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高清探索在线直播

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15-01-27 15:26:4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根深之树不怯风折,泉深之水不会涸竭”。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尊重人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前提;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并及时总结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成功推进制度创新的宝贵经验。30多年的,就是一部亿万人民用实践和智慧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诗。而且,这部史诗还在续写中。正因为顶层设计呼应了基层群众的意愿,对接了基层的探索,在“顶层”与“基层”的良性互动中,改革才不断取得突破,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改革走到今天,在林林总总的硬骨头和险滩暗礁面前,我们没有其他捷径便道,唯有老老实实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求得真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关于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的重要论述,对于指导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记改革为民的出发点,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找准改革的着力点与切入点,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当前,改革发展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习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不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聚焦的方向、突破的重点,也进一步阐明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铮铮誓言。

什么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习总书记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作说明中指出,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莫过于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但我们国家仍然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党的以来,户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司法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改革,出台了路线图时间表,正加紧试点,简政放权不断推进,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呼之欲出。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时不我待地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凡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旧规矩,凡造成不公引发民怨的领域和环节,都应作为改革的重点,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公平关切。

百姓生活的难点,往往也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国情、省情、区情千差万别,更需要改革的具体指导性、针对性。地方和部门如果在酝酿和出台改革方案时闭门造车,搞些不痛不痒、大而化之的规划,挠不到老百姓的“痒处”,这样的改革即便推进得再顺利,也没有多少激动人心、提振信心的实际效果;甚至有可能沦为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的卡拉OK。因而,重大改革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要从群众的“呼吸之痛”中找到环保改革攻坚的方向,从群众“输在起跑线之忧”中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从群众“看病难贵之愁”中找到医改的方向,从群众“信访不信法之结”中找到司法改革的关键……每一个百姓生活的痛点,都是改革攻坚的切入点,就是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的集中显现。

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早已今非昔比。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大为拓展。要把改革推向前进,顶层设计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那些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群众首创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做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深水区的改革繁难复杂,许多难题,不可能找到一个一揽子方案一次性解决,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改革智慧。因此,在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如何做到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最根本的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本本出发。达芬奇有句名言:“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科学方法和经验,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之树长青”。只有尊重地方、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鼓励探索和创新,才能不断为顶层设计提供脚本、积累经验,完善顶层设计,防止顶层设计成为空中楼阁。而从实践中得到完善的顶层设计,往往更接地气,对改革探索的针对性、指导性更强。改到深处,无处不是硬骨头和险滩暗礁,时时提醒我们要在科学的战略指导下,学会灵活管用的战术。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尤其需要鼓励和弘扬。

需要警惕的是,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对待改革上存在的三种不良倾向:一曰不作为。有的部门和干部对中央的改革部署研究不够、琢磨不透,凡事都要找出处,只知道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对基层群众的改革呼声麻木不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更多的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有的则借口“八项规定”后管得严,以守规矩为名行不作为之实。其结果必然导致改革难有所成。这在一些经济领域已非个别。二曰中梗阻。有的部门搞“选择性改革”,合意的就抓紧干,不合意的就扔一边;对自己有利的改革加快推进,对自己不利的则虚与委蛇、敷衍了之。如有些地方大力推进的市场监管一体化改革,既精简机构和人员,也增强了市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但是,有些部委发现之后,认为自己的部门下面“没有脚”了,就横加干涉,非要地方把牌子重新挂上为止。三曰念歪经。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对改革举措的细化和落实上,简单化、功利化,结果使改革走了形变了样。比如,中央从2013年开始,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但有的地方和部门将养老产业异化成了养老地产,搞出一大堆打着养老名义的不伦不类的房地产,与中央发展养老产业的改革要求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这些倾向性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有些党员干部片面理解改革发展,是践行群众路线不深不实造成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行得稳,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改革,最终落脚点是人;国家的治理,根本立足点在基层。尊重地方、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源于实践的顶层设计,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蓝图。全面深化改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基层   推动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