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河北电视台 > 唐山生活服务在线直播

安妮玫瑰(安妮玫瑰微博)

发布时间:2022-06-04 10:34:30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安妮玫瑰(安妮玫瑰微博)

实际上“安妮玫瑰刘著事件”已经过去十年了,在2010年刘著参加快乐男声,当时安妮玫瑰是评委,因为节目是“快乐男声”,而刘著的打扮、长相和声音都像极了女孩子,所以当时作为评委的安妮玫瑰提出了质疑,如果一开始提出质疑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刘著整体的感觉太像女孩了,不过安妮玫瑰在提出了一次质疑后,后面又连续三次提出质疑,还说要“评委去帮忙验证下,你是找男评委还是女评委”,然后还要网友“RR搜索刘著”,前前后后总共打断了刘著四次,哪怕是刘著正在唱着歌的时候,对于安妮玫瑰的这番“表现”,网友都不买账,甚至很多明星都站出来挺刘著,比如舒淇、秦海璐等等都知力挺刘著的,下面是当时刘著参加节目时候的样子动图:



下面则是安妮玫瑰第一次打断刘著,这一次小编觉得无可厚非,没问题的,但是在刘著给耐心的解释完后,安妮玫瑰还是三番五次的进行质疑、打算刘著的表演,这让人感觉充满了恶意,很不舒服。



这次事件之后,网友和安妮玫瑰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互相“谩骂”,据悉,安妮玫瑰的原名是季潇华,在今年12月27日的一条微博上,她说自己是北京五十岁的阿姨,根据这个来看,她是1970年9月29日出生的,微博地址是:/d/file/gt/2022-05/kspcvtgz5x2 />

2016年11月26日,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在台北举行。电影《七月与安生》改写金马奖历史,两位女主角周冬雨和马思纯双双摘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成就金马奖颁奖史上第一次双影后。

本届金马奖评审团盛赞周冬雨和马思纯的演出缺一不可。对此,影片导演曾国祥十分感恩,兴奋地表示“这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七月与安生代表了一个女生的两面,她们俩就是一个人。”

2016-04-07,百度知道首次发布了“中国网红十年排行榜” ,安妮宝贝排名第一。

别人眼中的安妮宝贝

傅小平:一般的理解看,(安妮宝贝)都给人一种末世的颓废感。颓废,但并不荒凉。

外滩画报:安妮宝贝也许是最文如其人的一个写作者,她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离现实的人烟很远,然而她又非常抗拒读者和公众将她的写作和生活对应起来。

张丙:她确实是一个感性而缺乏逻辑的人,尽管非常努力想让自己做到冷静和理性,但那始终是她所欠缺的。

安妮宝贝的作品风格

早期作品主题多为工业化城市中游离者的生活,主题边缘,后期作品则开始关注人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注重内心关照,有较多人性和哲学上的探讨深入,早期作品有杜拉斯,亦舒,村上春树,黄碧云等众家神韵,近期作品越发返璞归真,语境清洁,颇有胡兰成和沈从文等近代散文家之风范。85后新手滴呐、韩殇、贾飞、刘宇昕的作品也有安妮宝贝式的接触或考虑这一类接触。其《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风格独特。自从父亲去世,风格转变,见《蔷薇岛屿》一书。

同期散文则走向对自然和细节的观察和挖掘,《素年锦时》中的散文即属于此类,安妮宝贝将她对童年和家乡的回忆原原本本以倾倒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其作品风格在漫长时光的磨练下有很大变化。其《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和《彼岸花》让人感觉随意、慵懒、漫不经心却又丝丝入骨的颓废与悲伤。自从父亲去世,有所思省,写了《蔷薇岛屿》一书。后来经历数年心渐渐成熟,不再沉醉于稀薄幻觉,变得清淡有节制。《素年锦时》和她后来的文字是最好的印证。

从安妮宝贝改名庆山,还做了母亲,她最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她在悄然改变,不只是笔名。

她是一个边缘作家,她书写的是边缘人,由于时代巧合的关系,她被大众阅读。

被大众阅读的后果是被广泛地误读。评论她小资、浪漫、空虚、孤僻自恋皆是如此。作为一个极致的INFP,她的作品明显有着根植极深的骨相,《莲花》是集大成者。

安妮宝贝很特殊的一点是,她从未改变过自己,就好像是一个一直钻牛角尖的人。而凭借作为写手积攒的物质财富,她得以深入她思考的中心。

于是到现在很多人觉得有点没对。没对的点在于,明明觉得她就是一个自恋病态物质的女人,但在她身上却存在争议。

有争议是好事,争议能引发思考。她是个极有意思的作者,而她引起的争议也很有意思。你可以给她贴标签然后不屑一顾,将之归为“逃避现实的产物”(如果有在现实世界活得充实的能力,艺术家又何必追求艺术?)也可以就此拨云见日,审视自我,获得某种不同的启发。

她的道路不是向外的,而是彻底向内的。

《人物》:《仍然》里有一章节叫《她》,这里收入了你个人的大量照片,包括很多生活细节的照片,而在此之前,你是个将自己隐匿得很好、极少公布自己照片的作家。这部分影像的公开,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组影像,你的遴选标准是什么?

庆山:我比较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不太热衷曝光。但网络时代人是无法把自己躲藏得严严实实的。与其这样,提供一些正式照片给予读者是比较平衡的做法。

因为我也不热衷做活动,彼此见面的机会很少。想见到自己喜爱的作者的正式照,也是自然的心情。这组影像,大部分是正式照。我接受过《城市画报》两次封面拍摄。给媒体拍照是有些辛苦和麻烦的事情,所以通常情况下是很节制地接受几次。

《人物》:关于写作,你在书中写道,「写作是用来探索自己,研究自己,最终得以忘记自己。」你觉得你现在到了哪个阶段?

庆山:这是一条很长的路,我还走在路上,往远处走,往深处走。我一直记得一位日本禅宗师父对我说的话,用自己的双脚踏实地走路,一直走,就会抵达目标。

《人物》:你也将以女儿为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放入了新书中。在你拥有了母亲这个身份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庆山:我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因为我没有大多数母亲的心态,有了孩子就为孩子而活,不是这样的。我为我自己的道路而生活,她为她自己的道路而长大。

但是我会为她适当地付出帮助、支持和爱。她是个善良、聪慧、敏感、优雅的孩子,孩子的心识如同水晶,纯澈透明,她也教给我许多东西。

《人物》:你对女儿的教育是怎么样的?希望女儿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的人?

庆山:我尽量让她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画画、读书、玩耍、学习,让她选择自己心爱的物品(通常是些小玩意)。但不让她看电视,也尽量少地接触电子科技产品,也不让她参与一些孩子或大人之间的无聊的讨论。

我希望她有尽量长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探索和开发自己的内在上面。现在的社会过于浮躁和外显,对孩子会有各种形式的污染。内在独立,才能与外界和平而不被污染地相处。

01

当我还是一名“中二少女”的时候,庆山还叫安妮宝贝。

从她开始写作的时候,对她的评价就充满争议。她从“榕树下”起家,文字犀利冷漠、阴冷决绝;她笔下的主角,多是“穿着棉布裙、帆布鞋,有着海藻般长发的女子”,眼神清澈、神情坚定,对待爱情明媚而热烈,对待生活却暗沉而颓废;她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石头森林,却有着都市人群特有的疏离和漠然。

我一直愿意相信,“七月”、“安生”,这些女主角身上那些鲜明的特色,正是当时的安妮宝贝灵魂深处自我个性的映照;所以,她的笔下,类似的故事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当时的我尚且年少,还未从生我养我的那个略显闭塞的小县城走进城市;本着少女时代特有的叛逆与对未可知外界盲目的憧憬,只觉得她笔下描写的那些女孩们都酷极了:义无反顾的爱,决绝颓然的走;在时过境迁时移势易时不做丝毫无谓地挣扎。

而她笔下的城市风貌,我以为就是上海本来的样子--钢筋水泥的石头森林,妆容精致却神情委顿的白领,流淌着秘密与欲望的写字楼格子间,拥挤不堪气味复杂的晚班地铁……在安妮宝贝营造的世界中,人们在热闹喧嚣的都市中生活,却倍感孤寂;虚与委蛇的举止背后,都有着想要逃离的歇斯底里。

我不知道我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她的读者,但毫无疑问,她的风格在当时自成一派,哪怕她并不被主流文学评论界所青睐,却对喜欢她的读者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上大学和读研期间,陆续又读到她的几本作品,《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对她的文字还是喜欢极了;在读书笔记上摘抄她书中的段落,用这些“金句”来做QQ签名,显得个性十足。至今记得我的第一个腾讯ID"热带鱼"的出处,来自《彼岸花》的段落:

"而我的25岁。我单身。靠着一台电脑和数位杂志编辑的电子信箱生活,并养了一缸热带鱼。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于我而言,她的文字代表了2000年前后海派文化的一个分支;相比于乡土文学,在她构建出的文学世界中,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阴郁,无可奈何;人物面孔多变,桀骜不羁。这也是她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她笔下的主角一般都不为生计及未来发愁,在情爱欲望中游走,也会保留清澈纯净的眼神;只需要穿着棉布裙子和帆布鞋,披着海藻般的长发游戏人间。

有时候翻看自己年少时的日记和只言片语,发现她的作品看的多了,自己也出很多“矫情”的文字,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似乎以此才能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不羁和与众不同。

而如今,时移势易,作为她的读者,我已经从不谙世事的中二少女到了而立之年。她早期的小说中,很多故事都发生在MSN上;而如今,很多95后甚至不知道MSN是什么了。

02

所幸的是,作为作者,安妮宝贝也在变化。

《莲花》、《春宴》,她笔下的主角们,情绪日渐平和,也慢慢“世俗化”,开始更多关注自我与外界的关联。因为喜欢她的文字,还读过很多她在报刊杂志上的专栏文章,得知她离开上海赴北京定居及其他琐碎。2014年,她正式更改笔名为“庆山”,是在与过去的自己挥别吗?也许吧。

许是因为年少时候的她书写的晦暗与颓废太多,内心无法解脱,从她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有向哲学以及宗教寻求答案的努力。在最新的这本作品集《月童度河》中,即可见一斑。关注了她的微博,里面很多她在西藏、尼泊尔、印度旅游的动态,文字平和,态度真诚,路上的一件小事,也能在她心中产生波澜,所以她记录、分享。

自序中,她说:“这些文字,只是一位写作者单独的心灵清理的记录,是过去时。也许在你阅读的此刻、当下,我已有了新的生发……变与不变的感受,也在于阅读者的心境有没有产生对应。”

因此,在书中,读者得以看到很多她在生活中的片段记录,哪怕有些是“无意义”的:可能有凌晨4时许,失眠的大脑中掠过的灵光一现,可能有旅行过程中看到一花一木的内心触动,也可能有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评论。

与年轻时的她一脉相承的是,她的文字仍然非常有其个人风格,再加上文中穿插的不少佛经与哲学术语,阅读体验并不是非常顺畅。但作为读者,很乐于看到作者分享的超出自己阅读和涉猎范围之外的层面,从而能在作者的启发之下产生深入的思考和阅读,对过去的自己产生颠覆和怀疑。正如她在书中所说:

“投身于积极而深刻的精神活动,才能带来对生命的真实认识”。

书中还收录了她新写的小说,风格与她之前的作品类似:小说往往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男女主角依旧是“他”与“她”,相遇、相识;仿佛已经认识了很久,却在离别的时候,才知晓对方的名字。同样地,主角们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生活状态的一些侧面:旅途中的奔波,一花一木的偶遇,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对陌生人关怀的感恩。文字风格则一如既往地凝练、犀利,直击人心;对爱情的态度则无谓、淡然。但对她之前的小说有所超越的是,现在的她,对很多事物抱持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态度,对主角命运的安排,也显得更加淡然平和。

03

也许现在出版书籍相对容易,今年上半年,在我读过的40多本书中,有近10本都是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随笔散文结集出版的“文集”。很多在网络上积累了一定人气和粉丝的写手将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印刷成书卖给粉丝,主题不外乎“励志鸡汤”、“快餐干货”、和“看起来很感人的青春爱情故事”。

由于年岁渐长,我对身边事物的态度逐渐宽容;本着自己还不如人家的态度,我很少抨击这些“畅销书”的不足。但往往在合上书本的时候忍不住感叹,怎么这样的书也能印刷出版?对于读者的意义何在?

网络上的“写作圈”则乱象丛生:在我的朋友圈中,基本上每隔几天就会收到一个“提高写作技巧”和“如何用写作养活自己”的微课分享邀请,这些写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无所不用,其中不乏跟风之作,什么火写什么;写出的文章同质化严重,评判文章好坏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点击量和转发量;认真的写作和思考越来越少,多的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和“爆文”。

反观《月童度河》,作为一本散文和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的作品名称最长的是四个字。也许这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底气:无需取悦读者、迎合读者,只书写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写给自己或者“未来的自己”看。而对于目前写作界的群魔乱舞,作者也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家精神独立,才可以让这个职业被人尊敬。否则,有些人的角色,会更像是政客、商人、小明星、表演者、流水线的文字制造者、虚妄的偶像和投机分子。这些形式折射出内心的贪婪和不独立。”

全书中这样冷静睿智的思考还有很多。因为收录了多篇散文,她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得以被读者阅知;可以看出,宗教对她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阅读涉猎的影响非常之大;她也在书中跟读者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她的旅行、她的思考、她的爱好、她的女儿。

从《告别薇安》到《月童度河》,从安妮宝贝到庆山,新京报评论她“改变的不只是笔名”;我作为读者,也更欣欣然地看到她一路走来的转变。哪怕她早年的文字再离经叛道、叛逆不羁,那也代表着当时的她真实的思考和生活;而阅读她文字的我们,现在回首看去,哪怕当时的自己再肤浅,以至于盲目到要用一些晦涩冷漠的言语来显示自己的不羁---但那终究是曾经的自己,我们只需要,对当时年少的自己微微一笑。

借用《二三事》的摘录结束这篇文章吧:

“也许人只有在颠沛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我们开始对回忆着迷的时候,也许只是开是对时间着迷。站在一条河流之中,时间是水,回忆是水波中的容颜。看到的不是当时,而总是当时之前,或者当时之后。”

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我们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方便,信息搜索也变得更快捷。但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些问题,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技术或许能研究透,但人性永远摸不清。

01

1993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则漫画。画面上一条狗坐在电脑前,对着同伴说:“在互联网,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形象的画面,简洁的文案,戳中了刚迎来WWW时代的新人类。在此后的二十年里,这则漫画让作者施泰纳至少赚了20万美元,成了《纽约客》杂志被授权使用次数最多的一则漫画。

其实,施泰纳不太理解这则漫画为什么会流传如此之广。当初在创作时,他对互联网的兴趣并不大,也没有刻意给漫画赋予多么深层的含义。

分析是后人加上去的,比如说这则漫画巧妙的体现了互联网的隐匿性。当时的人与人之间,能在不透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即便有些网站实行实名制,但基本都是由平台方保存,并不会将其作为公开信息。

2006年的中国,也在不经意间出现过类似含义的音乐。

恰逢手机彩铃风靡,检验一首歌到底火不火,各类彩铃排行榜是唯一标准。

那年底,新浪做了个年终盘点,《QQ爱》入选年度十大网络彩铃歌曲。

编辑在入选理由中写道:“由新潮美眉演绎的老式情歌,歌词简单直接,正应了无聊爱上网的学生族的喜爱,同时又带了些少女的幻想成分,使得这首歌的彩铃如今已经泛滥成灾。”

与1993年的漫画类似,来自2006年的《QQ爱》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哦 / QQ爱 /是真是假谁去猜/ 说不定对方他是杰伦。”

02

2006年,有个网名叫毒药的人也火了。

走红时,毒药的MSN空间每天数百万流量,每篇博文下有上千条留言,这个数字放在今天也绝对是个大V。他就读国外设计名校,网友评价其相貌英俊,家世背景也被传的很邪乎,衣着搭配就更加时尚前卫了,据说他发的自拍中,有的衣服价值过万,英镑。

在国内还以班尼路为名牌的那时,毒药的各种属性都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2006年电影《疯狂的石头》

天涯的网友率先吃起了瓜,各种起底毒药的真相帖层出不穷,文字内容真假难辨,不过也有些证件照看起来相对可靠。

随着MSN的没落,MSN空间服务也在后来不复存在。网红毒药消失了,转眼间变成了作家,出过几本书,在微博上被叫作老郑。有人知道他就是曾经的毒药,在评论区回忆二十年前的网事。

有人对此却很懵圈,问啥是毒药。

老郑哈哈一笑:“毒药是一段伤心往事。”

以人海战术来搜集他人信息的做法,被国内网友叫作人肉搜索。

猫扑顺势推出了人肉搜索板块,配合着虚拟货币(猫币MP)系统关联的赏金制度,促使人肉搜索在国内迅速流行了起来。

起初,几乎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反倒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的网络卫士。

2006年猫扑网友曝光了魔兽世界铜须门事件,网友将这起偷情事件的男女主角姓名、照片、工作单位、学校等资料翻了个底朝天。

同年发生的虐猫事件,愤怒的网友更是在一周内就将当事人真实信息扒了出来,最终虐猫者在网上公开道歉并被单位停职。

英国的BBC觉得这办案效率堪称互联网特工,把中国的人肉搜索直接译成了“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

为了方便理解,BBC还把人肉搜索,比作西方群众围剿女巫的行动。

但人肉搜索的弊病也很快显现,借此报复、炒作的事件接连发生,甚至有人因隐私泄露而影响到正常生活,最终选择自杀。

那时流行一句话: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03

2010年,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叫刘著的参赛选手。他长卷发,瓜子脸,穿着蓝丝袜,踩着高跟鞋,说话声音也很特别,观众、评委都惊了。

现场评委安妮玫瑰怀疑他走错片场,还要验明真身,并给出了“人性化”建议:“你是选择男评委还是女评委来验?”

另外两位评委打圆场,跟安妮玫瑰说,核实身份交给工作人员就行,先听人家唱一唱。

刘著顺着话唱了,安妮玫瑰却在其间不依不饶打断了三次,还号召网友对他进行人肉搜索。

这段视频放出来后,网上对安妮玫瑰是一片骂声。

经过之前这么多网络事件后,国内网友在支持各种群体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开始质疑人肉搜索的用途,大多有了些网络隐私意识。

同样是在2010年,腾讯和360之间的“3Q大战”爆发了。

两个企业争夺安全软件市场的事,网友本来顶多也就看个热闹,之后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但是360突然祭出大招,上线了一款“隐私保护器”的工具,暗示QQ会扫描用户硬盘,偷窥隐私文件和数据。

网友开始警觉了起来,360趁热打铁又推出了“扣扣保镖”,能够阻止QQ广告、宠物之类的强制弹窗。

腾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发布了《致QQ用户的一封信》,表示QQ与360不兼容,只能二选一。

没想到的是,信中开头那句“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却成了网友们关注的焦点,欢声笑语中引发了一阵造句风潮。

事态还在不断升级,直到有关部门介入干预,3Q大战才逐渐平息,最终以三场官司收尾。

这三场官司分别是,腾讯起诉360诋毁与不正当竞争,360告腾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炒热这场事件的用户隐私,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

04

2018年,百度CEO李彦宏的一段话,被媒体和网民围攻。他说:“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用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

隐私与效率成了交换的要素,但这两者其实并不一定是互相冲突的,用户用隐私换来的便捷,多数情况下也是被自愿的。在注册协议、获取权限的组合拳下,手机中的已安装应用列表都能被企业轻易拿走,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些数据都用来做了什么。

李彦宏说出那番话时,Facebook正面临着泄露用户数据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当时,英国电视台通过暗访,曝光了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是如何通过获取Facebook用户数据,从而影响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简单来说,剑桥分析从2014年起,获得8700万个Facebook用户数据只用了三步。

第一步:在Facebook上以心理测试为名投放广告,用户完成简单的测试便能获取小额的现金奖励,以此诱导参与测试,并且要求必须有185名以上Facebook好友才可以参加此测试;

第二步:在调查问卷答题结束时,会请求开放测试者的Facebook好友列表权限,并且同意收集数据用于学术研究;

第三步:剑桥分析收集参与测试的Facebook用户及其好友关系链,总共获得了8700万个用户资料,其中包括点赞等行为信息。

早在2015年,Facebook内部监控程序就发现过剑桥分析频繁获取用户信息。

剑桥分析当时回应收集数据用于学术研究,最终Facebook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更没特意提醒用户。

而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有学者通过Facebook的用户行为,来预测其人格特征和社会属性。

只需要68个点赞内容,就可以大致估算出用户的肤色、性取向,甚至是支持的党派。

在英国电视台的暗访中,剑桥分析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曾受雇于特朗普竞选团队,也推动了英国脱欧,通过有针对性的给不同人群展现不同的内容,从而引起恐惧或带来希望。

“实际上,很多选票都是情绪控制的。”

虽然很多数据或者咨询公司,觉得剑桥分析在宣传中有夸大实际效果的嫌疑,但Facebook的数据漏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2018年4月,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公开道歉:“是我的错。”

Facebook后来因此事收下了50亿美元的罚单。

05

2019年10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诞生。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他办了年卡的动物园,系统升级了。

原来的指纹识别系统被取消,转而启用人脸识别,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没常进入动物园。

教授觉得,强制收集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泄露或滥用,极易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失。于是起诉了动物园。动物园回应系统升级时称,人脸识别更方便,指纹有时候稍微破点皮就识别不出来。

李彦宏一年前提出的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的尴尬的事实,似乎终于发生了些变化。

教授的安全意识值得赞赏,但动物园那边也觉得很无奈:指纹也是你的信息啊,办年卡留姓名、电话、身份证等信息时,怎么就不担心损失呢?

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科技进步虽是好事,但日新月异的技术,对于大学教授这种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来说,都摸不清隐私和安全的边界。

很多人也并非死抱着那点个人隐私不放。

不少APP都爱在年底做用户盘点,统计你今年和谁互动最多、听什么歌最频繁、最晚几点还打开过应用。有人觉得有趣,甚至还会主动分享给别人看。

但个人数据一旦被有目的性的泄露,就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如今不胜其烦的骚扰电话、短信、邮件基本都是如此。

06

1969年,互联网诞生。

当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克兰罗克教授,带领团队成功让一台计算机与硅谷的另一台计算机进行对话,催生了今天的互联网。

在今年纪念互联网诞生五十周年的时候,他说:

互联网推动,但也助长了阴暗面,网络上的噪音淹没了温和的声音,极端的观点被放大,充斥着仇恨和假消息。互联网早期的捣蛋者是聪明孤独的黑客,但今天的作恶者是强大的企业以及各种组织,他们以侵犯隐私来获取所需。

克兰罗克感叹业内缺乏远见,未能为此构建完善的措施。今年他开设了个实验室,研究起了互联网的阴暗面。

虽然这位互联网先驱很有资历,但我个人觉得其成果的实际效果可能会比较有限。

因为技术或许能研究透,但人性永远摸不清。

作者:冲浪鸽;公众号:网上冲浪记事(ID:djyjs0219)

来源:/d/file/gt/2022-05/lcc41tjllus @网上冲浪记事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