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浙江电视台 > 湖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老人去世谁在场谁有福气(老人临终前谁在身边就有福)

发布时间:2022-05-21 23:55:19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老人去世谁在场谁有福气(老人临终前谁在身边就有福)

老人临终谁在跟前谁就有福,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当人的寿命到了一定的时候,人就会去世死掉了,这个时候有一些人说老人临终谁在跟前谁有福,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老人临终谁在跟前谁就有福。

老人临终谁在跟前谁就有福1

在民间有说法说老人过世不要靠着亲人,会落枕空亡,一旦成“落枕空亡”,不但老人的灵魂不能安生,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的运势。其实“落枕空亡”与逝者断气的时辰有关,如果逝者时辰与属相逢冲,就会发生“落枕空亡。只要不让老人的头在枕头上,任何的时辰都不会得“落枕空亡”。因此,人们为了避免”落枕空亡“的发生,就将临终的老人扶起靠在自己身上。只要我们注意一下就不会出现落枕空亡。

在古代的时候老人家去世不能旁边没有人,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这样老人家就会知道有人传宗接代。

老人去世准备事项

老人家去世前要注意这几点:在逝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逝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而且老人家在送去火化前,要在棺材前淋上水。

老人临终谁在跟前谁就有福2

一、去世的人越疼爱谁越不托梦吗

有这说法。

1、第一种说法:过世的人,他生前越爱你越不会出现在你梦里,因为他怕你因为太想念他而难过。

2、第二种说法:太想念一个去世的人,会令他走的放不下,如果没有梦到过他,说明他在那边过的很好哦。

3、第三种说法:你梦见了,但这是你记不住,因为睡眠的时候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若是深睡眠梦见的事情,醒来一般是记不住的。

二、老人去世谁在场谁有福气

子女。

1、据说老人临终的时候,一定要靠在亲人身上,因为不然就会落枕空亡,据说落枕空亡的话老人的'灵魂不得安生,家族运气也不行。所以在老人临终的时候,靠在谁身上谁的福气就是最好的。

2、毕竟老人去世的时候,最牵挂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子女了,若是能在子女身边仙逝,老人也算是没有牵挂了,据说老人去世在谁身边谁就是沾了光,往后就会很有福气。

3、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做子女的在老人去世的时候一定要到跟前尽孝,这样也算是家和万事了,老人去世的时候没有挂念就会走的很安心,将来家族也会很兴旺。

总结:

老年人临过世前夕,对子孙是否在身,民间多有说法。子孙都在身边,意味着老人善终、落头好,会阴泽子孙;倘若在子孙的怀中咽气,说明子孙孝顺,将来有福气。这也是小辈们最后报答养育大恩的见证之一。

如果老年人咽气时子孙们不在身边,其说法就不同了:不是说老人无福下贱、落头不好,近乎于“不得善终”,就是说子孙们忤逆不孝、接不上力,后继乏人。再者,灵魂脱离肉体,“殃”无人看守,还会给家里带来烦。

以上主要是民俗方面,我们这一带的农村就有这样各种各种说法,所以都不敢忽视。

除此,从现实情况来说,老人临终前大多数要向小人们交待后事,若儿孙们有的不在身边,也没法交待,走的也不安心,甚至会死不瞑目。再说,儿女们不在身边,后事也不好操办;见不上老人最后一面,也会留下终生遗憾。

这自已爹妈要永别人世了,儿女还不该送最后一程吗?还可能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老爹老妈可能一直留有后手,私藏了几个钱或祖传宝物啥的,不在身边岂不就没份了吗?(这是笑谈)

你还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不仅农村,城市也有。我老婆的外公1985年在上海去世,老岳母当时一是之前曾休假去陪过半个月,二是自已正在进步的当口,于是便没回去奔丧。

结果老太爷还真藏有“私货”,给两个儿子每人分了一份(据说是香港花旗银行的股票),老岳母就没有份。

我曾当面问过老婆的小舅,他唉了一声:我真是鼠目寸光!当时找人在香港兑了9000多港币,要是搁现在,就值老鼻子了。

当然这有点跑题。其实不止在农村,在哪里这都是人之常情。毕竟父(母)子(女)一场,从此阴阳相隔,永无再见,儿女们能不来进行这最后的告别吗?

世间还有什么重要的事能重于此事?哪怕你远隔万里,只要有一线可能,我相信只要生而为人子,就一定会千辗万转也要归来!

这儿哭一声惊天动地,闺女哭一声抓天挠地,可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呀!

其实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里,老人临终前,儿女都在身边都是很有必要的。抛开农村传言的一些比较玄学的东西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父母临终,儿女在身边也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呀,人都是感情动物,这点基本的人性还用多说吗?

而且老人临终前,多数都要向子女交待一些身后事,不管交待的事大小,儿女在身边听完老人的遗言,也算是老人不留遗憾的离开人世,也是一种“善终”的体现。

另外就是农村的风俗,人的一生是有头有尾,过去老人没有太多欲望,但渴求子孙满堂,将家族香火延续下去,老人临终前,子女儿孙都在身边,也是小辈对长辈的一种送别和见证。老辈去世了,小辈延续下去,这是大多数老人希望看到的,这也是一种“善终”。在农村,不管老人生前品性怎么样,如果临终前没有子女在身边,往往也会被村里人说闲话的。

所以不管子女离家有多远,老人临终前都要赶回来,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责任。当然了,特殊年代子女保家卫国,颠沛流离,回不到老人身边,那就另说了。

不过,在这里阿冰还是提醒大家,别等老人走了之后才觉得自己作为子女不到位,务必在老人还在人世时,多孝顺多陪伴,别等老人走了留下遗憾。否则老人去世后,你花再多钱,把老人葬礼弄再大排面都是徒劳。

(文|李阿冰)

其实,老人临去世儿女要守在身边,并不是农村的专利,城市不也一样吗?只不过儿女能不能赶到身边,农村和城市的条件不一样,农村老人去世时身边有老人的比城市人要多一些罢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农村,都是生活在村庄这个小天地里,儿女离老人近,照顾老人方便,老人去世时更有机会守在身边。而城市范围比较大,子女多数不和父母在同一地方居住,老人去世时守在身边的机会就少一些。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养老送终”,就是说子女要提供给老人老年生活的必须品,保证其老年生活无忧,还要在老人临终时,在其身边陪伴照应,并在其死后为其料理后事。这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里,老人病危临死时,子女儿孙都要守在身边,听从老人最后的教诲,送老人最后一程。老人患了重病,知道时日不远,子女无论多远,都要回到身边,

守在床前,日夜看守。为人父母者,即使临死之时,也会牵挂每一个子女,所以,子女能够全部守在身边让老人看上最后一眼,老人才能够安心地闭上双眼,不留遗憾。何况,老人临死之时往往会出现回光返照,意识非常清晰,会当着所有子女的面交待后事,比如财产如何继承和处理以及对子女的要求等。而子女守在身边聆听老人最后一次教诲,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自然是孝心的表现。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生时有人接生,去时有人送终,这才是人生的圆满。人死时子女全部在身边送终,一是显得老人功德圆满,受到子女的尊敬;二也是显示老人子孙满堂,后继有人;三是显示家庭团结和睦,预示以后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如果没有子女为其送终,一是说明后继无人,二是说明老人对子女不好,三是说明子女不孝,家风不正,家族没有希望。

人都害怕死亡,越是临时之死,越会有着强烈的愿望,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死者不能安心地闭眼,灵魂就不得安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不瞑目”。古人认为六道轮回,人死后还有灵魂或者说鬼魂,如果没有子女送终和祭祀,鬼魂得不到香火补给,就会慢慢消亡,最后“魂飞烟灭”。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后代的传承,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亲人送终,就不是完美的人生。去世前子孙满堂地守在身边,去世后孝子齐集,风光大葬,是每个人的渴望。中国自古是视死如生,如果死前没有子女送终,只能说或者无子无女,或者子女都过早去世,或者自己人品太差子女不上门,这自然是谁也接受不了的结局。

所以,老人去世时子女在身边送终守孝,是人生的完美结束,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是这样。只不过,现在农村老人去世,也未必子女都能赶到身边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的子女也到处谋生,不再限制在村里的土地上,有的去了城市,也有的去了国外,真正到父母去世时未能赶上最后一面,也是正常的。只要老人在世时尽了孝道,也不必过于自责。而做为老人来说,都盼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有出息就好,真到去世时子女赶不回来,也不要有什么遗憾,人生如灯灭,我们来过,我们风光地活过,这就够了。

现在一些农村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打工,把自己的生活看的最重,觉得家人的感情也就那样,过好自己就行了,对于农村的旧习俗,他们都不懂也不理解。

就像有些农村人觉得家中老人过世,为什么还要外出的子女一定要回家乡呢,回家一趟不但耽误工作学习,还浪费钱,难道不回去就不行吗?

如果家中老人临去世,儿女没在身边,这确实是不行的,原因如下:

首先从人伦常理来讲,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没有父母也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为人子女在老人临终之前,送他最后一程,这种事情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如果一个连自己父母在临走前,都无法为他送终,那么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应该是有问题的,不懂感恩。

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这特殊的情况一般是指在战争年代,或者你正在从事某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无法为父母送终。这时候你不能回去,家中的家人、亲戚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虽然你能得到家人的体谅,但只要道德没问题的人,在往后的日子里,都会为自己当初没有给父母送终,这件事当成是此生最大的憾事。所以不管是为孝顺老人或者给自己不留遗憾,农村的老人过世,作为子女必须要在老人临走时,在他身边,为他送行。

农村有个说法叫,老人走的时候,如果他眼睛不能闭上,那他肯定是有放不下的事,或者是没看到他想见的人。老人要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走掉的话,他的眼睛是不会闭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死不瞑目。

虽然这种说法在现代医学中已经被证实,人死后不闭眼是因为老人本身的身体情况才造成的,并不是什么不甘心走掉,才不能闭眼。

但问题是,农村的人是很相信这一点的,像是我们村那边就有这一个习俗

每当老人意识不清醒,口无法言语,不能吃喝的时候,老人的儿女、孙辈们会一个人围在老人的身边。然后每个人轮着蹲在老人身边,拉着老人的手往自己脸上摸,在老人耳边低语:某某某,我是阿狗你的小儿子等类似的话。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老人知道,家里的人都到齐了,让老人不用再挂念了,可以放心走吧。很多时候,老人们也会在确认自己子孙都到了,也就闭上眼,过一会可能就没有呼吸了。

老人走后就可以举办葬事了,但如果老人儿女不在,由谁为老人举办呢?如果多子多女,还有另外的兄弟姐妹在操办,如果是独子啥办?因此,作为子女在老人走时必须是要在现场的。

结论: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并不是说一定要指望子女将来回报自己,一些农村经济能力差,无法赡养老人的家庭,老人也是不埋不怨,拖着年迈的身体还下地干活,为子女减轻负担。做为一个道德没有问题的人,为自己父母送终,这根本就不需要去讨价还价,去问为什么。

再者老人们不管是在何时,哪怕就是自己要走的时候,也想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传统文化中又讲究死者为大,何况还是自己的父母,老人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们吗?最后,在多年以后你会不会为当初没有给父母送终,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呢?

题主是否不食人间烟火,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老病死乃人间之大事。农村有句俗话叫人死为大,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都没有死人的事情大。

中国旧传统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人繁衍后代,精心呵护,耐心哺育,养大成人,使其有所作为,为社会创造财富,等上一辈老了,就要为其养老送终。人之奋斗一生,有了积蓄,老了撒手人寰,下一代即要继承老一辈的遗产,人之将死之时,他的下一代理应在跟前守护,叫尽孝守孝,这才是人之常情。若长辈生了你,养了你,到爹娘人死灯灭之时,儿女都不上前,任其自生自灭,又与禽兽何异,何况禽兽虽没有高深的思想,若遇同类之死,尚有悲悯之状。若爹娘将死,儿女都不向前,那真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当然,人之为人,都有责任担当,古之也早有一说,叫忠孝不能两全。若爹娘将死之时,儿女真担着国之重任,当时真的走不开,为国尽忠,却不能为父母尽孝,那则别论。

一般情况下,父母将逝之时,为了孝道,也是义务责任,儿女一定要守在父母榻前,农村如此,城市亦然。

农村老人临去世时为什么儿女一定要在身边?因为老人临终时,要和儿女们做最后的告别,能看到孩子们最后一眼,死也瞑目了。这也说明天下父母心,临死还是放心不下孩子,只要孩子们在身边,可以安心地走了。

讲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临终前,苍白的脸上有一种恋恋不舍的表情,他神智清醒,他看到几个儿女都在身边,唯独小女儿不在,老人用微弱的声音,一直叫着小女儿的名字,深陷的眼眶里涌出几滴泪水。

几个儿女看老父亲想见小妹最后一面,急得团团转,因为他们的小妹已失联多年,没有任何信息。怎样能满足父亲最后的愿望,他们只好向所有的亲朋求助,通过网络寻找小妹的下落,可最后仍然没有一点线索。

老人思念牵挂女儿,眼看就要咽气,可奇迹般又撑了几个小时,可见父爱如山,他用最后的生命,苦等苦盼女儿到来,可死神已经召唤,他等不到了,终于合上了双眼。

做为人子,给父母养老送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走得在远,无论工作在忙,在老人去世前,都要回到身边,这不仅是孝敬,也是最后的告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在也见不到这世上最亲的人。

也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在父母去世前,不能按时回到身边,不能见最后一面,会愧疚自责一生。父母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父母一生为儿女操碎了心,儿女为父母付出了多少呢?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弥留之际,最先失去获取外界感知能力的是听觉,所以当老人走的时候,旁边的人说的所有的话,老人都可以听得很清楚,在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所有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中提及最多的,古有卧冰求鲤,又有“父母归命 应勿缓”的三字真言,都在传承着我们最真挚,质朴的情感。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不想使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我只想看到这条评论的所有人,问问自己多久没给自己的父母打过一个电话,多久没和他们在酒桌上把酒言欢,畅谈理想,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去悔恨。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在我看来,趁他们还年轻,还能出去走走,带他们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用从一而终的感恩去一起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胜过老人临行前的千言万语。看到这里,不如打开电话,给他们打个电话,如果他们在身边,不妨把那句珍藏在心底最深的话说个他们听“爸,好久没一块吃过饭了,来,咱爷俩喝一个!”

最后的陪伴,临终时都希望儿女在身边能陪他最后时刻,如果没在身边,我想你也会留下遗憾,因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我就非常遗憾没能陪我爸爸去完最后,因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看我爸不行了我去喊我姑妈去了,非常后悔

养老送终啊,这问题问的,难道城里老人去世时,就没有儿女在身边?

在农村里一般在一些迷信的问题上,表现的明显更重一些,比如嘴巴没有合上,是有想吃的东西没吃上;眼睛不闭上,代表了想见的人没见着!

半个月以前,我本来的大娘去世,从我大娘生病到去世,我堂妹在我大娘身边出现的次数有限,更谈不上能在病床前伺候了,而且更让我们家里人上火的是,堂妹回家还是被叔叔电话给催回来的!

结果我堂妹刚回家,半夜我大娘就走了!

用我堂姐的话说就是:等着见到二闺女了,才甘心闭上眼!

养老、送终,这在老人最后的时间段里,任谁的陪伴肯定也不如儿女重要,交代后事、遗产分配、或者其他什么言语叮嘱,“回光返照”的那刻,看不到想见的人,闭上眼怎么能甘心?

全国各地虽然习俗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会让老人干干净净,穿着新衣服走!这个活除了儿女,恐怕无人愿意沾这个“晦气”!

在我们山东这,一般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儿女会为老人擦擦身子,然后将老人生前穿的衣服脱下来,然后换上“寿衣”,再送去火葬场!

给老人擦身子、换衣服,这个即便不是儿女,也是至亲来做,没有外人去自告奋勇的干这个活!

就连安放老人遗体的“灵屋”,一般人都是敬而远之,能不进就不进!

陕西延安还有一个风俗,老人咽气后,儿孙或者后辈要将老人背出窑洞,看看天以后再背回窑洞里,如果儿女不背,就视为不孝!

除去这些事情的处理外,儿女尤其要“撕心裂肺”的哭:“娘啊,不要丢下我一个人走…”、“爹啊,你咋这么狠心…”(总归是这个意思!),越大声越好,就代表了越孝顺!

这个,除了儿女谁能干?

所以,在农村里,还有一种专门做这个事情的,一般儿女不做的就雇专业的人!

像2020年5月2日,在江苏溧阳发生的“保姆坐死老人”一案中,保姆想要挣的也有指点老人儿女为老人办理后事的钱!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们国家传统的养老模式,而且在殡葬文化中,“送终”有着比“养老”更注重仪式感的各种程序!

老人临去世的时候,儿女围在身边,自然是为了给老人送终,而且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甚至有着比结婚还要繁琐和隆重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里面,渗透着后生晚辈对死者的敬畏,以及“转世轮回”、“投一个好人家”的祝愿,甚至还用纸钱什么的给离世的人作为另一个世界的花销!

在我们传统的殡葬文化里,有“守孝三年”的说法,比如封建王权的时代里,官员只要接到父母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要回家“丁忧”,一般都是近三年的时间,就是将父母养育儿女的前三年时间还回去!

现在的人不讲究这些,一般丧假也就三天的时间!

所以,都是尽可能的在老人离世之前能够赶到老人的面前,见最后一面!

就在前天曝光的一个在上海打工的山东人,因为父亲离世请假的问题被单位辞退,引起了网友的一路口讨笔伐,这可以看出这个“最后一面”的分量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

可能有各种理由不养老,但是却没有理由不送終!

导读:一些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不幸福,有时候真的不是子女不孝,而是老年人,活得不够通透。

邻居李阿姨的婆婆又来了,人还未到时,李阿姨脸上就挂满了愁容。

老太太尽管有五个子女,可是没有一个主动要求照顾老人。无奈之下,大女儿只能提议,每家轮流照顾。

这次是第二次轮到李阿姨家。

从李阿姨口中得知,婆婆上次来就把她折磨得够呛。

由于李阿姨经常失眠,只能在清晨多睡一会,然而婆婆早早起床后,总是在客厅一遍遍唠叨她起床晚。

而且这个婆婆太爱多管闲事,又斤斤计较,甚至有时候连正常的包容之心也没有。

一次李阿姨的妹妹出差,寄来一些特产,并且嘱咐李阿姨分给同一个城市的姐姐一半。等姐姐来取时,婆婆就一直盯着李阿姨手中的东西。几天后,李阿姨从外面回来,无意就听婆婆在向丈夫“告密”,说她如何把东西往娘家送,李阿姨被气得够呛。

李阿姨说,平时婆婆对自己说话阴阳怪气就算了。可是家里来客人,她仍然会说几句让自己下不来台的话。

李阿姨吐槽在公公未去世前,老两口单独生活,婆婆都会搅和得子女之间产生矛盾,现在轮到谁家,又搅得谁家两口子鸡犬不宁。

有时候还会和街坊邻居,哭天抹泪,说这么多子女,没有一个孝顺的。

李阿姨说大家都不爱照顾她,就是因为她这些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其他子女们也都觉得照顾老太太,身体并不感觉累,但心里却感到累极了。

听到李阿姨家的这些家长里短,就可以感受到赡养老人的不易。

从老人角度来看,她是孤独的,又可怜的。可是从儿女的角度来看,对她又是无可奈何的。

其实人老了,最幸福的事,无非就是身体健康,子女孝顺。此时不会再羡慕谁的经济实力更雄厚,谁的子女更有出息。而是更会羡慕谁的家庭更和睦,谁会受到子女更多的关照。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每况愈下,人就会感到无助和孤独,此时就会越来越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

只不过很多老年人,仅仅会看到别人子女的孝顺,感叹别人的好运气,埋怨自己凄凉的晚年都是源于子女的不孝,可是却看不到别人有这种好福气的根源。

人与人相处是要将心比心的,这不仅包括老人与子女另一半关系的维系,有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甚至也要巩固和加强。

我们也会发现,那些晚年让子女愿意呵护和照顾的老人,也大多都有以下三个共性。

第一,喜欢“装聋作哑”的老人。

老公的奶奶已经八十多岁,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尊重她,父辈的人更是把她当成孩子一样宠。

最有意思的是她的耳朵,时而灵敏,时而又“失聪”。

说她耳朵健康,小辈夫妻吵架,倘若因为芝麻大的事,她即便在身边,也“听不见”。只会慢悠悠地走进别的房间,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说她失聪,有时叔叔就会故意逗她,假装指责婶婶,说她对奶奶不好,此时奶奶会赶紧解释,“别冤枉人,你媳妇对我比你对我都好。”即便叔叔声音很小,她也听得见了。

以前,家里的人总是弄不清老人的耳朵是否出现健康问题。

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大家才明白她一直都在“选择性失聪”。她关心的事,就会听得到,夫妻之间的小吵小闹,她觉得不该管的事,也不会去给大家添乱。

第二,不随意插手子女事情的老人。

老年人关心子女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为什么有的子女乐意和父母沟通,让父母得到宽慰。而有的子女,在父母打听事情时却很不耐烦。

或许就是父母没有掌握好和子女界限的问题。

理智的老人,会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或者给孩子一些内心的安慰。也知道什么时刻关心小家的事,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担心。

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也乐于和父母沟通。

而一些父母插手小家的事,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会引发了一些家庭矛盾,这样会导致子女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相处。

按理来说,人到了晚年,能力有限,而子女也步入中年,该做什么也必然非常清楚。

所以,一些老人会明白把自己照顾好才是对子女最大的关心。而不是打着关心的口号,却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倒给孩子造成双重困扰。

第三,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的老人。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这个父亲角色,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他恨不得把所有麻烦都带给儿女。

明明有生活能力的他,住进二儿子家后,不仅不爱洗澡,每天对饭菜各种挑剔,对儿子媳妇各种作闹。

后来,为了买自己心仪的房子,根本不问大儿子是否能承担这样的压力,以至于小两口因为此事,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争吵。

在这个家庭当中,儿子女儿媳妇,都不是太待见他。

如果现实生活中谁家有一个这样的老人,想必都会头疼不已。

其实,明智的老人,在身体状况良好、有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宁愿选择独自生活。

因为他们会明白,自己生活会更自由方便。而且但凡爱孩子的父母,暂时可以力所能及的事,都不会麻烦孩子。

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给予孩子理解和包容,才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尊重和心疼。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个人到了晚年受到晚辈的尊重,不会是因为这个人有多幸运,而是早早地为自己储备了爱和幸福的因素。

活得通透的老人会在自己力不从心时,放手子女的事,管好自己的事。

在真正需要子女时,才会提出所需的要求。

而且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养育了子女,对子女进行绑架。他们更不会倚老卖老,用自己长辈的身份,让子女无可奈何。

作为父母,只有懂得以正确的姿态爱孩子,晚年才会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关心和爱戴。

End。

花影故事原创作品,专注情感心理领域,以走心的文字,书写有态度、接地气、有力量的观点与故事。

今日话题讨论:你认为老人与晚辈相处融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