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吉林电视台 > 通化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修身养性)

发布时间:2022-06-16 14:14:34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修身养性)

1读书学习,开阔视野。读书的输入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活着,输出是为了消化输入的内容,并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0^

学习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以便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同时不至于因为身无长物而心底发虚。

2修身养性,可以解读出很多含义,比如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时代毕竟已经不同了,过去修身养性的理论到现代已经不能全盘照搬。

如何倒时差(睡眠时差颠倒怎么纠正)去欧美旅行,有一个麻烦的地方是时差,尤其是生理时钟早睡早起的人,更是难过。先分享欧洲,这个时差算是满好调整的,时差大约是6-8小时,也就是说在欧洲凌晨12点大约是我们的早上六七点。首先调整是去的时候,我们通常喜欢选择晚上出发到欧洲是白天。选

3修身养性与拼搏上进在根本上不是对立的,反而,修身养性有利于更好地拼搏上进。首先是向内求索的心态,如果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身上,期望别人给你升官发财,期望别人对你崇拜敬仰,而不是磨练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内涵,那外界一有风吹草动心态当然就会跟着波动

4安详从容,正直而沉静,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会因为他而受益,这就叫“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善于亲近民众,有很强的亲和力。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而组织还不够稳定,这时候领导者就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虚怀若谷,怀柔天下,以德服人,赢得大家对你的认同,避免意气用事,免遭颠覆。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风范。

5修生养性自古就有,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讲究“静”、“忍”。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

您将看到

出自《大学》2.孔子的答案3.安国说

题主问:何为修身养性?

修身者:

《大学》中提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修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其中牵扯到儒家文子们所追求的“修齐治平”,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成为“君子”,而养性的目的则牵扯到孟子所说的性善论,但是却不仅仅是儒家学派这样做,大凡是宗教或关乎个人精神修养的各家学说,道家和佛教、道教的一些说法,也都是讲求内心平静,“修身养性”。

题主问:如何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为的事成君子身,达到“仁”境界。

《论语》的第十二篇。

“颜渊问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国青年释义:

颜渊向孔子怎样达到仁,孔子说:“能克制住自己不正当的欲望,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天下就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所以说在孔子看来,对于聪明的颜回来说,需要做到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通过自省来修身,以至于达到仁的境界。譬如佛家叫坐禅,道家的入定,古瑜伽术等都是为了修身养性。养性一说脱于孟子的性本善观点,修养护持以保持本性(善),老子《道德经》有使心灵归复到 “婴儿”的“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也是相似之说。

安国说:如果非要耗费一部分精力去研究人生,讲求修身养性,那就去读书,又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读书养静气,温文尔雅。不是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有修养者必沉稳。

一日不读书,则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出自:

《黄庭坚文集》:

“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意思:人要是不读书的话,一天后会变得很庸俗,两天后照镜子会觉得自己的脸表情很可怕,面目狰狞,三天后对人说话毫无意味,生活枯燥无味没有生机。

大意相同者另见:

苏轼的《记黄鲁直语》: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我是安国青年,一个修行中的文化人。

看我资讯,学习更多知识

欢迎你来

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之谓性:天命,这里的天,即是道体,由他赋予的,就叫性。这个性,即是干净、纯洁、善良的!即是至真、至善、至美,即是佛性,即是道体在人身上的最本初、最根本的东西!

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还由于客观现实的刺激,产生出了我们的意识(即那个知道我们在干啥的那个知道以及后天的七情六欲的集合体)。

率性之谓道:由那个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性,牵引着我们运行,即是真正有至德的表现,即是合于道体的具体的在用方面的最合适的、最中的表现。

修道之谓教:不过,这个天赋予的性,一旦进入我们人体之后,就会有污染了,有杂质了。所以,我们不可能真正能直接就看到那个最根本的天赋予的最根本的性,怎么办?教化,修持。通过不断的外在的言行的规范,使言行越来越接近合于道体的言行,接近至德的言行,在接近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那种言行下的真正的心境——即天命。最终,体会到天命下的言行,体会到这种言行时的天命,至此,才算修道有成,见到这个天赋予的性了!

道也者,不看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里的这个道字,即是合于道体的至德的言行,也是体用合一了。就是说,我们在模仿、修持这个至德的言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一丝放松,不能有一丝懈怠,必须时时观察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于至德。不然,一旦我们懈怠,思维、意识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言行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则,此时那些我们偏离了的言行,就不可能是道体的至德的言行了!

最后说一点,天命赋予的东西,虽然每个人都差不多(相当于佛性),但是,这个天性投入到人身之后,和人身合于一起之后,每个人综合表现出来的特性,可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你的特性适合做官而修道,那就通过做官而修道;你的特性适合当农民而修道,那就当农民而修道;你的特性适合当艺术家而修道,那就当艺术家修道;你的特性适合当科学家修道,那就当科学家修道。

反之,如果你天生喜欢艺术,也有艺术天赋,你却非要从你不喜欢、不擅长的地方去修道,那就是背道而驰!这时,你的后天人为培养的意识可能起到了主要作用,强行让你自己离开了你的天命,那你这就不是在修道,而是在伤害你自己最根本的心神了!

多读书

当今电子时代,各类资讯光速传播,想了解新闻时事非常容易,而正是此种便捷,也同时让我们丢掉了读书的乐趣,尤其是读到一本好书,那种强烈的认同感,内心的喜悦感,是普通浏览所无法企及的。

挑一本好书,就像在千千万万个前辈中去寻觅,去碰撞。他们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真知见解,什么时候翻阅,都足以震撼心扉。比如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读起他们的学问,书籍,内心之崇拜油然而生,周身之浩然之气历久不散。

所谓“培养情趣,提高境界”,读书永远都是首选。因为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一有空闲都可翻阅,闲暇之余亦能回味思考。而如若我们能在业余坚持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培养出人生之情趣,提高人生之境界。看待社会,看已看人,或许会更上一层。

  那么五花八门,千奇百类的书,我们应该读哪些呢,我觉得可着重阅读以下两类

  

修养身心之书

  首当推崇《论语》,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也最宝贵。应当时时读,重复读,如能把此两书放在身边或置于枕畔,一天读一二条,不过化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处是为无穷。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人之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即便身为王,坐拥天下,亦有不乐,何况常人。读书修身,知足常乐,乃为上理。

  另《老子》全书只五千余字,《庄子》篇幅相对较多,文字亦较深,读来比较难。但做为修身之读物,未必非得尽知尽明。即使如专家之大学者,亦有不懂。读名书,但求了解其根本道义,修身之法,处事之责为要。另禅宗之《六祖坛经》,朱子的《近思录》、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亦都是修身之好书。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这几部书是有必要人人阅读,时时阅读的。

 

艺术欣赏之书

  这类书,最有效的莫如传统文学作品,尤要是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中境界,包罗万象,诗亦可言志,其不论是自然部分,或是人生感悟,一则富于美感,二则兼济情怀品格。品此类书,有如与自然对话,诗中之境界又能感化身心,真真是趣味无穷。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城市化发展的今日,要看到此等景象已不容易,而陶短短十字,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便感活了起来。你不自觉的便想贴近,贴近后又读懂诗背后的志向及情操。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个中美感,无须累赘,个中禅机,自有体会。再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何等的一幅画面,任你脑洞大开都不觉为过。在我看来,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部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们神游发散,畅游无阻,无尽趣味,跟随于心。

  可以不懂诗韵,可以不知平仄,但诗词不可不读。

倘若有多余闲暇时日,或可多看看博闻强记之史传,传记,科学,哲学,音乐等相关书籍。亦如财经,金融等有时代新知之书,亦不可偏废,而个人爱好,消遣放松之小说,剧本,游记,亦可挑选精典略读,不失为放松养神之良方。

 时间就像海绵,人生无奈转瞬,好的习惯和爱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或许可以从一本唐诗开启,或许可以从论语阅初,精神的伊甸园永远向你敞开。

  


曾国藩在给曾纪泽、曾纪鸿的书信中曾谈到修身养性的四大法则:

一 曰 慎 独 则 心 安

曾国藩认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一个人心里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就是自欺欺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里知道,因此一个人“慎独”的功夫就特别重要。

“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乎,是人生第一自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一个人能够做到没有愧疚之事,面对天地便会神色泰然,心情愉快富足宽裕,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快乐药方,也是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 曰 主 敬 则 身 强

“敬”的功夫也是曾国藩特别重视的,内心要有一个“敬”字,要善于专静守一,不为外物所诱惑、所打扰。他的“主敬”思想是接续儒家传统而来。他说:“‘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

对于“敬”的内涵,曾国藩从“敬之工夫”“敬之气象”“敬之效验”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在曾国藩看来,“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人身强”:“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也就是说,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对待,不敢懈怠,那么就能够使身体强健。

在1858年6月26日给沅甫九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彻始彻终,性功事功,俱可包括。余平生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曾国藩将自己五十而无所成归因到“敬”字功夫不足上,由此也体现出“敬”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在1858年8月22日给沅甫九弟的信里说:“‘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至嘱。”这里他则把“敬”看作是处朋友的交往原则,同时也是做任何事所需始终遵守的。

三 曰 仁 则 人 悦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即是“仁”。曾国藩对“求仁”亦十分看重。他认为:“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产不惧,发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孔子一派教育人,最大的莫过于教人“求仁”,而“求仁”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对“立”与“达”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立者,自立而毫不恐惧,像富人财富有余,不需要向别人借一样 ;达者,四通八达,没有障碍,像有权威的人站在高处大喊一声便群山四面回应一样。一个人如能做到立已达人,其结果是怎样的?那就可能和万物争光辉了,那么人们就愿意高高兴兴地、喜悦地归附于他了。

四 曰 劳 则 神 钦

曾国藩特别重视勤劳的品质。首先,他认识到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性。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苦,古今之所同也。”接着,他谈到勤劳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为一身计,则必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曾国藩对勤勉和安逸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由此说明勤勉的重要性。他说:“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浏览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鬼神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在他看来,君子要担负起人神所赋予的责任,没有比学习劳动更重要的了。

以上四则都是从修为的内容与效果两方面展开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修炼的内容,“心安”“身强”“人悦”“神钦”是修炼的效果。这些修炼涉及到如何处理对己的关系、对人的关系、对国家社会的关系,甚至涉及对鬼神的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遵守好这四条修身养性的法则即可保无过而有成。

曾国藩十分重视这四条的功用。他说:“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也就是说,这四条不仅是他自己用来自我警惕的,而且令自己的两个儿子相互勉励,每天晚上以这四条作为功课,每月终了时以这四条作为考查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把此四条寄给各位侄儿,让他们共同遵守,希望学有所成。由此不难看出曾国藩对此四条的看重。

这四条中所蕴含的思想,曾国藩曾数次在家书、日记里提及,例如在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人的信中也说道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平生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这一段同样反映了曾国藩的“勤敬”思想,特别是从后面所说的“刻刻遵守”“至要至要”,不难看出他对此的高度重视,以及恳切心情。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对于人生修养的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