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2在线直播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最新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揭示火星浅表结构(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 气候变迁提供重要依据)

发布时间:2022-09-27 12:31:13   作者:心在旅途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获得的科学数据,揭示了现今火星浅表精细结构和物性特征,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9月26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开启巡视探测工作。乌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击盆地,曾经可能是一个古海洋,预示着火星早期可能存在过宜居环境。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凌:

  看到了火星地下的这种分层结构,这种观测本身就是第一次,最新的数据,咱们可以看到(火星表面下)80米,通过雷达探测能看到地下这种结构。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对前113个火星日、探测长度达1171米的“祝融号”火星车低频雷达数据展开了深入分析,获得了浅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结构分层图像和地层物性信息,发现该区域数米厚的火壤层之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能反映了约35亿—32亿年以来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表改造过程。

  此外,“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测乌托邦平原南部现今是否存在地下水/冰。低频雷达成像结果显示,0米—80米深度范围内反射信号强度稳定,介质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排除了巡视路径下方0米—80米深度范围含有富水层的可能性。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凌:

  火星其实比较复杂,是有横向变化的,我觉得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就是说,我们需要看时间空间的变化才能对火星的演化、结构有更好的认识。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