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宁波电视剧在线直播

贺知章为什么告老还乡(贺知章告老还乡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2-06-21 22:30:04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贺知章为什么告老还乡(贺知章告老还乡的原因)

贺知章为什么告老还乡:

贺知章告老还乡的原因有两个,一来是年纪大了,当时已经85岁了,再留在朝廷中,也是力不从心。二来是他当时收到了疾病的困扰,他是主动请求告老还乡的。

唐玄宗当时答应了贺知章的请求,还给他写了一首饯别诗。在贺知章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太子李亨是率领百官相送,场面是很壮观的,可见当时的贺知章在朝廷的威望是很高的。辞官回乡后,没有多久,就病故了,享年86岁。

贺知章是盛唐时期很著名的诗人了,当然那,他没有李白和杜甫有名,但是他的那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是很知名的,这句诗是出自《回乡偶书》,是告老还乡之后有感而发的。

贺知章不仅是有名的诗人,而且还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从武则天时期就高重状元,然后就官职节节高升,从四门博士一直升到了书监,成了太子最信任的人。

从贺知章的官履中可以看出,是很顺风顺水的,和盛唐时期其他不得志的诗人不也一样,晚年因为自己原因主动告老还乡。

古代表示辞官退休的文言词语: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2.解官:辞去官职。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①《后汉书·王龚传》: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仕。


如果要论名气,贺知章无法和李白相比,但李白的成名以及“入仕”其实都和贺知章有关。

贺知章对于李白,名义上虽然是忘年交,但实际上是半师半友的关系。

李白对于贺知章的感激,从来都不掩饰,也写了很多诗歌来讲述二人之间的友情。

贺知章对于李白的赏识,是雪中送炭

李白在唐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几乎当时的所有人都对他的身世讳莫如深,当时的史籍记载也丝毫不提他的祖上。

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唐代的一些隐晦碑文,李白的出生经历等等,有人怀疑他是李建成的后代,并且找到了一些较为可信的证据。

玄武门事变之后,太子李建成被杀,唐太宗李世民逼宫即位,扭改史书记载,将李建成一支从皇室家族内逐渐淡化下去。

所以李建成的这一支族人到底被迁徙到了哪里,这是一个谜。而恰恰李白姓李,也是当时罪徙到西部的一个家族后裔,其族谱虽然遗失,但李白醉酒之后也常常自称皇室成员。

并且,李白小时候学习是真的非常刻苦,前后“三拟文选”,手不释卷,但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后人往往说李白不屑于去科举,其实是无稽之谈,当时只要想真正进入权力中心,科举是唯一途径,韩愈、白居易以及当时的贺知章都是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没有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几乎是没有前途的,李白不参加科举,应该是有其不得言说的苦衷。

所以,李白走了另一条路,叫做“终南捷径”。

李白到底几入长安,这个在历史研究上还有争议,“一入”、“二入”、“三入”、“四入”等等都有,但随着史料挖掘,李白确实是多次进入长安,但前几次都失意离开,没有在其中溅起一朵浪花。

所以李白的内心是很苦闷的,他当时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就是一个从蜀地刚刚进入中原的年轻人而已。

李白的本意是想一方面以“出世”姿态博取一些声名,然后再通过“干谒”的方式,也就是给权贵送礼,来进入皇帝的视野。

李白最初像一个愣头青一样,趁着玄宗狩猎,他直接献赋,歌功颂德了一番,并且投其所好,讲解道家玄理。

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社会落魄文人,怎么会引起皇帝的关注呢?

既然不能直接引起皇帝的关注,李白就又选择了一位皇亲国戚,那就是“玉真公主”。

李白献诗给玉真公主,不吝溢美之词,希望能得到她的认可,并且为其向朝廷举荐,但效果比较一般。

其实如果真的成功了的话,李白在仕途上也是被人看不起的,走了“干谒”的路线,还是公主门路,本身就不光彩。

但就在这一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是什么人呢?或许有人对他的印象就停留在《咏柳》、《回乡偶书》这两首较为通俗的诗歌上,但实际上的贺知章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是吆五喝六的存在。

贺知章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在当时身居高位,是实打实的高官,也正是他让落魄的李白声名鹊起。

李白后来的出仕,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意气风发的诗句,其实都是归功于贺知章的举荐。

贺知章举荐李白,要比玉真公主的分量更重,这是朝廷的征辟,而不是文人的干谒投机。

所以李白进京的排场非常大:

降辇步应,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并且“出入翰林,问以国政,潜草诏诰”。“翰林”是什么地方?那是考中科举之后的人才进修之地,李白被安排进了这里,可见对其的重视。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李白是贺知章举荐的人才,而贺知章是国之重臣,地位显赫。

贺知章与李白有哪些故事?

贺知章和李白的初次见面记载不一,有人说是李白主动去见了贺知章,也有人说是贺知章慕名来见李白,还有种说法是二人外出时候偶然相遇。

但无论怎么说,已经古稀之年的贺知章和李白见面了,并且贺知章之前就读过李白的诗歌。

所以,见面之后,贺知章问李白,最近写了什么诗没有?李白拿出来刚写没多久的《蜀道难》。

贺知章读了好几遍,不进拍案叫绝,称写出了此诗的李白是“谪仙人”。

试想,一个文坛老前辈赞扬一个名声还不是特别大的年轻人,用了如此高的评语,李白想不出名都难了。

于是,李白“谪仙”的名号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声名也红极一时。

造势完成 ,贺知章和玉真公主都开始向皇帝推荐李白,李白这才有了奉诏入京的经历。

贺知章不仅在写诗上和李白有共鸣之处,两人还是酒友。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记载了李白和贺知章喝多了时候的状态,可以说是不分伯仲。

两人喝酒,还未尽兴但已无钱买酒,贺知章解下金龟,向酒家换酒共饮,这就是有名的“金龟换酒”。

所以,李白和贺知章的关系远不是朋友那么简单,贺知章对于李白来说是恩人兼师友。

贺知章举荐李白实在公元742年,而两年后贺知章因病辞官,回到家乡之后没几天就去世了。

李白在朝中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得罪了很多人,被排挤出京,名义上是“赐金放还”。

于是,四处碰壁的李白又想起了这位忘年交,来贺知章的家乡看他,但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好友早已去世的消息。

李白哭贺知章,除了真正的友情和感恩之外,其实内心未尝没有愧疚之情,毕竟贺知章向朝廷举荐了这位大诗人,但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实在是愧对贺知章的盛情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

被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李白,风尘仆仆到越中去看望告老还乡的贺知章,却被告知贺知章已于3年前病逝。李白悲痛欲绝,痛哭失声,泪湿沾巾,并写下两首诗表达自己的沉痛悼念之情。

天宝三年,即公元前744年,86岁的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唐玄宗为了体现皇恩浩荡,亲自赋诗饯行,还令太子与百官赋诗送行。李白写了《送贺宾客归越》诗为贺知章践行:“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做了一年多翰林官职的李白,因得罪国舅杨国忠等权贵,被唐玄宗“赐金还乡”。

这是怀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志向的李白,心灰意冷,离京四处漫游。

3年后,李白辗转来到越中,探访贺知章,不幸的是,贺贺知章已于告老还乡的当年就病逝家中。李白悲痛欲绝,他回想贺贺知章的提携和知遇之恩,回忆贺老的一生,含泪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

《对酒忆贺监二首》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阳道士迎。

赖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贺知章去世后,“诗仙”会痛哭失声,“泪湿沾巾?原因有三:

原因一:贺知章是李白的伯乐,李白“诗仙”的美称就是贺知章给取得。李白虽然才华横溢,诗作惊人,但屡屡仕途不顺。直到41岁时的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遇到83岁,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受到贺知章的赏识,竭力向唐宣宗推荐,才使李白在京城长安任了翰林一职,开始官场生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李白一直对贺知章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

原因二:李白和贺知章是“忘年交”,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李白小贺知章42岁,但这么大的年龄差距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是在742年,这一年李白41岁,贺知章83岁,但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论诗。贺知章请李白久闻李白诗名,席间想欣赏李白诗作,李白就献上《蜀道难》和《乌栖曲》两首诗,贺知章看完后称赞到:“这诗也只有从天而降的滴仙人才能作出呀”!从此,李白便有了“谪仙人”和“诗仙”的美名,名满京城。贺知章也和李白称兄道弟,成了忘年之交,而且友谊深厚。

原因三:他们都狂放不羁,才华横溢,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贺知章并非无名之辈,他可是唐朝最具才华也是仕途最顺畅的诗人,自号“四明狂客”,由于诗作才华惊扰,被人们赞誉“诗狂”。

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狂”,都以诗文知名当然彼此欣赏惺惺相惜了。

而且两人都狂放不羁,清谈风流,有特别爱喝酒。贺知章在请李白喝酒时,一次所带的酒钱不够,还疯狂地将身上佩带的皇帝所赐的金龟解下换酒喝,可见这样的狂与李白是多么的相像。

因了这些原因,李白在贺知章死后,会痛哭流涕也不足为怪了。

###

唐代诗人中,唯有李白与贺知章的友谊历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常常一起喝酒赋诗,一唱一和,好不快活。

“金龟换酒”这段佳话也是为人们所熟知。而且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把他们说成是饮中八仙,世人也视他们是诗酒之交。

贺知章与李白情深意笃,他们二人有共通的思想认知,为人豁达,中正不阿,待人忠厚,奉行中庸之道。而且他们二人都有酒后诗兴大发作诗的爱好,笔不停书,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李白也称自己“楚狂人”,这是二人人生追求与喜乐的共同之处。

李白生于701年,祖籍陇西成化(今甘肃天水)人,据说是凉武昭王李篙九世孙,家庭富裕,5岁时曾随父迁绵(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所以李白号曰青莲居士。725年,李白24岁出蜀,在17年间,游览了大半个中国。此时正是天宝盛世,到处都是一片繁荣景象。至天宝元年(742年),这时的李白已经42岁了。

因为长期外出游历各地不参加科举,以致虽然有报效国家之心,却深感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贺知章,萧山人士,是公元695年的科举进士,在京从政50余年,86岁时告老还乡,作家喻户晓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此时虽然失意不得志,但是坚信自己的才华会得到别人的赏识。这时一首《蜀道难》映入眼帘,李白将山水特点融入自己的诗境当中,给人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样的诗文造诣是李白此时登峰造极的地步。

此时,83岁的贺知章在长安的紫极宫见到了此时42岁的李白,而且便立即览读了一遍《蜀道难》,夸赞李白:“气子请仙人也。”随后,贺知章解金龟换酒,并与李白饮酒作乐,不醉不归,甚为快活。

事后,因为贺知章对李白称赞不已,李白的声誉也随之显赫,就这样,贺知章将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也随后召见了李白,而且还有贺知章对李白称颂的奏表,玄宗深知贺知章慧眼识英才,便对贺知章的举荐深信不疑。于是便赐李白供奉翰林。

贺知章的举荐使李白解开了怀才不遇的心结,给了李白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机会,贺知章这位仕途几十年的伯乐举荐了千里马,成就了一桩圆满。

公元743年,85岁的贺知章因病奏请还乡,次年,玄宗和李白在告别宴上各作诗首赠与贺知章。此时贺知章已然与李白已成了忘年之交,这份深情,难以忘怀。

贺知章与李白相见恨晚成为了知音,亦师亦友,亦是伯乐,正是贺知章的诚信和努力改变了李白的人生,为李白创造了一个巅峰时段的良好境遇。贺知章老师的器重使李白感恩不尽,铭记在心。

李白在与贺知章一别数年后,心中难掩孤独与寂寞,便作了一首《月下独酌之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公元747年,李白离开长安,千里迢迢地赶去浙江越中(今绍兴),去四明访旧友贺知章,准备与贺知章饮酒叙旧,倾诉离别之情。但是令李白没有想到的是,贺知章此时已经驾鹤西去,李白的脑海十分混乱和惆怅,知己,师生之情错综复杂,便作诗三首以表哀思。

其中就有著名的《幽涧泉》

原文如下: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至此,贺知章与李白这两位大文人的深厚情义也成为了传世佳话,为后人所颂扬。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