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吉林电视台 > 通化科教在线直播

王通故里在通化

发布时间:2015-03-04 13:09:43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去年,《山西日报》经典山西版刊登了王友明写的一篇文章 《王通故里在襄汾》(以下简称《在襄汾》)。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同时也反复研读了王友明先生所写文章《在襄汾》,发现该文的主要依据就是《太平县志》和襄汾县邱文选先生所写的《“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以下简称《家世辨》)。

请看王友明先生《在襄汾》摘抄邱文选老先生《家世辨》中的两段文字:

第一段这样写道:(王通)“其四代祖王虬在南齐代宋后投北魏孝文帝任并州(太原)刺史时,家于河汾,即今襄汾西贾乡万王庄……隋开皇四年 (584年),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

邱老先生在摘抄一段史料之后,就肯定地说,“家于河汾”,即今襄汾县西贾乡万王庄,并且又巧妙地加上了一句“文中子始生于故里,即王通。”给人造成一种似乎王通始生的故里就是襄汾县万王庄。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即史料所载的“家于河汾”,究竟是指何地?据我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先生主编的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黄河在南北朝宋、魏时期以前皆称为“河水”,而汾河在中华之前皆称为“汾水”。隋唐时期的河中府、河东郡,历代沿递的“河西走廊”等等,都说明我国历史记载中的“河”就是黄河的简称,而“汾”就是汾水的简称。因此,只有古绛州龙门县(今河津市)的地理位置,西濒黄河,且有汾水自东北向西南穿境而入黄河,才可称 “河汾”。否则,从汾水的发源地宁武县,由北而向西南流经20余县,包括襄汾县在内,哪个县有条件可称 “河汾”!所以,邱老先生所写“家于河汾”即今襄汾县西贾乡万王庄,是既无证据,又无道理,只是个人见解。

据王通门弟子杜淹所写 《文中子世家》载:“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遂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皇帝之道,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我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文帝方有萧墙之衅,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伤之。再征之,不至”。“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定居万春乡之甘泽里,乃续《诗》《书》,正 《礼》《乐》,修《元经》,赞《易》道,盖有事述者九年……”(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而文中子有疾,召薛收而谓之曰:“吾梦颜子称孔子之命而登吾阶,坐于牖下,北面援琴而歌曰:‘《礼》《乐》既正,《诗》《书》既成,赞明《易》道,聿修《元经》,归休乎,何必永厥龄!此殆夫子使回召我也,吾必不起矣。’盖寝疾七日而终。门人薛收、姚义等数百人共会议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从以上这些原始性文献记载中,哪里能找到邱老先生所写“遂逃归故里,隐居万王村……”“曾谕旨四次征召,王通皆假称‘龙门人’,避躲不应”“并系麻设位,以礼葬于故里太平万王庄郊。”敢问邱老先生,您写的这些出自何处典故?还是凭个人臆断?

其实,关于王通故里究竟在何地这个问题,在许多原始性文献中都已讲得再清楚不过了。《中说·事君篇》载:“杨素使谓子曰:‘盍仕乎?’子(文中子王通)曰:‘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弹琴着书,讲道劝义,自乐也。愿君侯正身以统天下,时和年丰,则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查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疏属山,在山西省河津县东四十里。”又854页载:“通化镇,在山西河津县南三十里,为隋王通故里。镇东有文中子祠及墓。”考察实际地形,疏属山东西走向,在河津汾南柴家乡往东直至稷山县境内,地理位置正好在弯弯曲曲的汾水之南渚,通化镇也正是在疏属山之南。对照王通“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庐……”之语,王通故里在何处,难道还有人比王通自己说得更清楚吗?

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记载:公元697年正月,有人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武则天命武懿宗去查办。武懿宗曾答应刘思礼,只要他广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时得罪过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让刘思礼检举揭发。结果,刘思礼检举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间事孙元亭及王勮兄洛州刺史王勔、弟监察御史王助等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都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壬戌皆族诛之。亲党连坐流窜者千余人。

王勔、王勮、王助皆王通之孙辈,且皆当时之显官,亲党、眷属自难幸免杀戮之祸。世居通化老家的亲族,闻风逃避者有之,乘机远遁者有之,外出未归者亦有之……当时的万王村位于太平(今襄汾)、正平(今新绛)、曲沃三县交界处,又处于山崖沟壑地带,封建鞭长莫及,不为人所注意,易于匿迹敛声,确实是一个避难逃灾的宜居之地。王通的子孙后代在武周神功元年(697年)被族诛惨案中,有的由通化逃到太平县万王村。因王通生前也曾到太平县境内设教讲学,德高望重,人心归附,时下王通后人有难,自然是暗中关照尽力帮助。悄然逃到万王村居住下来的王通后人,虽有“羁鸟恋旧巢,池鱼思故渊”之情感,终因年湮岁永,生齿日繁及种种原因,西归故里之计势不可能。但怀乡之念未泯,故土风光犹炽,为纪念先祖圣德,以图精神慰藉,经众人商议,遂将该村东一土沟名之为“龙门沟”,并将沟中一条蜿蜒流水名之为 “白牛溪”,再修文中子 “读书洞”、陪墓,继而建祠……所以,《太平县志》所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事出有因。

综上所述,可知王通故里在古绛州龙门万春乡甘泽里,即今万荣县通化镇。而古太平县万王村是王通隋末避乱时读书讲学地之一,也是王通后人在武周神功年间发生灭族惨案时的避难所居之地。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通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