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嘉兴文化影视在线直播

路遥简介(路遥墓图片)

发布时间:2022-05-16 12:39:08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1、路遥简介

 

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墓地介绍

 

路遥墓

路遥墓是用石块砌成的,朴实而坚固。在墓的正前方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2006年4月立”的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望着前方,望着他的母校,望着陕北这片黄土地。

在雕像前有一个基座,黑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路遥之墓”这四个遒劲洒脱的大字。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其中有《路遥文集》的责编陈泽顺先生捐赠的,石桌上镌刻“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还有《平凡的世界》的责编李金玉女士捐赠的,石桌上镌刻“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在路遥墓后有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镶嵌着一尊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其中有两棵路遥喜欢的白皮松。从这里可以俯瞰延安和路遥母校延安大学,山下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延伸到大陕北的苍茫里。

延安就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黄原城,也是孙少平最初打工的地方,还是少平和晓霞重逢的城市,是路遥走出陕北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路遥在文章里一次次谈起这座城,谈起这片苍茫的黄土地。

3、相关报道

 

拜谒路遥墓

专程祭拜路遥先生的文人墨客有很多,但若对于晚上十二点盘坐在路遥墓前聊文学的人,你或许会觉得这个人已不是单纯的狂热,而是一个十足的疯子。

我就是那个“疯子”。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平凡的世界》,心灵受到极大的冲撞和感染,热泪几次浸湿老旧黑黄的书页。那时,我想一定得去路遥生活的陕北看看,去圣地延安看看。

前几日有了到延安的机会,驱车赶到延安大学时已是晚上,暮色笼罩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黄土沟沟里巨大的窑洞群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略微显出西北的苍凉,却也展示着延安人民的朴实无华。

路遥墓

收拾安顿好一切,时间已经是晚上十点半钟。一行几人都觉太晚已经开始宽衣解带准备洗漱了,而我的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等不及明天一早集体拜谒路遥墓的建议,而落脚之处窑苑的背后正是路遥先生安睡的文汇山,这更让我无法安眠。

还好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两位文友——白忠德和赵俊。作为同样的路遥敬仰者一拍即合,在众人徘徊观望是否跟行的犹豫中,我们披上外套上山了。

延大的校园里已经很少有人走动了,上山的路口零星几个女生穿着拖鞋在打热水。我和赵俊都是第一次来延安,一路全靠十二年前来拜谒过路遥墓的白忠德指引前行,但我们并未顺利找到修砌的大路。摸黑行走的是一条一人宽的小路,坑坑洼洼一直绕上去的土路两旁,一旁是垂直而下的山崖,一旁是还未全部抽枝的杂草树木,路途中间还有突然陷下一块儿的大坑。

在手机微弱光线的照耀下,三人互相道着“小心”。这样的提心吊胆约莫也就七八分钟,便绕到了修好的水泥路上。不一会儿,就看到了“文汇山”三个字的石碑,这便知道我们离路遥先生的墓已经不远了。

我们知道路遥先生一生喜欢清静,便在到达墓冢前关掉了手机灯光,趁着星光和先生的光辉照耀继续攀行。拾阶而上,一座被推平的山头出现了,这就是路遥安眠的地方。一块平平展展的开阔之地,显得庄重而肃穆,黑色大理石上刻着的“路遥之墓”被鲜花还有不同牌子的香烟摆满。一个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像在黑夜里愈加凸显出他那深邃的眼睛。顺着他目光的方向望去,已经熄灯的延安大学、陷入黑暗的延河、还未全绿的群山、星星点点的天空,以及那现代化街道上灯束一闪一闪的车辆,这是零点到来前的路遥墓。

怀着敬畏之心,我们三人环绕路遥墓三圈,并在石像前深鞠三躬,表达对先生的敬意。“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招待所转圈圈……”这是路遥先生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随笔里写到的。先生,夜深了,劳累了一天,我们聊聊吧。

我们在墓冢旁四组石桌石凳间选了离路遥先生最近的一张坐下,背后紧邻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刻着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名言。对着两棵路遥生前喜欢的白皮松,我说了许多埋在心里许久、要对路遥说的话。

路遥是盏高挂的精神明灯,支撑和滋润着心田的最后一方净土,正像是我们深夜拜谒路遥墓,因为只有深夜才能走近先生。在浮躁的白天我们不能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每个深夜我们又会为妥协的灵魂而懊恼。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当年路遥在柳青墓前支走众人,自己又近前伤心地哭了一场,有人说那时的路遥是在倾诉理想,至今无法考证。其实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相信那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理想,藏匿于内心,却又在深夜和困顿时每每翻腾,喷涌而出。

拜谒路遥先生,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远处传来狗吠,黎明的喧闹又要来了,我仿佛看到了旷野中有一个人在独行,那个人就是路遥。李浩(陕西)

说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原因有数个。

其实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就算秦宣太后来自楚国。她已经是秦国的太后,只能适应秦国的风俗,怎么可能把楚国的风俗搬过来,就算搬过来,她自己穿穿就行了,怎么可能还用在兵马俑这样的大工程上。

事实可能是,梳成这样的头发,只是利于战斗,比如射箭而已。

另一种观点是,秦国尚黑,那兵马俑的士兵应该也穿着黑衣,可兵马俑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

所以,有人认为这是秦宣太后的证据,因为楚国尚红。但这个证据也很牵强,因为兵马俑是五颜六色,也不是只有红色一种。

再说,秦国尚黑,是秦国王室尚黑,不代表士兵也要穿黑色。

这只可能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因为吕不韦监制的兵器是不可能跑到秦宣太后的墓里的。

大家之所以怀疑不是秦始皇的,是因为兵马俑离着秦始皇陵有一公里多,但现在兵马俑也没有发掘完毕,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出来。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兵马俑是属于秦始皇的陪葬品,因为这在考古界已经基本形成内部共识。

那么如何证明此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呢?

其实很早之前,考古界内部就已经提出了证据。

兵马俑是秦的。至于是谁的?考古上要重证据佐证,不是仅凭一家之言,推测是谁的就是谁的,那还要考古做什么呢?

现在兵马俑发掘还在继续,会有不断的新发现。

谢邀,根据大量历史记载现在还不能证明兵马俑是秦始皇的或者是宣太后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的。

根据秦人认为灵魂不会在死后消失的观念,作为中国最显赫的皇帝,秦始皇认为忠诚的军队最适合他死后的守卫,但埋葬活着的士兵太不人道了,所以他命令工匠将兵马俑和兵马俑按真实的人类规模比例制作成兵马俑,这样就有了今天每个人都能看到的雄伟的地下军队景象。

然而,考古爱好者却提出,兵马俑不应该秦始皇的陪葬品。据考古学家说,兵马俑和著名的秦皇后一起埋葬。秦女王是流行电视剧\"宫月传奇\"中的女主角。\"据说,兵马俑与著名电视剧\"密月传说\"中的女主角秦母葬在一起的。

1984年第三期\"自然探索\"发表了考古学家的一篇文章\"秦兵马俑的新探索-这个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认为秦军和马坑并不是陵墓的殡葬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比秦始皇早了半个世纪的秦皇后。主要原因如下:第一,\"300英尺\"历史资料的来源非常可疑。也就是说,即使史料可靠,秦汉两代的一英尺等于现在的二十三厘米,三百英尺的距离只有六百九十米左右,而秦始皇陵墓与兵马坑的实际距离是一百七十米,明显不一致。第二,在坑里复制的军队比秦始皇的军队古老得多。

1985年第一期\"文博\"刊载了考古学家的\"秦兵马俑坑\"一文,坚持原始观点。他认为,从坑内文字资料、坑内遗物、秦始皇陵墓的整体布局,以及对军队阵势的分析,仍然难以确定是西北角的一男一女,与秦宣太后无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坑的主人不是宣太后,而是统一了六国的秦始皇。

“文博\"还刊载了秦汉时期现古专家的\"秦兵马俑之谜\"一文,并对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建造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考古学家认为兵马俑建于秦始皇时代没有异议,但他对坑的性质的看法却与其他考古学家的观点不同。他说,虽然近几年出土了大量文物,但没有发现任何书面材料可以证明秦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秦国先民殉难、丧葬的旧习惯依然存在,似乎没有必要创造这么大的兵马俑坑。

此外,在首次出土的数千件兵器中,铁是极其罕见的,几乎完全是铜的,这与当时铁冶炼的发展水平不相称,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一些从未使用过的过时武器,所以秦氏坑不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而是为了表彰全国统一的军事成就。

总结:传统观念是秦始皇,但近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并非如此。

有几个主要的反对理由:

首先,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之间的距离是错误的,太远了,这不符合用兵马俑守卫陵墓的理由。

第二,兵马俑的颜色,现在大家都知道,兵马俑其实是五颜六色的,现在的颜色也是灰的,是因为颜料被氧化掉了,而秦始皇的颜色还是黑的,不喜欢太花哨的颜色,所以兵马俑不符合秦始皇的审美要求。

在坑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马车,这显然与秦始皇统一后同一轨道的改革不一致。

最后,在兵马俑的坑里发现了它,许多人认为美月表明她是兵马俑的主人。

有没有可能是守卫整陵区的。无论陵区里有谁的墓!

据说在陵区宫墙里还有138个陪葬坑分别代表当时各朝廷部门。兵马俑在墙外主通道旁边。

这就是真正的向死而生。死后仍率领全体部门统御天下。

古代的兵营本来也都是在城外。所以佣坑也是在陵区宫墙外。

【路遥】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北榆林清涧县人。路遥是近代最为著名的作家,尤其是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社会底层青年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荣获1988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组反映路遥墓地的照片)

【文汇山是路遥墓地所在地】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3岁。关于路遥英年早逝的原因,普遍的说法是路遥年幼时身体就差,加上长期艰苦创作导致积劳成疾。如果大家对路遥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他日常生活无规律,为写文章,连命都不顾,经常废寝忘食、日夜颠倒,这些都无情地摧残着他的身体。

【路遥墓地】路遥去世后,下葬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文汇山。路遥的墓地非常普通,坟冢前是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和刻着“路遥之墓”的黑色大理石石刻。坟冢四周有四组石桌石凳,桌面分别刻着“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和“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坟冢后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孺子牛的浮雕和路遥的名言。

【祭拜者给路遥扫墓】在路遥坟冢后侧的墙壁上,镌刻着路遥的两句话13字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句话是路遥最为出名的名言,也真正诠释了他的一天。路遥的每部都是用生命在创作,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的读者看的……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人们拜祭路遥】现实主义小说《人生》取得了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荣耀,但路遥没有就此止步,他决定创造了一部更伟大的作品。着这样的情况下,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逐渐走进了人们的事业。路遥最早给这部长篇小说取名为《走向大世界》,他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最终改名《平凡的世界》。

【路遥半身塑像】《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路遥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等人的奋斗历程,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1975年初到1985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谱写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存、奋斗、情感和梦想,读起来让人潸然泪下。

【人们祭拜路遥】根据路遥的预先想法,《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事实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并不成功,但路遥以孺子牛般的精神,相继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结果却震撼了无数人。

【站在路遥】为了写好这部浩瀚巨著,路遥翻遍了无数资料。《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时的随笔,里面描述了路遥创作的历程,“近1个月的时间,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

【路遥墓地周边风光】1992年8月,路遥病倒了,住进了延安人民医院的传染科。到了生命的尽头,路遥连进食都十分困难。据路遥身边人回忆,“不能动弹、不能写作,时时被病痛困扰,身体和精神都在不断遭受着疾病的侵袭,路遥的情绪也在希望和绝望中摇摆。”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