宴席,就完成婚礼。

来的客人也是吃一顿饭,送上祝福就完事了。

三、新中国的喜宴。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正式结婚,这对新婚夫妇在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一场婚礼。

两人的婚礼也非常简朴,毛岸英穿的一身标准制服,是他给李克农当翻译会见外宾时配发的“礼服”。

刘思齐的上衣,是灯芯绒布做的,裤子半新不旧,脚下一双方口布鞋是母亲张文秋买给女儿的嫁妆。

当时婚礼来宾也就十来个,大家吃了顿饭,送上自己的祝福,就连礼品也非常简朴,都是些小纪念品。

价值最高的就是朱德元帅送的一只他戴了几年的日本手表,至于份子钱完全没有的。

在等人的表率下,时代,全社会的婚礼基本都非常简朴。

一般就是经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后,直接领个证,然后男女双方两人共同置办一些家具,单位同事、左邻右舍来家祝贺一下就完成了婚礼。

没有份子钱,也不要什么彩礼,嫁妆,简单吃完喜宴就完成婚礼了。

四、热闹的喜宴。

以我的外公为例,我外公经中间人介绍认识了我外婆。

两人在1968年左右完成的婚礼,他给我外婆的“彩礼”就是一床棉絮,然后我外婆带着这床棉絮,就嫁给了我外公,组成了一个家庭。

我父亲和我母亲也差不多。

而他们的喜宴很有意思,所有的菜基本都是自己家种的和亲朋好友家送的,猪是自己养的,鱼也是池塘里养的。

然后村里的一个厨师打个灶台,喜宴就这样张罗了起来。

来的客人也不会有什么份子钱,但就是这样简朴的喜宴却格外热闹。

热闹原因有三:

第一,其实,那会儿的喜宴就是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

那时候,人情味重,喜宴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就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平常琐事,总有唠不完的家常里短。

第二,由于那时候的交通比较落后,路程稍远的亲戚朋友,得花很长的时间赶去吃喜宴。

等到吃完了喜宴再想往回赶,己经不可能的了,所以只能呆在亲戚家里住上一夜两夜,这样就加深了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第三,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差,平时很难吃上很好的伙食,大鱼大肉只能在过时过节才能够难得吃上一次!就算在平时家里来客人,能煎两个鸡蛋已经是很高档的了,基本很少能有喜宴上的水平。因此喜宴上的美味佳肴,是他们一次难得的享受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那时候的喜宴尽管简朴,却显得十分热闹,亲情味很重。

五、现在的喜宴。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婚礼越来奢靡,喜宴的排场越来越大、彩礼越来越高,就连份子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喜宴开始不注重内容,只流于形式,喜宴变味了。

就出现了天价彩礼,天价随礼的世纪婚礼;

就出现了随个礼就走,饭都不吃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摆喜宴的主人就想着借办喜宴,把自己曾经随的礼给赚回来。

而赴宴的客人,饭可以不吃,礼一定要随到。就算吃了饭,也是吃过之后,匆匆忙忙的就走了。

总之,很多客人来赴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随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食堂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很多人只要想吃,每天都能吃。

这就导致人们对喜宴上的美食就没有之前的那种渴求感,没有什么人会因为美味佳肴就对喜宴充满了期待。

第二,现在的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上来说,很少会有客人再在主人家里过夜,能赶则赶,赶不到的,手机转个帐,写了礼,人都可以不来了。

至于像以前那种畅所欲言,一起聊天的情景已经很少很少了。

第三,现在交通方便,通讯方便,很多人出行就有车,车程太远的不会来,随个礼,电话问候一声就好了;车程近的吃完喜宴,随了礼就走了。

真正能留下来全程参与喜宴的亲戚朋友,都是平时关系非常亲密的好朋友。

其实这种好朋友也不需要通过喜宴加深联系了。

第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社会攀比之心越来越重,随的礼也就越来越高,给得越多脸上越有光,久而久之,给得少或者不给(这年头,我就没见过不给的)反而会脸上无光。

这次张三给了李四,下次李四就要想方设法办个喜宴给要回来。

久而久之,就导致一种现象,我们明明和主人家关系并不是很亲密,却总是会收到很多喜宴邀请,等我们赴宴的时候又会发现其实身边的客人和自己并不熟悉,比较尴尬。

也就是说,之前作为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的喜宴,渐渐沦为一种还份子钱的任务,自然就失去了以前的味道了,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现象。

至于,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以前那种充满人情味,却又不铺张浪费,简朴纯粹的喜宴,那可能就要看以后的发展了。

###

在以前,摆喜宴是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现在变了,摆喜宴不注重内容,只流于形式,该办不该办的都办,好多人家都只想借办酒捞一点份子钱回来,喜宴变味了,但人家来了没钱借钱你都还必须得去,一次不去的话下次可能亲戚朋友就做不成了,所以你就会看到好多人来吃酒就是为了随礼,连饭都不吃就走!

###

我倒是觉得,随礼就走的恰恰是城里人,而农村人很少有这种情况。不是农村人好吃,而是农村人更注重感情,不要不服。

其实我倒是觉得,在城里酒店举办的喜宴,虽然看着档次高,服务好,但是相比于农村的喜宴,还是缺少了喜悦的氛围,不接地气。

给我的感觉就是,城里酒店的宴席,虽然档次高,环境好,但是总觉得不自在。可能是我骨子里就是个农民,融入不到他们的圈子里吧。

每次去参加宴席,如果桌子上没有熟悉的人,聊得到一块的人,我是坚决不吃饭,随个礼就走了。

一桌子陌生人,吃也不好意思吃,喝也不好意思喝,非常尴尬。而你仔细观察,酒店去吃席,大家都放不开,很拘束。

城里人不好意思吃,一旦吃得多了,没了吃相,有损城里人的形象;农村人也不好意思吃,怕城里人看不起。

但是,每次回农村,我觉得很放得开,因为那里,大家没有谁笑话谁,没有谁看不起谁。

村里谁家办酒席,提前准备宴席,到正席,大家互相帮忙,邻里之间非常和谐。

也没有哪个邻居只随礼,不帮忙不吃饭,因为村里人都很注重这些,如果你经常这样对别人,轮到自己家有事情,别人都是随礼,不吃饭,那会显得主家人缘不好。

但是城里人不这么想。因为他们觉得,只要礼到了就行了,自己以后有事可以花钱请人,不需要换这个份人情。

但是农村人如果谁家办酒席,花钱请人帮忙,会被人戳脊梁骨。

正所谓礼尚往来。

有人说是农村的喜宴,食物不卫生,不健康。

说实话,现在人生活好了,矫情了,总认为农村就是脏乱差,不讲卫生,所以从骨子里就认为农村的东西都不好。

我不知道这样的人,哪来的农村的亲戚呢?

农村人实在,置办酒席的食物,都是经过仔细清洗,而现在的酒店,你去后厨看看,估计还不如农村的酒席卫生。

有人说农村很多菜都是从城里买的成品食材,但是酒店难道这些食材还用得少吗?比不也是吃的很香吗?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农村的酒席,菜品档次不、不比酒店差,酒店有的,农村也有。不但味道好,而且数量足,只不过没有大酒店花样多,起的名字高大上而已。

但是,很多人,随个礼就走了。

不吃饭就是觉得农村的饭菜差,配不上自己高贵的身份。

如果是你农村的父母家做的饭,哪怕再差,你也不会嫌弃的。

有人说摆宴席就是为了捞份子钱。

这种情况有,我老家一个叔叔家就是。

叔叔有两个老人,先后去世,办了两次丧事。

儿子结了三次婚,全部办了酒席。

孙子满月酒办了两次。

女儿出嫁办了一次。从一穷二白,到修了三间三层洋房,酒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纯粹就是为了捞份子钱。

对于这种酒,我也会随个礼就完事,不会吃饭的。

但是,一般而言,婚丧嫁娶,是人生的大事,有必要操办。而且人活一生,礼尚往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缺少了这些,还有什么感情,还有什么人情味呢?

当然,无事酒,大家也要坚决抵制!

有人说,现在人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吃吃喝喝。

现在人们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但是吃一段饭的时间,还是有的。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如果主家是你的兄弟姐妹,肯定会放下手中一切事情,但是关系一般的朋友亲戚,可能会找很多理由,其实这就是人性,人情。

归根结底,还在于一个情感,总觉得反正就是这么个关系,随个礼,走个程序就完了。

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都这样的话,到时候酒席办好了,没有人来吃,让街坊四邻,亲戚朋友看笑话,这才是失去了喜宴的本色。

亲戚朋友之间,变得寡淡,甚至冷漠,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必要的情感联系,还是要有的。

###

没有的事,七月份我朋友结婚,特意赶回去喝酒,厨师跟服务员是从酒店请来的。蒸锅架了三个,炒锅八个,每一道菜都是统一上,一位服务员送四桌菜,我本人就做酒楼的,我感觉很好。跟本不是人们所说的菜一上桌,就装菜一说。

事后我还特意了解厨师们是怎么算的,每位厨师自带厨具,煤气跟调料主人家备好,每位服务员自备四张桌子凳子和一个雨篷,还有装菜的盘。厨师是一千一位,服务员是800一位。

###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其实要说现在在农村办酒席随完礼就走的现象确实存在,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我认为有以下这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农村办酒席频率太高。

村里就有一家因为办酒席的频率太高,就出现了人们来了随完礼不吃饭就走了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这家办酒席次数太多。这家有三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

这家从建新房燎锅底办酒席,之后儿子考学。在到儿子和闺女结婚和生小孩,还有家里老人过大寿。

首先从这家建新房说起,可能很多人对燎锅底办酒席不是太熟悉。其实燎锅底办酒席就是谁家建新房,刚入住新房时要办酒席。说是燎锅底办酒席,其实就是找个理由来办酒席来接份子钱。

像办这种燎锅底酒席的,家里办酒席次数少的人家。这种情况是被村里人认可的,像这家本来可以办酒席的事情就比较多。但是建新房入住还是办了酒席,办完酒席之后也是被亲戚朋友们抱怨不应该办。

可是不仅这次入住新房的酒席办了,而且连闺女结婚生小孩也都是在婆家和娘家各办了一回酒席。其实要说给闺女结婚办酒席还说的过去,可是闺女生小孩也在娘家办酒席得不多。

但是这家为了接份子钱也办了,后来儿子考大学也要办酒席。其实考的并不是什么知名大学,到后来两儿子结婚生小孩。同样也都办了酒席,儿子结婚生小孩办酒席也还说的过去。

可是这家不仅没停下办酒席的步伐,去年这家的老人到了六十六岁大寿。这家哥两就商量谁来给老爸办大寿的酒席,后来结果是让老大办。可是老大办完酒席之后,老二家仅接着又给老爷子办了一次大寿的酒席。

可是这次在给老爷子办大寿酒席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人都是来了随完礼钱就走了。留下来吃饭的很少,后来这家在村里的一个亲戚就抱怨。这都办多次酒席了,从建新房燎锅底到闺女结婚生小孩。

在到给儿子办考学和结婚生小孩的酒席,老爷的大寿酒席他哥都办完了。他家还要给办,就导致了很多亲戚朋友的不满。所以就出现了来的亲戚朋友,很多都是随完礼钱没吃饭就走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家庭条件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在家里,正好村里一家办酒席。刚好办酒席这家的小伙要去接一个来他家的朋友,因为他这个朋友不知道路。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导航,因为小伙不会开车。

要骑摩托车去接人,可是他的朋友是开车来的。所以这个小伙就要带一个人去接,接到人之后在让他带的那个人骑车回来。他坐朋友开的车先回来,刚好那天就遇到了我。

小伙就带着我去接他的朋友,在半路正好路过他姨家的村里。还正好遇到了他大姨,他就停下来和他大姨打招呼。还说让他大姨去他家热闹一下,可是他大姨就找各种借口说是家里有事走不开。

小伙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就骑车带我去接他朋友了,接到他朋友之后。小伙先坐车回来了,我自己就骑车回来的。到家之后就听村里人在议论这家办酒席他大姨没来,说是礼钱让亲戚给上的。说是上了二百块钱,村里人就说怕来了之后礼钱上少了不好看。

最后在来总结一下,其实除了上面我说的两个原因。还可能是现在人比较忙的原因,但不管是办酒席频率太高的原因。还是家庭条件的原因,我觉得都要减少办酒席的次数。

不要把办酒席变成我们和亲戚朋友交流的唯一桥梁,和谋取利益的方法。这样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压力,也会让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更疏远

###

农村有些都是为了要礼金,亲戚们能说的都说,几百公里以外的也说,我就在一个月内接到老家4家婚丧嫁娶的邀请,还有孩子满月,来回480公里,一周内我就回去了两家,两次花了5000元。总体来说今年疫情影响,不让大办。结婚过了12点就完事了,也就4小时,一碗羊肉汤两盒10元烟就打发了,哎别提那个心里滋味了,一次回家路费500,礼金400,就那半天,没有一点意思,整个过程没有主家的迎接与送行,简直无趣,以后我除了非常关键的亲戚结婚与丧葬必须去,其他不去。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