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第一剧场在线直播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

发布时间:2022-06-14 11:58:53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谁)

近来,诺贝尔医学奖又公布了新的名单,这让人不禁想起五年前的一位同样获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女科学家——中国诺奖"第一人"屠呦呦

五年前,时年85岁的屠呦呦站上领奖台。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授予诺贝尔医学奖,表彰她在对疟疾治疗"青蒿素"的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有人说,屠呦呦团队的价值不是顶礼膜拜就足够,她以及她领导下所有科研人员,对被挽救的数百万人来说,是光明和希望。这份殊荣,屠呦呦当之无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屠呦呦自小家境富足,几乎没经历过什么苦难。

不幸的是在屠呦呦16岁时出现意外,她患上了肺结核,病情严重,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很难治愈。于是她只能暂时放弃学业,在家修养。

在每每饱受病痛折磨时,屠呦呦感到迷茫,她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来临。生病的日子太难熬,还要一边兼顾着学业,期间屠呦呦也想过放弃,甚至偷懒想:凭借家世也能过上不错的日子呢,没必要辛苦学习。

每当屠呦呦感到困惑时,在外地的哥哥就会写信劝阻她:"呦妹,当你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屠呦呦猛然觉醒,她觉得这辈子不能留下什么遗憾,于是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并信奉:"朝闻道,夕可死矣"。

从那后,屠呦呦找到了医学的乐趣,一边学习一边治疗,在她的积极配合下逐渐康复起来。多年以后当她站在领奖台,面对记者提问时,她说出了这个答案:医术能给人新的生命,应该要帮助更多的人。

一开始,屠呦呦之所以选择学医这条路,还是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名坐诊大夫,外公是一名复旦大学教授,舅舅也是有名的经济学家。初入医科,屠呦呦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但她有一股别人没有的执拗劲儿,催着她前进。对屠呦呦来说,只要认定的事,就没有回头。

1951年,屠呦呦考上北京大学,选择生药学专列。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医学领域正欣欣向荣,西医尤为出众。但屠呦呦选择它的理由,是希望为被唾弃的中医学正名,将中医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她经常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查阅中华古籍。

在当时的医学领域,中医偏方存在许多争议,大多数人都保持偏见,将它视为糟粕。可在屠呦呦眼中,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优秀的文化基础,同时散发着神秘的魅力。

屠呦呦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神医有华佗、扁鹊、李时珍、再到张仲景、孙思邈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医术理论和古籍,都是无法估量的财富。

神奇的中医与现代西医

疟疾、结核病与艾滋病共称为"全球最严重传染病",致死率极高、感染人数众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47亿人有疟疾感染症状,其中100万人导致死亡。而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因长期使用过后具有抗药性已经无法作用。

几千年来,疟疾和人类的斗争一直在持续,一旦患上,患者会经历从极寒到极热两种症状,痛不欲生。作为被全世界关注的疾病,疟疾是人类健康最大的隐患之一。在疟疾无法通过药物抑制的时期,病人只能任由生命消逝,痛苦的死去。

1935年由于襄樊大水,疟疾大肆传播,而市面上的抗疟疾药价格极高,无法广泛使用。

1940年左右,保康县爆发疟疾,死亡人数严重,占比20%。

制作游戏软件有哪些(9款简单的游戏制作软件)

制作游戏软件有哪些(9款简单的游戏制作软件)如果想成为游戏开发者,您必须早些学习一些编程语言,例如JA,ActionScript,C++等。这些编程语言可帮助开发人员创建2D或3D游戏。但是,现在有许多可用的游戏设计软件,而无需进行编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7年,国家对疟疾尤为重视,将其列为重点解决对象。于是一个代号为"523"的研究组正式成立。

最初研究开始时,并没有尝试从中医方向出发,直到研究一直停滞不前。无奈之下只能广纳贤才,刚好是屠呦呦接到了这个任务。

那时屠呦呦年仅39,丈夫被迫留在云南,女儿堪堪6岁。屠呦呦为难之下,还是选择将女儿送到父母膝下,转身投入科研工作。

三年的时间,屠呦呦和家人聚少离多。一次她回家后,发现女儿对她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屠呦呦心情复杂,"大家"与"小家",总是难均衡。她只能再次背起行囊,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多年后屠呦呦面对此事回应:"既然是任务,就应该努力完成。"她将辛酸和无奈掩埋,再不提起。

研究也有瓶颈时候,屠呦呦作为组长,带着小组不断翻阅古籍,走访中医,她坚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定会化解危难。

最终,屠呦呦从两千多个古方中筛选出六百四十个,反复验证后,择取其中的一百多个方案。但很快,实验再次遇到阻碍——最终保留的方案"胡椒"虽然抑制力强,但对病毒抑杀作用至微"。在无数个夜晚,屠呦呦寝食难安。

终于转机来了,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偶然中她看到到晋朝时期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疟疾治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在以往的实验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的确能够对疟原虫,但效果不佳。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青蒿素的提取。

屠呦呦灵光一现,回到实验室,用35℃的乙醚代替水和酒精来提取。历经了380次的实验,在小心翼翼规避乙醚的危害中,在团队失望即将要放弃时,实验取得了成功。结果显示,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抑制率达到100%!

无人能想到,神奇的中医学竟然真正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这一举措,瞬间引起轰动。但遗憾的是,屠呦呦的名字被抹去,胜利属于大家。

伟大成就源于坚持不懈

40年一晃即逝。直到九年前,美国生物医学颁奖委员会将"拉斯克"颁布给屠呦呦,来表彰她的贡献。而此奖一直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这时屠呦呦才真正走入大家的视野。

对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长饶毅,撰写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文章指出:由于"523"研究投入了数以百计的科研人员,所以最后的成功属于集体。

在这几十年,屠呦呦依旧住在老房子,或者普通的生活。唯一不普通的,是她对医学始终如一的热爱。自学医始,屠呦呦沉浸在中医学的瑰宝里,她最大的心愿是重振中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如今几年过去,她依旧坚守着理念,绝不为外物所侵。

屠呦呦如今已将近90岁,无论辉煌与否,她始终不骄不躁,淡然处之。而去年六月份,屠呦呦团队经过时间的攻克,又不声不响的解决一项大难题——青蒿素的耐药问题。记者争相报道,屠呦呦却不以为意:"不过是点滴进展。" 她对医学界的贡献无疑是神级!

如果要问屠呦呦这个名字有着怎样的意义?知乎上一个关于屠呦呦的回答写到:"科学家的伟大,是在于给后人带来希望。她拯救的不仅是病患,还有无数个怀揣梦想的的女孩。她们会相信,身为女子,也可以创造奇迹。"

我想除了作为科学家的伟大,她的身体力行也值得赞扬。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始终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莫言先生。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基金会最初设有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共五个奖项,后来瑞典国家银行捐资给诺贝尔基金会,增设了经济科学奖。由于诺贝尔奖的巨大影响力,能获诺奖成为很多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的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也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于1955年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此外,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另外,有很多华裔科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如高锟、钱永健、高行健、崔琦、朱棣文、丁肇中、杨振宁和李政道等,需要说明的是,杨振宁获奖时是美国国籍,他在2017年恢复了中国国籍。

华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人时年分别为35和31岁,可谓天才,但是他们当时已入美国国籍,也有说当时是中华。

不算和平奖,第一个中国国籍的获奖人是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个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严格说,在中国本土取得科学和文学成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屠呦呦和莫言。在国外取得科学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外籍华人或中国人很多。诺贝尔和平奖简直不值一提。

正是近几年回到本国的杨振宁老人家,他不但为中华民族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而且在美国给咱们国家培养出了很多的高级学科家和科研人士,对祖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截止到2019年一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两次获奖、1个团体三次获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截止到现在,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章

1、杨振宁和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194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4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与李政道的合作。

杨振宁先生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次年(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当时35岁。由于杨振宁是在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的,所以他获得诺奖的时候还是中国人。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55年,年仅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次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当时31岁。由于李政道是在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的,所以他获得诺奖的时候也是中国人。

李政道先生

2、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在他出生两个月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他便随母亲回到国内,但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他一直没能接受传统的教育。1948年丁肇中随父母去了台湾,195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获得获得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先生

1974年,丁肇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并将其命名为“J粒子”,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丁肇中和里克特,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一种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驱性工作。丁肇中时年40岁。而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和多个大学的荣誉教授。

3、李远哲,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193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小学到硕士阶段都是在台湾完成的,1962年,李远哲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化学系博士班,获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对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应动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远哲先生

1986年,李远哲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个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当时李远哲50岁,1994年,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他本人也是多个国家的院士。

4、朱棣文,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就职。1997年,朱棣文因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与他一同获得诺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

朱棣文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文曾在美国政府中任职,他曾出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这是其他诺奖获得者不曾有过的经历。

5、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早年在香港完成中学学业,1958年赴美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98年,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因为崔琦在此之前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所以他虽然出生于河南但是他已经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第六位获得诺奖的华人。

崔琦先生

6、高行健,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幼年时期在母亲的教育下,他对戏曲、写作和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又接触了大量的外文著作,在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高行健逐渐走向了文学之路。

高行健先生

2000年,高行健凭借其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他已经在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所以他获奖时已经不算是中国人,但是他是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

7、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祖籍浙江杭州,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钱学森先生的侄子。1968年,16岁的钱永健获得“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此奖项又称“少年诺贝尔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钱永健利用化学技术发明出了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

钱永健先生

2008年,钱永健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三人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16年钱永健去世,享年64岁。

8、高琨,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1933年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中学毕业后高琨前往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学习,1965年高琨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琨先生

高琨在光纤方面造诣很深,也是凭借光纤方面的研究获得诺奖,因此他又被称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2018年高琨在香港逝世,享年84岁。

9、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时期下放到农村劳动了7年,1976年参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2月,由他的小说《红高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荣誉的中国电影。2012年,莫言凭借它众多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先生

10、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她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女士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2017年1月9日她获得了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小结:

迄今为止,一共有11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是华人界的骄傲。值得我们的敬佩,他们也向我们证明了华人尤其是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及科研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首位华人诺奖候选人却是伍连德,他在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文学大师沈从文也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曾透露,如果沈从文没去世,那么他会拿到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是他在1988年诺奖颁发之前去世了,而诺奖的一个规定就是不授予去世的人。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