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影视频道 > 诸城影视在线直播

愤青的意思是什么(愤青的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29 18:13:38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愤青的意思是什么(愤青的意思是什么)

概述:愤青,英语简称GTK,全称“愤怒青年”,常用来指对现实状况不满、好发议论、思想激进的青年。感觉和”激进人士”是比较类似的一个词哦。典型的愤青有时期造反有理的,还有现在的反美仇日的”爱国主义”青年。“愤青”是一定的体现,但要警惕,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爱国主义”变成盲目的、狂热的情感,有时甚至异化成“害国主义”的闹剧。

愤青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

1、首先,这些人基本都是一些心底非常善良的人,至少是一些良知未泯的人。善良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起点,也唯有善良的人,才会去关心和评判身边的是是非非,才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其次,这些人都有一定的才华。一个懵懂或者缺乏见识的人,一般不会对事物产生特殊的观点或者判断,在这样的人眼里,世界上的一切要么是朦胧的,要么就是充满了好奇的。

3、其三,这些人一定是很单纯的。愤青们基本都是一些年龄尚轻,阅历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用来评判世界上的事物的标准,主要来源只有两个,一个是从书本上来,一个是从自己善良而单纯的内心愿望而来。

4、最后,愤青都是正直而有担当的人。这和前面的善良这个特征一样,是心里还有道德基础,有价值准则,有衡量尺度。愤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道德基础、是非标准的人。

总结:愤青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需要在生活的诸般滋味里历练,因为善良、单纯、担当和正直,愤青是很容易成为一个有志气、有做为的有用之才的。愤青们终究有一天会明白,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多么的激进和幼稚,人性有善也有恶,想彻底清除人性中的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抑恶扬善”,想方设法激活善的潜能;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质变到量变的,唯有一点一滴地促进、一丝一毫地修补,与促进和修补中缔造一个日趋完美的世界。最伟大的改革家从来不是砸烂专家,而是修补匠。

愤青的基本分类:

较为科学的分法是应用先生的三义,根据倾向性将愤青分为A、B、C三类,即A型民族主义愤青、B型民权主义愤青和C型民生主义愤青,由此便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四小类即AB或BA型民族民权主义愤青、AC或CA型民族民生主义愤青、BC或CB型民权民生主义愤青和综合ABC型的三义愤青。二十一世纪的“愤青”大多上网,但也有一些“愤青”依然会走上街头,激烈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都知道,“清流”是一个特别纯净的词语,本义是指清澈的水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流”也有了其更深刻的意思,它被世人引申为:从不随波逐流的高尚人士。在清朝末年,“清流”一词,就成了一个政治派别所独有的名字。

“清流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步成形,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流党”之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流派”逐渐演变成了两个派别:

前清流派当中北方人较多,因而,被称为“北派”,后清流派当中南方人较多,因而,被称为“南派”。

清流派的核心主张,自始至终都没有过任何改变,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抵抗外国列强对于大清王朝的侵略。他们连连上书,请求清政府针对水利建设与纲常整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触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他们一直采取着强硬的态度。

由于,自恃过高的阶级局限性,所以,他们看待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比如:后清流派的张謇等人,虽一心抗日,并积极提出治国方略,但另一方面,却总是对西方列强抱有依赖心理。甚至,他们还提出与英国联合起来对抗日本的荒唐建议,这足以证明清流派的狭隘眼界。

面对日本海军的挑衅,作为北洋海军统领的李鸿章,没有急于反击,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他知道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国与日本的海上实力差距太大。

因为,自光绪年间起,日本每年都购置将近十只最新的舰船,不仅在速度上优于清朝,在性能上也都是清朝难以企及的。再看看清朝,只有铁舰与快舰,海军的数量也只有几万人,与日本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但是,清流派却不清楚这些实际情况,正义感爆棚的他们,对于李鸿章的避战行为感到可耻,时不时就会上奏弹劾李鸿章。但是,清流派也非常的犹豫不决,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这种举棋不定就出了大问题,清政府在作战与求和之间拿不定主意,最终,造成了惨败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所遭受到的抨击与抗议也是非常激烈的,这种表面的民族主义,极其容易得到平民百姓的共鸣,甚至,很多知识分子也参与进来,主张:无条件地对抗日本。后来,甲午战争以失败收尾,看到如此惨烈的结局,清流派就与维新派共同联合起来,商议谋划兴国的策略,最终,他们决心用改革来拯救奄奄一息的清政府。

不久,清流派开始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频频见面,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思想的火花在日复一日的燃烧,吸引了越来越多渴望复兴的人们,更使朝廷内外出现“台谏生风,争相搏击”的局面。可以说,他们算是中国最早的“愤青”了。

之后,清流派与维新人士以光绪为首,展开了百日维新。

但是,百日维新表面上如火如荼,实际上,很多政令都没有得到实施。在戊戌之后,清朝就出现了保皇派、立宪派人士,政局更为复杂了。

在今天看来,清流派的出现及发展壮大,再到最后的缓缓落幕,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

如果,没有奕䜣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如果,奕䜣甘愿忍受慈禧太后对他的压制与打击,那么,清流派就不会受到奕䜣的恩宠与利用,这些也就不会出现了。清流派不清楚时局的真正导向,对国际事务也没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从而,导致这种荒谬之举。

甚至,他们把清朝的命运想象的太过美好,将清朝崛起的希望寄托于打败日本。曾广钧等人急切地期望中国能够咸鱼翻身,妄想着凭借着中国广阔的疆域面积与庞大的人口数量,就能轻轻松松地将日本一举歼灭,从而,刷新世界对清朝的看法。

然而,一切都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时的日本早已不同往日,清朝正一步步的迈进危险之中,但自己却浑然不知。清流派极力鼓励光绪帝出战迎击日本,但光绪从小到大生活在温柔乡,一直也都是女人抚养长大的。他虽然也想捍卫国家的主权,但却对中日军事力量知之甚少,他也不知以什么方式可以对抗日本。

最终,这样一群具有忧患意识的士大夫们,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可以直面现实反对侵略,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忱,展现出勇猛无畏的优秀品质,他们如洪流般的建议,给了朝廷巨大的压力,使得清廷不得不谨慎行事。

然而,清流派中的多数成员,都不曾亲身参与中外交涉,大多都不了解外部事务,又缺乏实战经验,因而,他们放言无忌的谈论战事,纯粹是纸上谈兵,许多主张更是空洞无物,这也是清流派的硬伤。

如果,清流派人士可以实际一点,可以硬气一点,亲身参与到清朝的事务中去,真正了解到清朝内部的实际情况,或许,清朝还可以崛起,还可以在这群进步人士的推动下,向着更为强大的方向发展。

但是,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清流派的阶层局限性已经限制了他们,导致他们无法彻底地改变清朝的现状,再加上,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他们不管怎样改变,维护的都是本阶层的利益。

最根据地,他们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让清朝真正的脱胎换骨,真正的改革。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史》、《戊戌变法》】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