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眼前:
假用户的仿真度越来越高,识别它越来越难,而提取作假特征几近已不成能。
当然,没有苦鳖青年走欠亨的路,最终我们公司仍是完成了取证。
抽样提取了该渠道部分Android用户所安装的App列表,发现很多用户安装的App是一模一样的。再深挖这个猫腻,成果得知:
A渠道,一共制作了4组机械人,每组机械人数量若干,同组内机械人所安装的App一模一样,且不增不减。
总算是把A渠道的机械人揪出来了,可是因为法令律例的问题,我们其实不克不及把该渠道怎么样,只能是不给钱,然后将造假消息奉告认识的朋友。
并且,事件的成果并没有像童话故事一样美满,苦鳖的我们又遇上了更无敌的机械人刷量,并且上述的所有判断体例全部失效。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至今为止,与我所在公司合作的渠道,有近3成查出了刷假量作弊,从2010年最简单的弱智灌水;到2011年呈现智能机械人,起头会模拟真实用户进行注册,还能够回访;再到2012年,机械人已能做到个性化的高仿真。
而事后想想,这样的渠道能提供如此高仿的假用户,传统的所有数据指标都无效,让普通的开辟者完全没体例区分,最年夜的原因就是因为暴利的驱使,破费数万元取得的上万激活却只有7个真实用户,这黑心钱挣得太犀利了,这几近是零本钱的获利!
并且现在并没有多少家公司在查作弊,作弊的风险的低,且无相关律例约束,作假也变的天经地义了。
别的,就我所知,做假量的激活cpa,单价仅在1角到7角之间,远低于真量,中间巨年夜的差价带来了巨年夜的回扣空间。推广的负责人也许已经发现了作弊,可是受回扣驱使或是业绩压力,用心隐而不发也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