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安徽电视台 > 安庆黄梅戏教育在线直播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来自哪里到底是安徽还是湖北)

发布时间:2022-06-14 11:37:00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来自哪里到底是安徽还是湖北)

然而当粉丝千里迢迢赶到现场的时候,却发现小姐姐唱的其实是越剧《梁祝》的《十八相送》选段,根本不是黄梅戏的《新女驸马》。而后在各种评论区,湖北和安徽两地的则为黄梅戏到底是湖北的,还是安徽而吵的不可开交,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聊一聊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给大家做一个最简单的介绍和科普。

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和《新女驸马》的“敢问工资在何方(误)”了。

其实根本不需要争吵,黄梅戏既然叫做黄梅戏,就是因为其大约于唐朝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此为名“黄梅戏”。根据历史记载,黄梅戏原本是黄梅县的采茶歌,来源于多云山区和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经历元末到明清,并在道光年间形成比较成熟的黄梅调。

由于黄梅本身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南临长江黄金水道,扼八方之要衢,自古便有“鄂东门户”之称,这给黄梅戏的传播形成了最天然的有利条件。而我们现在说的安庆黄梅戏,则是因为期间黄梅戏的其中一支转移到安徽怀宁县,在这里生根发芽,继而生长壮大才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黄梅戏”。

不过呢,这里其实有一个颇为尴尬的事情。按理说,没有湖北的黄梅,就没有安庆发扬光大的黄梅戏,但是如果没有安庆的助攻,黄梅戏也坐不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位置。然而,由于发源地还是在湖北,所以关于黄梅戏的一切文化头衔,不管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的,就都被黄梅给占了。

京剧

作为“五大戏曲剧种”之首和国剧,许多人并不知道京剧的历史是五大剧种中最短的,从形成到现在不过短短200余年的时间,而它更是在机缘巧合下才诞生的剧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和前文提及的黄梅戏发扬壮大在安徽安庆一样,其实道光年间的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是当时中国的戏曲中心,这里不仅有着800多处戏剧舞台,更有无数戏班入驻,故而有:

“无石不成班”之说。

公元1790年,恰逢乾隆八十大寿,全国各地的达官显贵都在忙碌张罗着如何给乾隆庆生。而在扬州贩盐的安徽商人江鹤亭则别出心裁的把一个名叫做“三庆班”的徽戏戏班子带到了北京。不想徽剧在北京“一战成名”,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相继杀入北京,并称雄于京华的剧坛,史称:“四大徽班进京”。

除了徽剧以外,当时的京城流行的还有湖北汉剧(调)以及西北秦腔,从道光到咸丰,这些剧种在京城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于是逐渐有伶人将其全部糅合在一起,又借鉴昆曲而最终形成京剧。当时的晚清画师沈蓉圃根据1860-1890年间京剧舞台上最为光鲜的十三位演员所饰演的形象创造出《同光名伶十三绝》,则标志着京剧正式进入成熟。

春天的诗句(写春天的古诗名句大全)1)鸟鸣涧---(唐)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相思---(唐)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3)咏柳---(唐)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

之后经过的发展,京剧逐于建国早期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剧。所以说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剧,并不是因为其产生于京城,而是其博采众长。

越剧:

相对于京剧的复杂,越剧就简单多了。越剧起源于1852年上下的浙江绍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作的“落地唱书”,通俗讲就是一种流行于当地的“草班说唱”。而到了1906年的3月27日,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采用最简陋的草台班子在当地登台试演,并得到大家的肯定。由此这天又叫做越剧诞生日,初定名“小歌班”。

之后,在机缘巧合下,“小歌班”逐到当时繁华的上海滩进行表演,由于上海滩浙商众多,代表浙江本地戏曲的小歌班也开始固定了下来。

到了中后期,当时的小歌班在上海滩已经拥有新剧目400余个,再加上巨大的在沪浙江群众基础,小歌班在上海滩的风头一时无两(那会其实刚好京剧在北京风靡)。之后,随着小歌班的发展,又因为其来自浙江,浙江古又称越,于是许多戏班开始改名叫做越剧。

其实由于我自己是浙江人,相对于其他戏种,对越剧的感情算是最深。特别是越剧婉转的唱腔和淡雅的妆容,是和京剧的大开大合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如果京剧里有着北方的敞亮和豪迈,那么越剧就是江南水乡,吴侬软语最佳的写照。

评剧

评剧了解的人可能不多,其实它的前身就是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莲花落“,同样是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

与其他戏种略有不同的是,当时的“莲花落”主要是赤贫人群到各处卖艺讨钱所使用的一种方式,所以早期多为自打自唱或者二人演唱模式就行表演,并且受当时南下的东北二人转影响也非常深远。

而之后评剧的真正兴起,则要到建国之后了。评剧戏团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而后电视节目的兴起,使得原本贴近生活的评剧有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豫剧

顾名思义,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其最早的兴起时间应该是明朝中后期,当时河南流行的民歌和小调,之后吸收中原地界的其他表演形式,比如说秦腔、蒲州梆子等逐渐形成了河南自己的梆子戏。

是的,豫剧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河南的梆子戏。但是当时梆子戏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体系,所以当1924年王义成第一次提出豫剧之名的时候,豫剧是对河南各种梆子戏的总称。这同时也导致了豫剧非常复杂和不一。

不过豫剧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唯一一个在抗战时期走入巅峰期,并火遍大江南北的剧种。也许这跟豫剧的贴地气,并且适合表演抗战曲目有关吧。

其实五大戏种真正成型并进行传播的时间都不算太久,也不过两三百时间,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但是在这集大成的五大戏种后面,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汉文化的融合和再演化。

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县的黄梅调!

由于黄梅县当地以前常遭涝灾,人民流离失所。一部分人外出逃荒,这种调式也就被带到了安徽一些地方。

由于是临近县份的小调,在安徽安庆一带就流传开来。并被发扬光大。

这好像是缅甸的玉石原料,被中国加工成艺术品上市一个道理。

流行于安徽安庆,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成为了一个剧种。

由于曲调优美,表演流畅大方。被徽班带进北京后,与汉调,昆曲等合流,行成了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不管是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都是为黄梅戏的发源与流传有直接关系,两地都是黄梅戏的故乡。而且都对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县的《採茶调》。……”摘自安徽省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纪念刊。(1957年5月-合肥)剧种介绍,第221页。

“(采茶调)与(花灯)、(高跷)等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而形成一种雛形的民间小戏。……在鄂、皖、赣三省之间流行,总称为(採茶戏),安徽人又称它为(黄梅调),解放后改称为(黄梅戏)。”

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时三十二天。参加这次会演的有全省十五个剧种的八十个剧目,共演出了九十三场,有省、专区、市所组成的十三个代表团,有中央及邻近各省市应邀前来观摩的代表,总共1232人。文化部艺木事业管理局田汉局长出席、讲话。

安徽省文化局副局长余耘致开幕词。

会演的剧种有:徽戏、黄梅戏、庐剧、泗洲戏、皖南花鼓戏、豫剧、曲子戏、推剧、曲艺剧、越剧、常锡剧、扬剧、京剧…。

黄梅戏顾名思义,应当出自湖北黄梅县,当她成名应是安徽无疑。两地接壤,古时交流易花接木是很自然。当然还要历史学家考证。

中国京剧本来是源自上海松江昆山,称昆剧,后来慈禧太后一见钟情,引入京都做御演。久而久之称国粹叫京剧。

上海越剧名扬四海,但她发源地是浙江嵊县。一个是摇篮中的婴儿,一个是万人迷的千金。两地都有份。

当然,文化遗产有的不好共享,比如诸葛的隆中在襄阳丶还是在南阳,只能并列,只有等待史学家断论。

无论黄梅还是安庆,黄梅戏是国宝,应予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黄梅戏发祥地首先源自湖北省黄梅县,然后在皖安庆市由地方戏剧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引导下发扬传承光大!安徽省人民特别爱好也喜欢听地方戏黄梅戏。也特别热爱和怀念黄梅戏前辈严风英老师![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据传,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刚开始是采茶小调,流行语皖鄂赣三省交界处。至今对于黄梅戏起源争议较多。但是黄梅戏是在安庆发展起来的,这是毋庸置疑。

如今黄梅戏的唱腔也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期间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将黄梅戏推广向全国,成为五大剧种之一。

1992年10月6日,中国第一个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举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的重要艺术节之一,也是安庆市及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周)已经成为国庆期间安庆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徽州女人

大清名相

黄梅戏发展到现在也是名家辈出、名剧不穷。名家有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名剧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还有近些年新编的如《徽州女人》《大清名相》也都是广受好评。

湖北有个黄梅县,跟安徽宿松县挨着。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的是湖北黄梅县孔垄镇。孔垄镇东北有湖——龙感湖,与安徽的宿松县接壤分治。黄梅戏的起源和流传确实跟地域有关。

黄梅县有没有黄梅戏起源的发祥地?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也无从考证。黄梅戏无论是老腔还是新腔,都没有黄梅县的元素或者符号。其中的念白,完全没有黄梅县方言的影子。去过黄梅县的就知道,与你方言交流,不仔细听,是不明白当地人在说啥。因此,将黄梅戏与黄梅县划等号,是想当然。那么,一个戏种,为什么叫“黄梅戏”呢?

黄梅县也好,安庆的怀宁县也罢,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属江北)。黄梅戏的起源之一,跟水灾有关。古代长江水患不治,洪水泛滥,累及子江。黄梅县南部,安庆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南部,都会受到牵连。贯穿怀宁县、望江县的“同马大堤”,是新中国成立后根治长江水患的标志性人工堤坝。

水灾过后,政府赈灾不力。百姓们流离失所。乞讨过程中,流传开来采茶调。采茶调最终落户在安徽省的怀宁县石牌镇。

石牌镇是个古镇。历史上确有十座石质牌坊。它是古皖河汇入长江的最大的码头。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三省通衢。

有道是“无徽不成镇,无石不成班”。石牌镇成立戏班的历史最早。时至今天,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哼几曲黄梅调,张口就来,毫不含糊。

黄梅戏的真正起源就在安徽怀宁县老县治所在地石牌镇。在这里,黄梅戏从采茶调华丽转身,成为一种戏曲而受到民众接受,并且喜闻乐见。

作证另一点是,黄梅县没有一本可供参考的剧本。黄梅戏所有演出的脚本,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本小戏,全在安徽境内产生。三十六本大戏是:《天仙配》《张朝宗告漕》(上中下)《鹦哥记》《金钗记》《卖花记》《乌金记》《吐绒记》《牌环记》《鸡血记》《赶子图》《绣花记》《罗帕记》《锁阳城》《桂花记》《荞麦记》《破镜圆》《珍珠塔》《毛宏记》《胭毡记》《白扇记》《清官册》《山伯访友》《下天台》《铁笼山》《罗裙记》《菜刀记》《凤凰记》《白布楼》《血掌记》《罗裙宝》《青风岭》《葵花井》。

七十二小戏:《报灾》《官棚打斗》《李益借银》《李益卖女》《逃水荒》《冯氏告状》《于老四拜年》《二姑娘观灯》《赶会》《吃醋》《反情》《双想》《过界岭》《张二女自叹》《于老四打瓜》《于老四充军》《姑嫂望郎》《小和尚挖茶》《劝细姑》《讨嫁妆》《张三请菩萨》《下南京》《撇芥菜》《张得和休妻》《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汲水》《送绫罗》《绣荷包》《送表妹》《卖棉纱》《王二小卖鞋》《种大麦》《懒烧锅》《钓蛤蟆》《闹黄府》《叶武辞院》《吴三保游春》《毛之才滚烛》《张监生调情》《张先生邀学》《打花魁》《李广大过门》《杨二女起解》《胡延彦昌辞店》《余文榜私访》《苦媳妇自叹》《郭素珍自叹》《烟花女自叹》《沙子岗》《杨驼讨亲》《补碗》《染围裙》《痛姐坐院》《水阁亭》《青龙山赶会》《卖大蒜》《汪氏劝夫》《赶春桃》《补背褡》《卖大布》《讨学钱》《登舟找子》《罗凤英捡柴》《卖花篮》《郭华买胭脂》《湘子化斋》《三字经》《王婆骂鸡》《聂女捡柴》《乾隆游苏州》《剜木瓢》。

清末民初,怀宁人整合民间小调成为黄梅戏,配乐非常简单,锣鼓三大件,胡琴托腔那是后来的事。黄梅戏受众逐渐扩大,怀宁县因为军阀混战,迁治到当时省会安庆府。是安徽仅有的省市县三治同城地。黄梅戏进城,接触到其它剧种尤其临近的昆剧影响最大。唱作念打,得以很好的规范。这时候成就了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黄梅戏的念白,受到安庆官话影响,糅合了官话和怀宁方言。

由此看来,黄梅戏跟黄梅县,哪哪都不挨着。

关于黄梅戏的发源地的问题,从名称就可以断定它是以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县名命名的。因此,发源地肯定在湖北的黄梅。那么,为什么黄梅戏成了安徽的主要剧种?并且安徽与湖北一直在争论黄梅戏的起源地的问题呢?能够引起争议,一定有一定渊源。

1、湖北的黄梅县与安徽的安庆都是长江中游的两座小城,而且虽然分属两省但却是近邻。自古以来都是通婚来往。这样的地域关系就明白了为什么黄梅戏也在安庆受到欢迎,所以,安庆人说是他们那里起源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安庆人甚至还有个理由,他们说黄梅戏之所以叫黄梅戏,不叫安庆戏,并不是因为黄梅县的名称,而是说的当地黄梅成熟季节的所唱的小调,当地称黄梅小调。那么,这种说法在戏剧研究史上是没有依据和相关记载支撑的。由于这里不是研究,不复杂化。可以,这么解释,黄梅县的命名正是与黄梅有关,所以,安庆的说法就无法站住脚的!

2、再说说为什么黄梅戏没有成为湖北省的主要剧种,反而成了安徽的主要剧种?

湖北武汉是自古以来的“九省通衢”的中心枢纽之城,是楚文化的中心。汉口、武昌、汉阳都是有名的戏码头!中国的国粹京剧“西皮”“二黄(黄陂腔、黄冈腔)”就是直接来之于湖北的著名戏剧汉剧。也就是说京剧的主要来源就是汉剧。再看看京剧的谭派,谭鑫培老先生的老家就在武汉武昌江夏区。而谭鑫培家以前在武昌戏码头唱的是楚剧,这是湖北的另一个著名的剧种。由于太平天国攻下武昌,谭家在武昌无法维持生计,这样在1853年,十岁的谭鑫培随父进京,最后成为京剧名家。这个例证告诉我们,武汉市湖北省的省会在清朝前就已经有了两大成熟的戏剧品种。解放后,汉剧、楚剧并举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湖北省有了这样的两大剧种,各地的地方小戏,自然很难挤进武汉的大戏台。其中有与湖南花鼓戏齐名的荆州花鼓戏,还有就是黄梅戏,以及流行于襄阳的“豫剧”。但是,虽然不是湖北省的主流剧种,在地方上还是流传甚广。

在安徽黄梅戏,原来也不是安徽的主要剧种,徽班绝对不是唱黄梅戏进京的。明代时,凤阳花鼓戏因为朱元璋是凤阳人而闻名于世。安徽也有棒子戏。有可能湖北没有让黄梅戏登上武汉大舞台,但安庆的黄梅戏被严凤英唱出了名堂。尤其是解放后,开始在全国戏剧汇演中黄梅戏大放光彩。最终被全国观众接受。

3、由于时代的发展,戏剧这种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汉剧、楚剧更是没有了观众。现在再捞起历史的争论,本来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把我了解的一点只言片语告诉大家。仅供参考。

应该是湖北黄梅。

黄梅戏最早发源于湖北黄梅,但家乡的无人重视,按现在的说法叫失职,最后被安微安庆引导去了,这是湖北人的一大损失。

黄梅戏的发源地肯定是湖北的黄梅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戏的发展却是在安徽的安庆市。至于安徽并不认可黄梅是发源地,一直极力为安庆争这个发源地,似乎意义不大,没有太多的理由和必要。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表现力。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所周知,黄梅戏兴盛在安徽,但一般认为其最初发源地是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黄梅戏《天仙配》舞台照

一、黄梅戏的历史流传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时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时,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舞台掠影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黄梅调等,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流传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前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

黄梅县城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古代地势低于江岸,自然灾害频繁,水灾尤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戏,以在灾年能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促使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发展,并向鄂赣皖毗邻地区辐射。

黄梅戏《女驸马》舞台照

从清朝乾隆后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县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戏曲,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即早期的黄梅戏。其后又借鉴吸收青阳腔和徽调元素,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了安徽主要地方戏曲和全国知名大剧种。

二、黄梅戏的当代发展

黄梅戏老电影《天仙配》剧照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黄梅戏因此享誉海内外。1958年,、、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了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汇报了有关情况,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接着称赞鼓励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主席的话一直激励着黄梅人。经不断努力,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同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黄梅戏名剧名角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风格。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孟丽君》、《打猪草》、《路遇》、《小辞店》、《玉堂春》等。

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有邢绣娘、黄宗毅、严凤英、马兰等。

邢绣娘影视形象

1.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她出身贫寒,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严凤英

2.严凤英。10岁时开始学黄梅戏,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1952年在上海以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曾任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黄宗毅(图右)

3.黄宗毅。当代多能黄梅戏演员,尤以表演喜剧人物见长。不仅在黄梅戏《牛郎织女》中把憨厚纯朴的牛郎演得很成功,在《无事生非》中将护城官杜百瑞、《红楼梦》中将长史官这样戏份不多的人物,也演得活灵活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黄梅戏演员。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