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发现之旅在线直播

甲骨文发现于(甲骨文的发源地是哪)

发布时间:2022-05-18 01:51:36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甲骨文发现于(甲骨文的发源地是哪)

甲骨文发源地和发现时间,甲骨文不仅是我国研究文字起源最早、最系统的资料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本文内容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甲骨文发源地和发现时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甲骨文。

甲骨文发源地和发现时间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发展进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起源于什么时候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甲骨文因为被镌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它不仅仅给我国研究起源文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甲骨文书法也是极其重要的财富。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甲骨文是镌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面,主要是因为商朝的统治者比较迷信鬼神,为了趋吉避凶,会将想知道的内容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占卜,而上面的文字就成了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曾经是商朝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历史上被称为“殷”,但是商朝被灭国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命名,而这个地方出土的甲骨文,也被叫做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不仅是我国研究文字起源最早、最系统的资料之一,同时对于研究甲骨文书法也是极其重要的财富。因为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甲骨文已经具有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

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约3600余年。是早期先民用于占卜时刻下的符号,一般刻在动物的骨骼上或龟甲上,后来逐步引成文字。篆体就从甲骨演变而来,中国的文字以象形为主,其源头就是出于甲骨文。

甲骨文的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约公元前1500一约公元前1100)。甲骨文象形的意味最为明显,是以表形为主、表意为辅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根,中国书法之源,书法的篆书之祖。

甲骨文指殷商时代王室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又因为主要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所以也称作“卜辞”。又因其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地在历史上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即“殷虚”,故甲骨文又称作“殷虚文字”。当时举凡祭祀、征战、婚姻、疾病、狩猎、风雨晦暝、年成丰歉、时日吉凶、分娩男女等,无一不卜,以贞吉凶,并在甲骨上刻写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城所出土的是商王盘庚迁殷至纣亡近二百五十年间的遗物,它既是研究商代文化的宝贵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

早在秦汉、隋唐时代就曾出土过甲骨文,但是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才为王懿荣、刘鹗发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近年又在西周发祥地陕西扶风、歧山一带的周原地区发现一批周人甲骨文。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总数多达十余万片,单字总数有五千多个。

甲骨文大多用刀刻成,少数手写而成,朱墨并见;有的刻后填朱,多数只刻不填。甲骨文字规整而美观,大者径逾半寸,小者细如芝麻,笔法方圆并用,古朴烂漫,变化多姿。邓以蜇在《书法之欣赏》中说:“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纯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

有人将甲骨文的风格分为五期:一、盘庚至武丁期,书风雄浑。二、祖庚、祖甲之世,书体工整凝重。三、禀辛、康丁之世,书风颓靡草率。四、武乙、文丁之世,书风粗矿,劲峭多姿。五、帝乙、帝辛之世,文字规整,一丝不苟。近百年来,国内外甲骨文研究成就卓著。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已完成集甲骨学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精选甲骨五万片,是研究甲骨学、甲骨文比较完备的资料。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和甲骨文一脉相承,这条文字发展的长河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很多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定型了,它们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会有甲骨?我们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非常落后,他们不了解自然规律,对很多事充满了困惑和无知,于是就求助于神灵,对于日常的一些事,无论自然天气还是人事,都通过占卜来决定,这就用到了甲骨。

用什么甲骨呢?龟是南方的,少不容易找到。所以兽骨多些。在辽东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都有出土,时间上有殷代的,也有以前或以后的。大多是牛的肩胛骨,也有猪鹿羊的。

第二个,为什么有甲骨文?商代的人占卜用龟甲的和牛肩胛骨,在它们的背后按凿圆形窠与椭圆形槽,不过不穿透骨面。然后在窠内灼烧,使骨面开裂,这样就有了兆文。然后有卜官来定才吉凶。

第三个,甲骨文写的哪方面内容?到现在为止,甲骨文只出现在河南安阳。可以看作是殷王室的档案。内容上关于自然神灵与祭祀的最多。卜问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和数目。也有风雨日食等天象的。有关于年成与耕作的。有关于外敌入侵对外战争的。有关于王的田猎出行疾病生子的。有关于未来几日吉凶的。甲骨文也不全是占卜,也有纯记事的。

第四个,甲骨文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断定年代。我们现在可以断定的有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七世九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还有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卜辞还是王室的档案。不过作为史料,是有限的。好在有古器物墓葬和建筑遗迹的出土,可帮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第五个,甲骨文到底有几个地方出土过?只有一个,那就是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东北。学术上讲那叫东北地。这是一块稍微高起的地,四边都是平原,洹河从它的北边和西边流过。其它很多地方出土过甲骨,但有刻辞就只有一个地方。

第六个,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话说在安阳小屯村,在1880年就已经有人农民从地里挖出了甲骨,有三种用途,一是堵塞枯井,二是磨成粉做刀尖药,三是称论斤卖给药店。有一人叫李成,以剃头为业,以卖刀尖药为副业。

后来到了1898年,甲骨开始作为古董,到北京出售。有一姓范的,专门收购这些东西。再后来这些东西是怎么被世人知道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刘铁云,一种说是王懿荣,我们说应该归功于两人。原来是这样的,王氏为官北京,爱收藏金石,后来在药店发现龟板,便鉴定为有价值的宝物,他成为收集鉴定甲骨第一人。可惜八国联军入侵,他投井自杀。他收集的甲骨为刘铁云所得。在他死后第二年,铁云开始收集甲骨。1903年,在罗振云怂恿下,刘铁云把这些龟片拓本成册,这样,甲骨文才得以广为世人所见。@头条家的史先生

从两个方面解答这个问题,第一是怎么来的,第二是怎么发现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吧,甲骨文是怎么来的?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统治阶级非常崇拜神,行事前往往都会通过甲骨占卜吉凶,比如征战、狩猎、建筑或者是收成、生老病死等等。

占卜所用的工具是一块打磨光滑的骨头,通常是牛的肩胛骨或龟的腹甲,事先会在上面挖出一排一排的深槽。占卜时,问卜的人会大声向祖先喊出占卜的问题,同时把一根烧得通红的铜棒放到深槽里。甲骨由于受热就会出现裂纹,问卜的人就能从这些裂纹中读出答案。事后,他们会把问卜和答案刻在所用的甲骨上,有时候还会记录占卜的结果是否灵验,然后保存起来。也就是说,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在甲骨上用于记录占卜的文字。

第二个方面,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

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

对于这个发现的过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清光绪二十五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到北京达仁堂中药店为患疟疾的朋友王懿荣买药,而甲骨作为替代龙骨的药材也在这幅药里面。正是因为这个偶然,王懿荣发现了这些“龙骨”上刻着一些符号,当时他觉得很奇怪,又去仔细翻看药渣,结果就发现上面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等到病好,他和刘鹗就进城把北京各家药店的“龙骨”都买下来了。王懿荣在金石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得到甲骨之后他研究了很长时间,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并且大量收购这些刻有字的“龙骨”,引起了学术界重视,当时就有很多人动起了歪脑筋,造成很多甲骨文被盗掘、盗卖。1928年,甲骨文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大量出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这方面科学性的挖掘,同时甲骨文也成为了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

以上。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具有明显的图画文字的特征,出现在商朝晚期。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镌刻在龟壳和兽骨上而得名。

从文字造型来看,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即笔法、结字和章法。

从笔法上来说,甲骨文的笔画线条是按照一定的用笔要求写出来的,不是胡写乱画。从结字上来讲,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趋于稳定和对称,符合方块汉字的基本特征。从章法上来看,甲骨文的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遵循一定的间距和法度。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体线条瘦劲,粗细均匀,笔画里边直线的使用居多,整体上呈瘦高型,形态挺拔,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刻刀不易掌控的影响。在结字上方圆结合,圆笔的笔画是由多个较短的直线笔画组合而成。每个字体都有中线,中线把字体分成左右结构或者上下结构,大部分字呈现出对称之美。文字排列错落有致,对一些笔画复杂的字,通过笔法上的刻意变化,使其体现出疏密有致,上下、左右呼应的局面,从而得到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

总体来看,甲骨文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在字体造型上已经区别不大,只不过甲骨文的笔画稍显繁琐了一些,线条稍显稚嫩了一些。

甲骨文上的文字内容主要以记事为主,记载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占卜、祭祀、作战、狩猎、采集、生老病死等活动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对现代人来说,是研究原始社会时期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商朝晚期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甲骨文逐渐发生演变,总体来说,是向着规范化和艺术化来演变的,直接催生了文字学和书法的发展。

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是,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第一期被称作“雄伟期”,是因为这时期的甲骨文在风格上雄伟豪放,在起笔时以圆笔居多,收笔时以尖笔居多,笔画线条曲直相生,变化丰富,线条力道雄健刚强,具有阳刚之美,流露出鲜明的艺术趣味。

第二期和第三期时,甲骨文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沿袭了第一时期的风格,到后期甚至有衰退的迹象。这两个时期是甲骨文的“守旧期”和“衰退期”。

从第四期武乙、文丁两个帝王开始,他们锐意进取,倡导人们在吸收第一期甲骨文雄伟豪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给甲骨文融入峻峭、纤细的风格,让甲骨文的艺术性大大提高。

到第五期时,人们在甲骨文的书写上进一步吸收前几期的优秀经验,顺便拉长了字体,让字体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挺拔,还规范了圆笔和方笔的使用方法,简省了一些具有图画特质的笔画,自此,甲骨文的风格趋于严谨和成熟,变成了比较标准的字体,为以后大篆和小篆的成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根本上讲,甲骨文的演变,是把比较复杂的图画文字向着比较简洁的符号文字进行演变的过程,既减轻了人们在书写(镌刻)上的难度,也促进了文字的规范发展,对书法艺术和文字学的成熟,具有重大意义。

最早的人类记录形式是岩画,磊石,刻画等简单的形式,由于部落流动,文明无法传承,后来有诞生结绳记事,结婚,结义,结盟都是早期结绳记事的来源。

炎黄形成部落联盟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成为迫切社会需求。炎黄部落大祭司仓颉,依类象形,创造文字。早期的文字都是独体字,后来形声相依,成为合体字。

秦帝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但由于时间短,没能全面深入完成文字的统一,到了汉代,形成了文字一统。

甲骨文,只是汉字承载体在甲骨上,就像汉字写在纸张上一样,是汉字承载的一种形式。刻画在甲骨上,叫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叫金文;如此而已。

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舟,承载着华夏民族久远的记忆。我们把汉字在各个时期不同呈现形式,分类命名,方便区分,甲骨文就是早期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是文字故里,文祖仓颉白水县的,希望向大家多多学习,讨论。

甲骨文的来历和起源来自《易经》太极之道的理论在“形下”研究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确切证实的存在的考古资料,它是在19世纪末被发现的。当时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农民将偶尔拾得的龟甲、兽骨当作中药材出售,有学者辨认出上面有古文字,遂开始大力寻访。不久古文字学家确定其上为商朝文字,继而对该区域进行判定分析,断定小屯村即是古书中提到的殷商都城遗址——殷墟。

甲骨卜辞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商朝后期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问题。甲骨文与文献材料相结合,可以使我们对商朝的农业、社会结构以及思想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因此,甲骨文是历史学界研究商史最重要的史料。

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旅厅联合主办“壮丽70年·古都新风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安阳站开启。

采访团此站来到安阳殷墟。殷墟讲解员告诉记者,在殷墟发掘之前,人们对商代的各种想象、猜测往往出于书斋,没有确证,甚至连商代都城位置的推定也众说纷纭。

置身殷墟夹道,两侧的墙面朴素得叫人心无杂念,这里虽在城市,却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使人有恍如置身于3000前的商朝都城一般,历史的沧桑感不由得袭上心头。

据悉,殷墟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官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章关键词:安阳 甲骨文 殷墟 责编:李娅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