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法律服务在线直播

法学论文格式(法律毕业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2-06-14 11:50:56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法学论文格式(法律毕业论文格式)

1、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用A4纸打印。页边距一般设置为:上2.5cm,下2.5cm,左3cm,右2cm(具体按学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封面

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题目使用宋体,一号,加粗,居中,题目是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高度概括,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等用宋体,三号,左对齐,下加下划线,学号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毕业论文中文题目(字体:黑体,字号:小二,加粗,居中。段落:段前为2行,段后2行。行距固定值23磅。样式:标题+黑体。)下面空一行。

摘 要(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段落:段后0.5行,段前为0.)

摘要正文 (字体:宋体,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300字左右)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下面空一行

关键词(字体:黑体。字号:四号,左对齐。加粗,无缩进。关键词与摘要正文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正文(字体:宋体,字号:四号。关键词要求3-5个。关键词之间“;”分隔,并留有一个空格,末尾无符号。标点符号:全角。) 最后一个关键词尾不加标点符号,下面另起一页。


毕业论文英文题目(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三号,加粗,居中,段后0.5行,段前为0.)下面空一行。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除字体外同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要求,但“Abstract:”和“Key words:”要加粗。内容翻译要准确,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正文行距:固定值,20磅(pt)


目录(字体:宋体,居中,加粗,字号:三号,段后0.5行,段前为0.)

摘要
Abstract
第一层次标题 第1章 (字体:黑体,加粗,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行距:固定值,25磅(pt)。)
第二层次标题 1.1 (字体:宋体,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行距:固定值,25磅(pt)。)
第三层次标题 1.1.1 (字体:宋体,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行距:固定值,25磅(pt)。)
… …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光子脱毛方法(光子脱毛脱毛原理及注意事项)毛手毛脚”的女生夏季都不敢穿短衣短裤,更别提漂亮的裙子,想要摆脱这种尴尬,就要趁现在把手毛脚毛去除,光子脱毛可以说是最快速的方法,下面就来看光子脱毛脱毛原理及脱毛后注意事项!光子脱毛采用强脉冲光源的选择性光(宽光谱技术)热解原理,提供一种柔和、非介入性的疗法


正文

文科毕业论文正文一般字数不少于6000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固定值23磅(pt)页眉字体:黑体,字号:小五,加粗。样式:页眉。正文字体小四号,页脚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小五。样式:页脚。

标题部分:

第一层次标题 (字体:黑体,字号:三号,加粗,居中。段落:段前为1行,段后1行。行距23磅。样式:标题+黑体。)

第二层次标题 (字体:黑体,字号:四号。段落:左对齐,段前为0.5行,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3磅。


第三层次标题 (字体:黑体,字号:小四号。段落:左对齐,段前为0.5行,段后0.5行。行距固定值23磅。


引用文献标号 [1] [2] [3] (字体:Times New Roman,上标。字号:小四。此例为单个参考文献引用示例。)

图表格式要求

图表示例。段落:段后0.5行,段前为0.图表文字说明(字体:宋体,居中,字号:五号,段落:段后0.5行,段前为0.图1.1后留有两个空格。表1.1后留有两个空格。)


注释(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加粗,段后0.5行,段前为0.5行。样式:标题1+黑体。)
注释内容部分(中文注释的字体:宋体,字号:五号。英文注释的字体: Times New Roman, 字号:五号。段落:左对齐,固定行距20磅(pt)。注释表条目编排及内容的规范格式要求参见“附件二”相关内容。)

注释内容和参考文献之间空一行。

参考文献(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加粗,段后0.5行,段前为0.5行。样式:标题1+黑体。)

参考文献内容部分(中文注释的字体:宋体,字号:五号。英文注释的字体: Times New Roman, 字号:五号。段落:左对齐,固定行距20磅(pt)。)

致谢(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段后0.5行,段前为0.5行。样式:标题1+黑体。说明:致谢内容可有可无,若无,将此页删除。)

致谢内容部分(字体:宋体,字号:小四,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固定值23磅。)

附录(字体:黑体,居中,字号:三号,段后0.5行,段前为0.5行。样式:标题1+黑体。说明:致谢内容可有可无,若无,将此页删除。)

附录内容部分(字体:宋体,字号:小四,段落:左对齐,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固定值23磅。)

接上文:张翔:法学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上)


五、长文和短文

下面是关于文章长短的问题。

现在的法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在一万字至两万五千字为宜。这和刊物的定位及办刊风格有关,如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就以跟踪热点为特色。所以,它推出的文章讲求时效,一般比较短,甚至会刊登八千余字的论文。但这毕竟是个例,《法学》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多数期刊论文是会比较长的。

具体到个人的写作,也会有短与长的区别。我发表的最短的文章,大致七八千字。最长的是发在《清华法学》的《基本权利的体系思维》,算上注释有四万多字。写作长文章跟短文章有不同的写法。绝对不是说一篇短文章,我往里面使劲儿注水,它就是个长文章了。也不是说一个长文章,我把它删去一些,我把它的核心和骨架剔出来,它就是个短文章。长文和短文区别在于:它本身承载的内容、它的功能就是不一样的。短文章要避免这种简略仓促的感觉,要留有余味和想象的空间。长的文章一定要避免拖沓冗长,不然看不下去。我不知道同学们在现在这个阶段,觉得自己写把文章写长容易,还是写短容易?

(学生回答:写长。)

写长容易是吧?你看,写长容易基本上是第一步。刚开始写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没什么可写的,像我们小学的时候写作文,觉得写四百字的作文好难,现在要写四千字的东西,一会儿就好了。

其实写长写短都难。但这种认识的转化会经历一个过程。有一个阶段会觉得,写不短,都得往长了写。可能再发展发展你就会发现,其实也是有办法写得短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周作人也研究过很多文论的写法,他说,天底下最难写的是三四百字的文章,他努力了一辈子也就能写到六七百字。他列举过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

“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就这么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人的一生,让人看了以后觉得可笑得不得了,能够不停地去想象中间的各种环节,这是很有意思的。你怎么能够在一个短文章里不显得仓促,而又有很多的余味,很多的想象的空间,这个很难。而长文呢?大家想一想,要是任何一个人愿意看完你几万字的论文,你都应该感谢他。

但是,一篇长文章,怎么才能让读者看下来呢?换句话说,你怎么去抓住他的眼球,保持他的注意力呢?可能有很多做法:

首先你要做好各级标题。越长的文章,你的标题就越要细致。不仅总标题要设计精当,各级标题和分段也应当恰如其分。我曾经见过一位作者,他的文章写得好长,四五页文章,连个标题都没有。这让我怎么看呢?我问他,“你就不能分点层次吗?”他说,“我分不出来,我思想就是那么表达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其实说明文章的思想很混乱。所以大家写作一定要分出各级标题来,甚至要有文眼。

什么叫文眼呢?我的理解就是说,让你去浏览一篇长文章的时候,可以让你的目光停留一下的那些地方。没有了这些关键句子,对于一段很长的论述,大家会发现,虽然论证得很详细、很严密,也很精彩,可你未必有兴趣看。但如果下面再来一个短段落,把上面总结一下,把下面承接起来,提纲挈领,承上启下,你前后的东西也就清楚了。

文眼有很多形式,比如说某个地方放个图表,这也是个办法,甚至于某个地方,你把这个词的外文词注在那里都能起到抓人眼球的作用。在你大量快速阅读的时候,发现这儿有个德文词,目光肯定会停留一下。这都可能是构成文眼的东西。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有很多办法,这个大家写多了以后再来琢磨。


六、摘要

论文的摘要,总的来说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述说文章的研究价值和基本结论;第二种是总结文章的各个部分,形成一篇小论文。

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早些年学术界较多采用第一种写法,即述说研究价值,再提出简单的结论,有的时候也只说明研究价值,不提结论。这些年我发现第一种写作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少用,而更多地采用了第二种写作方法。

我猜测这种变化其实与我们的学术成熟度有关,在二十年前许多题目都是全新的,文章所讨论的话题对读者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写作者就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篇幅,让读者知晓你要做什么,你研究的意义是什么。现在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如今我们很少在学术刊物中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题目,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已经对要讨论的话题有了基本了解,此时更重要的就在于文章的具体观点。所以我认为,现在比较常用的还是第二种写法,即总结各个部分形成一篇小论文。

摘要的写作其实是要非常简略的。我刚才讲过,摘要是要在论文全部写完以后,再来提炼和写作的。我们的主观愿望当然是想将文章的观点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害怕漏掉了这个点,遗憾舍去了那个点,但你会发现这样子摘要就越写越长。

写作摘要时,我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阅读一篇论文需要50分钟甚至5个小时,但读者只有5分钟”。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完整阅读一篇论文可能需要50分钟甚至5个小时,你如果遇上一个真正对你的论文有兴趣的读者,那么他自然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阅读你的文章,这种情况下摘要并不那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者都是对你的论文有强烈兴趣的主动阅读者,此时摘要就显出了它的重要性。

比如你投稿的时候,就要通过摘要去抓住编辑,这是摘要的一个重要功能。大家知道,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学术稿件,包括我自己也有在法学学术刊物做编辑的经历,许多寄过来的文章,就是要先看一下题目和摘要,再作判断。面对大量学术稿件,我可能只有5分钟时间详细阅读每篇文章的题目和摘要,看完了以后按照质量依次分类,有些文章题目和摘要质量不过关就直接过掉,剩下的文章再来详细阅读,用这种方法减少工作量。

在了解了摘要的意义之后,大家就要想一想,如何用5分钟的时间抓住潜在读者。摘要,就是要总结文章各部分的基本内容,这里涉及到我在上周给大家讲述的论文的基本结构——首先是导论或问题的提出,然后是正文(需要有详细的论证),最后是结论。

但是这里请注意,摘要并不是论文同比例的浓缩。在论文中,正文的篇幅可能占90%,但是在摘要中它可能只占50%。因为你还需要留出50%用来阐明文章所讨论的问题。撰写摘要的确需要顾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但是要注意,正文部分是要高度浓缩的,请把握这样一个基本原理,用一两句话把这个论文的问题意识说清楚,再用一两句话讲结论,中间不管有多少正文,三四句话最多,大家明白吗?

下面,我给大家看我自己写的几个摘要。这是第一个摘要,《基本权利的体系思维》(《清华法学》2012年第4期)这篇文章有四万字,但是摘要就这么长。

当前的基本权利研究存在“破碎”与“稗贩”的弊端。此弊端的克服,有赖于基于中国宪法文本的体系化思考。德国基本权利教义学从“价值与请求权体系”到“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的发展,可以为建构中国基本权利的法学体系提供方法上和内容上的借鉴。体系化乃是法学的基本思维,是法学达成其学科使命的基本致力方向。通过解释中国宪法基本权利章的两个概括性条款——第33条和第51条——可以建构初步的理解中国宪法下的基本权利的整体方案,并为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考框架。

当然,我其实当时写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的摘要要写成什么样,现在我自己也变成一个读者来看的时候,发现这摘要其实还算规范。

第一句话,“当前基本权利存在破碎与稗贩的弊端”,这实际上是在说既有研究及其不足,“弊端的克服有赖于基于中国《宪法》文本的体系化思考”,这其实在说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然后下面两句讲德国的,还有讲体系化的,这其实就是我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了。下一句话,主要讲怎么去建构我们中国的基本权利的理论体系,通过两个概括性条款的阐释来处理。最后说明这样一个方案建构出来后,可以为解决理论实践问题提供思考方向,是说明了我的研究的学术价值。

再给大家看一个摘要,这是我另外一篇文章《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的摘要。第一句是:

除了必须附带补偿的征收,法律制度中还存在诸多对于财产权的“不予补偿的单纯限制”。

这实际上是问题的提出,对既有研究及其不足的说明,就是说,我们以前关于财产权的研究,主要在研究征收,而征收是要补偿的,我现在研究的是不属于征收、且不予补偿的那些单纯限制,我要去研究一个大家没涉及的领域。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在概述我的论文的主要的观点。最后是这篇文章的学术意义:

“在保护私人财产自由的前提下,协调其与社会安全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是现代《宪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中国背景下这种平衡与协调,同时亦有助于消解我国《宪法》第13条私人财产条款与第2条社会主义条款之间的紧张关系,有助于弥合当下中国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这两个摘要其实比较偏重我们先前讲过的第一种写法,即重点讲述论文的问题和基本结论。《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控——以“李斯特鸿沟”为视角》(《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这篇文章的摘要就比较偏重第二种写法。

国家刑罚权的控制同时也是宪法学的课题,有必要将刑法学的学理置于宪法教义学的观察之下。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的疏离(李斯特鸿沟)具有宪法意义。刑事政策并非必然外在于实证法,而应该以宪法为其实质来源。刑事政策的宪法化有助于改善其模糊性,缓和对实证法体系的冲击,并补强其批判立法的功能。应该构建具有宪法关联性的、以基本权利为核心的法益概念,使其兼具刑法解释和批判立能。刑罚制度的政策性调整,应该接受比例原则的审查。基于此,对于《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终身监禁”等争议的刑法学分析,可以得到宪法教义学的补强与回应。在刑法的合宪性解释、“风险刑法”与国家任务、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立法机关的裁量空间等众多问题上,有待刑法学与宪法学的学理沟通。两个学科共同承担着对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适任务。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摘要就是把论文各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放在一起,是上面讲的第二种写法。

总之,我认为,论文的写作,难点之一在于问题的提出,难点之二就在于摘要。它的难度主要在于当你写完了论文的所有部分之后,要如何用最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请大家注意,这里的传递信息并不是传递文中所有的准确信息,而是传递给潜在读者,你将要在我的文章当中看到什么。


七、关键词

我要讲的还有关键词的拟定。关键词其实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检索的功能。所以拟定关键词的唯一标准,就是方便检索。设置关键词时你要想好,你设的关键词,将来别人能不能检索到,别人检索的时候会不会检索这个词。比如说,你的关键词里面写了一个“发展”,但是没有人会拿“发展”这两个字去检索。所以关键词的设定,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可检索性,才能让别人找到你的文章。总而言之,能把你论文里最关键的核心概念凸显出来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个问题,拟采用的三个关键词,已经涵盖在标题里了。这时就可以考虑舍弃掉这些标题中已有的词。原因在于,大家检索的时候会做标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关键词留给正文中的重要内容。比如说我的这篇《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控》,核心实际上在探讨刑事政策问题,但“刑事政策”没有在标题中出现,那么就必须放在关键词中。而这个文章又涉及罪刑法定的问题,所以“罪刑法定”也必须是关键词。这当中的关系,大家慢慢去琢磨。总之,学习写作,我们这种讲课只是一个辅助,最关键的是你要去多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千古文章一大抄”,不是要你去抄他的内容,而是把他人的写作学过来。无论是什么语言写作的学习,都是个模仿的过程,仿写是很关键的。


八、标题

还有一个问题,标题怎么拟?在我看来,拟标题的核心原则是:用最简单的字眼,最简单的结构,表达最关键的信息。标题不能复杂,要让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你想说什么。有这样几个我觉得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比如说,标题是长还是短?要不要用副标题?

很多老师建议少用副标题,比如张新宝老师主编的《中国法学》,基本上不希望大家用副标题。但我认为要不要用副标题,不可一概而论。副标题的取舍要看情况,要服务于标题的整体。我当《法学家》编辑时,有一期不知怎么就赶上了,所有的论文都有副标题,目录看起来就特别好玩。我国法学写作一度出现过一种不大好的风气,用什么“秋菊打官司”,还有“关公战秋菊”作为主标题,我个人不大能够欣赏。

(一)长标题和短标题

标题是长还是短?长跟短肯定是效果不一样,我用过短标题,也用过长标题。比如说,“财产权的社会义务”八个字,在学术论文里就算短标题了,“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九个字,“刑法体系的合宪性控制”十个字,这些都是短标题,当然后面是加了副标题的。短标题有什么效果呢?其实短就是长,少就是多,郑板桥讲“少少许胜多多许”,此之谓也。有一个玩笑,我觉得不无道理:一所大学好不好就看大学的名字是几个字,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是四个字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六个字大学是不就差一点了?玩笑归玩笑,这事也不是没有道理。说到底,字数越少,气魄越大,气象越辉宏。所以,你要有能力把标题起短,越短越好。与其试图在标题里面解释太多的东西。不如把标题起得有意思,大家自然会愿意去看。

我跟大家讲几个我起标题的例子。下面的几个标题都特别长,但其实我内心不是特别喜欢,可好像也没办法。比如说《两种宪法案件——从合宪性解释看宪法对司法的可能影响》(《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这篇,是我们国内比较早研究合宪性解释问题的文章。当时取标题的时候,如果把前面“两种宪法案件”去掉,“从合宪性解释看宪法对司法的可能影响”意思也是完整的。但是缺点什么呢?缺点儿吸引眼球的东西。而我说“两种宪法案件”,其实更多的人看到以后可能不会去看后边儿,而是会翻开看看,我所说的,到底是哪两种。其实这里面有我一个小小的抓眼球的技巧,所以写长了也无所谓。注意,作为一个写作者,你永远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把人吸引来看你的文章。

这篇叫《祛魅与自足——政治理论的宪法解释影响及线路》(《政坛》2007年4期),和上面那个相比,这两个标题都不得不写得很长,有些事是没办法的。

再例如这篇《走出方的杂糅主义——读耶利内克〈主观公法权利体系〉》(《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第1期),因为这是我的一个书评,必须把书的名字写出来。有些时候,你必须在标题中说明为什么要写作。比如这篇《个人所得税作为财产权限制——基于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初步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9期),为什么要在后面加一个那么长的副标题“基于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初步考察”?因为如果我不加这个副标题,别人就不知道这是一篇宪文。看题目可能会以为这是一篇财税法学者写的财税法的论文,加了副标题,意思就是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是宪法学者,要从宪法角度讲。其实我所有的文章标题,都各有各的考虑。

刚刚介绍了长标题和短标题,还有一种标题我也比较喜欢用,是什么?关系性的标题。就是“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与什么”,比如说《基本权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机动车限行、财产权限制与比例原则》(《法学》2015年第2期)、《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法学研究》2012年第6期)。这是因为论文里有两个关键词,而论文要描述它的相互关系。法学经常要去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会构成一种标题的类型。“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依据的就是把权利和义务这一对范畴。但我这组文章里面另外的一篇,就直接叫做《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没有用“与”。这是因为我考虑到防御权功能是消极的,它的对面就是国家不干预,那么这篇文章把防御权功能是什么说清楚就好了。而受益权功能则是与国家积极的给付义务相关的,所以我要去讲两者的关系。

(二)题目的修改

我来给大家举两个我改标题的例子。

其中有一篇就是《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这篇文章的标题刚开始特别长,大概是《作为主观权利和客观价值秩序——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那时我刚刚读完博士,开始去尝试写作和发表。这篇文章投给《法学研究》,很快就通过了。但是编辑没有和我讲,直接把标题给我改成了《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后来我特别感谢这个编辑。起《基本权利双重性质》这个题目,大家就会翻开看看“双重”到底是哪两重,你把它写在标题里面,反而让大家更加迷惑,所以可以说这个编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么多年下来,我会感觉到真正的好编辑对于作者的帮助。而且大家不要怕把自己文章给别人看,别人给你提的意见经常是很有帮助的。别人帮我改过文章,我也帮别人改过文章,我觉得这是学术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还有一篇文章《“近亲属证人免于强制出庭”之合宪性限缩》(《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文章涉及到我们刑诉法规定中的证人出庭制度。证人不出庭可以强制出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不被强制出庭。你们看,光法条内容我就说了这么半天,我又要写这个法条的合宪性控制,所以当时论文的标题改来改去改了好多遍,其中一版是叫做“强制证人出庭除外规定之合宪性限缩”。投稿之前一两天,都还是这个标题,但到最后我还是觉得太缠绕了。“强制证人出庭除外规定之合宪限缩”,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那就是,对《刑事诉讼法》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强制证人出庭除外规定,指的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不被强制出庭”。可是像我这样不熟悉《刑事诉讼法》的人,就不知道你在写什么。这个标题传递的信息就不足,会产生隔膜。后来我就把这个概括法条的短语进一步修改,改成了“近亲属证人免于强制出庭”,这回一看标题大家就知道是什么了。《“近亲属证人免于强制出庭”之合宪性限缩》,打个引号,就意味着把它名词化了,标点符号有时可以用来名词化。“这个东西”的合宪性限缩,就要清晰很多。这是我自己改标题的两个经验,可能对大家能够有所启迪。

再举一些例子,我觉得丁晓东老师的那本书《美国宪法中的德先生与赛先生》,这个书名起得也非常好,谁都知道美国宪法,谁都知道德先生与赛先生,可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说是什么意思?琢磨之下,你会发现他的核心主题就是说宪法里面既有正当性问题,又有科学性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他的标题。

另一个例子是王贵松老师翻译的芦部信喜《制宪权》。这本书日文原名叫做《宪法制定权力》。王贵松老师开始也沿用了这个书名,直到定稿出版阶段,才改成了更加简洁明快的“制宪权”。而“制宪权”在国内的使用是远比“宪法制定权力”频繁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微妙之处。翻译日语时,大家经常会觉得反正都是汉字,直接拿过来用就好,但这样做可能会很别扭,许多地方是需要转化的。

(三)各级标题

首先,关于硕士论文各标题的题号。不要写“第1章”“第2章”“第3章”,因为3万字的硕士论文没必要分章,多章的写作可以等博士论文再说。写“一”“(二)”、“1.”“(1)”就行了,再往下就是“a.”“b.”“c.”“d.”。

其次,二级以下标题在结构长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那么一级标题要不要一致性?我认为一级标题不一定有一致性,比如第一个一级标题可能是“问题的提出”,其他一级标题不一定能和“问题的提出”保持结构一致。而三级标题也不一定完全能,但是二级标题的结构基本上要保持一致,不要一个特别长,一个特别短。不要一个很复杂,一个很简单。

我会发现有些人的二级标题经常是两行,这可能会涉及到审美的问题。我觉得这样不好看,但有人就觉得这样说得得更清楚,一个标题就把这一段的核心的意思概括出来了,这的确是个人风格,无法强求。但无论如何,标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逻辑在里面,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亦或递进关系。此外,我认为大家对待标题要有一种诗的精神,要把这个标题念出来是漂亮的,比如“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财产权的社会义务”“走出方的杂糅主义”此类的,读出来是更好听的,那么我会觉得它是一个稳稳当当、有分量的东西。


九、日常积累

下面我要讲的是关于法学研究和写作的日常积累问题。日常积累的问题,我有这么几点自己的想法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读书,读书永远没有错!关于读书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要了解这个学科的全局,这句话其实不是我自己讲的,是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里面特别强调这一点,就是说不要仅仅抱着一个题目找材料。只是抱着一个题目,这样找出来的东西就非常容易脱离整个学科的背景,容易说错话,所以他说一个适合做学术的人,你要对整个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里面的意思是,我们千万不能在有一个题目要写时,才抱着题目到知网上去搜材料。这样做存在很大的危险,表面上,你好像把问题写出来了,但是没有把它放到整个学科的体系中。因此,你可能过分地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而个中的某些东西可能跟整个学科体系是不融贯的。所以,日常学习不要总是为了写文章而学习,而一定要对整个学科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只要是写论文,就难免会出现只关注一个问题点的偏颇,所以要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观照全局。

你们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仅仅专注于一个题目而往下去写,这会把自己限定在比较窄的范围,我个人有一个想法,硕士读完了以后,博士论文一定要换题,而不是接着硕士论文的题目继续往下写,因为这会把你的视野限制住。整个学科方方面面都是要了解的。你的面拓展得越宽,积累得越深厚,以后你在某个专业领域里就越能下得去。我知道你们这个学期会上很多门科目,如果各个科都铺得很开的话很难在某个点上深入下去。不要紧,你们现在还是硕士阶段。我可能跟你们说过,国外留学回来那么多人,比如李忠夏老师,他在德国不是说找来一个题目就去写博士论文的,而是阅读了整个德国的宪法学的方方面面的书,你们看他回来做方或者一些别的题目,都能够迅速的去找到切入的方法。所以,个人的积累要广而厚,许多人就抱着一个题目写,可一旦脱离开那个题目就什么都不会写,这就是缺乏对学科整体的理解。

第二是学科基础知识脉络的问题。用教科书打基础是很重要的,这会为思维提供一个框架。这样,遇到任何问题,你都能知道问题在学科中处于哪一部分。我上本科的时候,一位老师告诉我一句话,至今记得非常清楚,他说:如何评判你把学科初步学懂了?就是什么参考书都不拿,自己拿一张纸,自己来画学科的知识体系图。如果你能够自己画出一个知识体系图出来,你就算入门了。再下一步是什么?任何一个学科内部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我能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给它找到一个位置,那这个学科就算入门了。任何学术研究的积累,一定要想好总体的框架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比较专长的领域,也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是你不能允许自己有学科里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这涉及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的问题。我们中国现在的教科书总体上还是不够好——当然有好的,但是的确比较少。当然,大家也可以看一些经典域外的教科书,比如说日本的芦部信喜的,包括行政法领域的的,翁岳生的两大本。还有其他一些国外教科书已经翻译过来的,比如毛雷尔的《行政法学总论》,这些都是很好的书。

第三个叫做论著的“观其大略”。形成学术积累的时候有一个难免的问题:论文著作太多了怎么办?看不过来怎么办?这时,不能下死功夫,要懂得观其大略,拿来一本论著以后,要能够迅速地去掌握它的问题点在哪里?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结论是什么?而不是要把握其中所有的细节。

一篇好的论文是要看很多遍的,这一次只需要观其大略,到下一次做相关研究的时候,就可能要把它拿过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看。但是,大家要具备观其大略,掌握这篇论述的大体内容的能力。对于论著的观其大略,我觉得大家要保持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个长期的关注度,但是这种关注往往不会特别深入,真正需要精读的是什么?我说过,找十个该领域最最著名的教授,对于每个教授找十篇他的论文,把这一百篇论文花半年一年时间吃透了,基本上这个专业的最高的水平摸到了。

这是精读,但是我们平常要保持一个对自己专业的关注度,则要观其大略。我相信大家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拿起这书实在看不下去,我很认真,我也很想花时间,但我就是看不下去,不要紧,观其大略就可以。什么叫观其大略?就是有可能十几二十年前看过的书,最近才开始有用,之前那本书我也看不下去,所以这本书就一直放在书架上,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我做研究的时候,我开始能看得懂了,为什么?难道我二十年之后,我的智力比那个时候进步了?不是的,那是因为二十年前看的时候,我们只有别人的问题意识,而二十年后你要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有自己的问题了,当你有了问题的时候,就要考验你能不能反映出来关于这个学科领域历史上有多些什么样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把它找出来?所以平常要多翻翻看看这些论文,但是很多时候就有个印象就好。

第四,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做好笔记,做笔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翻书帐。什么叫翻书帐?同学们到现在已经看了不少书了,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个经常出现的感觉,看完一本书,过两天,觉得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没记住。因此,就觉得自己没有积累,灰心丧气了,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别人看书怎么都记住了,自己怎么看书记不住,有的同学就放弃了。其实,看书记不住,这才是常态,记住了才奇怪。什么时候你要用这本书了,什么时候你要基于这本书去做研究了,你再把它看明白,这时才是记住了。所以,大家要日常做这样一个工作,准备一个厚一点的,质量好的笔记本。每看一本书,都在这个书上拿出一页来,记一下这本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同学们会问,这最多就两行,下面这半页干嘛?书里面有好东西,可以摘抄一点,有自己关于这个书的总体的概括,可以写几句。你再在前面编个目录,过了几个月,回顾一下,发现自己还看了这么多本书,你就特别有成就感。想不起来书的具体内容时,你再翻到那页看看,读到当时记下的几句话,大概就有印象了。这样翻过、看过的书,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对你有用,也许十年以后,你就突然想起来了。

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说突然有一天想起来,我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讲一个东西特别好,但我想不起来它讲了什么,也想不起来是哪本书,更想不起来去哪找。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大量因为没有记录而丧失掉的,本来应该可以掌握的一些信息。所以,翻书帐一定要做,可能今天到图书馆去待了一天,十本、八本的翻书帐就做出来了。这是非常好的日常积累途径。我们法学需要大量地阅读其它学科的研究。你能掌握的往往还只是自己学科内的东西,别的学科的阅读会更容易被遗忘。做一个这样的翻书账,对自己的长期积累来说非常地有用。

第二个层次就是做笔记,这里说的是做详细笔记。详细笔记要记录什么?如果这本书、这段文章特别重要,大家就需要详细地进行笔记。一个两万字的论文,最终形成的笔记可能比原文还长,当然我一般不会写那么长。大家可以试试这样去做详细的笔记。你想把这篇文章、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明白,这样的工作也要去做。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卡片。现在大家也许会觉得这个办法太老土了,电子化的时代,还做什么卡片?但是你可以把它做成电子的,起到方便检索的作用。这方面,由于现在电子化程度比较高,我就不去多说传统的卡片怎么做了。

这种日常的积累是大家的一个基本功。你看过一个书以后,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用。我自己在写作中曾经就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在整理《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的文献材料时,我曾读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有一个生存方式上的转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是靠着自己的所有物在生存。一个农民靠自己的土地活着,住的是自己家盖的房子。但是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靠着社会关系在活着,我靠出卖劳动力给大学,大学给我发工资而活着,而不是靠我自己的土地。

讲到传统的谋生方法,突然就想起来,我当年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黄仁宇先生讲过,李贽当年出去做官的时候,他的家族两百多人跟着他。原因很简单,过去一个家族要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能当上官的人,需要耗费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所以你一个人就对整个家族有这样的责任。这当然是史学角度的观察,但我一看,这不正可以用来印证我想要说明的观点吗?在传统社会下,一个人的发展要依赖于自己的土地,《万历十五年》中就写过,一个老祖宗买了一块土地,怎么慢慢的把它变得更大?怎么获得更多的土地?

那本书是我上本科的时候看的,但是这篇文章是前几年写的。我从书架上去把这本书找出来,发现我的记忆不差,还可以引用得上。当时我有感慨,其实我还看过很多书,可能都忘掉了。我本以为,忘掉了就想不起来了,没想到我还能把它找着。但也有很多内容,可能我自己再也找不着了。所以大家现在就要养成日常去翻书做笔记的习惯,对长远的积累是特别有好处的。


十、义理、考据和辞章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写文章总体上的观点:义理、考据和辞章。这是清朝的桐城派提的一个观点,写文章的要素分为义理、考据和辞章:

“清儒治学,义理、考据、词章相鼎足,蠲词章则卒读不忍;舍考据恐架空设言;弃义理终不过承讹袭谬,是以不当偏废。”

我们用现在的话解释一下:义理是什么呢?义理是思想、观点。辞章是什么呢?辞章是文章的技巧,包括辞句、辞藻、章法、层次、逻辑等等层面。我曾经讲过,中国在进入到现代汉语阶段以后,文章技巧其实是衰落的。古代的文章技法是极其高超的,比如钱锺书小时候他的父亲怎么让他写信,就一页信笺,总共就八行,写一封信,是多是少就写八行,就这么讲究。钱钟书说写文章就是这么练出来的。而考据是指那些知识性的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一个研究者的积累,其实无非就是掌握的考据的复杂程度。

清儒就讲,义理、考据、辞章相鼎足,三足鼎立。如果没有辞章,你的文章没有词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那看不下去。没有考据,你光是些观点,光写华丽的词藻,你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是说空话,所以就叫做“架空设言”。没有义理,文章不过是承讹袭谬,你没有观点,可能就是在重复别人以前说的东西。所以他就讲义理、考据、辞章要相鼎足。其实想想,现在我们写文章不也是这样的吗?你得有观点。你的观点要有论据来支持。而最终要有好的形式、好的语言、好的结构来表达出来。基本上,我觉得清儒讲的这几点,对我们现在写文章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观点之下,清儒又有一种做学问的做法,叫做积辞与积义。积义就是你要积累思想观点。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观点,你可以把它写下来,留存下来。积辞是什么呢?就是你要去积累好的辞藻和好的表达方式。积艺,可能属于我们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要去做的工作。而积辞怎么做呢?积辞,你要找到一些好的表达。中国人特别喜欢讲,“这个人文笔好”,小的时候觉得这是夸奖,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基本上是一种贬低。为什么这么说?中国人的文笔好,基本上指文学性的文笔。说实在的,在我们这种训练之下,“文笔好”都挺假大空。

但是什么叫真正的文笔好?首先要清通,文章写得清楚,通晓明白,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你的词汇的使用非常准确。

今天不是专门给大家讲修辞,否则这个方面我得展开讲。其实日常中可以做点积辞的工作,怎么做呢,我也是很晚才意识到,后来发现很多人很早就知道了。我们家小朋友说,他们的老师要他们准备一个小本子,平常看到什么好的句子、好的表达要记下来,你们小时候大概也做过都做过,做完都扔了。但是,这种做法实则特别有用,我大概在十年以前重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的手机里就有了一个文档,我每天积累看到的一些新的词汇,新的表达以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会把它们都记下来。

比如说,举个例子,这个字“蠲”大家认得吗?我说的这个词有什么用意呢?我知道它什么意思,但是当我把这个写到PPT里的时候,我知道上课要给学生念,我不会念。于是我就把它查一下,才知道这个字读juān,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文档打开,注上拼音,从此又认识一个字。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汉字已经都认得差不多了,其实我们不认识的字多了。我现在每天看很多的东西,每看到一个表述,觉得我以后会用到,我就把它复制粘贴到我的这个文档上。每积累满一百条,我就把这个文档拷到电脑里单独保存下来,再另开新开一个文档。设想一下,如果你要这样去看东西、去积累,可能很快就会积累到几百几千条。

大家知道这种持续的积累对写作有什么帮助吗?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今天刚积累了一条,你们谁知道“阳春水”是什么意思?我之前不知道,我今天看到有人讲“十指不沾阳春水”,特意去查才弄明白了,不是简单的洗碗。在春天,这个季节天气还冷,在河里边洗衣服,手很凉的。说一个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意思是,这个人从小养尊处优,不用自己洗衣服。我不知道这个典故和说法,我赶快去查了一下,发现原来有这么一个典故,于是我就把这句话,“十指不沾阳春水,今日为君做羹汤”记了下来,这就是积累。

所以,我每天都在做这个工作。大家听起来也许觉得这种工作很初级,但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很管用的。功利一点说,当你在写文章之前,思路什么的都有了,去把自己之前积累下来的这种好辞藻好表述,再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把它放到一边去,你就会发现今天写的文章,一定比不看这些表达时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文采,你会自然而然将这些表述融入写作。这些经验,都是在走了很多弯路后总结的。回过头来想想,其实小学老师教的是对的,只不过自己没坚持罢了。积辞与积义,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日常积累。

现在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核心内容就是怎么去写一篇文章。前面讲怎么写篇文章,最后是讲积累。怎么把素材摘抄进你的文档中,怎么样去开始写,怎么去粗写,怎么去细写,包括一些摘要的写作等等,都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