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陕西电视台 > 西安文化影视在线直播

鸿鹄是什么意思(鸿鹄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6-16 00:11:32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鸿鹄是什么意思(鸿鹄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画像

谁没有一个青葱岁月里“飞扬跋扈”的“中二”时代?说到底还是“荷尔蒙”作怪吧。不过,孟浩然所处时代,肯定是没有这么“愣”这么“傻”的词汇出现(?)。毕竟,孟浩然出生于一个薄有家产的书香门第,接受的是正统儒家教育,即使犯傻也没有多大的毛病。

说到家底,想来孟浩然祖业应该不差,从其诗作可以猜测一二。其祖上给他们留有一座庭院、于江村,因在涧水之南故名其涧南园。孟浩然和其兄弟几人,便于此侍亲读书,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正因为家底可以,孟浩然才可以衣食优裕,并且可以毫无压力地去读书,而不用过于担心其它生活杂事。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沫躬

或许正是基于此,孟浩然才能够有别于他人,养成一个高逸出尘的性格。他这种隐逸的性子肯定不是天成,而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他出生于一个非书香家庭,一个贫困家庭,除了整天奔波于生济,又有什么精力去飘逸呢?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门阀制度严重制约着人们内心的自由。所以才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流传千载,至今不绝。

青年孟浩然是好学的,并且肯定是学有所成(当然,科举知识除外),虽然多年之后,孟浩然向他人“鼓吹自己”:“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沫躬。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书怀贻京邑故人》)从中,我们当然可以相信他诗词写的“颇亦工”的,但至于其他(比如科举)颇值得商榷的。因为当他“出山”去京城赶考,终名落孙山。

《洗然弟竹亭》书法作品

《洗然弟竹亭》

[唐]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这首《洗然弟竹亭》便是孟浩然早年作品,从题目和内容可以得知,主要是记载与兄弟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场景。题目中的洗然,是诗人的弟弟,孟浩然有《送洗然弟进士举》一诗,让我们知道孟洗然也曾经赶考过,其他事迹就所知甚少。孟洗然曾经为其兄长编辑过《孟浩然诗集》三卷本,不知流传下来否,囿于资料不下断言了。

路由器作为交换机怎么设置(最实用的两种设置法)

路由器作为交换机怎么设置(最实用的两种设置法)之所以要把路由器当成交换机用,一般都是为了方便局域网内的所有的电脑之间共享文件或打印机。但必须关掉路由器的DHCP服务,和修改LAN口的IP地址。详细请看下文……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我们兄弟几个,朝夕相处,同窗共读,这种深厚的感情,不是来自于一朝一夕之间,而是经过漫长岁月慢慢积累起来的。《论语·述而》中孔子有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此处,孟浩然引用“二三子”来代替自己兄弟,未尝没有相比圣人学生之心意。正因于此有其怀疑,才能够合理解释下一联所写。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

兄弟们都是不甘于雌伏的人,在各自的内心深处都满怀远大志向,梦想可以像鸿鹄一样自由飞翔于蓝天之上,正是如此,我们才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相互鼓励,相互关心,一起寻求着进步的方法。于此联中,诗人连用两个词语“鸿鹄”和“鶺鴒”,皆暗含有隐喻。“鸿鹄”出自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喻其各怀的理想与抱负。而“鶺鴒”一词则出自于《诗经·小雅·常棣》:“鶺鴒在原,兄弟急难。”喻其兄弟,心中都怀有深厚情感,因此方可相互友爱。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兄弟们写的文章都不错,笔端凝聚着自己的感情,文字里面充满了逸情,就像清风吹拂过竹林一般,处处透露着自己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毫翰指毛笔,亦指代写的文章、文字。“竹”在古代,一向是潇洒挺拔、高雅脱俗的名士逸士的象征;而此处的“清风”和“竹林”,亦指向以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暗含着对前贤的追慕之情。可能,从诗人的内心里,便是以此来烘托诗人和兄弟们的品格。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跳出尘世,不问人事,所谓的旷达不过是酒杯中藏着的那些乐趣;放浪形骸,得意忘形,所谓的知音不过是弹奏时琴弦上传来的乐章。此处,“酒中趣”“琴上音”皆是用典,且全与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有关联。“酒中趣”取自于陶渊明为其外祖父孟嘉所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君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而“琴上音”则出自于《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此两则典故,来呈现诗人超拔脱俗的追求,寄托自己的豪情逸气。

孟浩然的成长轨迹是完全不同于杜甫一类诗人的,“诗圣”一生经历,就像炼气士炼金丹一样,每一转就是一个变化,其诗风往往亦随之一变,承受着人生的巨大变化。孟浩然性情里的真纯与风度,早已镌刻于骨髓之中,并不会随着其阅历的加深而改变。反而,愈历尘世人事磨炼,愈增加其天真烂漫、自然淳和之情。

山水有知音

综观本诗,年青的诗人用典固然诸多,但却牢牢围绕着自己的衷情志趣,把魏晋风度和建安风骨巧妙地结合于一起,反映出诗人与兄弟们所具有的鸿鹄大志,传达出不一样的手足情深。当代学者陈贻焮对此曾有很好地分析:“‘鸿鹄志’和‘竹林’、‘清风’、‘逸气’摆在一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不顺眼,反而那么自然,那么调和,似乎使我们觉得这‘鸿鹄’只有从那青翠欲滴的‘竹林’中冲天而起,才是莫大的喜悦!”(《论孟浩然的“隐逸”》)可以这样认为,建安风骨一直是孟浩然诗歌所追求着的,终其一生,从未放弃。

“鸿鹄之志”一词出自《陈涉世家》,他表达的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谢邀: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比喻远大志向。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手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谢谢邀请。"鸿鹄之志"浅析

成语"鸿鹄之志",用现代术语堪称文化热词。出自司马迁的原创作品巜史记.陈涉世家》,"涉尝与人佣耕,曰:苟富贵勿相忘;佣人笑以应之:若为佣耕,何富贵焉?涉怅惘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陈胜,用一句不杇金句,揭密了他心中的远方和向往,这真的不简单,他用最普通的心,挑战了一个天命论这一"神圣"命题,他真的创造了奇迹;更刷新了首个农民起义的零突破。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万世皇帝霸业梦,开场伊始,的确气势恢宏,特别是他的不朽业迹:一,创立帝制;二,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秦帝国;三,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等等。然而,到了秦二世,世袭的帝王显然没有承袭其父的宏图大略,却显现了暴虐的特征,让国人怨声载道,而敢怒又不敢言。

至于收缴举国民用铜铁用品,铸造十二具金人,以防造反民变。这种防民甚于防寇的统治者,其实,是置身于百姓们对立面,是敌对关系,其实际局面是汲汲可危的,结论只有一个。

(2).陈胜吴广组合,挑战一个强大的秦朝万世的神话;让秦始皇的万世帝业梦,被一根竹竿:揭竿而起——动摇了大秦帝国的根基,并开启搖摇欲坠模式。

大泽乡,一个陈,吴组合,领导着九百名因耽误行期而迟到的戍边的农民,那群面临死神的贫民。关健的客观因素,那场不可抗拒的大雨。还有陈胜的又一金句: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则名扬天下。还有一句千古名言: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渔阳,是陈胜吴广组合无法如期复命的戍边地,反而成为其逆行的生死场。

那场大雨,成为陈胜吴广实现志向的"及时雨"。成就并灌溉了向往而又渴望的心田。中华民族应该感谢那场及时雨,这不是天命论,而是辨证法。

常言道:物极必反。辨证法又云: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发生质变。陈胜渴望的那场及时雨迟早一定会来到,不是不到,是时间不到。@执着的河 客观地剖析那场大雨,因为,它痛快淋漓地浇透了陈胜的鸿鹄之志。

(3).张楚是陈胜——鸿鹄之志的终极纲领。也是中国历史首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创作品。从而显示了文化的力量,超越了农民盲动起义的范畴——文化。

从"大楚兴,陈胜王”这句宣导性口号,反映出来的是做为佣耕农民超越自我的完美体现。

但陈胜吴广真的创造一个传奇。中国文明史的被原生态的竹竿声而唤醒,拉开了打倒腐朽专治的战争帷幕。虽然,陈胜的文化格局限制其远方和前路,但他的不甘压迫,奋力抗争的首创精神,仍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结束语:引用伟大的导师的一句话来评价陈胜吴广的鸿鹄之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和发展历史的真正动力。

@执着的河 为陈胜的鸿鹄之志浅析至此,不足请指正,谢谢关注。

创作:二0二0年七月十日夜。

成语“鸿鹄之志”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讲的是秦朝末年,有个名叫陈胜(字涉)的人,从小家境贫寒,靠替别人种田来维持生活。可是,他每天辛勤劳作,却常常连三餐都吃不饱。

一天,陈胜和其他农夫们一起在田间耕作,吃饭的时候,大家便坐在田垄上谈起目前过的苦日子,心里十分不平。陈胜心想总不能一辈子这样过下去,于是他对伙伴们说:“将来如果谁有富贵的一天,都不能忘记现在共患难的穷哥们!”

有一农夫听到他说的话,讥笑地说:“我们不过都是帮人耕种的农夫,想富贵?大概是在做梦吧!”。陈胜听了,感叹道:“燕子麻雀哪能知道鸿鹄(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心想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志向远大之人的抱负呢!

后来陈胜被征召为新兵,要派去渔阳(今北京密云)服兵役。九百新兵中陈胜和吴广被推选为领队。然而,走到大泽乡时,遇上下大雨,道路被冲断了。大家被困在这里,无法前进。算下日子,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时赶到。按照法律,陈胜和吴广要承担首要责任,应当问斩。

陈胜跟吴广商量:“如今继续走,赶到渔阳也是死;逃走被抓住也是死。怎么办呢?要不干脆带着大家造反得了,是死是活,听天由命。现在到处都是想造反的人,没准真的能成!”

于是他俩用朱砂在布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塞进鱼肚子里。做菜时,有人剖开鱼肚,发现了布上的字。不一会,这件奇怪的事就传遍了整个军营。到了晚上,吴广躲在营地旁的一个破庙里,点起火来,装成狐狸的声音不断喊叫:“大楚兴,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利用机会杀掉了随营的这两个军官说:“大家误了期限,按法律是要杀头的。即使不杀头,到边关打仗,也是九死一生。大家都是壮士,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家想起昨天的怪事,恍然大悟:“原来是上天派他来当陈胜王啊!”大家群情激动,高举右臂,一起呼喊:“大楚兴,陈胜王。”陈胜拿军官的头祭拜天地,冒充太子扶苏、楚国将军项燕起义,号称大楚。

“鸿鹄之志”的成语典故,就出自于此。

成语“鸿鹄之志”有两个出处,一则为《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另一个则为《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广被大家传颂的故事,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秋,秦二世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其中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在前往渔阳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位置遭遇大雨,严重耽误的行程,不能按时抵达目的地。按照严酷的大秦律,误了期限,可是死罪。

因此,摆在陈胜、吴广等人面前的是即便赶到渔阳必是死罪,当然造反也是死但还有一线生机。面对横竖都是死的困境,经过一翻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陈胜、吴广率领众人杀死押解的官兵,在大泽乡揭竿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就是这个带头起义的陈胜,年轻的时候给人当长工。在一次耕种过程中,在田间休息,对眼前生活感到恼恨,并对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而他的同伴却笑他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时,陈胜叹息着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子、麻雀这类的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雁、天鹅的远大志向呢!”这句话也体现了陈胜心中超越常人的远大志向。

鸿鹄都是鸟类的名字,能振翅高飞,寓义志向远大。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即陈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陈胜,字涉,陈留称王,所以叫陈王。

陈胜年轻的时候是一个雇农,某天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对伙伴们说,如果有天我荣华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伙伴们嘲笑他,他说出这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字面意思是燕子和麻雀怎么知道鸿雁鹄鸟的志向呢?具体涵义是郁郁不得志。

鸿鹄之志:鸿鹄,即天鹅,秋天南飞避寒,一飞千里。

鸿鹄之志:言像鸿鹄一举千里般的壮志,比喻志向远大。语出《吕氏春秋.士容论》。

典源

《吕氏春秋.士容论》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鸿鹄之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像鸿鹄一举千里的远大志向。

《吕氏春秋.士容论》记载:

齐国有一个人很会相狗,他邻居托他买一只能捕鼠的狗,过了一年才买到。他告诉邻居说:这是一条好狗。

邻居养了几年,那狗却不捕鼠,他就告诉相狗的人。那人对他说:这是一条好狗,它的志向在追逐獐麋豕鹿,而不在捕鼠;你把它的脚绑起来,它就会开始捕鼠了。

邻人就把狗的后脚绑着,狗果然捕鼠了。骥骜的气势,鸿鹄的大志,有可以印证人心的,就是精诚,有了精诚之心,自然神人相应,那是不能用言语说明的。后来“鸿鹄之志”被用来比喻志向远大。

成语“鸿浩之志”出自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陈涉少时,尝为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莫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它讲的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抱负者”的励志故事。话说秦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无道,对百姓百般搜刮和欺压。农民不仅要交纳大量的赋税,还要建造宫殿、皇陵,修筑长城。而且秦朝的法律也很严酷,一个人犯了死罪,要株连到很多亲朋好友一块儿被处死。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有一位出身贫贱的雇工名叫陈胜(即陈涉)。他看到秦朝的苛政让百姓吃了不少苦头,便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一天,陈胜和其他的雇工一起在地里劳动。吃饭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目前过的苦日子,心中愤恨无比,但又毫无办法。陈胜对大家说:“假如今后谁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一定不要忘记别人!”雇工们笑着说:“我们都是受人雇用的农民,哪里来的富贵?”陈胜又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意思是说:目光短浅的人,怎么知道志向远大之人的抱负呢?后来,陈胜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鸿浩之志”就是表明陈胜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虽然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是,他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在,“鸿浩之志”已经成为雄心壮志、胸怀大志的代名词了,说明有雄心壮志和胸怀大志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达到他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

鸿鹄之志出处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与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下面只要叙述一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意思是麻雀、燕子怎么能知道大雁的志向于追求呢!讲的是秦朝末年,一个叫陈胜的农民,不堪暴秦的欺压,利用去戍边的九百农民,采取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手段,拥立陈胜为王,揭竿而起反对的故事。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起义失败,但揭开了人民反压迫、反的先河,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浪潮,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诠释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理,意义非常重大。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故事讲的是:

陈胜在少年时期曾经给别人种田。一天,他站在田野上叹气,不满足于现状。其他的人就笑话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叹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志向,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像燕雀那样的人,目光浅短,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安于现状,自我满足。而另一种人是像鸿鹄那样的人,目光长远,不求短暂的利益而安于现状,有远大的志向。前者一般都不会有什么作为,只会碌碌终生。而后者却不一样,一旦有了志气,方向,就会向前冲,即使是任何的苦难都阻挡不了,因为他有一股力量指使他向前。

我国孟子曾经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任何人要想成为鸿鹄,必须要经过上天给他的考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一个人要想成为鸿鹄的话,道路是漫长的,没有志气和勇气,你是冲不过那条布满荆棘的道路的,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等待考验的降临。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如果你想做一只鸿鹄,那就勇敢的飞翔吧,不必去理会燕雀的眼光,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懂你的志向!

讲真,你们不要责怪领导了,鸿鹄这种鸟呢,确实也是有点麻烦的鸟。

我们最早知道鸿鹄志这个梗,是从中学课本里,陈胜同志作为我们无产阶级好兄弟,种田的时候说了一句豪言壮语:将来要是有了钱,别忘了兄弟啊!小伙伴说,哎呀你就是一种田的,怎么称得上富贵?

陈胜兄弟叹了一口气——“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就是说,燕子麻雀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那么,问题来了,鸿鹄到底是啥鸟?为啥鸿鹄的志向就一定比燕子麻雀高呢?陈胜同学,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考虑过燕子麻雀的心态?有没有考虑过一千年之后会读这个词的领导的心态?

在分析鸿鹄是啥之前,我们可以无聊地先揣测一下,在陈胜同学的原句里,鸿鹄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两种鸟。何出此言呢?“燕雀”指的是燕子和麻雀,讲的是两种鸟。鸿鹄这个词拆开,我们会发现,“鸿”乃大雁,所谓“鸿雁来宾”是也。

“鹄”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这是一个多音字(你们不要怪领导啦,这是一个多音字啊!),它有三个读音,分别借指三个不同的东西——

▲《汉语大字典》

也就是说,“鹄”有可能是天鹅也有可能是鹤。

从陈胜的原句来看,这里的“鹄”应该是天鹅而不是仙鹤——因为仙鹤不会飞。

陈胜为什么要用大雁和天鹅来对比的燕子麻雀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人的观点李,大雁和天鹅飞得比燕子麻雀要高。就像南朝人丘迟《与陈伯之书》说的那样:“慕鸿鹄以高翔”。所以,大雁和天鹅的志向,燕子麻雀是不知道的。

有一年,《百家讲坛》曾经播出的《英雄项羽》,嘉宾老师把鸿鹄解释成了“苍鹰”,我记得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争议。因为苍鹰是一种猛禽,虽然也飞得高而快,且会捕食动物,但它并不是天然高贵的鸟,而是需要经过驯养,可供驱使的工具,陈胜这样“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怎么会愿意比作苍鹰呢?

好了,鸿鹄,来自司马迁的报道,意思就是大雁和天鹅。

到了《说文解字》,问题来了:鸿,鹊也。鸿鹄、黄鹄也,从鸟告声。

怎么感觉,鸿鹄变成了一只黄色的喜鹊?

这当然是误解。原来,在古时发音中,鸿与黄的发音,鹄与鹤的发音很容易混淆,“鸿鹄”也常被误读成黄鹄或者黄鹤等。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黄鹤楼,指的是黄色的鹤吗?当然不是——文献记载,黄鹤楼因建址于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故名黄鹤楼。而根据考证,黄鹤楼最早当应是鸿鹄楼,昔人所乘的也不是黄色的鹤,而是一只白凤凰。

这不是我说的哦,这是东汉蔡衡同学说的。《永乐大典》里引用了蔡衡同学的话:

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

(来来来,幸好是鸿鹄,前面几个凤凰,你来念念?看看你认识几个!)

你看,到了东汉,鸿鹄就是白凤凰了。

没过几百年,到了三国,又出幺蛾子了。来自吴国的陆矾老师在他的生物学教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这样解释:

鸿鹄,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雁。

字面意思,就是比仙鹤大,味道和大雁差不多的……一种鸟?感觉又比较像天鹅了。

那么我不禁要问,如果鸿鹄是天鹅,那么天鹅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叫做“天鹅”的呢?

从我有限的考据(赶热点很累的)来看,李商隐同学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很可能是较早提到天鹅的。

在这之后,“天鹅”派和“鸿鹄”派渐渐分别开来,如果要给他们一个标签,我只能说,喜欢用“鸿鹄”的代表有:

鸿鹄一再高举——【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鸿鹄万里游——【唐】王昌龄 《留别岑参兄弟》

鸿鹄谁言也倦飞——【宋】 苏辙 《再和十首》

莫论鸿鹄志安知——【明】吴宽 《春溪聚禽图》

▲殷偕 《海青击鹄图》

喜欢用“天鹅”的,看看代表吧:

追逐天鹅入云中——【清】乾隆 《海东青行》

别赐天鹅与野麕——【宋】 汪元量 《湖州歌九十八首》

侧将云鬓打天鹅——【明】徐渭 《边词十三首(并客燕时到马水口及宣府之作)》

李时珍同学一言以蔽之,做了个总结:

鸿鹄通称天鹅,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善步,一举千里,展翅凌云。

——《本草纲目·禽》

所以,下次领导读不出来,也许可以试着偷偷替换成“树立天鹅的志向”?

END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