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温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发愿是什么意思(起誓发愿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2 21:56:43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发愿是什么意思(起誓发愿的意思是什么)

起誓发愿是什么意思:

起誓发愿是就自己想要说的话,做的事,祈求上苍能达成所愿的忌讳。在敬仰鬼神的时候,誓言是很有说服力的。只要一个人发出了誓言,那就会遵守,而且还会严格的去实践,在大志愿面前,希望苍天能够怜悯以及见证,必要的时候,也希望神明能够帮助达成愿望。

每次到了雷雨交加的时候,总会有好事者大喊,发誓人要应验了,的确是有很多人都要发誓的,这是不分国籍和种族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是真话,动的是真情,就会发誓。发誓和起誓是比较相近的,不过起誓是很少用到的,起誓和发愿倒是经常被用到。

发愿和发誓有怎样的区别呢?

1、起誓就是起一个誓言,发愿就是发出一个愿望,起誓发愿在佛教中用得比较多,像是一个期望。给自己发一个愿望,比如说:一个月之后要减30斤。

2、发誓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而发愿一定是好的。

一般人发誓,一般都是毒誓,恶誓,发愿一般都是自私的小愿望。

古人认为“天”是个客观存在,它即有别于人间,又与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上天”是古人想象中的产物,这种想,是以人间的一切为依据而复制出来的另一个世界。

“命由天定”、“天意难违”等成语,说的就是人的命运都是上天安排的,是不能够改变的,这是典型的“”,表达的是人生逆境中的悲哀与无奈,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古时,“天”,又是个宗教概念,上天是一种灵性的存在,是另一个人间。天上和人间是一个存在的两个部分,人可以羽化成仙,仙也可以降临人间。古代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可作为证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但是,也含有部分神话色彩。作者施耐庵就把梁山108位好汉说成是天界的36天罡星、72地煞星降临到人世间的,在小说的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给出的交待。

古时的“天”,又是一个哲学概念,泛指客观规律。汉代的哲学家董仲舒就说过“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由姬昌所著的《周易》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表述的也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在他的《天论》中,也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论述。这些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认为事物都有它各自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古人留存下来的各类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其中,有关“天”的肯定和置疑的篇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既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当时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能力的反映。

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作品

汉乐府,是汉代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能是宫廷庆典及帝王曰常生活音乐的组织和安排,负责民间诗歌的搜集整理等一切与音乐相关的工作。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乐府诗,这该归功于这个机构的搜集和整理。

汉乐府中有一首很著名的诗歌,名叫《上邪》,原诗是这样写的: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在对天盟誓:上天啊,我要与你永久相知相爱。除非山平了顶,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和地合在一起,我才和你分开。

主人公认为老天爷是存在的,因此才对天明誓,一连用几个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来表达自己爱的执着和坚贞。

誓言,是一种意愿的表达形式。古人认为“天”是一种神明,如果违背誓言会遭到天的报应的。因此,所有的起誓发愿都要对天进行。古人的这种发誓行为,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天盟誓的方式在今日也仍在流行。

“天”,是神明的象征,就连大文学家苏轼对此也深信不移。他在《水调歌头》一词的上半阙就有过这样的描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把天宮想象得很美好,想乘风去那里,又怕那里的清冷与寂寞。词中虽不乏浪漫的想象,但这种想象还是有现实的依据的。既然世人都说有天宮的存在,自已也就不较这个真了,权当它就是个真实的存在吧。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他的《望幸亭》一诗中,也肯定了天意的存在,诗中有“天意知如此,星言归洛师”的句子,表达的就是天意难违的无奈。

古代的帝王,又称为天子,意思是天的儿子,代天来管理人间。“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流行。甲骨卜辞“受命于天”,肯定了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对“天”提出置疑的作品

“天”,究竟存不存在?它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还是确有实体存在?仅管古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但是,有许多古诗文对这个问题还是提出了置疑的。

屈原的《天问》,就是把自己的疑问直接指向了“天”: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不是说天有九重吗,可是,有谁曾经去环绕丈量过?屈原的问,直抵问题的核心,天有九重的说法,事实的根据在哪里?

屈原是三闾大夫,还担任过楚国的主祭师。他的《九歌.河伯》,实际上就是祭祀河神的祭辞。按道理说,作为主祭师,屈原不应对“天”持怀疑态度,就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楚王相左,因言获罪遭贬,才使他对王权的神圣产生怀疑,是人生的不幸遭遇,使他的思想发生逆转。

对“天”和鬼神最具批判意义的要属唐代诗人李商隐。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诗的题目是《贾生》,原诗是这样写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极具辛辣的讽刺味道,说的是汉文帝招贤,得一名叫贾谊的贤士。但是汉文帝夜晚时分召贾谊进宮,一直谈到半夜,却没有向贾谊询问一句有关治国理政和关注民生大计的问题,所问的问题都是些有关神鬼的问题。

贾谊的确是个人才,他曾写过《过秦论》,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深刻地论述了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历史和经验教训,旨在让大汉王朝吸取经验教训,振兴汉室。可怜这样一个人才,竟被汉文帝给遭踏了。

李商隐在诗中对鬼神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关注苍生,关注百姓疾苦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还有许多诗歌对“天”是持否定态度的,如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就是肯定了“天”是不会有感情的,天若有感情的话,岂不也会老去。

对“天”的肯定与置疑,本质上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争。读古诗文,就如同在读历史,而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既能让历史显影,也能让今天成像。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