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江苏城市在线直播

卡农是什么意思(卡农到底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6-16 18:12:03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络   我要投稿

卡农是什么意思(卡农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科普下“卡农”:“卡农”是一首比较简单的钢琴曲,它的旋律被很多人熟识。但是我们常听的卡农是一种音乐的曲式题材,或者说写作方法,而不是大家熟悉的这首音乐的专属名称。这首曲目本身并没有标题,所以全称为帕赫贝尔(作者)D大调(调性)卡农(曲式)。



实际上很多其他作曲家也写过各种卡农,比如比较有名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的三十条变奏中,其中有十条变奏都是以卡农的形式写成的。但是到今天这首卡农实在是太有名了,其他卡农加起来都没有它有名,于是提起卡农大家就都知道是这首了,卡农这个曲式简单来说就是将两段(或多段)相同的旋律错开一定的时间,然后共同演奏。这是一种复调音乐,就是说有多条旋律同时进行。与之类似的曲式还有赋格等(后者就更加复杂)。 卡农这种曲式由于内容较简单,但限制较多,难以表现出更深刻的内容,也没有太多值得深究的写作技法(相较于赋格),在巴洛克时期之后基本就淡出了主要的音乐体裁。
 


“卡农后遗症”是指的听到卡农的音乐响起,就会莫名紧张。这源自最近大火的悬疑电视剧《开端》中的剧情,剧中主角每次在公交车上听见卡侬的铃声响起后,公交车都会发生爆炸。因为爆炸次数过多,导致主角和观众都对卡侬产生了阴影。特别是在公交车上,如果响起了卡农的音乐,或者看到红色塑料袋或高压锅,都会莫名的紧张起来。

我百科的。

achelbel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佣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Pachelbel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Pachelbel已经走了。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说:“好,我等他回来。”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爱上了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作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复调音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

声部

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轮唱

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和六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然后,重点来了。

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约翰·巴哈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创作的《为三把

小提琴

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Canonandgigue,for3violins&BassoContinuoinDmajor,T.337),作品编号:T.337。通常人们更多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

D大调卡农

》(Canonin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

旋律

,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这个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最好听的卡农)

不得不说,这旋律百听不厌。推荐几种吧:

韩国

电影《

我的野蛮女友

》中采用了此曲的改编版—乔治·温斯顿(George Winston)的音乐专辑《December》中的《帕赫贝尔的卡农变奏曲》。

押尾光太郎的吉他版本。

音乐盒版本。

吉中鸣版本。

等等。

我是学钢琴的,最喜欢的曲子就是《卡农》,也是我学的第一支曲子。可《卡农》本是由大小提琴合奏的,那现在好听的钢琴版本又是从何而来呢?请看下面。

其实,卡农Canon,本来是一种音乐谱曲法。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即为“轮唱”,原意为“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感觉,也给人一个神圣的意境。

所以,13世纪至15世纪,卡农只是作为一种小型声乐曲流行于英国。如狩猎曲、轮唱曲。15世纪才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如较为著名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只是,现在人们习惯把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海贝尔的卡农》)简称为《卡农》。严格意义上来说,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是由一把大提琴和三把小提琴合奏而成。

现在钢琴版的《卡农》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在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到了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才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所以,现在很多人所喜欢的《卡农》其实是这个经过改编的钢琴版。这也是为什么我学的《卡农》是钢琴版。

关于《卡农》的那个广为传颂的凄美爱情故事,其实只是一个童话。

帕赫贝尔生于德国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后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为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1677年,帕赫贝尔分别在维也纳和爱森纳赫从事与管风琴有关的工作。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并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是巴赫的第三个儿子)。1681年,帕赫贝尔娶了Barbara Gabler,也就是凄美爱情故事的女主。但他们唯一的孩子于1683年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然后有了七个子女。后来他又去了伍腾堡宫廷,可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在圣塞巴德教堂接任了自己老师魏克的职位,因为魏克过世。帕赫贝尔一直在这里终老,于1706年去世,享年52岁。

由此可以看出,帕赫贝尔从来没有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嫁给了帕赫贝尔,还和他共同孕育了孩子。

从2001年一部韩国爱情片《我的野蛮女友》里全智贤在电影里弹奏一首卡农开始人生一段卡农

总有一种开始,是那么浪漫而美丽

2001年,一部韩国爱情片《我的野蛮女友》,那时我们还在上大学,也在谈恋爱阶段,触动我们的是片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爱情以及精神,可以说是一部平行触动的影片。

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全智贤在影片后段一场在大会堂演奏的卡农,可以说,人生里从此少不了卡农这种音调。

再后来,我发现,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小提琴,钢琴,大提琴,婚礼背景音乐,甚至任何的流行歌曲里中间插一段卡农,都那么自然过渡。

全智贤女神形象+钢琴+卡农,有时候,影响一个人,只需要短短5分钟的片段足以一生

作为一个大学生,敢爱敢恨是那个年代大家心底追求的

影片基本定调了:卡农,钢琴曲,野蛮女友,全智贤。。。几个关键词

虽然打从心底不大喜欢韩国人,但是这影片确实奠定了对车太贤 全智贤的形象

优美,凄美,浪漫

2001年那一年,车太贤,全智贤的《我的野蛮女友》

除了Pachelbels的悲壮爱情故事,我想这部片子也不无功劳。。。。

卡农是Canon的中文音译——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

卡农是一种音乐

谱曲

技法,

复调

音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

声部

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

轮唱

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代表

帕赫贝尔

(Johann

Pachelbel

)的《

D大调卡农

》(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说在前面的话:其实这是一篇一年前写的文章。但是昨天发的视频评论里好多同学都说到《卡农》这首曲子,那就把这篇陈年老文翻出来给大家做个小科普吧~

“卡农“,这个名深入人心,许多人对钢琴、吉他、小提琴等等乐器的作品中最熟悉的也许就是它。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里面,更是出现了一众宦官抄起乐器演奏卡农旋律的场景。

But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你知道的「卡农」,并不是真正的「卡农」。

一、大家说的“卡农”,究竟是哪首作品?

人们耳熟能详的“卡农”其实是“D大调卡农与吉格”,由著名德国音乐家约翰·帕赫贝尔谱写,所以人们也用“帕赫贝尔卡农”。名字太长,下文里我们用D大调卡农来称呼。(下面的音频播放一下,相信你一定非常熟悉啦!)

而“卡农”一词,并不指任何一首作品,它是一种复调音乐。

一般来说,卡农作品都有多个声部。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声部间错开的旋律相互碰撞形成新的和声,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声乐中常见的多声部轮唱也是卡农

这首卡农作品可以说是影响深远至极了,它的影响大到因为被各种种类的音乐引用太多次以至于让人觉得是滥大街的作品(。)由于这首卡农的和弦走向与社会中主流音乐的和弦走向非常契合,许多音乐创作者才会引用这首经典作品,作为自己作品的亮点之一。

不过大家可能没有想到,这首创作于1680年的著名音乐作品在当时,并没有为帕赫贝尔带来多大的名望。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二、关于“帕赫贝尔卡农”的背景故事

尤师傅我前几天被一个朋友问:

“你知不知道那首卡农的创作背景非常感人,隔壁家小孩都听哭了!”

一头雾水的我于是打开了友人给我发来的某度截图⬇️

里面的故事非常精彩,大概有十几个平行宇宙吧,尤师傅把几个故事线给大家总结一下:

1、【爱情故事版】

因琴相识缘分未到,一别三年阴阳两隔

——一曲卡农奏出离人痛

2、【人物传记版】

用情至深帕赫贝,为爱舍命芭芭拉

——向天下有情人致敬

3、【悬疑惊悚版】

鸳鸯两相隔,殉情悲难灭

——另一个世界再相见

4、【超详细童话故事版】

因琴相识,因音相爱,因韵相拥

总结不下去了真的太可怕了

好,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哇感觉这首作品背后故事肯定很多耶”?

这些故事,全是假的!而且错得离谱⬇【敲黑板!!!】

三、认真的辟谣时间

错误1:“帕赫贝尔用钢琴弹奏D大调卡农”

首先,帕赫贝尔卡农创作于1680年前后。你猜现代钢琴是啥时候发明的?1700年前后。

D大调卡农的全名是为“小提琴和通奏低音而作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德语原名: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帕赫贝尔那个时候有的和钢琴比较相似的乐器大概是羽管键琴了。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也顺道说一下之前很火的《延禧攻略》里出现的一众宦官演奏片段。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时间起码不早于帕赫贝尔卡农,我们姑且当它过得去。

但是,那时候六根单弦古典吉他在欧洲都还没出现呢(。)后面还有手拉的手风琴,大概是在19世纪才出现,以及1874年才在德国出现现代的金属长笛、十八世纪在德国出世的现代小号、1840年发明的萨克斯。

于妈可是真的厉害呀,超越时空的存在(笑)甚至BGM里放的立体声环绕版D大调卡农演奏乐器和图上一半都没对上。

错误2:“帕赫贝尔为妻儿作了D大调卡农”

根据记载,帕赫贝尔在1681年娶了第一任妻子芭芭拉,对,就是上面各种故事线里面说的那位。在1683年,芭芭拉和他们的儿子都死于一场瘟疫。D大调卡农的成曲时间不详细,但是我们普遍认为帕赫贝尔创作于1683年的另一部作品Musical Thoughts on Death很可能是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

尽管这段婚姻关系被上面的故事创(瞎)作(编)能手们吹成海枯石烂感天动地的爱情,但是,在第一任妻子芭芭拉死后十个月,帕赫贝尔就娶了第二任妻子。并且有七个孩子,其中两个继承爸爸风琴演奏家的衣钵成了风琴管乐作家。

错误3:“帕赫贝尔因D大调卡农一举成名”

其实帕赫贝尔当时创作完D大调卡农之后,并没有引起非常大的轰动。

一是因为他在1680年前后在埃尔福特(德国城市)一所教会里担任风琴演奏家,并且与当时在当地声名显赫的巴赫家族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所以他本身也是有点名望的。

二是D大调卡农创作初期并不有名,直到将近300年后的1970年之后才在现代掀起波澜。1968年由Jean-Francois Paillard演绎的乐队演奏版本发布,这首卡农作品才引起大家的注意。

而让这部作品在进入现代人视野的原因则是1980年美国电影《普通人》选用其作为主题音乐、1968年以其旋律作为基础创作的《雨水与泪》成为全欧洲销量最高单曲等情况。而中国朋友或许在许多流行音乐中都听到过D大调卡农的旋律,这种情况甚至多到有人称这首卡农作品是“现代流行音乐之父”。

总而言之,今天说了这——么长一段,也是希望大家在想要了解音乐历史的时候擦亮眼睛,不要被那种随口瞎编的故事给骗了。D大调卡农这部作品确实影响深远,但背后并没有那种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 -)。要了解音乐知识的话,买一本音乐史相关的书籍把。

还有,不要把电视剧里拍的音乐知识全都当真,于妈......可能真的就是从仓库里随便拿了几把乐器出来拍戏呢。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