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甘肃电视台 > 甘肃影视在线直播

你相信光吗怎么接下一句(你相信光吗下一句怎么回答)

发布时间:2022-06-15 16:00:50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你相信光吗怎么接下一句(你相信光吗下一句怎么回答)

你相信光吗下一句怎么回?什么意思?抖音上最近又又又出新梗了,这次是关于你相信光吗的内容,如何回答下一句呢,其含义意思是什么现在就来详细告诉给大家吧,还有相关表情包呢~

抖音你相信光吗奥特曼表情包

1、梗含义

其实是和奥特曼有关的 ,奥特曼代表的是光明 ,它的出现就是保护世界、保卫和平。奥特曼是我们儿时童年的信仰,在迪迦奥特曼中,最后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了光击败了怪兽。

因为当年迪迦奥特曼就是因为孩子们的信念而变成了光,引申就是你相信奥特曼吗?解释都是给女生看的我只能说,如果没有奥特曼,怪兽哪里去了?

2、梗表情包

火影忍者手游魔像来袭攻略,魔像来袭通关技巧汇总

火影忍者手游魔像来袭攻略 魔像来袭通关技巧汇总,火影忍者手游魔像来袭大家该怎么通关,还有很多玩家都不清楚,详细BOSS打法技巧有哪些,下面为大家介绍火影忍者魔像来袭通关技巧汇总。火影忍者魔像来袭通关技巧汇总在知晓一切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激战在等着大家,学员们需要和“宇智...

所以一定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奥特曼存在的,你相信光吗?当然相信呀。

“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前半句出自2015年知名导演李俊的一部都市情感剧《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由马伊琍主演),随后万能的各地网友们不断填对下联,最先对出的是“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

这个对子硬要解释的话,大意是北上广深书写着拼搏与奋斗,自然充满着压力和委屈;云贵川渝自古就有户户纳粮造酒的传统,好酒尽在这一片,喝酒自然不在话下。

李俊导演的这部电视剧,是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北上广深由于科技发达、资源相对丰富而公平、各专业就业机会多,以及高薪资,吸引着前仆后继的毕业精英和360行的技术人才。然而,职场竞争大、工作压力重、生活快节奏、房子贵、空气污染、空间压抑、婚恋难、身边没有亲人,使得这些人满肚子委屈无处宣泄,多少人深夜独处时“以泪洗面”,第二天天一亮又光鲜地奔赴职场。本剧的核心目的是劝励年轻人:当你踏上北上广深这片热土,你当留下脚印,而不是眼泪!

云贵川渝因为地域近邻,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比如:饮食习惯偏咸重辣,近似的方言系统到哪都貌是老乡,云贵川渝地势相对封闭,更乐于安然享乐。高山幽谷,植被丰盛,使得泉水甘甜,自古就是酿酒的好地方。早先的山里农户中,家家都有酿酒器皿,自己种粮,自己土法酿酒,没有任何添加剂,过着养生健康悠然自得的“神仙”生活。老百姓也安于此道,喝酒、对歌、跳舞,样样精通、怡然自乐!我到过一些山里人家,他们只喝自酿的酒,纯粮打造,浓度感觉都在58度左右,城里人轻抿一口,就虚哈半天,喝上一杯,不倒才怪。人家村民可是拿酒当茶饮哦。家里来了客人,给男人直接倒酒(女人才上茶),并且没有下酒菜哦,连盘花生米都没有!喝惯了56度“二锅头”的东北人都发怵:这酒怎么喝的下?主人家连连邀杯,也只能硬撑着不醉不休了。所以说“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谢邀请。网络上爆红的两句话"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主要是说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改革的力度比西南内地要强,在这些地方工作必须有真材实学,不能靠关系,要坚强不能软弱,装可怜是没有人同情你的,再苦再累都要勇敢面对,要不断地充电,学习新知识才能在此地立足。而云贵川渝与北上广深比起来要落后些,这些地方休闲娱乐可以,几大名酒都出在此,人们的酒量相比而言要大,歌词中说喝酒如喝汤,可见酒量之大,所以说喝酒不醉。我认为能力强的人适合到北上广深工作创业。一般人想休闲定居来云贵川渝比较好,这儿气候宜人,环境好,喝酒打牌跳舞都巴适,生活节奏相对慢些。

回答:“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这两句网红话,因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而起,剧中男女主角因为就职丶创业吃了不少苦,其中有几次因签合同的事,对方故意刁难,非要喝酒喝到叭下才成事。现实中也是如此,谈生意少不了饭局,饭局就少不了喝酒。其中云贵川渝那边的朋友,喝酒如喝水(当然也有滴酒不沾的),普遍比南方人能喝,东北的朋友更是海量,所以说那两句网红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谢邀。

北上广深,做为超一线城市,发展迅速,节奏之快都是有目共睹的。没有能力的人没法留在那里,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当你不再年轻了,你只能离开,城市不会直接驱赶你离开,但是,他会想办法让你走。已深圳为例,现在在深圳的工厂,很多都搬到了东莞、惠州等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工人必须要跟着工厂走,深圳的土地面积有限,能留下的都是优秀的产业、人才和技术。不论你有多不舍,有多委屈,有多喜欢找个地方,没有能力,没有特长,就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云贵川渝,四座城市。发展相比北上广深要稍稍逊色一点,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在这里适合人居住,适合生活,没有拥挤的地铁,没有上不去的公交,没有夸张的房价,适合养老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这句话事出自一部都市情感剧《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里的,里面书写着拼搏与奋斗,当然也充满着很大的压力和委屈,北上广比较发达,挣钱也是比别的地方多,高学历的人才都往这里流动,机遇与平台相对来说也是挺多的,但是,竞争也是相当大的,白天一个个的打扮的光鲜亮丽,白天也是一个人在外地拼搏,失败与孤独只能在夜晚没有人的时候,才感觉着那么的无助,泪水只能咽在肚子里,第二天还得继续工作。

第二:云贵川这地方山清水秀,水源特别的干净和甘甜,没有污染,而且这些地方四周都是大山和茂密的树木,这里的人们喜欢喝自己酿造的酒,有的用玉米有的用地瓜还有的用大米和糯米来酿酒,酿的酒特别好喝,度数不是很高,老百姓用大碗喝的糯米酒度数在二十几度或者三十几度,他们没有事情的时候喜欢围在火炉旁吃着火锅,喝着自己酿造的酒,不管吃饭还是大家聚在一起玩耍,都要喝酒,有时一天三顿酒都没有事情,所以才有了“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的句子。

原创回答:北上广深是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人多,科技创新走在前边,竟争性强,高精尖人才多,容易找工作,淘汰率也高,生活节奏快。鉴于这种情况,没有两巴刷子就别想在这四个城市混下去。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展示出自己各方面的实力,别想着流泪了会赢得别人的同情,不会的,这些大老板不会相信你的眼泪,你只有使出浑身解数朝前走,修炼好自己的韧性与耐力、本事与技术,方能闯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云贵川渝却是比较慢节奏的,他们地域相近,生活习性较一样,都好喝酒并且不肯醉,因此才有酒不醉的说法。

谢谢相邀!北上广深做为中国最前沿最繁华的城市,在国人心中充满着无限可能,尤其是年青人,年赴后继热血腾腾地奔扎于此,在一颗颗不甘心平庸的心里,北上广深是奋斗的地方,是实现梦想,实现人生飞越的地方。为了梦想吃再多苦也是幸福,所以不要喊累喊痛,不要妥协哭泣,把力气攒着去拼搏。况且严峻的现实面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汗水,不是泪水。“云南贵洲不相信酒醉",其一,云贵两地盛产酒水,是我国各大名酒酿造出产基地。二,云贵两省民族杂居,酿酒喝酒是本地人的风俗,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饮酒,在少数民族人家里常年存有自酿酒,喝酒是一种生活日常。常年喝酒的他们是不会轻易醉酒的吧。

回答:北上广深,青春梦想,没有实力,不必放飞。一线城市,藏龙卧虎,高精人才,无处不在。权衡自我,自量其才,真金实银,处处放光。入乡随俗,饮酒为歌,三分酒醉,脚根不稳,七分酒醉,好事难成。树立自我,坚强信心,人生蓝图,一定绘成。

谢谢邀请!纸媒,是历史的印痕!追根溯源,“…不相信眼泪”一词来源于1996年《海南新闻图片报》月末版的整版文章“海口不相信眼泪”!文章中有带来的悲剧!客观公正的说,郝国忠总编辑的确是一个难得人才!至于所谓的“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一词可能是“高仿词”!换句话说,就是在牵强附会!因为,“酒醉”并不是什么云贵川渝的专利品!酒醉到处都有!同样一个道理:“…不相信眼泪” 也不是谁发明创造的专利词!

谢邀。(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这是一部都市情感剧。由马伊琍担任女主角。反映了一部分热血青年,来城里努力拼博打工的创业史。北京,上海,广洲,深圳这4座大城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生活驶入了快车道。没有实力的就不要说话。装悲伤可怜人,别人是不会相信眼泪的。唯有那些有远大理想,有奋斗目标并努力拼博的有志青年,才能在这些城市站稳脚跟,开创未来。而与北上广深相比较的云贵川渝,这些地方发展较慢,人们习惯了慢节奏。城市的夜生活多彩洵丽。这些地方的人们都喜欢喝酒,享受休闲快乐的夜生活,他们喝酒的海量都特别大,喝酒如喝汤。他们以喝酒论英雄,交朋友。不会喝酒没有海量的人,这些地方是不适合你去的,既使去也交不到真心好友。所以我相信网络上爆红的两句话:“北上广深不相信眼泪,云贵川渝不相信酒醉。我个人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就不要去北上广深,否则去了也是白去,丝毫没有发展前途,最后只能被时代所淘汰。不会喝酒没有酒量就不要去云贵川渝。去了也是接不上地气,交不了真心朋友,没有好的人脉,朋友只会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在寂寞孤独中渡过余生。我认为这俩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友友们对吗?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我们不断掌握新知、学以致用、创造创新。4月23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我们约请来自不同领域的6位作者,分享读书与实践心得,与读者一道感受时代脉动,从阅读中汲取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编 者

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梁晓声

关于书,是没法用几句话概括的。然而最近我一想到书,便想到林徽因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么说,不是将另一类书排除在外——那类如投枪、如匕首、如号角、如战鼓的作品。不,我觉得那样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礼花般炽烫绚烂的“花”。

一切科学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没有哪一类书不像,任何一类专业的书也都像。并且我认为,这样想,是对所有贡献过专业之书的人们的赞誉。

而童书,确乎像“燕在梁间呢喃”。

也确乎的,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读电子书和听书的人多了。我起初是为书和写书的人忧伤的,现在不了。老人们视力不好了,享受听书的时刻不亦乐乎?年轻人时间不够用,在地铁上读电子书也是对书的亲近啊!

书对人类心性的滋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长期贡献,读和写都是对此宝贵传统的爱护、继承,读和写同等重要。

现在几乎没有文盲青年了,恰恰相反,学历高的青年比比皆是。青年总是要成家,总是要为人父为人母的。我想,年轻的、有知识的、自己读过书的父母们,在孩子3岁生日那天,应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用彩纸包着,扎着漂亮的丝带,由孩子打开;当童书呈现时,郑重地向孩子宣布,从这一天起,父母轮流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开始了。还要为看童书的孩子拍下纪念照,对他或她说:“你看书的样子很美!”

于是家中为孩子而有了一格书架。

等孩子上中学了,有了自己的房间,那书架便移到了他或她的房间,墙上还挂着他或她3岁时读书的纪念照——那时他们已经开始自己选书看了,选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后来,孩子们或因学习压力所致不怎么读“闲书”了;再后来,他们成了大学生,几乎只有精力读专业书了;再再后来,他们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成了地铁上看电子书的人;等他们结婚了有了孩子做了父母,也会在自己孩子3岁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用彩纸包着的扎漂亮丝带的礼物——书。

而等他们老了,便成了以听书为享受的老人……

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

年轻的朋友们,如此这般参与优良传统的守望、爱护与继承,不亦乐乎?让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成为人类社会之恒久的风景,不亦贡献乎?

(作者为作家)

读书贵在知行合一

楼宇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观察、思考问题往往是从人入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其根本特点就是看一切问题都和人联系在一起,都要思考它对人有何教益。

从这个角度看读书,就要做到活读书、读活书,通过读书来拓展知识、学习技能,通过读书来明白事理、完善人格。要读出智慧来,不要读成知识的奴隶。《礼记·学记》里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光记住一些知识,不能够当人家的老师。学问并不在于你能够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否理解知识背后传达的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要点。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为己之学”,意思是为学要“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不仅听进去,记到心里,而且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言行中。与之相对的则是“入乎耳,出乎口”——仅仅把学问视作谈资,去向别人夸耀。这后一种做法没有经过“心”,更谈不上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为己之学”意味着,读书最终要落实到做人上。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体的。读书要在“行”上下功夫,要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我们常常引用一位西方哲学家的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自身并不能成为力量,只有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而如何运用是需要智慧的。智慧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智慧才是力量。

特别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把知识对象化、固定化,与自身的为人处世不直接关联,那是没有力量可言的。只有把从传统文化中领悟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完善自我,并且由己及人、由近及远,让他人、社会有所受用,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意义。

书,有有字之书,也有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的、他人的,我们要去阅读、吸取;同时,自己还要去读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学习、体悟。现实生活中充满变化,历史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要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每个个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

王亚平

从中国空间站的舷窗望向外面,蔚蓝的地球生机勃勃,它周围是深邃的宇宙,充满未知。除了看不够的美景,3次太空授课同样记忆犹新。我由衷希望通过意义非凡的太空课堂,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求知阅读的兴趣。

2013年第一次授课,短短40分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科学之门”。返回地面后,我收到很多信,信中饱蘸童真童趣,洋溢着求知热情。有的说:“我也想飞向太空,探索其中的奥秘。”有的说:“请把接力棒交给我吧!”还有不少孩子问:“什么时候再有太空授课?”带着这些期待,经过8年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登上“讲台”。在神舟十三号任务中,我和翟志刚、叶光富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内容更丰富,科学设备更先进。

有的同学听课后,给我写信上传到中国空间站,我高兴地回信:“只要敢于追梦、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这种互动,折射出航天事业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召唤和激励。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太空课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画笔一样,为孩子描绘了一个与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成为航天员,也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参加选拔体检期间,我在散步时偶遇杨利伟,好奇地问:“当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他就说了两个字:“学习。”之后,我深深意识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入队第一年,我们要系统学习空气动力学、天文学、高等数学、航天医学等30多门课程。知识储备就像盖房子,要一点一点来,没有捷径可走。白天排满课程,晚上写作业、预习、复习,书桌上的台灯从没在深夜12点前熄灭过。

除了“硬核”专业知识,文学和朗读也很好地陪伴了我们的太空生活。我们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朗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总序,被大家称为“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平日工作训练之余,我也会看电影来放松身心,尤其是科幻题材。每当看到银幕上的航天员经历,我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共鸣。一边看,一边回忆自己在太空中的日子。走出电影院,仰望天空,不禁想到自己趴在舷窗口远远眺望地球的情景,心中油然生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陶醉。

如今安全返回地面,我依然渴望带着孩子们的科学梦再次飞向太空,完成新的探索,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继续书写中国和人类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作者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创造

程泰宁

身为一名建筑师,每当被问及“中国传统园林是不是对你的影响很大”时,我总是笑着回答:“可能中国古典诗词对我的影响更大。”

中国古人的造园手法及其营造的意境,的确给我带来许多启示,但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艺、美学与哲学,对我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不论是苏东坡、辛弃疾,还是柳永、秦观、李清照,我对建筑意境的感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笔下的诗词。我也常常从怀素、黄庭坚的书法中领悟线条构成,感受空间实与虚、水墨浓与淡的关系,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放到建筑中,就是“工夫在设计之外”。我一直认为,要真正做好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手法和技巧,而且需要理念和哲学支撑。那些世界知名建筑师的背后,无一没有哲学背景和美学源头。所以,不论处于何种阶段,阅读、学习和思考对建筑师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实际上建筑作品也如其人,建筑师的素质品位对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

从中国文学、画论到西方文艺史、西方的建筑杂志,从传统美学到现代、后现代哲学,我从阅读中受益甚多。有两本书我读过很多遍,一本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本是丹纳的《艺术哲学》。它们谈的不是建筑,但对我来说,处处都能引发对建筑的思考。

建筑师做设计,不可能不考虑形式,不可能不考虑功能、技术、经济等现实问题,但我不希望简单地去呈现,而是想表达一些能够冲击人们内心的东西,把形式、功能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文化层面上来。从根本上说,建筑师的使命不仅是构建更理想的人居环境,还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有责任将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传统与现代如何接轨,这是绕不过去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要保存,更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我在欣赏吴冠中的绘画、林怀民的舞蹈、王立平的音乐时,常常思索他们的转化创新之路是怎么走的。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化门类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究天地人文之际,通古今中外之变,成建筑一家之言。建筑创作要有文化观和历史观,要有自觉的价值追求。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人的期待。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训练让我不断突破

苏炳添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我跑出了9秒83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同时打破了“9秒85是黄种人极限”的说法。

我的身高只有1米72,100米要比百米飞人博尔特多跑7步。我今年33岁,早已过了传统认知中的“黄金运动年龄”,全身还遍布伤病。但我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和科学训练,世界其他选手可以做到的,我们亚洲选手也一定可以做到。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当运动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竞技,也是整体素质的比拼。加强学习、提升素养、科学训练,是运动员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不仅是一名运动员,同时也是一名大学老师,从赛场到课堂,从起跑线到讲台,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有深切感受。近年来,很多运动员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基础文化水平的提高,运动、心理、科技相关知识的汲取,有助于加快和加深运动员对训练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收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在平日训练中,我一方面总结自己多年的比赛经验,一方面通过学习对运动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调整,制定符合专项竞技能力发展规律、人体生理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科学化训练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竞技能力。比如,通过学习研究,我发现要提高成绩,必须解决自己之前存在的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势不合理等问题,于是我把起跑脚从左脚改到右脚。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最终让我实现了突破、取得了成功。此外,脚踝下压、摆臂技术等的优化调整,也是我在不断学习总结中逐步形成的。

田径被称为“运动之母”,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其中100米短跑是历届大赛中关注度最高的运动项目。从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项目开始,中国男子短跑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以来,中国涌现出多位高水平运动员,100米单项和4×100米接力成绩跻身世界前列。

当前,世界竞技体育激烈变局的发令枪已经打响,中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训练这一关键动能。我希望,科学能为“中国速度”再提速、中国田径再创辉煌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作者为田径运动员)

培养创新思维功在日常

尹 烨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强调创新。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希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作为一名生物科学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我经常被问到:“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家庭环境和氛围最重要。孩子教育的第一环境是家庭,父母包容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才敢于尝试,而勇敢尝试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前提。我走上科学的道路,要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母亲经常会鼓励我甚至带着我“闯祸”,比如在野外抓到一窝刺猬带回家养着。父亲让我从小知道做事有底线,养成良好习惯。父亲还有意识锻炼我的口才,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带我上台说相声,培养我用生动语言讲道理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阅读量和知识面的扩大不断得到提升。

创新是一种思维习惯。低技术创新、组合式创新等在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以发生。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并保护孩子的创新力。比如孩子说“1+1=2”,我们可以拓展告诉孩子1+1也可以不等于2,二进制的时候就可以是1+1=10;再比如,讲到企鹅会不会飞,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企鹅当然会飞,只不过它是在海里飞,如果你把水想成是更黏稠的空气的话。简而言之,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奇思妙想,并学会从逻辑上帮他们解释通,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从多个角度、跳出“盒子”来思考问题,这是对创新力最大的呵护。

高质量的科普对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也必不可少。近几年短视频平台兴起,使科普形式从线下转到线上,传播媒介从文字、音频逐步过渡到视频,对科普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一方面,视频可以通过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很多宏观微观的概念和现象;另一方面,对内容创造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出越来越多科学品质和表达形式兼美的科普作品,满足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求知欲,这对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

去年年底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二条就强调了科学技术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无疑是对科普工作者的极大鼓舞。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快速突破。特别是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让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作者为生物科学工作者)

制图:赵偲汝

来源: 人民日报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