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影视频道 > 诸城影视在线直播

印度为什么叫阿三(印度为何称为阿三)

发布时间:2022-06-29 19:45:42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印度为什么叫阿三(印度为何称为阿三)

提起印度,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恒河水,真是“干净又卫生”。每每提及印度,我们都会连着称呼印度阿三。那么印度为什么叫阿三?印度为什么老是和中国过不去?印度为什么说英语?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快和我一起去探索真相吧。

印度为什么叫阿三?

1.租界中印度人被称为三鬼子,所以叫阿三,以前在上海租界的时候,租用的洋人被称为洋鬼子,租用的中国人叫二鬼子,雇佣的印度人叫三鬼子。上海人习惯称呼前加上阿,所以后来把三鬼子演变成了阿三,是有贬义的意思,和洋鬼子、日本鬼子是一个意思。

2.“印度阿三”来自“十里洋场”时期的吴语上海话,吴人极喜加“阿”字,而上海话中与“三”相关的词汇(阿三、八三、瘪三、十三点、猪头三)多为贬义词。上海当年的英租界中经常会有从印度调来的“公务员”,负责一些杂事,而这些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忠实“看门狗”,整天警棍乱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称其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词已经广泛流传开来,多含国人调侃印度之意。

印度为什么老是和中国过不去?

一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军事实的提升,印度感到潜在危胁,时刻提防中国;二是印度梦想成为地区大国,中国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是历史上中印之战使印度对中国耿耿于怀;四是藏南地区矛盾冲突成为中印的死结;五是巴基斯坦是中国的盟友,而巴基斯坦则是印度的宿敌;六是印度狭獈的民族意识,使印度对中国崛起心怀不满。

印度为什么说英语?

因为印度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百分之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少数民族的预定官方语言。

阿三


说起印度,那可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恒河水被污染成了臭水沟居然还敢喝,到今天还存在种姓制度,妇女权益遭到极端漠视,等等。而且最近这些年,中国和印度关系也不好,印度在咱们边境上屡次挑衅,所以我们谈到印度、看到印度人第一想法就是阿三真的是欠揍啊。那么为什么印度被称为阿三,其实这和我们称日本为鬼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印度亡国奴和中国租界

1600年第一批英国人登上印度土地,自此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至1858年英国出台了《改善印度管理法》,英国正式在印度设立了总督府,作为独立国家存在的印度就此灭亡,印度成了英帝国的领土。

英国虽然是日不落帝国,但人口太少,英国的殖民地面积是本土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是本土人口的8倍。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殖民地,英国人也采用扶植伪军的做法,招收大量听英国人话的民族败类充当“皇协军”。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就说英国在印度有30万兵力,但只有3万人是真正的英军,剩下的27万全是伪军。

在诸多殖民地中,英国最需要安稳的地方就是中国的租界。英国没能将中国变成完全的殖民地,所以只能采取租界的方式宰割中国。但中国人反帝心情强烈,为此英国人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弹压租界反帝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伪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印度兵


二、执法者还是犯法者

1843年上海开港,租界成立,工部局成了上海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下设巡捕房用以维持洋人统治。至1883年,洋人改组了巡捕房,正式引入印度巡捕充当交警。当时的上海工部局委员何利德说:“在管理马路交通方面,没有比印捕更为适合的人,他们的职责将限于这个方面。”可见在洋人眼中,印度人是卑贱的,他们只能负责交通疏导。但这个决议遭到工部局拒绝。直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洋人为了防止中国收回租界,加强了租界力量,终于这年8月,工部局决定将6名印度巡捕派到静安寺附近巡逻,并从香港调集12名印度巡捕来沪协助“治安”,这就是印度巡捕在中国耀武扬威的开始。

上海工部局旧址


1885年,鉴于第一批印度巡捕表象良好,洋人大爷开恩决定招收更多的印度人来沪充当巡捕。招收的印度巡捕大多是印度锡克族人,他们的标志就是大胡子、戴红头巾,自此带着红头巾、手拿交通指挥棒的印度巡捕成了上海租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疏导交通、巡逻、维持治安、站岗。至1905年,上海工部局董事会议决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印度巡捕扩编至1000人,可见此时印度巡捕已经成为上海基层执法者。

看似这些印度人有了体面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被英国人欺压太久,在印度他们是下等人,而到了中国他们转身成了欺压中国人的上等人。他们执法基本就和抗战时期的日本宪兵一样,粗暴野蛮,动辄打骂。比如1889年2月的《申报》就刊登了印度巡捕打杀华人之事;同年在沪德国记者高德满也记载了印度巡捕手持短棒野蛮暴打中国人的事。

正在站岗的阿三


三、阿三称号的出现

“阿三”一词的出现众说纷纭。

第一是说跟洋泾浜英语和上海方言有关。当时“阿SIR”用来指代洋巡捕,上海人见到印度巡捕的时候用上海话说“阿SIR”,慢慢地就成了阿三。还有一种说法是,英人头目每天早上给印度巡捕训话,开头话语就是“I SAY”,上海人听久了就以为这个词是指代印度巡捕的,所以就成了阿三。

第二是说和印度巡捕的行为做派有关。近代著名文人汪仲贤认为:阿三者,“猢狲之雅篆也”,这是说印度巡捕长得像猴。如前所述,来沪的印度巡捕多是锡克族,他们高鼻深目、皮肤黝黑、满脸胡子。在中国人看来,这无疑就是史书“西域传”中说的西域胡人。但这些低贱的胡人仗着洋大人的势耀武扬威、颐指气使,底层华人比如人力车夫、报童、擦皮鞋的、小商小贩都是他们欺辱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外表滑稽又不干人事的印度人无疑就是活“猢狲”啊,由此他们获得了阿三的称号。

阿三


第三是说印度巡捕的地位。在租界巡捕房,地位最高的是洋人巡捕,其次是华人巡捕,最下等的是印度巡捕。所以从实际地位排名看,印度巡捕排第三位,而上海方言又习惯在单字之前加上“阿”字组成词语,所以阿三之名由此获得。

四、阿三恶名的定型

关于谁第一个喊出“阿三”这个称呼已经不可考证,但上海方言中“三”的确带有贬义,什么瘪三、猪头三都跟三有关,所以上海人用“阿三”来蔑称印度巡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09年《申报》刊登的《夜花园》是目前所知最早明确记载“阿三”的材料。说有三个上海人老二、老三、老四,半夜要去名叫“野花园”的,老四警告老二、老三要小心“风头太健,要被红头阿三替你拉马”,这句话是说,半夜坐人力车太招摇的话会被印度巡捕拦截找麻烦。当年上海租界印度巡捕人数为468人,分散在租界各处,是最基层的执法者。所以这篇小说记载的阿三拦路抢劫的问题颇具真实性。

阿三


1925年5月发生了五卅运动,爱国学生和工人在租界巡行要求列强释放被逮捕的学生。在洋人头目指挥下,印度巡捕们竟然朝手无寸铁的学生、工人开枪,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轻伤者无数,此即为五卅惨案。五卅惨案的直接刽子手就是印度阿三,自此印度阿三的恶名经报纸新闻的宣传彻底传遍全中国。

1926年6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开始了,中国人反帝热情更加高涨,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印度巡捕自然成了民众敌对的对象,各种讽刺阿三的漫画不断被发表出来,代表就是丰子恺的《东洋与西洋》。在这幅漫画里,阿三带着头巾、拿着指挥棒,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为帝国主义侵华保驾护航。随着北伐的发展,阿三这种帝国主义走狗的形象终于定性,自此印度人就被统称为阿三。

丰子恺《东洋与西洋》


文史君说

说印度人为阿三并非是中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富强的背景下,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帮凶的蔑称,是近代屈辱中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戏谑,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痛恨。阿三这一群体的出现也是近代中国巨大的屈辱。

参考文献

王汝良:《阿三考》,《东方论坛》2017年04期。

李永东:《半殖民地中国“假洋鬼子”的文学类型》,《中国社会科学》2017 年第 3 期。

李倩倩:《上海公共租界印度巡捕研究初探(1883—193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