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发现之旅在线直播

迄今最小恐龙(科学家发现或为史上最小恐龙)

发布时间:2022-06-13 23:43:06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迄今最小恐龙(科学家发现或为史上最小恐龙)

眼齿鸟生境复原图 韩志信绘

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根据描述,琥珀中的头骨长度约14毫米,有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既像恐龙又像高级鸟类,很难确定其具体门类。“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鸟类不同,为此我们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指出该标本的特性,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种名‘宽娅’则是向发现并收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邢立达介绍。

女人练习瑜伽的好处(女人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练瑜伽?)都说,岁月是一把无情刻刀但有些人却有着能够抵挡岁月的武器她们就是练瑜伽的人练瑜伽的女人,30岁的时候是30岁50岁的时候,还是30岁的样子瑜伽虽然阻止不了年龄的增长但可以帮你拂去岁月的摩挲让你优雅的老去01瑜伽会让你赶走坏情绪有句话说:“我们不能改变

最小的现生鸟类是蜂鸟,其中最小的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从头骨尺寸来看,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在研究者看来,眼齿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小型化。“尽管该标本尺寸小,但牙齿却比其他古鸟类多,齿列也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至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至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这表明,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邢立达解释。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的巩膜小骨呈方形,而眼齿鸟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很难理解其工作机理。此外,眼骨的开孔窄,只有少量光可进入,说明眼齿鸟适应白天活动。”邢立达强调。

眼齿鸟与其他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很特别。仅从头骨来看,眼齿鸟非常原始,介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和中国早白垩世的长尾热河鸟之间。研究者认为,与上述两个类群一样,眼齿鸟可能有一条类似于非鸟类恐龙的长尾巴。

“眼齿鸟的标本只有头部,分类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我们将继续在缅珀中搜索,希望可以找到更完整的个体,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邢立达表示。

既然在科学范围内已经有合理的解释,就不需要虚构出一个什么东西“埋葬”这些恐龙,虽然是概率很小的事件,但这样解释就很完美了。

万物皆有灵性,地球也会自我长大,地层在变大变厚,埋在地层中和化石,跟随地球的成长被放大了。整个宇宙的物质都在成长中,物质不断地成长使宇宙发生不断的膨胀。

沧海桑田,科学家发现的恐龙自然无人“安葬”。如果非要支持来一个,那么大自然或许算是吧。

恐龙的时代,地球上还没有文明产生。一切生命都是按照本性来存活,恐龙虽然是当时的地球霸主,但无奈也没有进化出来文明。所以恐龙死后,并不会像人类一样被“安葬”,走一个仪式。可以说,恐龙死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墓地。其它恐龙也不会像人类一样,还给死去的同类来一个仪式什么的。而且,恐龙的死亡,多数都是非正常死亡。基本上恐龙就不可能活到老死这么一说,要么被吃,要么被淘汰,动物世界的竞争相当灿烈。死去的恐龙,在尸体里面的肉被吃掉或者被微生物分解掉之后,剩下的骨头可以长期保存。如果恰好遇到地质活动,这些骨头就会被泥土掩埋,变成一段尘封的历史。当然,有的恐龙死后刚好被掩埋,也会变成恐龙化石,供后人研究。

有人想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总想到外星人。而这么多恐龙化石留下来,更是让一些人产生疑问,是谁埋葬的恐龙?

其实,一切都是自然而为之。

科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约十架恐龙化石,还有一些其它的远古生物化石,比如一些哺乳类祖先的化石(插一句:哺乳类称霸地球正是在恐龙灭绝之后才开始的)、爬虫类化石等等。

总的来说,所谓的恐龙墓,并不值得惊奇,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操作”而已。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这真的只是巧合

这个事其实是有个科学团队发现了一处有很多恐龙化石的聚集地,这个化石距今大概有2,2亿年的历史,其中大概有10多具保存完好的化石遗骸。

我看到题主提到了“安葬”,按理说恐龙是不太可能有安葬这个习惯的,莫非题主怀疑外星文明?这倒也挺奇怪的,外星文明为啥只埋这几只?为啥不都埋了?

我觉得如果把这个问题引申到外星人身上其实还蛮扯淡的,因为要预设的太多了,每一环都没有证据,比如说:外星人存不存在,我们没有证据;外星人也有埋葬的习惯?我们也没有证据。外星人跑这么远来地球?找不到原因。为什么要埋这几只,也搞不清楚。

但是其实如果把视角放在人身上就还好办一点。其实如果哪一天人灭绝了,未来的文明挖到咱们这层,也会发现很多完整的十几具甚至更多的化石遗骸。比如:传染病导致一个村庄一群人都被死了。比如说:战争;比如说:地震。都会造成小范围内很多化石遗骸。

所以,我觉得在这仅仅是个巧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更谈不上“墓”这个概念。

这2.2亿年前的恐龙墓应该是指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于2019年4月8日在伊斯基瓜拉斯托国家公园发现的距今2.2亿年的恐龙化石,里面估计埋葬着十几只恐龙,遗骸堆在一起,像是打了一口井把它们一起埋葬了。里面至少埋葬有七八个双齿龙(下图)和其他目前还不知道的祖龙,可能是恐龙或鳄鱼的祖先。

为了解释这种这个恐龙墓骨骼堆积的原因,科学家推测,有一段时期这里非常干旱,这里可能存在相当稀有的水源,一个小湖,食草动物成群结队地来这里饮水,随着湖水的蒸发干涸,部分虚弱的恐龙在小湖周围死亡。

自然界有很多突发灾害可能突然导致大规模的恐龙或者动物一起死亡,如疾病、洪水及干旱甚至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大量同时期死亡的恐龙一般会一起被发现挖掘也就成了恐龙墓。

比如1997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墓地,就是一场巨大洪水导致的大规模恐龙死亡,这块距今约7600万年前2.3平方公里的化石床上,埋藏着数千块恐龙化石,这些骨头化石属于一种被称为“尖角龙”(Centrosaurus)的植食性角恐龙,体型和牛差不多大。

这个大型骨床提供的数据非常明确的证明,这些恐龙的死亡是被灾难性的热带风暴导致的,这场飓风风暴使海浪涨到3.6至4.6米高,洪水淹没了距海岸线100多公里的地方,恐龙墓所在区域没有可供逃生的高地,导致成千上万的动物淹死在不断上涨的海水中。相比之下,鱼类、小型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可能能够逃过这样的季节性灾难,有办法撤退到安全地带。

最近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南部的伊斯基瓜拉斯托国家公园发现了2.2亿年前的“恐龙墓地”,“墓地”之中包括有10多只恐龙化石,此外还有7至8只二齿兽类化石和一些疑似原始鳄类的化石。

图注: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的化石埋藏,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用“恐龙墓地”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恐龙不会挖掘坟墓并且安葬,这种行为目前只有人类有。在古生物学领域内,化石的保存有化石埋藏学(Fossil burial),其将化石的埋藏方式分为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大类,顾名思义:原地埋藏就是化石保存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之内,并没有被搬运;异地埋藏则是化石被搬运,在远离死亡地点的地方形成化石。

这次在阿根廷发现的化石属于什么类型的埋藏呢?从发现的状态看,化石全部散落在直径2米的范围之内,但是属于同一个土层,周围没有沉积物,可以确定这些动物是死亡之后原地形成的化石,属于原地埋藏。古生物学家推测,这里在距今2.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是一片水源地,在干旱的时候吸引了包括恐龙、二齿兽类和原始鳄类在内的许多动物,由于水源消失,这些动物先后渴死,死亡动物的尸体堆积在这里并且最终形成了化石。

图注:干旱季节汇集在水源地的恐龙,图片来自网络

与原地埋藏相对的便是异地埋藏,在我们国家就发现了许多著名的化石异地埋藏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山东诸城龙骨涧,在这里发现了一条长800米,宽60米,深15米的冲沟,冲沟中发现了超过7000块化石,这些化石零散杂乱的堆积在一起,化石包括有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甲龙类等等。如此多的化石都是经过流水搬运之后沉积下来,然后变成化石的。一般来说,异地埋藏的规模更多,发现的化石也更多。

图注:龙骨涧全景,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龙骨涧中的恐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在阿根廷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埋藏恰恰位于伊斯基瓜拉斯托国家公园中,这里曾经发现了大量著名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包括有始盗龙、埃雷拉龙、伊斯基瓜拉斯托兽、蜥鳄等动物,这些动物共同组成了玩三叠世的化石群。相信本次新发现的化石对于进一步了解三叠纪阿根廷的物种构成、生态和气候会有重要的价值。

图注:始盗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始盗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二齿兽类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回答一下问题,阿根廷的化石埋藏是天然形成的,并没有谁来安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先说说这个恐龙墓,近日阿根廷的考古学家,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的一个公园内,发现了一处距今有2.2亿年的恐龙化石遗址。

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恐龙遗址,该遗址内有超过600具恐龙化石,那么如果真要有说什么恐龙墓。我国云南省禄丰县这个才名副其实。

另外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之所以会有数十头恐龙聚集在这里,是因为在2.2亿年之前,这里是一处水源,但由于天气以及干旱的原因,这些恐龙最终口渴而死。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恐龙墓,有的只是一个小型的恐龙化石遗址,不过有趣的是,考古学家们还在这堆远古化石当中,发现了哺乳类动物的祖先二齿兽,以及一些古老的鳄鱼。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在恐龙较为早期的年代,哺乳动物就已经出现了,但那个时候的哺乳动物,恐怕只是恐龙的一道菜.....

乍一看有点像阴谋论的味道,实际上并不是谁给安葬的,如果非要加上一个名头的话,那就是大自然喽。这次发现的恐龙“墓”(要加引号的)里面有着10只恐龙的化石。

专家们推测在2.2亿年前的这里曾经是一片水源,恐龙由于口渴集体来到了这里饮水,由于突发的原因,恐龙死在了这里,并在漫长的时间里被沉积物掩埋,骨头与周围的沉积物石化形成了化石。

找到化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因为生物想要形成化石是需要运气的,首先那里的环境不能是地质运动频繁的地块,否则形成的化石就会裸露在外面被风化掉,并且那里的环境也应该是适宜形成化石的。沉降到地下以阻碍其被破坏,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化石,然后地面再抬升恰巧被人类发现到,这本就是一个几率非常小的事情,所以每当发现一处新的化石总能吸引一大批生物学家的注意力。

文/科幻船坞

图/源自网络,侵删

一家之言,欢迎您们的补充!

科学家发现的是恐龙化石集中地而并非所谓的恐龙“墓地”,如果硬要说谁安葬了2.2亿年前的恐龙,那么只能大自然来被这个锅了。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欢迎点评

史前生活不容易,如果个子小就更不安全了。不仅要防范变成大个子的美餐,还要时刻小心被琥珀封印的危险。比如,一不小心,就被头顶滴落的树脂击中,变成化石供后世学者观瞻。


眼齿鸟生境复原图 | 韩志信绘


编辑 | 刘森 高佩雯 (根据通稿内容整理)


3月12日,中美加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北京宣布,在缅甸出产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一只迄今最小的恐龙。这只小恐龙个子比蜂鸟还小,迷你小脑袋上长着超级多的牙齿和奇怪的“大眼眶”,被称为“眼齿鸟”。


实际上,科学家也不知道应该叫它鸟还是恐龙,因为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在特定的演化时期,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界限。这只小恐龙的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于2020年3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小脑袋引发大疑惑:到底是鸟还是恐龙?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时代为距今约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属于晚期的最早期。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最佳窗口。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有10500个种。在近1.5亿年的漫长演化历史中,共历经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演化,其中白垩纪是鸟类演化的重要阶段,是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关键阶段之一。


胡冈谷地的鸟类琥珀包裹体较为丰富,对了解鸟类演化帮助很大。


由于标本是一个被包裹在琥珀中的动物头骨,研究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不破坏标本的情况下,获得被皮毛和杂质层层包围的头骨的完整信息。科学家们利用高分辨率探测器、偏轴CT扫描和虚拟拼接等技术手段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精确的3D结构。


眼齿鸟头部CT重建图,可以清晰地看见很多小牙齿 | 论文作者供图


琥珀中的头骨长度仅为14毫米,相当于一角钱的硬币大小,这个小小的脑袋上,长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更让研究人员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动物的骨骼特征有些地方像恐龙,有些地方像鸟类,甚至不能排除这个头骨属于别的四足动物。


参与研究的专家们都说这个标本太奇怪了,很难确定具体门类。本文作者之一邹晶梅研究员甚至感叹:“这是我有幸研究过的、最奇怪的化石”。然而,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鸟类同时拥有尖锐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专家暂时将该动物归属到鸟类。


比蜂鸟还小,也可能是迄今发现最小恐龙


鉴于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所有鸟类都不同,学者们为其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属名“眼齿”代表着标本的特性——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种名“宽娅”则是为了向最初发现并征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她从一名矿工手上买到化石并捐给了博物馆。同时这块标本还被起了个昵称“蒂尼·威尼”。


保存完好的眼齿鸟化石,现存于虎魄阁博物馆 | 论文作者供图


眼齿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娇小”的体型。现生的最小鸟类是吸蜜蜂鸟,体长5.5厘米,体重不到2克,而从头骨上来看,眼齿鸟比吸蜜蜂鸟还要短一些。因此眼齿鸟可能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小的鸟类。


近些年的研究已表明,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在某些方面和恐龙根本无法区分,因而从广义上来讲,鸟类也是一种恐龙(勿激动,勿过分推理)。因此眼齿鸟也可能是迄今发现体型最小的恐龙!

超多牙齿和大眼眶,这只小鸟不寻常


眼齿鸟的体型变得如此小,必须面对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整合进它们如此微型的头中,以及如何保持体温等等。此外,小型化通常伴随着牙齿脱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


然而,我们在仔细观察标本就会发现,眼齿鸟不仅长有延伸到眼部下面的比例最长的齿列,而且上面还长有现在发现的古鸟类中数量最多的牙齿。它的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下颌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大量的牙齿告诉我们,尽管体型超小,但眼齿鸟是一种肉食性鸟类。


眼齿鸟头部复原图,虽然小,但它可不是吃素的 | 韩志信绘 论文作者供图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独特的巩膜环(眼骨)。这种由巩膜小骨组成的圈状结构将眼球围住,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普遍存在于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包括恐龙、翼龙、蜥蜴等)当中。但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而其它鸟类的却是方形,这一特征与一些现生蜥蜴类似。


此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很特别,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使得我们很难理解它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眼齿鸟的眼眶占了整个头部的三分之一,巨大的眼睛证明它有良好的视力,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它主要是在白天活动。


时间胶囊里的精灵,古生物学家的好运气


对于科学家来说,找到完整的小骨架比找到大骨架要难得多。因为小东西在其他沉积环境中很难保存,而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又非常罕见。眼齿鸟化石可以说非常珍贵。


研究者通过对眼齿鸟头骨的分析发现,它的结构特征在整个鸟类家族里十分原始,演化位置介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和中国早白垩世的有长尾的热河鸟之间。这可能表明,眼齿鸟和这两个类群一样,拥有一条类似于兽脚类恐龙的长尾巴。因此,从外表来看,眼齿鸟更像一只披着羽毛的“袖珍”恐龙。


眼齿鸟复原图,它可能有一条类似于兽脚类恐龙的长尾巴,你能想象它羽毛下的样子吗 | 论文作者供图


眼齿鸟这种小型化过程,通常发生在封闭的环境中。而一亿年前的缅甸北部,正是一个孤立的岛屿。我们可以想象在距今约9900万年前,一只体型娇小的眼齿鸟正在潮湿的森林中觅食,突然它发现了不远处的南洋杉上,有一只被流下的树脂粘住的甲虫。眼齿鸟赶紧拍打着翅膀飞到甲虫身边,一口将其叼住,经过不断的拉扯才将甲虫从粘稠的树脂中拽出吞下。


正当眼齿鸟准备飞走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时候,它发现自己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被滴下的树脂牢牢的粘在树干上。眼齿鸟想尽办法,也无法挣脱,没过几天便在饥饿和虚弱中死去。更为讽刺的是,眼齿鸟的尸体被它生前的猎物——甲虫吃的一干二净,只留下头骨被滴落的树脂层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数千万年过去,这只时运不济的小鸟却成就了古生物学家们的好运气。


附:


缅甸胡冈谷地


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最佳窗口。因为在这里挖掘到的琥珀就像一颗颗时间胶囊,将远古的生灵封印其中。在眼齿鸟之前,古生物学家已经在这里找到了吃羽毛的昆虫、鸟类骨骼、长有羽毛的恐龙尾巴等标本!这些惊人的发现凸显了琥珀能为古生物,尤其是小型脊椎动物提供无与伦比的保存状态。学者们将继续在缅甸琥珀中搜索,希望在未来可以找到更多的新发现,从而揭开这个“白垩纪公园”的全部秘密。


发现本次化石的缅北琥珀矿区,这里有丰富的琥珀化石 | 论文作者供图


论文作者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拉尔斯·施米茨(LarsSchmitz)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黎刚研究员,以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栖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研究论文题目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发表于综合类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