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甘肃电视台 > 甘肃经济在线直播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两周年

发布时间:2015-03-28 10:34:4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的甘肃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依然在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播撒着友谊之花;而纪录片新宠《河西走廊》播出后,也大受欢迎,社会反响出人意料。

两年来,甘肃省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文化“一号工程”,“一把手”统筹引领,“一盘棋”谋篇布局,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先行的特色发展之路。

思路:一带三区十三板块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后,甘肃首先厘清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他们明确了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带,以兰州为龙头打造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以天水为源头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为重头打造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带动十三板块一体发展的整体思路。

行动上,他们扎扎实实做起了基础工作。一方面普查资源。甘肃省针对省内所有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拉网式全面普查,将10万余项本土文化资源信息都汇集到“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信息平台”上。另一方面培养人才。从去年开始,西北师范大学每年都会招收华夏文明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保护:精心守护祖宗家业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保护好分布在陇原大地上的各种文化资源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这几年,甘肃省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也取得了丰富成果。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等越来越多的文物资源被悉心呵护。

甘肃还积极推动更多的文物进入国家和世界保护范围。去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73处增加到131处。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迎来甘肃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个新成员。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点也由此前的2处增至7处,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备受重视。去年,定西付忠民的剪纸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本人也即将成为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每年都能领到省、市两级的补贴,国内的重大展会政府也会通知我去参加,既是学习交流的机会,又扩大了我作品的知名度。”付忠民说。

普惠:文化事业遍地开花

纪录片《陕甘星火》入选“第二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电影《云中的郎木寺》获“第六届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原创故事片影片大奖,诗人叶舟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甘肃的文化发展,恰似一树繁花。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得到不竭的发展动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而要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文化发展的受益者。”这是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的要求。

公共文化建设从“惠民”出发,一路高歌。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 “千台大戏送农村”“图书漂流”等主题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广电“户户通”、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惠民落在实处……

农村文化生活也不贫乏。“农忙时候干活,农闲时候就约几个票友过来唱两段。”在平凉市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的广场上,村民赵樱的秦腔自乐班只要有时间就到那里吹打着唱上几段。

产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热爱家乡文化的陇南人李婷婷认识了在北京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张淼。在李婷婷的影响下,张淼也对陇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把陇南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时尚大方文创产品,去年在兰州亮相文博会后很受欢迎。

张淼和李婷婷合作的项目如今成了当地政府推广的典范。她们目前正在着手开发带有白马文化特色的室内装饰品。“以我对市场的了解,我觉得这个会很有前景。”张淼自信地说。

剪纸、刺绣、皮影、砖雕这些陇原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销路都很好,被盘活的文化资源实实在在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小项目的启动相对容易,大项目的运作则需要大力度的支持。在甘肃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的扶持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甘肃银行在不久前刚刚成立了文化支行,专门负责研究开发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目前,甘肃已有49家文化企业与兰州银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约了34个重点项目,贷款额度共计28.1亿元,授信额度共计301.5亿元。

一方文明的厚土,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滋养着一代代陇原人民。如今,这古老的文明不但被传承着,也在被创新着,文化的味道在陇原飘散,熏陶着人民的生活。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创新   周年   文明   甘肃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