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来历简短50字(藏历新年的来历简介)
新年的来历简介,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下面分享新年的来历简介。
新年的来历简介1
关于新年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名为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会到村庄肆略,后来一位老人用贴大红纸、点灯的方法将它吓走,此后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变成了春节。还有一种说法是,2000多年前舜继承天子之位祭拜天地,这一天就是春节。
新年是怎么来的
关于我国新年的由来,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年”怪兽,十分凶猛危险,它常年居住在海底,只有在除夕的时候才会上岸,这一天它会吞食牲畜,伤人性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居民都会逃回深山躲避年兽。
后来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这个老人食物并让其躲避年兽,老人请求在老婆婆家待上一晚,并许诺将年兽赶走,半夜年后闯进村后,发现家家户户门上贴上了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吓得逃走了,村民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并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方法,此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燃放爆竹,灯火通明,到了初一还会走亲串友庆祝,此后这个风俗就流传了下来,变成了春节。
还有一种关于新年的说法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之前,舜继承天子之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此后,人们就将这一天当做岁首,这也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也被人们成为春节。
新年有哪些习俗
在我国,新年的习俗是非常多的,例如贴福字、贴窗花、贴门神、守岁等等,这些都具有祈福、装饰家居的作用,展现了民间的'不一样的喜庆色彩,也反应了人们对于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年的来历简介2
新年的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新年的来历简介3
万年历法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时期,把孟春的元月当作正月;商朝时期,以腊月(十二月)作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十月作为正月,汉朝初年的时候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命令大臣创《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初一为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这期间长达2080多年。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如“上日”、“正旦”、“元日”、“岁日”和“正日”等等。
时期,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是民间仍然按照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并且仍在当年的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的新年,其他的传统节日民间也是照旧。由于这种情况,1913年由于当时北京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铃向袁世凯呈送四时节假报告被准。袁世凯批准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我国的春节起于虞舜,定于西汉,延续至今。
“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的腊祭活动。西周初已经有了一年一度的辞旧迎新的活动。有年尾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
正式有了“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年号。不利于史家记事和老百姓算历法。
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后续各朝虽然有改动历法,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保留下来了。
以前春节单指元旦。后来变成从腊月的腊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最高潮的重头戏。
春节活动丰富,从扫尘开始、祭灶、守岁、祭祖、拜年、贴春联、燃爆竹、发压岁钱、拜财神,走亲访友。节日饮食有特定的腊八粥、年糕、饺子、春卷等。一般延续到到元宵节闹花灯。
春节仅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下发展起来的岁时节日。关于它的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虞舜即位之时率领众人祭拜天地。
但关于它的叫法,历史上均不同,秦朝时称上日、元日;两汉时称岁旦、正旦;魏晋南北朝时称岁朝、元首;唐宋朝时称岁日、新元;清朝时称元旦、元日。进入后,逐渐成为从腊八到元宵的全民大节。
1912年,国民政府宣布阳历1月1日为新年;1914年1月,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应,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毕竟阴历是中国人自古推崇的日子。由此形成阳历1月1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由此可知,春节成为专属名词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元旦”含义是:元是“初”或“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古代的“元旦”与今天的“元旦”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的“元旦”是指公历的1月1日,而古代的“元旦”则是农历正月初一。
古时春节最初与现在的春节大相径庭。现在春节又称为“过年”,“年”其本义是何意?追根溯源,“年”其本意是指谷物生长周期,由于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蕴含有庆丰收之寓意。古时春节初专指二十四节气中被视为一年开始的立春,后来才将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在不同时代,“元旦”其名称也有所不同。在先秦时“元旦”叫“上日”、“元日”、“改岁”和“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和“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和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和“新元”等;而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当然,将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称为“元旦” 作为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变迁与演化的。据记载,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虽然沿用秦历,但到汉武帝时,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于是降旨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是在汉武帝时定下的以孟春正月为一年之首的历法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成的)。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两千余年。
由此,以“元旦”作为古代重要节日的“春节”其日期是不固定的,不同时代其名称也是不同的(大家最熟知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在宋代称呼为“元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描写的就是宋代的“元旦”节日)。作为古代新年开始的“元旦”与今天的“元旦”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而今天的元旦和春节几乎是两个时间概念。今天的元旦是公历的一岁之首,它是在中国使用公历以后出现的。
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和皇帝年号纪年法等,但没有现行的公元纪年法。中国正式的公元纪年法始于中华建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建立,为了与清朝划清界线与世界各国接轨,下令废除阴历,采用西历也即西方的公历纪年,公元纪年法开始在中国正式出现(同时使用与公元纪年法并存的纪年法,以公历1912年为元年),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中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则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新年。就这样,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的历史结束了。
然而,尽管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这一规定,但肇始,传统的惯性力量依旧使然,延用二千余年的农历纪年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公元纪年法,百姓多有怨言而不满,加之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当时北方还存在以宣统帝溥仪为象征的清政府,因而那时候颁布实行的公历纪年法对元旦新年的新规定,其效果不太理想,老百姓还是等着农历正月初一过“元旦”。这种情况直到随后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正式在北京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中华北洋政府时期,才得以进一步改变。当时北洋政府为区分农、阳两节并彻底与古代长期使用的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1914年,经内务总长朱启钤提议(朱启钤当时向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报告,该报告内容:“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袁世凯中华北洋政府除了继续将元旦定义为西历(公历)1月1日外,还正式批准将农历(阴历或夏历)岁首(古代的元旦)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正式改称为“春节”,并将“春节”作为全国性节日于1914年开始实施(对朱启钤当时向袁世凯呈上的四时节假报告,袁世凯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自此,夏历岁首称为“春节”,一直延续至今,古代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农历正月初一的“过年”不称“元旦”而才称呼为“春节”了,此“春节”就是如今我们所过的“春节”了。
这种情况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出现过多次反复,实施效果各地也不一样。那就是虽然时期已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当时只有机关和学校等才放假1天,而民间并不认可,老百姓仍延承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即使在当时的大城市里1月1日也少有欢庆活动,更不要说广大的乡村了。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废除公元纪年与纪年并存局面,完全采用世界各国使用公历纪年法,明确将公历的每年1月1日继续定为元旦【按公历(阳历)计算,俗称阳历年,也就是公历的新年】,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继续定为“春节”【农历(阴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俗称阴历年】,且两者均为法定节假日,如今我们的元旦和春节作为节假日最终才毫无争议的完全定型而在中国大地扎根了。
综上所述,古代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在清代以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才改称为“春节”的。中国古代相当长时间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新年,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过得“元旦”新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建立中华后的初期出现的,也就是把公历1月1日作为元旦新年和将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发生的事情,从中华建立开始,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才开始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新年的,为与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相区别,中华北洋政府才正式改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称谓为 “春节”称谓的,新中国建立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明确将公历1月1日的元旦新年和农历大年初一开始的春节都作为法定节假日推行全国,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定型的没有歧义的被普遍接受的元旦和春节。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正是基于春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公历(阳历)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曾经长期把正月初一称呼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政府才将元旦定为公历的1月1号,后来又将古代长期实行的农历正月初一由“元旦”改名定位为“春节”,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明确实施,元旦和春节两者概念明确都为法定节假日毫无争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百度词条相关资料。
本文由“头条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或来源。
中华把每年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从1912年开始的!
春节,启用公历之后的名称,旧历就是历法的一年之始,元旦。老百姓叫过年。
具体哪一年开始过年,无从考证。但是从《诗经》里可以找到证据,周朝已有过年的习俗,“十月纳禾稼”,收了粮食,一年结束。
《诗经,七月》,描写了十个月,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室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住。”
大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烟熏的办法把老鼠闷死洞里,堵死北面的窗,用泥涂抹门隙,可怜我的老婆孩子,总算过年,有房屋住了。
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近现代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中华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1928年,中华内政部呈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正在加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古文里从沒有春节,只有过年`,改公元,废农历年,拆中取名为春节,其实过年时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离春天还很远。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
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历代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其实老百姓就是过年,不过在年的叫法上人为的加上了元旦或春节的名称。实际上不管叫元旦还是春节,在民间就是过年,也佐证了为啥现在还是说给你拜年了这句话。
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前藏雅隆地区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推算出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后人称之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历法的制定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后来,当地民要在每年庄稼成熟、收获后举行一次庆祝丰收的活动,这种习俗在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此后,每当麦子成熟,人们就认为新的一年到来了,开展一系列盛大、热闹的活动来庆祝丰收、迎接新年。今天西藏林芝地区举行的秋后麦收庆典,便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藏族人民过新年的习俗虽然源于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但在今天盛行于藏族地区的藏历新年却是始于1027年。当时的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中原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噶莫帕玛历为基础,制定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族传统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周期。1027年是藏历的阴火兔年,印度的时轮经被成藏文传入西藏,为表纪念,人们把这年设定为第一个周期纪年的元年,意为难胜法王传法(事见《时轮经》)第一年。自此,藏历新年才成为有确切历法纪年可依的节日。
藏历内容
藏历是在观察、计算星体运行、季节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参照物候制定出的历法。它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农事、藏医、占卜等。如根据河水的流动、星体置、云的形状、风的方向等自然现象来预测气象变化,结合星座图预测来年有无自然灾害:根据一些物候现象,如野鸭、大雁等候鸟的季节性活动来安排农事: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探讨疾病的诊疗:根据五七曜、八卦、九宫以及十二生肖、节气等来占卜气运、堪舆风水等。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690626的热贡二十一度母唐卡:
- 2022-04-13国内22寸箱子可登机(国内22寸箱子可登机2021年)
- 2022-02-11杨迪结婚了吗女朋友是谁
- 2022-05-19码表260是什么档次的车(码表260是什么档次的车?-芝士回答)
- 2022-04-12吞金兽是貔貅吗(吞金兽是不是貔貅)
- 2022-01-26求累吗是什么意思
- 2022-01-28黄征个人资料简历(于月仙个人资料简历)
- 2022-04-09北京火车站属于哪个区(北京火车站属于哪个区出京要走哪个区)
- 2015-01-11许昌市城管公安联动织牢公共自行车“防护网”
- p7是什么牌子的车(小鹏p7是什么牌子的车)
- 二手车能跑滴滴快车吗(二手车可以跑滴滴?)
- 本田accord是什么车(本田accord是什么车多少钱)
- mrlibu雪佛兰是哪款车(mrlibu雪佛兰是哪款车xl)
- platinum皮卡是什么车(platinum皮卡价格)
- 阿尔法罗密欧什么档次(阿尔法罗密欧什么档次的车)
- n是什么牌子的车(aston martin是什么牌子的车)
- 贝纳利是哪国的品牌(贝纳利是哪国的品牌摩托车)
- 奔驰无框车门有哪些车(奔驰无框车门有哪些车图片)
- 今天突然锁车后视镜不折叠了(今天突然锁车后视镜不折叠了,感觉卡住了)
- 宝骏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宝骏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新宝骏质量如何?)
- 星星车标是什么车(一个星星车标是什么车)
- 火花塞有机油怎么回事(摩托车火花塞有机油怎么回事)
- 刹车异响尖叫怎么处理(刹车异响尖叫怎么处理 反复响)
- 行车记录仪内存卡怎么格式化(行车记录仪内存卡怎么格式化不了)
- 2021最近电视剧排名最火的前十位(最火热电视剧排行榜)
- 2021年印度电影大全(2021年上映的印度电影)
- 无间电视剧什么时候播(无间电视剧哪个台播?出开播了吗)
- 大剧院 让艺术走进潍坊人的生活
- 山东卫视开播《产科医生》
- 山东聊城公廉并轨 公租房租户可互相换房住
- 男子杀害女子捅破其下体 称其生活作风差
- 助阵《少年中国强》济南宣讲会 张泉灵传授育儿经
- 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母校”
- 真人秀成2015年综艺荧屏新热门
- 第九届湘菜美食文化节
- 影视红星齐聚中美电影节 开启金天使奖
- 无棣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新思维拓宽惠民路
-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 村娃城里上学将享同等待遇
- 青岛国家高新区高新企业之东唐影视创意园
- 莱芜生姜价格居高不下 “姜你军”缘何重现
- 山东省委督查组到莱芜市督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
- 莱芜:阳光村务,让百姓心里“亮堂堂”
- “3天45.6毫米” 莱芜市迎入秋以来最强降雨
- 莱芜“十一”旅游综合收入3.70亿元 待客110万
- 莱芜9月仅1天重度污染 有6天能看蓝天白云
- “十一”假期过半 莱芜“乡村游”受青睐
- 莱芜市莱城区环境治理 昔日垃圾堆变身文体广场
- 工行莱芜城西支行五个重视全力打造新型综合化网点
- 莱芜环保进行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
- 附近的人200米以内(附近的人200米以内的人聊天)
- 人鱼线是什么(人鱼线是什么图片)
- 蚝油可以生拌凉菜吗(蚝油可以直接拌凉菜吃吗)
- 冰心代表作有哪些(冰心代表作有哪些诗集作品)
- 厨师为什么要戴高帽子(厨师的帽子为什么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