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吉林电视台 > 延边网络在线直播

话剧演员(话剧表演和演员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22-06-02 15:49:45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话剧演员(话剧表演和演员有什么不同)

很多网友都发现,现在比较有名的演技派演员,大都是话剧演员出身,而且话剧演员的身份总是会被人高看一眼,因此娱乐圈有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好的影视演员不一定能演话剧,但是好的话剧演员一定能演好影视剧,那么话剧演员和影视演员的区别有哪些?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话剧演员优于电影演员优于电视剧演员,而话剧演员和影视剧演员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的台词功底都非常厉害,因为话剧演员都是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所以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声音去感染观众,肢体动作会比较大,而且舞台上无法中断表演,需要一气呵成,因此话剧演员的临场反应能力也非常强,而影视剧演员的台词是弱项,但是影视剧演员很会捕捉镜头,会把自己的优点放大,因此很多影视剧演员容易同质化,对角色的处理过于程式化,显得过于中规中矩。
 
其实话剧演员的要求比影视剧演员的要求更高一些,话剧要求演员台词功底必须深厚,至少普通话肯定得过关,其次就是对形体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话剧是一场表演,需要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绪,最后就是需要话剧演员能够符合角色形象。
 
很多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更偏向于体验派,小编比较推崇的一位话剧演员,是濮存昕,他为了演好话剧《李白》,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让人感觉他就是李白的化身,从前濮存昕也出演过不少影视剧,但是他却没有沉迷于名利中,反而返回归话剧舞台,从他的表演中,让人感受到了话剧的魅力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演员。

要演好一部电影我认为演员需具备一定的角色特征以及细节操控能力例如王宝强演的傻根。他就具备人物角色特征,因为王宝强本来就是从农村出来的,说话带有浓厚的地方方言味,人也是很傻傻的沉默寡言的所以冯小刚一眼就相中王宝强了只有他能符合傻根这个角色所有要求!而对于细节方面的操控能力不是谁都能掌握的比如巨星周润发他演的电影在细节处理上那真是无人超越的这也就是好演员所具备的能力!所以说一部好电影一定会有一帮好演员,这是无法更改的事实。

电视剧我认为和电影比较的话总感觉少一些东西,而从演员角度来讲的话,在角色细节处理方面低一档次。电视剧突出的是对白,对台词要求比较高。我的理解是和广播剧差不多,闭上眼睛光是听声音就能知道剧情。

舞台剧戏曲我认为相比电影、电视对演员的考验要求是最高的,要求也是最严格。不管从演员的角色操控、人物的细节表达、台词的临场发挥等都是不能出纰漏,否则就演砸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是面对观众在现场直播。电影、电视剧演员演的不完美,导演可以让他们从来一次。而舞台戏曲表演时演员是不可以的,他们只有一次机会,要么演好,要么演砸没得选择!

演员作为一种职业,基本素养应该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细分领域内,相应的水平高低的要求不同。

从取得成就的难易程度和受众的期待程度来说,演员所需要花费的功夫相对而言,舞台戏剧比电影多,电影又比电视高。舞台戏剧要求最高,它是直面观众的,没有NG的机会,没有特效的加持,不能配音,是全方位考验演员台词、形体等基本功,多数舞台戏剧演员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才被允许登台,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写照。电影时长相对电视较短,对演员的表现力要求更高;参演人数有限,对每一个主要演员的要求都很高,一个主要演员表现不佳,很可能导致整部电影的质量。电视是三者中相对要求没那么高的,因为对比舞台戏剧和电影时间较长,一集有漏洞可以在后续播放中修正或洗白;对比舞台戏剧可以用配音等技术做后期改善;参演人数较多,一人表现力不佳可以有更多其他演员弥补,就像电视里面女主表现不佳的电视依然可以成为一部很好的作品。

舞台戏剧相当于显微镜,演员的表现全方位、各个角度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优点确定都比较容易放大。电影相当于放大镜,有限的时长里,无法快进,所有表现都会被关注到。电视相当于平面镜,隔着的一层没有放大功效,不会苛求。

最后,经常看到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或路人拍电影、电视,但是很少听到没有任何功底的人上舞台剧。这也侧面说明了电影、电视和舞台戏剧,在表演方面对演员的要求不同。

电影好坏看导演,电视剧好坏看编剧,话剧才是看演员的真本事

电影和电视剧的演员,现在区别越来越小了,反而舞台剧的演员,跟前两者的区别比较大。

首先,电影电视剧,是通过拍摄剪辑和后期之后,才会最终的把作品呈现给观众们看的,而舞台剧,更重要的是临场的发挥。对于电影电视剧演员,我们要求更多的是颜值、表情细节的处理、跟导演的配合度。而对于舞台剧演员,台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还有记忆力也很重要,形体,台风等等。

国内曾经出现过想《我就是演员》、《演员请就位》等关于演员的真人秀节目,想有些在电视电影里比较知名的年轻演员,但是在节目是在舞台面对现场观众表演,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于是便有了类似于“蚂蚁竞走了十年”等梗。

1、对象不同

电视剧电影演员面对的是摄像机镜头,而舞台剧演员面对的是现场观众。

2、表演时长不同

电视剧电影演员一段一段的拍,拍不好可以NG很多次,但是舞台剧演员只有一次机会,演砸了就是砸了。

3、镜头呈现不同

电视剧电影演员的作品,是通过不停的切换各种景别来规避表演中的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观众一般是看不到的,当然穿帮除外。而舞台剧演员,虽然现场也会有同屏拍摄显示,但是舞台摆在那里,观众总是会有一个全景的感官的。

4、表演体验不同

电视剧电影演员除了对手演员之外,还会有带3D追踪设备拍摄,绿幕拍摄或者是直面摄像机拍摄的表演方式,表演有时是对人,有时是对物。而舞台剧演员的表演永远都是面对这真实的演员。

5、声音的区别

有一些电视剧电影演员,面对比较长的台词的时候,偶会会12345678这种骚套路,而且他们本来的声线可能也并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角色,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期配音解决的。而舞台剧演员必须要有过硬的台词功底,不然就会让观众出戏了。

舞台演员在剧院的观众面前表演,演出的戏剧性较强,肢体语言很多。他们要训练声音,以便让剧院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见。舞台演员还要吸引并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影视演员则相对更为“静止”,他们的演出更加接近观众们的日常生活。

戏剧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故事的 一般都是舞台上现场演的比如舞剧 歌剧什么的 电视剧就纯演 事先演好然后播 大方面说戏剧包括戏曲 戏剧和电视剧肯定不一样 演员演戏属于影视

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虽然在塑造人物创造角色的方法上存在着许多相同点,但在创作的表现形式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逼真性——假定性

电影表演是通过银幕,借助于科学的媒介与观众见面的,拍摄录制后与观众间接交流。摄像机不断拍摄、蒙太奇处理,带来了运用时间空间的极大自由,能使演员在真实的外景环境或是再现现实的内景环境中进行表演。

戏剧表演则是通过舞台的形式,演员本人直接与观众见面。要求一定的夸张和虚拟手法,风格化表演。

2. 与观众的距离:可变——不变

摄像机变化多端的方位、分切拍摄以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改变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于是产生了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等镜头。

而在舞台上,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是不可变的,总是处在“全景”的位置上,观众会一直以一定的视角去观看表演。

3. 电影强调——舞台强调

电影艺术中演员虽占有重要位置,但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拥有丰富的表现手段。导演有多方面的强调手段:通过摄像方位的变化、景别与不同镜头的变化、运用音乐的不同手法、通过空镜头对景物细节的描述等等。

话剧在舞台上虽然也有灯光、效果、音乐等的烘托,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台词。导演主要依靠表演艺术和舞台上演员的调度来体现。

4. 镜头感——舞台感

所谓的镜头感包括三点:对摄像机镜头的具体感受,对不同景别的镜头感,适应电影的场面调度。电影演员的表演区似乎是无限的,但这无限的空间是通过有限的银幕来体现的。电影演员表演时受到摄像机镜头的取景限制。

戏剧演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熟悉舞台,并掌握舞台的形式规律和调度节奏,有舞台感。

5. 非连续性——一气呵成

电影演员在摄像机前创作时间断断续续的,所拍摄的场景也不是连贯的,甚至是颠倒分类拍摄的,演员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这要求演员要很快的进入和离开形象。

戏剧表演就要求演员在舞台上顺序的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进行人物塑造。

6. 特殊的创作条件

电影演员还需要有更高的注意力。不仅仅是角色扮演,还要注意导演提出的任务、摄像师确定的角度、演员活动受到画格的限制等。

7. 逼真要求真本领

实景的拍摄,无限的空间等电影特点还要求电影演员掌握更多的技巧和真本领,学会骑马

开车、游泳、格斗、唱歌、舞蹈以及各种乐器等,以便适应各种角色的要求。

戏剧对演员要求更高

电影在剧情方面是比较粗线条的,因为它总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多2个小时。所以在剧情方面要尽量的捡重点来呈现。对演员的要求还算是比较宽松的,因为有些地方是可以用替身的,比如挨打的场面或者危险的动作场面,可以用替身。只要剧组钱到位就行!

电视剧的剧情表现的很细腻,因为它没有时间限制。如果一部剧比较火的话,那么那些演员也就跟着红了,而且会红很长时间。只要是那个成为经典电视剧,人们一般都会关注里面的演员以后的事情。比如《渴望》里面的张凯丽,李雪键等。总之电视剧对演员的要求要比电影的高。特别是那些很经典的电视剧,比如87版的《红楼梦》,这里面的演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后,再经过好几个月的培训,才开始拍的。

舞台剧对演员的要求相比上面两种更加高,因为这个是要完全演员自己来表演的,不仅要有很好的嗓音,还要有很好的表演功底。完全是现场直播,如果现场忘了词,就会很容易被观众看出来。所以舞台剧对演员的要求是最高的!一般经常演舞台剧的演员,演电视剧,电影都是没有问题的,都会把剧本的角色演得很到位。

总之一个演员如果时刻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一个小角色,都能够把他演得非常好,总有一天会成名的。

电影电视都是录播,可以后期加工美化。而舞台表演直面观众,需要演员的功底以及“观众缘”,还要丰富的临场反应和变化。应对许多突发状况。

我曾经遇到过,演员在台上表演,观众临时起哄,演员当时懵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从此不仅是舞台生涯受到打击,就是心理也生出了阴影。

电影和电视可以后期制作,而舞台剧是创作与收视的直接交流。我觉得,舞台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可以说,每一场都是不同的作品。

电影电视由于可以更多的使用后期,并且可以运用演员第一视角等不受舞台局限的创作角度,以及蒙太奇等不收舞台调度局限的艺术表达,而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电影与电视之间,更多的是音效、画质、空间的不用。另外更重要的,资本更倾向于周期短,收益快的电影市场。

不过智能电视,尤其是网飞、亚马逊等巨头开始投资电视电影,也许电影和电视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电影、电视和舞台戏剧这三种表演形式是共通的,都属于表演范畴,只是实现形式不一样,所以在表演时,肯定要求演员根据电影、电视和舞台戏剧的特性来达到最好的审美要求和具体形象。但他们三则之间还是各有偏重。

1.舞台戏剧 面对的是观众,其演员之表演在符合人物性格时可以美化和扩大化,可以与现场观众互动 ,从而达到高潮,创造出符合舞台戏剧审美要求的舞台形象。 电影、电视表演面对的是摄像机,演员须掌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特殊要求,适应摄像机的特殊功能,创造出符合电影、电视审美要求的屏幕形象。

2.舞台戏剧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剧情的发展 来饰演角色, 使人物性格有层次、有性格,而且前后和谐统一,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电影、电视表演中,需具有镜头感。拍摄并不完全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进行 。 但要求表演必须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时还要求演员非连续创作。3. 舞台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戏剧特性,在舞台上一切表演:唱、念、做、舞、造型、亮相,需符合戏剧特性和其剧种固定的程式。 电影、电视表演完全是生活的再现,要求的是真实。不会随意的造型、亮相,也不允许夸大和丑化表演出现在电影、电视屏幕上。

4.舞台戏剧表演呈现在舞台上,是一次性通过演员的真实表演, 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人物和剧情的主旨。一场舞台戏不容许细微瑕疵,不能中断,也不可返工重来。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演技,严谨的表现,从而完成一场舞台戏。电影、电视表演没有时限性。可能会因场景要求,在同一时间里表演前后数十年的剧情;也可能要求演员把身体任何部位都表演到位,制作 成特写镜头。所以演员必须具备娴熟的演技,表演贴近生活,不允许半点舞台痕迹,使表演达到生活的再现。 创造出符合电影、电视审美要求的“镜头美”。

5. 电影是通过大银幕呈现给观众近距离的观看, 电影本身的质感、立体感、三维感,对演员的表演要求角度广,方位深 。 电视是通过电视机或者移动设备等小屏幕近距离的给观众观看,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与电影基本一致。一部电影的时间一般是在120分钟;而一部电视剧时间无法预计,一集电视剧放映一般是在45分钟左右,一部电视剧全部看完有数十集,上百集。所以电影比电视剧对演员的表演要求会高 一些。 

不同的艺术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和表演特性;在舞台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造型美,而电影、电视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中的镜头美。从表演艺术与表演技巧来说,演舞台剧比演电影、电视剧的要求更高。现在不少知名舞台戏剧演员参入演与电影、电视剧 ,呈现在银幕和屏幕上,给人感觉总是带有舞台表演的痕迹,没有完全生活化。而许多知名电影演员走上舞台,却完全现实生活化,缺少舞台表演的戏剧特性和其剧种特有的程式化。

1978年,一部名为《大河奔流》的电影,掀起了全国性的观影热潮,连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也被吸引进了影院。

原来在这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影片中,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周恩来,两位伟人的形象,很多观众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到电影院一睹伟人的风采。

其中王铁成饰演的周恩来,还得到了邓颖超本人的高度认可,她在观影过程中十分专注,眼眶几度湿润。

也是从《大河奔流》开始,“特型演员”开始走进观众视野,不少特型演员,也因其高超的演技,备受观众喜爱。

比如以饰演主席闻名的古月,他一生83次出演,其逼真的表演,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不过,皮哥也注意到,一直以来,大众的关注点,也大都放在、周恩来两位伟人的扮演者身上,对于像朱德、、彭德怀、粟裕、,陈毅,贺龙,等开国将帅的特型演员,关注较少。

其实,与古月的、王铁成的周恩来一样,有不少特型演员,也曾把这些开国将帅,演绎得如同从历史中走出来一般。

今天皮哥就与大家聊聊这其中的10位特型演员,看看他们是如何被选中成为特型演员的,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现况又怎样呢

01、马绍信(扮演者)

马绍信在电影《大决战》里饰演的,无论是扮相还是神采都让人拍案叫绝。

浓密的眉毛,犀利有神的眼眸,只是杵在那儿,就让人感受到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最绝妙的地方在于,无论是嚼着黄豆凝神思索,还是当别人聊天时背过身去沉默不言,马绍信不用台词,就能把的每一处细节表演得无懈可击。

凭借如此形神兼备的表演,初入影视圈的马绍信很快就打响了名声。

能够把的角色演绎得如此逼真,离不开马绍信几十年如一日的话剧表演经验。

在此之前马绍信是黑龙江鸡西市人民剧院的演员,也在业内积攒下一定的名望。

1990年,马绍信接到通知,要他到《大决战》剧组试戏陈布雷这一角色,没想到换完装后,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惊讶不已。

这眉眼这形象,哪里是陈布雷,分明就是活脱脱的!

就这样,马绍信阴差阳错出演了,为此他查找了大量关于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为出演角色做了充分的准备。

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表演经验丰富的马绍信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把自己变成角色本身。

比如因为作战计划拍案而起的那场戏,虽然只有一个拍桌子的动作和短短一句台词,但已经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此刻由于愤怒导致情绪失控。

拍完《大决战》之后,马绍信自然成了不少影视作品中扮演者的首选,在此后的《大决战3:平津战役》和《大进军》中,他也获邀再次出演。

但马绍信并没有因为而限制了自己的戏路,而是大胆尝试不同的形象,甚至是反派。

比如《铁血昆仑关》里饰演的日军将领中村正雄,残忍狡猾的性格特质被他信手拈来,完全让人忘记了之前他所演的。

可惜的是马绍信并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影视圈,而是继续自己的话剧演出,所以他的影视作品并不多。

2005年,在拍完电视剧《杨靖宇将军》后马绍信就此息影,安享他的晚年生活。

如今马绍信已经年过80,为人低调的他鲜少露面,因此网上鲜有他的消息露出,希望老人家身体安好。

02、丁笑宜(彭德怀扮演者)

作为80年代彭德怀特型演员的代表人物,丁笑宜1988年主演的《彭大将军》是他无可争议的代表作。

由于影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40年代到70年代,横跨30年的时间,所以对丁笑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而丁笑宜的表演策略就是化繁为简,抓住彭德怀性格中的稳重随和这一特质,细腻展现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真实而动人。

早在1977年,丁笑宜就凭借电影《暗礁》中的侦察科长进入影坛。

但当时丁笑宜还在哈尔滨话剧院工作,重心仍是放在话剧演出上,此后的几年也没再出演电影。

直到1984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丁笑宜在电影《悠悠故人情》中出演彭德怀,就此走上了特型演员的道路。

之后丁笑宜又先后14次出演彭德怀,其中还有一部以彭德怀为主角的电视剧《抗美援朝》,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播出,至今也没有消息。

除此之外,丁笑宜没出演过其他角色,是绝对的彭德怀专业户。

生活中的丁笑宜一如他饰演的彭老总,性格低调沉稳,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更希望做一个普通人。

03、宗利群(彭德怀扮演者)

与丁笑宜不同,宗利群版本的彭德怀侧重于“豪爽、耿直”的性格塑造。

最难忘的是在电视剧《亮剑》中,有一场戏是宗利群饰演的彭德怀,因为李云龙不服从指挥而大发雷霆。

“这次我非要好好整整他不可!”

怒气冲冲的彭德怀说着把帽子往桌上一摔,立马就把紧张的氛围推向高潮。

能够成为彭德怀的特型演员,宗利群直言要感谢电影《大决战》的导演李俊。

当年拍《大决战》,上面提供的雷飞和丁笑宜两位人选都曾多次饰演彭德怀,对角色相当熟悉。

但李俊导演有自己的想法,他想找一个军人气质比较强烈的演员,才能更好地展现彭德怀在战争中的真实状态。

就这样,军人出身的宗利群得到了机会,一试镜便惊艳全场:不仅是外形的相似,更是举手投足间流露着昂扬的将帅风采。

1950年出生的宗利群,从青少年时期入伍当兵,拍《大决战》时已经是某团的参谋长。

除了此前在一部影视剧里打过酱油,宗利群对表演几乎是一窍不通。

但或许得益于军人的身份,宗利群对出演彭德怀有很强的悟性,导演一点拨就能明白该怎么演。

再加上为了演好角色,宗利群也下了很大功夫,将彭德怀的说话方式,行为习惯都变成肌肉记忆烙印在脑海里。

从《大决战》之后,宗利群又先后在《大转折》《浴血太行》等60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彭德怀,树立了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随着年龄增长,2010年以后宗利群就逐渐退居幕后,这几年只参与过一部纪录片的拍摄。

作为特型演员几十年,宗利群对彭总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当时他给儿子取名宗帅,“帅”字里就含有纪念彭德怀元帅的含义。

如今,宗帅受到父亲影响也进入影视圈成为一名导演,前两年还导演了电影《青出于蓝》,宗利群在其中也有客串。

04、谢伟才(粟裕扮演者)

在电影《大决战》里,谢伟才饰演的粟裕虽然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曹八集争夺战中,粟裕在电话里一再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占领曹八集!”,语气中的果断以及眼神透出的坚毅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影片上映后,不仅是对谢伟才的表演赞不绝口,连粟裕的家人也为之感叹,

对这位在山东话剧团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演员来说,饰演粟裕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在谢伟才之前,粟裕的形象只在电影《黄桥决战》中出现过,但形象很模糊,没太多可以借鉴之处。

心情忐忑的谢伟才背负了很大的心理包袱,直到导演李俊告诉他,他的外形和粟裕很接近,但需要在“神似”上多下功夫。

在李俊导演的建议下,谢伟才找到古月、卢奇、傅学诚等专业的特型演员请教,学习了不少表演技巧。

此外,他也通过大量资料对粟裕进行了解,也从粟裕的家人和老战友那里得知了粟裕的一些个人特点和习惯。

正是经过周密的准备工作后,谢伟才得以呈现出粟裕个性鲜明的大将气概。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50年代,谢伟才就和粟裕结下了缘分。

当时谢伟才是京剧团的武生,在一次演出中,他偶然间看到了观众席上坐着的粟裕将军。

谢伟才为此激动不已,但他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在大银幕上还原粟裕的风采。

更为传奇的是,因为《大决战》的上映,粟裕失散多年的亲人在电影院发现了他的踪迹,一家人得以在40多年后重聚。

2020年,79岁的谢伟才去世,但他饰演的粟裕必将被一代代观众铭记。

05、傅学诚(扮演者)

身材高大又风度翩翩的傅学诚,在90年代几乎就是的代名词。

不仅是外形的高度贴合,傅学诚也抓住了内在的精髓,温文尔雅又幽默爽朗的性格特质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刻画。

早在1979年的电影《大渡河》中,傅学诚就开始出演,成为最早的一批特型演员。

不管从扮相还是神采上,傅学诚都堪称完美,所以在八九十年代几乎承包了饰演的各种电影拍摄工作。

但仅仅靠形似不足以深入观众心里,傅学诚为此做了大量功课。

比如他了解到不仅是勇猛强悍的“军神”,又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儒将”,所以在表演中他会注意拿捏两者的分寸。

他也十分注重不同时期人物的变化,比如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更多的是紧绷的情绪状态,到了即将胜利的阶段,的情绪也随之高昂。

20多年里,傅学诚在近30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的形象,是观众心里无可替代的“第一人”。

生活中的傅学诚非常注重运动,除了打拳和跑步,他也热衷于篮球、乒乓球等项目,所以一直保持着强健的体魄。

正如傅学诚所说,只有充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出饱满的气质,才能更好地演绎伟人之风。

06、郭法曾(扮演者)

1981年,36岁的郭法曾在《特高课在行动》中饰演一位地下工作者,开启了他的影视演员生涯。

几年后,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东北》开拍,郭法曾被推荐为演员的第一人选。

之所以会选择郭法曾,是因为他的外形和十分酷似,这是郭法曾最大的优势。

难得的是,郭法曾还得到了夫人王光美的亲自指点。

王光美对郭法曾的扮相十分认可,告诉了他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习惯,为郭法曾的表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郭法曾也通过大量相关资料增进对的了解,为演好这一角色做出充足准备。

即便如此,郭法曾第一天进组拍摄时心里仍然有些紧张,他害怕自己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演砸伟人的形象。

但当他听到剧组的工作人员窃窃私语,讨论他“太像了”的时候,郭法曾的心里突然轻松了起来,对自己的表演也有了自信。

《少奇同志在东北》播出后,郭法曾得到全国观众的高度认可,此后又相继出演了《少奇同志在安源》《少奇同志在武汉》,树立了其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后来在参加访谈时,郭法曾也提到很多情节由于发生在革命的艰难时期,所以他要靠减肥来维持消瘦的体态。

为此郭法曾总结了一句减肥的口诀:要想瘦,得难受。该吃的时候不吃,该睡的时候不睡,才能换来体态的贴合。

如今郭法曾已77岁,在2010年参演过《谁主沉浮》后,就很少再出演影视作品了。

07、刘怀正(朱德扮演者)

作为第一位饰演朱德的特型演员,刘怀正一直以来都深得观众认可。

从1979年的《大渡河》到后来的《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刘怀正凭借形神兼备的表演,让朱老总的形象如同纪录片般在大银幕重现。

能够出演朱德,得益于刘怀正此前在成都话剧院排演的话剧《西安事变》中饰演过朱德,因而得到长春电影厂的青睐。

因为有话剧版朱德的表演经验,刘怀正在电影拍摄时,非常迅速能够进入角色中。

内在层面上,刘怀正抓住朱德宽厚大度的性格特点,情绪上没有特别大的起伏,强调人物“处变不惊”的将帅风姿。

外形上刘怀正的面相和朱德也十分相似,慈眉善目自带气场,脸上总是挂着一副笑容,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给人一种亲切感。

让人痛心的是,刘怀正1997年在美国访问时,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同样饰演周恩来的演员黄凯也在车上,未能幸免。

08、王健(任弼时扮演者)

从1992年的《任弼时传》开始,王健已经饰演任弼时多达80余次。

从脸型、发际线、胡须到坚毅而有神的双眼,王健以照片般的还原程度,赋予了角色血肉和灵魂。

很难想象,王健最开始是凭借反派角色在影视界崭露头角。

1983年因为《少林寺》的风靡掀起,少林寺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这一年电影《少林寺弟子》开拍,当时身为河南话剧团演员的王健得到机会,在片中出演了一个陷害忠良的反派,开始为人所知。

此后,王健在内地和香港合拍的古装片中,都是存在感很低的龙套角色。

1988年的《彭大将军》是王健事业的转折点,但并不是因为他在片中饰演的角色,而是因为剧组的化妆师说了一句话。

化妆师觉得王健和任弼时长得有点像,这一句话就此点燃了王健做特型演员的想法。

但要知道,当时饰演任弼时的特型演员路希已经非常深入人心,王健仅靠外形相似很难得到肯定。

因此王健花了6年时间精心准备,期间查阅大量资料,一有时间就揣摩任弼时不同时期应有的状态。

就这样王健等到了《任弼时传》,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在20天内疯狂减肥十余斤,贴近人物的形象。

有时候他为了达到人物状态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直接晕倒在片场,直到医生注射了强心剂才醒过来。

正是这份拼命三郎的精神,王健得以把任弼时诠释得如此真实鲜活。

在电影《决胜时刻》里,已经病入膏肓的任弼时强撑病体演奏小提琴,随着乐曲流露出的遗憾和不舍,让人为之泪目。

如今60多岁的王健仍活跃在影视圈,在《长津湖》《大决战》等作品中继续出演着这位革命先辈。

09、刘锡田(陈毅扮演者)

从1982年的电影《梅岭星火》中第一次惊艳亮相,刘锡田就一直被视为最贴近陈毅的特型演员。

双手叉着腰,声音铿锵有力,那口四川话更是被刘锡田说得活灵活现。

就像网友说的,刘锡田把表演痕迹隐藏得很好,他在片中几乎就是对陈毅本人的重现。

在《开国大典》中,面对军人肆意破坏总统府的行为,陈毅眼神犀利,语气坚决,让一旁不守规矩的英雄连长一句不敢反驳。

《大决战》里当让他兼任数职,陈毅一句“我两边挂起,怕要不得哦”又让人看到他幽默的一面,在场的所有人也随之哈哈大笑。

20年的时间,刘锡田的演艺生涯只出演过陈毅这一个角色,对他来说,演好陈毅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2003年,65岁的刘锡田突发心脏病去世,前一年的《永不分手》也成了他的遗作。

10、高长利(贺龙扮演者)

在所有饰演贺龙的演员里,高长利是公认最贴合本人气质的一位。

1981年的电影《南昌起义》是高长利第一次出演贺龙,一出场就把角色给立住了。

穿着大背心,眼神凌厉又带有几分江湖气,凶悍中透着可爱率真,贺龙的个性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60年代末进入剧团工作,到80年代初开始涉及影视圈,高长利将丰富的话剧表演经验运用在电影拍摄中,成就了贺龙的银幕形象。

20年里高长利在25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不同时期的贺龙形象,换句话说他的演艺生涯贯穿了贺龙元帅的一生。

晚年的高长利进入沈阳师范大学担任表演系教授,直到2011年因病去世。

可以看到,大多数特型演员都是话剧演员出身,话剧舞台的打磨让他们对于表演的理解更为通透。

其中像丁笑宜、刘锡田等人一辈子就演了这一个角色,他们可以说把毕生都奉献给了塑造伟人的这种特殊使命。

感谢这些优秀的演员,他们用精湛的演技和敬业的态度缔造了伟人的银幕传奇,让他们的革命故事在影像中得以永存。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