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台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为什晚上不能戴银睡觉(为什晚上不能戴银睡觉合戴银手镯的属相)

发布时间:2022-05-11 15:21:49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为什晚上不能戴银睡觉(为什晚上不能戴银睡觉合戴银手镯的属相)

为什么晚上不能戴银睡觉:

1、被窝里面的温度比较高,这是会加速银饰品的氧化速度。

2、睡觉的时候会出汗,汗水会腐蚀银手镯。

3、成色低的银手镯,里面是含有其他的金属成分的,这些金属成分对身体有害。

4、纯银手镯的硬度不是那么高,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姿态都是有的,手镯也容易就会被压变形的,这可是会影响美观的。

银镯子不能摘下来不然会倒霉:

这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巧合而已。

银手镯佩戴在手上一段时间之后,是要取下来清洗的。长期将它佩戴在手上,是会有划痕或者是表面有赃物附着在上面的,可以取下来用牙膏牙刷进行清洗一下。

如果上面没有划痕,也没有其他的什么赃物,那就完全不用取下来,一直戴在手上就好。

苗年是苗家人的大年,也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贵州省雷山县是全国境内完整保留苗年习俗为数不多的区域之一。

苗年鼓藏节的表演

何时过苗年?

苗语称苗年“能央”,直译为“吃年”。苗年既是苗族人过年,也是庆祝丰收和祭祖的重要节日。与春节不同的是,过苗年的日期,各地并无统一时间,不过一般集中在农耕稻作结束的农历十月到十一月之间。每个地方的自然、气候不同,有些地方选择早一点过,有些选择晚一点过。

苗族人有自己的古老历法,按苗历的算法,一年只有热、冷两个季节,二者交替的农历十月,既是热季的结束、也是冷季的开始。

黔东南雷山县的苗族一直保留着“以十月为岁首”的纪年法,每年的农历十月,雷山苗寨一派欢腾,每个寨子都在过年。整个苗族地区的过年气氛,都集中在雷山。雷山当地通常选择农历十月上旬的第一个“卯”日过大年(相当于春节的年三十)。有的村寨年节活动七到九天,有的村寨过十一天。即便在同一地区,各寨“苗年”也并不全在同一天过。苗年节有经寨老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大体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每个村落间会相差上三五日,为了让附近的村寨可以相互走访,所以整个农历十月间,雷山县的苗寨都在相继过节。雷山苗族民众视苗年为至重,每逢苗年,外出的人不管多远都要回家与亲人过节团聚。

这种习惯,也使得“苗年”成为村寨间交流的纽带。我曾经在长途汽车上遇到一伙年轻人去某个寨子赶苗年,听他们说,如果时间安排得好,可以每天在不同的寨子过年。这样的节庆时间安排,能看出人情味和灵活性。

雷山苗年巡游中,庆祝丰收的队伍

巡游

苗族的祖先为了获得生存空间,曾进行数次大规模迁徙。黔东南的雷山县是苗族大迁徙路上最重要的聚居地。距凯里一小时车程的雷山,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4%。每年苗年节日,雷山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盛装游行,县城确定日期后,辖区内每一个苗寨都派出队伍,展示村寨的传统服装,舞蹈,和文化。节日当天,由上千名苗族同胞组成的巡游队伍会绕城一圈,大街上一片欢腾,千人歌舞,银饰闪耀的场面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苗年巡游的队伍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穿着代表本村寨的传统服装,女人们更是盛装打扮,展示出苗家精美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千变万化,不同的寨子,颜色和样式都不尽相同,刺绣的图案也极为丰富。这些服装从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的绣花,都是手工完成。由于工艺讲究,苗族妇女制作盛装需时很长,要两到三年才能完成一件,一般来说,每个苗族妇女一生也就准备一套盛装,只在节日里穿。

有一种说法是,原先苗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只因先民不断迁移和躲避战争,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文字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绘在衣服上的图案。当地的朋友告诉我,绣在身上的图案和元素都是有讲究的。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披肩上的棱形纹、云纹、背牌上的方形纹、花带上的水波纹,都有具体意义,它们与苗族祖先迁徙的历程和远古家园的追忆有关。

盛装打扮的姑娘们,个个头戴银冠,发髻插银梳,耳配银耳环,颈戴银项圈,手戴银手镯,腰捆银腰链,细细数来,身上种种银饰可能多达几十种。

苗族人对于银饰的喜爱由来已久,也特别善制银器。每当家里女儿出嫁时,家人就用白银做成饰品送给她们做嫁妆。苗族盛装银饰以繁、重为美,一整套下来有好几斤之重。这些银饰挂在身上,随着行走的摆动,银子互相摩擦碰撞,哗啦啦地响成一片,听起来非常悦耳。

过去的这个苗年,县城里举办了长达几公里的“苗年”巡游。近30个方阵沿着县城街道徐徐前进,许多人手执各种民族音乐器具,敲敲打打,载歌载舞。游行的队伍中还包括芦笙舞、铜鼓舞、百鸟衣服饰队、苗歌队、鼓藏节、银饰锻造、织锦技艺、苗族蜡染等,雷山县十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巡游的队伍绕雷山县城一圈后,所有的方阵都集中到县城中心的木鼓广场,然后上演一场庆祝苗年活动开启的文艺演出。之后,长达近一公里的千人长桌宴也是苗年里一道不可少的风景,所有参与巡游的人员和游客一起共进晚餐,享用苗家的酸汤鱼,和苗家的米酒。在雷山过苗年,属于这一天的回忆将会是令人非常难忘的。

巡游后的千人长桌宴

苗年吃什么

在过苗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好节前的准备工作。每家每户打扫楼房、备足柴薪、要给小孩缝制新衣、购买节日用品、还要早早的酿好米酒、杀鸡宰牛、准备丰盛的年食,以迎接苗年的到来。

苗族酷爱十二生肖,以十二生肖轮回纪年、纪月、纪日。流传于雷山县的《苗年序歌》中唱道:“年年冬月间,逢虎把猪杀,逢兔打粑粑”,说的就是农历十月,虎日杀年猪,兔日打年粑。

雷山苗年最隆重的大年,一般选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卯)日送旧年,这天相当于我们的年三十。“龙”(辰)日迎新年,这天为新的一年开始。一直过到“牛”(丑)日,苗年结束。

“兔”日的前一天是“虎”(寅)日,按传统的说法,虎克猪,所以这一天是杀猪的好日子。一大早烧开水,提前约好的房族兄弟过来帮忙宰杀,当天还要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庖汤饭(年猪饭),并送几斤猪肉给他们,分享过年的喜悦。

杀完年猪,这一天有的苗家人还要去田里捕鱼。鱼象征人丁兴旺,是过苗年不可少的祭品佳肴。过年前一两天,各户都会到自己的稻田中捕捞三五斤鲤鱼,以备节日之用。还要煮成“冻鱼”,留作祭祖和第二天的“年早饭”吃。

“虎”日一过,第二天属“兔”日,相当于汉族的大年三十。这天被视为旧年的最后一天,从这天开始,苗族同胞就开始正式欢庆自己的新年了。黎明时分,家家户户,便开始杀鸡、杀鸭、杀鱼,准备年饭忙碌起来,这一天的年饭最为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饭打“年粑”。

打糍粑

过年吃糍粑,并非苗家人独有,糯米做成的糍粑,却被苗家人抬到无以复加的重要程度,是年货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只因糯稻是苗族世代耕作的粮食作物,打年粑不仅是传统,也是对先祖的缅怀。

兔日,家家蒸糯米饭,打糍粑。制作糍粑的过程十分讲究,首先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再倒入粑槽内,用木杵使劲捶打至黏成一团,再用手捏至团状,按压,染红,放在桌上晾干。手工打糯米粑比较费力,一般是男人来打,做好的糍粑一是自家留着吃,二来馈赠亲友。

兔日这天,一些苗寨在早上就开始祭祖,在饭菜快要做好时,家里的长辈要在自家神龛插香烧纸,并以酒肉和糯米粑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同时祈求家人幸福安康,保佑来年丰收。

系列祭祀仪式完毕后,大家才可以动筷子,端酒杯,吃好菜。兔日这天的年饭比较早,在家中畅饮之后,妇女们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成年男子则开始到房族兄弟和朋友家里串寨吃酒。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里吃年饭,守岁到午夜。过了十二点后,就到了“龙”日,噼里啪啦的破竹声震响整个苗寨,“龙”日相当于新年的第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除旧迎新,表示迎接龙进家。

“龙”日,是大年的“初一”。鸡叫以后,天未亮当家的男人就要起床,煮饭、杀鸡杀鱼,开始准备这一天的“年早饭”,也叫“龙晨饭”。在饭菜快要做好时,每家长辈还是在家主持祭祖,过程与昨天的相同,邀请祖先神灵先品尝苗年的食物,会唱古歌的男主人还会唱上几句。“龙”日这一天,姑娘妇女们不用做家务,早上起来在楼梯口梳头后即可用餐。这天每家要祭祖,所以上午忌讳拜年。要等吃过午饭以后,才打开大门,欢迎别人来“踩年”。这个活动类似汉族的拜年,来拜年的大多是自家的房族兄弟,寨外客人来拜年也是欢迎的,主人家都会用好酒好菜热情招待。

跳芦笙、踩铜鼓

苗族过大年从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斗鸟、苗歌比赛、游方。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钟爱的乐器。从年初二的“蛇”日开始,各村寨会举行五至七天的跳芦笙盛会。苗族女子以能歌善舞为荣,只要听到芦笙响起,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来到芦笙场尽情欢舞。

跳芦笙就是男人领吹芦笙,女人跟着芦笙旋律跳舞,步调一致走成圆圈。在欢跳芦笙行列中,一般盛装在前,便装在后,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层次分明。“跳芦笙”节奏紧凑、旋律明快,每逢节庆集会,人们都要在芦笙所吹奏出的音乐中尽情舞蹈。

苗年里的“猴”(申)日,寨中还会跳起“铜鼓舞”。跳之前先要“起鼓”,由寨上保管铜鼓的主人一家跳过几圈后,全寨的男女老少才能接着跳。跳铜鼓的形式、节拍、与跳芦笙相同,也是围成一圈,在芦笙伴奏下,踏着铜鼓的节拍,围着鼓柱欢跳,名曰“踩鼓”。基本上,“跳芦笙”和“踩铜鼓”这两种活动,在节日总是同时出现。

跳芦笙时,也是青年男女互递情意的好时机。寨上姑娘与寨外青年晚上在一起吹芦笙,唱情歌,苗话叫“游方”。吹芦笙、踩鼓、游方要延续数天,一直到“鼠”日才结束。然后年轻人们又聚拢到下一个过苗年的寨子,继续欢乐。

苗年期间,县城每天都举行跳芦笙比赛

斗牛

苗年的民俗活动有很多,除了跳芦笙,还有一项活动人人都喜爱,那就是斗牛,当地人则叫“牛打架”。

与西方的斗牛不同,苗族的斗牛并不是人与牛斗,而是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

斗牛是苗族最古老最传统的娱乐活动,有“逢节必斗”之说。一至苗年各村寨之间便相约斗牛,相邻的几个寨子牵着自家擅长搏斗的水牯牛到规定的场地去斗,男女老少都会集拢于此看热闹,有的地方也流行斗鸡、斗鸟活动。

自古牛就是人们耕种劳动最重要的伙伴,而牛的健壮正是苗人崇尚的力量,传说里苗族祖先蚩尤就是铜头铁额,牛首人身,所以苗家人对牛十分崇拜。家人喜爱斗牛,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带有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参加斗牛比赛的牛可以分两类,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平常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一斗,主要为了娱乐。还有一种是更为专业化的斗牛,这种水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拥有,平常不耕作,并由专人进行调教和饲养,只为打比赛。

每年雷山苗年期间,雷山县城的体育场都有专业化的斗牛比赛,非常热闹。斗牛大赛要连续举办三到五天,吸引黔东南周边各县和其他的斗牛爱好者前来参与,比赛地点就在县城的体育中心。

如今的斗牛比赛,基本由民间斗牛协会来组织,有具体的参赛规则和奖金方案,比赛组织人员对参加比赛的斗牛,会根据年龄,体重分成好几组,再由牛主抽签排定对手,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比赛。每场比赛五分钟,实行淘汰制,经过数十轮角逐,最后胜出的就是“牛王”。

斗牛身上还被打趣地写上了诨号

斗牛当天,各寨在牵牛出征之前,都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为牛壮行,鼓劲。各寨的牛王还有各自的名号,如“黑霸王”,“威震天”等,这些名号比赛时都写在各自的牛身上。斗前,主人都要用牛角杯给牛灌酒,以激发牛的斗性。

斗牛属于那种直观感受非常强烈,对于不懂的人来说,牛打架时展示出的力量与冲撞激动人心。而对于懂门道的人来说,看的更多是斗牛时的技巧和招式。

斗牛开始,主人把牛拉到场地的中央,然后让两牛相对。在相距约数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斗牛就开始了,两牛相见,斗性勃发,猛冲过去,牛角相抵,铿锵有声,双方斗牛队伍都在旁呐喊助威。只要斗到其中一头牛逃跑,就算分出。

比赛场上,有的牛一斗就很快决出输赢。有的激战很久,突然体力不支,落荒而逃。有的牛一上来处于弱势,后来找到对方弱点,反败为胜。有的势均力敌,僵持不下,于是胶着在一起。规定每场只斗五分钟,如果角斗到预定时间,仍不分,则由场内的拉牛士,用粗绳套住牛后腿,同时往后拉将牛隔开,视为平局,双双晋级下一轮。

二十六头斗牛经过数十轮角逐,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剩下三头,晋级决赛。能进前三名的牛,从斗志,技巧,体力来说都是最好的。决赛采用车轮战的方式对决,最后胜出的牛,就会被称为“牛王”,为村寨带来荣誉。人们为获胜牛王欢呼,给它戴上红花,披上锦旗,如英雄般被村里的男人们簇拥着离场,牛主人获得奖金额度也是比较可观。

斗鸡

“姑妈”回娘家

苗年开始后的三至五天内,各个村寨嫁出去的女人们都带着孩子,和丈夫一起挑着丰盛的年货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就是“姑妈回娘家”。与汉族媳妇过年回娘家有所不同,苗族回娘家不是独来独往,而是一起结伴而行,有时会是近百人的队伍集体回娘家,场面颇为壮观。在贵州苗族地区,对嫁出去的女人(不分年龄大小)统称为“姑妈”。过去回娘家比较分散,都是三三两两结伴回去,近些年,部分地区的姑妈们开始互相邀约,形成同村姐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回娘家过年的习俗。一些村寨互相影响,如今黔东南各地都掀起了“姑妈回娘家”的活动热潮。

雷山县的各个村寨,每隔一两年都会搞一次大型的“姑妈回娘家”,这次我在雷山过苗年,正好遇到猫猫河苗寨组织的活动。

出发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姑妈、姑爹们先要在县城的木鼓广场集中。这些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妈们,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四五十岁不等,她们有的嫁到了黔东南其他县,有的则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平常难得一聚,等待期间,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聊天,有的相互帮着盛装打扮,有的一起合影,大家有说有笑,很是兴奋。

挑着礼物集体回娘家的“姑妈”

姑妈回娘家,要带的礼品也相当丰富,有大肥猪、稻花鱼、糍粑、腊肉、鸭子、红鸡蛋、米酒和糖果等,还有每种礼品的数量必须为单数,比如一头猪、三只鸭,五条鱼等。这是苗族送礼习俗,单数代表吉祥。

中午十二点,一百多位“姑妈”、“姑爷”们全部到齐,随后,大家排成一列,肩挑担扛的抬着鸡鸭鱼肉糯米饭等丰富礼品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伴着悠扬芦笙,开始向娘家进发。这天并非巡游的日子,上百人的队伍走在路上非常引人注目,吸引不少路人停车围观,拍照。

猫猫河苗寨距离雷山县城四公里,步行大约需要一小时。寨门口,娘家人早早就站在路口张望着,看到队伍到来,鞭炮声噼噼啪啪响起来,寨子里娘家人搞起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进村的路上摆上了12道拦门酒,姑爹、姑妈组成的庞大队伍开始一边喝酒,一边缓缓入村。

“十二道拦门酒”是苗族古老的迎宾习俗,沿着进村的小路,设十二道环节,每个环节有好几个舅爷舅妈端起酒杯把守,想不喝酒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进去基本是不可能的。“姑妈”们要进入村子,得喝了一道又一道,有的姑妈后面实在喝不动,会把酒含在嘴里,再找地方吐掉,有些“姑爹”被灌得比较凶,未进寨门就已先醉。

十二道“拦路酒”

所有姑妈、姑爹喝过了十二道拦路酒之后,队伍终于进入了村寨。姑妈们来到芦笙场,把一筐筐礼品年货摆在场地中央,男人们吹响芦笙,姑妈们开始围成圆圈跳芦笙。有的老人家也来到芦笙场上,在姑妈的队伍里找自己的女儿。跳完之后所有姑妈集体合影留念,接着娘家人又搬出几个糍粑槽,抬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邀请姑妈和姑爹们一起打糍粑。一锤一锤地打下去,不一会糯米饭就变成了糯米粑,打完了大家就蜂拥而上抢糍粑。

另一边,男人们正在准备丰盛的菜肴,晚上村里要摆长桌宴,全村人在一起吃一起过节。娘家人轮番邀请姑妈,姑爹碰杯喝酒。等吃完长桌宴,姑妈们才可以正式回娘家,其他亲友也会轮流请姑妈们到其家里作客。晚上还有箐火晚会,继续跳芦笙,踩铜鼓,这样的狂欢会一直持续到半夜。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