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四川电视台 > 四川影视文艺在线直播

摄政王是几品(摄政王一般称皇上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04 11:32:45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摄政王是几品(摄政王一般称皇上什么)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悠久深远,许多的历史文化并不是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古代的王朝掌权一般是皇帝本人的事情,但如果皇帝不能够掌权国家大事,就有摄政王代替处理国家事务。今天给大家介绍摄政王是皇上的什么?摄政王是什么官职 。

摄政王是皇上的什么

给大家解释摄政王是皇帝的什么人的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摄政王。摄政王是指代替皇帝主持朝政的那个人。

 在历代王朝统治中,摄政王一般是皇帝的皇兄,来代替皇上执掌朝政。

 摄政王是什么官职  

摄政王在我国古代史上具体是一种代替皇上职权的官职。





顺治朝前期的多尔衮,纵使没有皇帝之名,却已然是超越皇帝的存在。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作出任何的交代,于是当时在朝堂之上掌握着一定权势,并且在八旗中有着各自支持势力的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为了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始终僵持不下,甚至眼看八旗内部就要发生火并,最终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建议下,改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这一提议得到了包括多尔衮、豪格在内的满洲宗室贵族的一致同意,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顺治皇帝。同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也成为了辅政王,辅佐年幼的福临。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多尔衮开始逐步的排除异己,走向权力的巅峰。

首先,他将矛头指向了与自己同为辅政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

实际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是非常有政治觉悟和先见之明的,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主动将第一辅政王的位置让给了多尔衮,并且是刻意将权力让渡给了多尔衮,然而,多尔衮对于济尔哈朗仍然采取了打压手段。

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等为由,将其踢出了辅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铎辅政顺治,并且安排济尔哈朗南下带兵平定南明,彻底将其排除在了中央核心。

其次,就是多尔衮用极为残忍的手段除掉了豪格。

作为多尔衮夺位时竞争对手,豪格自然无法避免的遭到多尔衮的打击。

顺治元年(1644年),豪格就曾被人告发恶语中伤多尔衮,议罪当死,只不过是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站了出来,连哭带闹的救下了豪格,最终豪格被议罪削爵,总算是保全了性命。

之后,豪格领兵南下,在四川平定了张献忠的大西,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等待豪格的确实极为悲惨的命运结局。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回京后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并于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

豪格死后,福晋们也被多尔衮兄弟霸占,同时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抢夺。

再次,就是重点打击两黄旗的势力,并且积极扩充两白旗。

当年两黄旗中,支持豪格的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等人,受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其他两黄旗的高级官员、将领也在此期间或被革职、或委身屈服于多尔衮,两黄旗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并且多尔衮将他们兄弟手中的两白旗加以重用,使得一时间朝堂之上的两白旗的官员遍布,多尔衮也就此控制了朝堂上的势力。

就这样,多尔衮从最开始的“叔辅政王”,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又强迫顺治皇帝册封其为“皇父摄政王”,不仅见了顺治皇帝不用行礼,就连皇帝的玉玺印信,也被他带回府中,名义上顺治是皇帝,但是此时的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却是多尔衮。

册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可以说是顺治皇帝所忍受的最后“屈辱”。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在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然而,此时朝堂之上,多尔衮的党羽旧部依旧势力强大,把持着朝政。于是这些之前依附于多尔衮的两白旗官员们,开始借着多尔衮的去世,大作文章。

他们先是要求顺治皇帝亲自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要知道明末清初是小冰河时期,冬天是异常的寒冷,顺治皇帝就在这些两白旗官员的胁迫下载寒风中苦等数个时辰,迎接多尔衮的灵柩。

此后,这些多尔衮的旧部们开始用尽各种方式让顺治皇帝为多尔衮累加封赏,最终有人提议加封多尔衮为皇帝。

此时的顺治皇帝尚未亲政,并且在朝堂上也处于被包围、控制的境地,也就只能同意了追封多尔衮的皇帝的请求。

于是就这样,多尔衮成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顺治皇帝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但是,仅仅两个月之后,“清成宗”的庙号就被彻底的废黜了。

就在多尔衮的旧部们以为可以依靠着这个“清成宗”,打着多尔衮的旗号把持朝政的时候,不曾想,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沉积了多年之后,终于彻底爆发了。

济尔哈朗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此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两白旗内部的以苏克萨哈为首众多官员看到风声不对,立马投靠了济尔哈朗,开始揭发检举多尔衮及其旧部的行为,这也使得多尔衮的旧部势力被迅速的瓦解。

最终,顺治皇帝亲自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并将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其党羽也尽数被清除。

就这样,仅仅做了两个月“成宗义皇帝”的多尔衮,不仅被废黜的庙号,自己都被剥夺了宗室资格。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期宗室身份,以及他的和硕睿亲王的家族世系爵位,而他那个曾经的“成宗义皇帝”的庙号与谥号,也彻底尘封于历史了。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作为清太祖嫡子之一的睿忠亲王多尔衮与清太宗的嫡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争位,经过一系列权力斗争,最终双方妥协,由清太宗庶出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即后来的清世祖。而多尔衮以虚位换实权,成为了摄政王。之后,多尔衮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却俨然是清王朝的“太上皇”,几乎完全架空了清世祖。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狩猎时不慎坠马身亡。这让清世祖有些措手不及、既喜且忧。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掌握实权了,忧的是多尔衮经过多年经营,在朝堂之上的关系网盘根错节,自己如何收回皇权是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还没有摸清虚实的情况下,清世祖选择了“稳”,先稳住局面再作打算。于是,多尔衮被清世祖追尊为了皇帝,上庙号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就在这个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多尔衮一母同胞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首先跳了出来,企图接替已故的多尔衮出任摄政王,继续架空清世祖。只可惜,阿济格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本来可以通过利益拉拢将两白旗为己所用的阿济格,居然耍起了横,用大刀片子逼两白旗将领听命于己。结果直接把这些人逼向了对立面,两白旗将领向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谋逆之事。之后,清世祖命济尔哈朗以逸待劳,在阿济格回京途中一举将其拿下。

直到这个时候,清世宗依然没有完全摸清多尔衮的底,并没有轻举妄动,仅仅是将阿济格幽禁而已。但是,阿济格在狱中又是私藏大刀片子,又是挖地道,甚至扬言要一把火烧了监舍。这个时候,宗室王公们已经嗅出了些味道,开始纷纷要求清世祖处决阿济格。同时,清世祖也意识到,多尔衮主政期间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不少宗室王公实际上只是迫于压力选择了暂时隐忍,而这些人恰恰是自己需要的。而自己由于多尔衮的长期压制,毫无权威可言,这也正是阿济格敢于伸手索要摄政王之位,企图继续架空自己的原因所在,清除朝中多尔衮的势力和立威势在必行。

于是,一番新的试探开始了,清世祖放出了准备处置多尔衮的风向标。一时间,各种弹劾多尔衮专权、僭越的上书如同雪片一般飞来。而这,最终让清世祖摸清了多尔衮的虚实,下定了处置多尔衮立威的决心!顺治八年阴历二月,清世祖以僭越、擅权、企图谋逆等多罪名废黜了多尔衮的皇帝之位,还一并废黜了由多尔衮过继嗣子多尔博承袭的睿亲王爵位,强令多尔博归宗。同时,又下令毁掉了多尔衮的“帝陵”!自此,多尔衮由皇父摄政王、成宗义皇帝变成了“乱臣贼子”!而清世祖利用处置多尔衮达到了收回权力和立威的目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

由于清世祖与多尔衮本身并没有太多私人恩怨,清世祖本人对当初多尔衮主动退出使得自己得以上位多少还是心存感激的,而且对多尔衮的历史功绩也是认可的,清世祖处置多尔衮完全是政治需要。因此,在达到夺权和立威的目的之后,清世祖并没有对多尔衮赶尽杀绝。除了企图谋逆的阿济格之外,多铎一脉并没有受到太多牵连,已故的多铎仅仅被由亲王降为了郡王,而多铎的儿子兼继承人多尼,也仅仅是降为了信郡王,并且仍然保留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待遇。多尔衮的过继嗣子多尔博在归宗之后,又于顺治十四年被封为了贝勒。但是,多尔衮本人却一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直到一百多年之后,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才正式为多尔衮平反,重修园寝、配享太庙,并且恢复了多尔衮世袭罔替的睿亲王爵位,仍然由多尔博的后代承袭。由于时过境迁,恢复多尔衮皇帝的身份已经没有实际政治意义,清高宗点到为止,并没有恢复多尔衮成宗义皇帝的身份。换言之,终清王朝二百余年,多尔衮只当了两个多月的挂名皇帝!而且,这个“皇帝”的谥号字数还是缩水了的,没有某天某运的开头……

古往今来,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未曾为任何一位帝王停留。政局更替,改朝换代几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皇帝制度自此诞生,始皇帝独揽大权后,更是将皇权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万人敬仰的位置也让他的子嗣后代们和朝野之上的乱臣贼子为之红眼,从此无休无止的皇权争夺战越演越烈……

无情最是帝王家,生在皇家的院落里,亲情就注定会被熏陶的功利心无情地摧残。大清太祖努尔哈赤毕生骁勇善战,开创大清帝国的同时,也为保全皇位而留下了十六位皇子。但可想而知,在诱惑力如此之大的皇位面前,没有哪位天生自带光环的皇子甘愿放弃。在他们十六人之间,必然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或将再次上演。

乱世出枭雄,明末硝烟四起的战场造就了这位不可多得的少年英雄。

多尔衮自小骁勇善战,17岁时便追随八阿哥皇太极出征,并屡次取得卓越的战功。可以说清军能够顺利入关推翻明朝,最大的贡献者就是他;不仅如此,除了武力之外,超越常人的政治卓见也让他在三军中闻名,年纪轻轻的就在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被赐号"墨尔根戴青",一统正白旗,稳坐旗主之位。

"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这是大清盛世的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的评价,而就是因为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之大,在八哥皇太极去世后,他才能轻而易举的凭借个人手段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帝位,为大清坐守江山而出谋划策。

顺治元年,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并先后加封叔父、皇叔父、皇父三人为摄政王。或许是厌倦了争权夺利,此时的多尔衮虽集权力于一身,却始终没有逼宫。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多尔衮或许是真的已经懂得了明辨事理,所以也没在多过问朝政之事,反而心向自然。

多尔衮的一生可以说是极富传奇色彩,明明多次机会握在手中却始终没有迈开那一步。

在皇太极去世后,由于并没有明确表示下一任继承者是谁,造成长子豪格与多尔衮抢皇位争的不可开交。这位豪格也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朝中一时分成两派势力,一派支持嫡长子豪格;但由于十四皇子多尔衮才华出众,早早获得上正白旗,朝中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真的拼起来他也不会吃亏,反而可能更胜一筹。

在争执不休中,多尔衮果断隐忍,选择拥立了还是娃娃的福临当皇帝。而后在执政过程中扳倒了和他共同执政的济尔哈朗。

回到重点,难道多尔衮真的不渴望当皇帝吗?

再者,虽然论武力,豪格与多尔衮几乎不相上下,但论长远政见,多尔衮确实甩豪格几条街。

多尔衮在摄政期间不断南扩疆土,离皇权中心越来越近,这也正是他有勇有谋的体现,得了便宜顺便卖点乖,仗着位高权重的身份,慢慢架空顺治帝,体验一把皇帝的待遇。据史书记载,多尔衮的一个月的俸禄就高达三万两,比其他辅助大臣或亲王多一倍还有余,日常穿着也是足以和顺治龙袍媲美的冠服,相比之下只不过是头冠比少了一颗龙珠,朝服上少了一条龙而已;就连他的府邸也是极尽奢华,堪比当时的皇宫。

那么当时天时地利兼备,就连人和也占据优势的多尔衮为何不选择逼宫称帝呢?

据野史记载(正史中无法查证,史学界褒贬不一,关于皇后是否下嫁也是众说纷纭),"母仪天下"的孝庄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从后宫重重竞选中"杀"出来的她极其善于玩弄政治。她与多尔衮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多尔衮对其也是爱的无法自拔。

无奈当年皇太极强行把她纳入后宫,并生下顺治帝福临,在重重复杂的关系和狗血的爱情下,多尔衮不仅再次选择隐忍,还顺势将侄子顺治推上皇位。当年的一切就好比是机关算尽的孝庄皇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与多尔衮达成的一笔惊天交易。

所以多尔衮长年摄政确又不想拿下这个随手可得的皇位,他在为这位皇后着想。他不想这一场权色交易毁于一旦,再怎么讲这也是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和她的后代……

纵观多尔衮一生,战场上他是将才;朝局上他是政才,三十几岁完成一个王朝的定鼎之基。被评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也确实当之无愧!

因为多尔衮曾经被追尊为皇帝,所以,他做过五十天的成宗义皇帝。

多尔衮的功绩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啰嗦。他在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突然猝死,终年三十九岁。

当时朝政还在多尔衮的党羽手中,顺治帝也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下诏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他的妻子为皇后,并把他们升祔太庙。

随着顺治帝掌握大权,在顺治八年(1651)正月开始亲政,二月十五就开始清算多尔衮,把追尊他的头衔给撸了,并在二月二十一,向天下颁布多尔衮的罪状,把他夫妻以及他生母阿巴亥的神牌从太庙里丢出去。

这里需要辟个谣,很多网文写到多尔衮被顺治帝鞭尸,其实是胡扯。清朝到康熙时代才开始实行土葬,之前都是火化,从太祖太宗到顺治帝,都是火化,多尔衮也不例外,也是火葬,他们的梓宫叫宝宫。

多尔衮都成灰了,还怎么鞭尸?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虽说多尔衮并非皇帝,到死都没有登上帝位,但多尔衮的成就却是不可计量的,皇太极去世的第二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如果没有皇太极,仅凭一个七岁的小娃娃,如何指导满清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入关?

多尔衮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小皇帝顺治帝这时候只能匍匐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多尔衮对小皇帝不必行礼,朝中大臣对小皇帝也只当吉祥物,清军真正的主心骨正是多尔衮。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年仅十四岁,若不是年纪尚小,心智未成,在军中毫无威信地位可言,多尔衮如何不能成为皇位的有力争夺者?

顺治帝在位期间,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为其征战四方,讨伐南明,大顺,张献忠等势力,大清的未必能够那般稳固。

当然了,多尔衮亦为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攻陷扬州城后,展开了一场大,满地白骨,满目血腥。

多尔衮在顺治五年,同样成为了皇父摄政王,权力进一步扩大,只可惜,两年以后,多尔衮的光辉岁月也便到了头。

多尔衮戎马半生,为大清打下了整个关内江山,受此殊荣实在不算过分,但多尔衮功高盖主,死后没多久就被顺治帝废除了清成宗封号,甚至将多尔衮鞭尸,可以说年纪不大的顺治帝,似乎已经对多尔衮忍无可忍了。

并非是多尔衮的能力不足,若是论能力,满朝文武,皇亲国戚,能否有一人可以与其并肩而立?换个人,或许山海关都拿不下来,更别提建立满清王朝了,但多尔衮却是不知心软了,还是错过了最佳时机,明明只要自己一声令下,就可夺得皇位,最终却是没有真正坐上皇帝的宝座。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么多个儿子中,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皇八子皇太极和皇十四子多尔衮了吧。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大权在握,却排斥太宗长子豪格,拥立太宗第九子福临为皇帝(顺治帝)。因此,多尔衮于福临有拥立之功,而且多尔衮还力排众议与明平西伯吴三桂合作,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使得清军顺利入关统一天下。顺治帝在位前期,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总揽朝政,对清朝稳定天下大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英年早逝,但死后得到了追尊,谥号“清成宗”。

少从皇兄,颇受重用

(多尔衮与皇兄皇太极)

作为后金、清朝的奠基人、开基祖,清太祖努尔哈赤(追尊)共有16个儿子,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自有皇八子皇太极和皇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大福晋、孝烈武皇后阿巴亥之子,阿巴亥一共为多努尔哈赤生下了皇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皇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即位的皇太极强迫嫡母阿巴亥为太祖殉葬。

在努尔哈赤诸子中,多尔衮虽然年纪偏小,但能力非常出众,丝毫不亚于后来当上清朝开国皇帝的八哥皇太极。天命五年(1620年)在大贝勒代善失去储君之位后,努尔哈赤命九贝勒共议国政,其中就包括年仅八岁的多尔衮。多尔衮因其目前阿巴亥长期受宠于努尔哈赤而得到重视,但最后被立为皇帝的却并不是他们三兄弟中的其中一人,这也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对皇位有想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更何况,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最后被迫为太祖殉葬一直盛传是皇太极逼迫的。

(多尔衮、皇太极剧照)

太祖与大福晋阿巴亥死时多尔衮已经十五岁,由于从小便表现出了他超出其他贝勒的冷静果决,加上早在太祖时期便积累下来的一定实力,使得皇太极对他也是刮目相看。因此,多尔衮多次随皇太极出征,在对明朝和蒙古的战争屡立战功,在征服蒙古林丹汗战争中,多尔衮更是幸运的获得元朝传国玉玺,多尔衮将其献给皇太极,表示这是天命所归,多尔衮因此联合群臣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太宗时期,多尔衮多次随同皇太极出征,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多尔衮几次出兵伐明都不辱皇命,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亦随军在列,更是亲自押送朝鲜仁祖嫡子昭显世子夫妇和凤林大君前往北京。出于对多尔衮的宠信,皇太极更是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掌管,多年的从政经历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拥立幼主,大权独揽

(多尔衮拥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

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皇太极突然驾崩于盛京清宁宫,由于去世的突然,而生前又未立嗣子,这使得皇位悬空,多尔衮及皇太极诸子都对皇位有了想法。当时在朝中形成了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皇子派和以多尔衮为首的睿亲王派,两派势力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虽然多尔衮在太宗时期就已经累积下来了雄厚的政治资本,但是在八旗议政制度的清王朝,仅凭多尔衮和他兄弟掌握的两白旗还不足以达到自立的目的,特别是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显然是不成熟的。特别是来自拥护豪格的两黄旗大臣都是太宗生前信任的人,拥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冒然与豪格争夺皇位是极其危险的。

既然争皇位无望,多尔衮也必然不会让豪格顺利继位,因此他及时的推出了太宗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由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顺利的解决了十分棘手的皇位继承问题。多尔衮因为拥立之功,其权利也达到了顶峰。

(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挥师入关到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败亡及南明弘光覆灭,清王朝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便实现了对全国的大部统一。这一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其地位仅次于顺治帝,成为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朝头号权臣。

由于彼时的顺治帝还比较年幼,大权掌握于多尔衮之手,大事决于多尔衮一人。一时之间多尔衮可谓是权势熏天,仪同皇帝。从顺治三年(1646年)起,多尔衮便做出明显有违祖制的事情,比如为了自己理政方便,擅自将皇帝玺印搬到自己的府中备用。多尔衮所用的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已经可以不用再向顺治帝行礼了。这一年年底,多尔衮再一次晋位为皇父摄政王,不仅大权大握,连礼仪排场上也和皇帝看齐。多尔衮不仅总揽政务,而且在执政上多有偏颇,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追尊皇帝,身后清算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尔衮于古北口外狩猎时跌马受伤,当年即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得知皇父摄政王去世消息的顺治帝非常震惊,亲率大臣着缟服出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遗体,同时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

顺治帝之所以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除了感谢他当年力排众议拥立自己为帝外,我想多尔衮的确是为大清王朝完成统一立下了累世不及之功,所以于功多尔衮身后都配的上这个殊荣。更何况当时的顺治帝还未亲政,但他在多尔衮的影响下,显然对这位叔父是既敬畏又崇拜的。与豪格、济尔哈朗等人对多尔衮的评价极低不同,太宗皇太极与顺治帝对多尔衮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如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评价他是“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将多尔衮比过周公召,可见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最初的确是震悼不已,以如此高规格来追尊皇叔父,于情于理都是为人所容易接受的。

只不过这一份无上荣耀来的快去的也快,多尔衮死后不久,他的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举。再加上多尔衮生前确实过去嚣张跋扈,在揽权的同时得罪了不少人,此时这些人群起而对他进行清算,抖出的消息让顺治帝大为震惊,多尔衮在顺治帝心中的完美形象瞬间崩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多尔衮便从云端跌到了谷底,朝廷宣布多尔衮十四条罪状,追夺他一切封典,毁其墓掘其尸,将他的党羽全部处罚。

尽管多尔衮生前确实是因为权力欲望太强,行事多有不法越制,但瑕不掩瑜,他一生的功绩也非这些政敌几句话就能盖棺论定,他对清王朝入主中原完成统一的累世不及之功业不可能就此被磨灭。在多尔衮死后一百多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下旨为他翻案,恢复了他的封号,算是对于多尔衮的是非功过有了定论。

多尔衮摄政期间,虽然实际上担任着皇帝的角色,但也一直担任着臣子的角色,他虽然有皇帝之实,但是却没有皇帝之名,可为什么在他死后,却能够称为“清成宗”呢?

顺治七年十二月九日,摄政王多尔衮在塞外的喀喇城猝死。其实多尔衮的死挺有趣的,有很大的可能是他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一般人病了,肯定是在家里安心养病,而他多尔衮呢?不好好的在家里安心养病,而是骑着马到喀喇城狂奔打猎。

人生了病身体本就虚弱,哪里撑得住马的颠簸,这一颠簸,就直接把多尔衮给颠没了。

随着多尔衮的死,有一个人十分高兴,这个人就是顺治皇帝。

有的人或许好奇,多尔衮是顺治的叔父,而且如果没有多尔衮的话,就没有他顺治,也没有大清的天下,他顺治为什么要高兴呢?

当年顺治的大哥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势均力敌,谁都不肯让谁,最后是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避免大清,推荐年仅六岁的顺治继承皇位,不然顺治一辈子也别想坐上皇位。

要知道,顺治是九阿哥,他的前面还有八个阿哥,要是轮的话,哪里会轮到他。

大清与吴三桂联合,共同击溃李自成大军,夺得北京城时,有一大部分的王公贵族认为大清完全没有必要将都城定在北京,如果要控制住北京,只需要在北京安插王公贵族就可以。

倘若当时没有多尔衮,说不定这个建议就会被实施,是多尔衮坚决否定,这个建议才没有实施下去。

如果这个建议实施下去,那将是“一朝失足,千古恨”,估计历史上就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清王朝了,而所谓的清王朝,只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小国罢了。

多尔衮无论是对于顺治本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是有着母庸质疑的功绩,之所以对于他的死,顺治高兴,主要是取决于他的权力欲望。

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不肯退步就可以看出多尔衮绝对不是一个甘愿居人篱下的人,他拥立顺治继承皇位,主要有着两点的打算:

第一点、不想看到竞争对手豪格坐上皇位;

第二点、顺治年纪幼小,方便控制。

顺治六岁继承皇位,肯定没有能力独自处理朝政,而负责处理朝政的大权则交到了辅政大臣的手中。

当时的辅政大臣总共有两位,一位就是多尔衮,另一位不是豪格,而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原本想着当皇帝的多尔衮肯定看不起济尔哈朗,所以在两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时期,多尔衮经常在暗地里排挤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仅仅只是镶蓝旗的统领,而多尔衮除了有正白旗、镶白旗的坚决支持之外,在正黄旗、镶黄旗之中,也有一部分的人支持。

如果真的斗起来,济尔哈朗绝对不是多尔衮的对手,为了自保,只能够自愿退出辅政大臣之列,将辅政大臣的这个位置送到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手中。

到了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但是多尔衮依旧不满足,到处排除异己,只要是不服从他的,一律铲除,以至于朝廷基本上都是正白旗、镶白旗的官员。

多尔衮身为权臣,欺负欺负官员并没有什么,但是有的时候他竟然还敢欺负到顺治的头上。

多尔衮曾经威胁顺治说:“顺治父亲皇太极的皇位原本应该是他多尔衮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他多尔衮要把皇位抢回去。

多尔衮专权,欺负顺治,性质已经十分恶劣,但这还不是最恶劣的,最恶劣的是多尔衮还和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传绯闻。

由于身份的原因,多尔衮能够自由出入孝庄的住所,这一来二去,旁人不说三道四都不可能。再加上多尔衮自称“皇父”,从侧面证实了绯闻有很大的可能是存在的。

顺治身为堂堂一国之尊,眼看着多尔衮的种种不法行为却奈何不了多尔衮,想必心中是无比的憋屈。但是出于长期的打算,又不能表露出来,只能够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直到多尔衮去世,这才彻底爆发。

在多尔衮去世的当年,顺治年仅十四岁,但就是这个十四岁的男孩,却做出了有的男孩十八岁也做不出的事情,那就是为了顾全大局,选择忍气吞声。

顺治虽然想直接清算多尔衮,但是被迫于多尔衮在朝中的庞大势力,只能够做伪心事。

当时正值十二月,北京城大雪纷飞,而作为皇帝的顺治则亲自冒着茫茫大雪到东直门外迎接多尔衮的尸体。

一不做二不休,对于多尔衮的葬礼,顺治咬咬牙,干脆采用帝王的规格进行办理。既然他多尔衮生前那么喜欢当皇帝,就让他死后当皇帝。顺治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顺治对于多尔衮的尊敬,仅仅只是稳定局势,做做样子,不到一个月就原形毕露。

多尔衮是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去世的,顺治在顺治八年正月就已经对多尔衮下手。

先是将多尔衮的同母弟弟阿济格囚禁起来(当时多铎已死),致使多尔衮的党羽失去领头人,后又将多尔衮统治时期,忠于多尔衮的何洛会、刚林、祁允格等人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清算多尔衮的信号如此明显,满朝文武百官都害怕与多尔衮沾上关系,于是就开始了集体弹劾多尔衮。

你上书,我也上书,总而言之,骂多尔衮就对了。

多尔衮去世仅三个月,顺治就列举了他的十四条大罪,这十四条大罪基本上都是私事,就比如通过莫须有的罪名,逼死当年与他争夺皇位的豪格、使用皇帝的规格出门。

按道理来说,忠于多尔衮的大臣处死了,多尔衮的同母弟弟阿济格也囚禁了,多尔衮也被否定了,顺治也应该停手了。

但是顺治并不打算停手。

不但去除掉多尔衮的爵位,还抄了多尔衮的家,去除掉多尔衮享有太庙的资格,庙号自然也撤除掉,连多尔衮从他弟弟那领养过来的儿子都归了宗(多尔衮的一生并没有儿子)。

以上虽然已经够严重,但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顺治把多尔衮从坟墓里挖出来,先是鞭尸,后是去其首级,再是暴尸示众。

多尔衮怎么想都没有想到,自己堂堂一代权臣,到头来竟然落得个死无全尸、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从顺治对多尔衮的手段来看,肯定是恨多尔衮恨到了骨子里,要知道当时的顺治年仅十五岁。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对一个陪伴自己长大的中年人做出如此过分的举动,要是说没有恨到骨子里,谁都不信。

如果要怪的话只能怪多尔衮太作死,好好的辅政大臣不当,偏偏要当权臣。当权臣也就算了,平日里还要欺负顺治,与顺治的母亲传绯闻,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路走窄。

结语

顺治对于多尔衮的痛恨可以说是长达一辈子,顺治十二年,距离多尔衮的死已经过去五年,一位叫做彭长庚,一位叫做徐尔安的大臣上书,为多尔衮正名,结果落得个流放宁古塔的下场。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才得到正名。

毕竟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一步步升级成为顺治帝的父亲,跟太上皇一般,而且还是独揽大权的太上皇,所以光凭这点,多尔衮被追封为皇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且说完这个法统上的合理之处,再说说多尔衮的功劳,更是有资格成为皇帝的。

首先1643年皇太极猝死,到了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以后,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清军入关的,可以说做出了一个影响清朝二百多年的决定,使清朝从割据过渡成为大一统。

入关以后,清朝又在多尔衮的实际统治下,先后亡大顺之李自成、大西之张献忠、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等到顺治帝在顺治八年亲政以后,清朝在全国范围之内,也就剩下南明永历这个对手,而永历当时连长江之险都已丢失,都不存在划江而治的基础,可以说多尔衮的一系列作为,已经彻底奠定清朝的大一统格局,以这个来看,多尔衮是当之无愧可以被追封为皇帝。

当然多尔衮猝死以后,顺治帝亲政以后,追封他为皇帝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稳住多尔衮的党羽罢了,毕竟多尔衮架空顺治帝多年,不是人家爸爸非要当人家爸爸,顺治帝是恨死了多尔衮,等到顺治帝亲政成功以后,自然就开始了对多尔衮的疯狂清算,包括剥夺了之前追封的皇帝称号。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摄政王多尔衮,是偏居关外的女真人能够顺利问鼎中原、一统全国的关键人物。他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自幼聪明果敢的多尔衮,一直深受清太祖努尔哈赤重用。1643年8月,皇太极大败明军,消灭了明朝最后一支战略机动力量,就在进军中原之际却突发疾病身亡。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因为显赫的出身和立下的赫赫战功,已经是手握两白旗的睿亲王。多尔衮手握重权,又是努尔哈赤的嫡子,他自然就成为了竞争皇位的有力人选,当时唯一有资格与他相抗衡的阵营,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虽然清军入关迫在眉睫,双方阵营依然在立嗣一事上剑拔弩张。

多尔衮剧照

最后多尔衮先退让一步,在立嗣会议上,他推选皇太极的第九子,仅有6岁的福临称帝,因为福临尚且年幼,所以由他与济尔哈郎等大臣共同辅佐皇帝。这个折中方案,既避免了因争夺权力而导致的骨肉相残,同时又让多尔衮成为了清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只是,这位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摄政的亲王,后人对他争议颇多。多尔衮虽然没有真正做上皇帝,可是在他死后,顺治皇帝却追封多尔衮“清成宗”。有人说多尔衮想要篡位的狼子野心天下尽知,那为何他又能称“清成宗”呢?

福临称帝

其实多尔衮此人,对于整个清朝历史而言,绝对是居功至伟的大功臣。在他摄政之初,清军虽然大败明军,但是整个战场局势不容乐观。首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北京,在整个中原大地掀起了农民起义的热潮;

其次,明朝虽亡,可是他们在仍然保有一部分南京,这股势力不容小觑;最后,南明的建立,关外诸多战将比如吴三桂等人所领导的军队,让整个战局更加混乱。面对这种混乱的局势,他力排众议,推举福临上位,率先在北京建立起了清王朝。

多尔衮剧照

随后,他又一鼓作气,带领诸王彻底平定农民起义军;紧接着又消灭了南明在南京所建立的。清军入关之后,作为清朝廷真正决策人的多尔衮,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固清朝地位的措施。

他重用汉人、承明旧制、整饬吏治,革除旧朝廷弊端,这些举措,进一步为清朝一统全国建立了坚实基础。虽说他并没有真正坐上皇帝之位,可是他的这些决策,对于清朝定鼎中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这些功劳,也赋予了多尔衮愈发显赫的权势和地位。

因此,当多尔衮在顺治7年在外狩猎坠马而死之时,顺治皇帝念其生前功绩,也为了安抚多尔衮留下的庞大势力,将其追尊为“清成宗”。只可惜他这个皇帝名号,只存在了一个多月。

多尔衮剧照

追封多尔衮的诏书下发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身边的一位贴身侍卫,竟然向皇帝告发多尔衮有着“谋篡大位”之举;此言论一出,曾经与多尔衮一起辅佐福临的济尔哈郎等人,更是接二连三的揭发多尔衮“生前大逆不道”的罪行。

就这样,仅在死后享受了一个多月皇帝待遇和尊号的多尔衮,转眼间被夺其封爵,就连尸体都被拉出来鞭尸。过了100多年,乾隆才得以为多尔衮平反,他认为多尔衮当时真有谋反之心,早在顺治帝年幼之时下手了,又何苦等到顺治亲政。念其多尔衮的功绩,追封他以臣子之配享太庙,其实比起皇帝身份而言,这样的追封才更加合理。

清朝时期最高的爵位是亲王(全称“和硕亲王”),其次为郡王(全称“多罗郡王”)。不过我们在一些书籍或者电视剧中,有时候还会看到铁帽子王、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这些称呼,那么这些都是什么王?哪个王最大呢?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铁帽子王、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这些都不是爵位。很多人把这个概念搞混淆了,认为后面加了个王字,就是王爵了,实际上清朝的王爵只有两种:亲王和郡王。

铁帽子王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职,而是代表了一种特权:世袭罔替。一般爵位都要遵行“降等承袭”的规则,即每代继承爵位时,都要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一般是嫡长子)继承爵位时就要降为郡王。但铁帽子王则不受此规则限制,亲王去世后,继承人还是亲王。

举个例子,雍正皇帝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是亲王的爵位,但他同时得到了铁帽子王的恩赏,所以允祥去世后,他的儿子就可以继承怡亲王的爵位。同样是雍正弟弟的恒亲王允祺,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就只能降等承袭爵位,成为恒郡王了。

另外,能获得铁帽子王殊荣的必定是王爵,但铁帽子王未必全部是亲王。清朝历史上一共只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有10位是亲王,2位是郡王。

议政王、辅政王、摄政王虽然也不属于爵位,但这几个王可以算特殊的官职。议政王顾名思义就是拥有参与讨论军国大事权力的王爷。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执政时期,后金(即清朝的前身)的军国大事并不是努尔哈赤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他和几位和硕贝勒共同商议决定,这些有资格参与讨论军国大事的和硕贝勒就是清朝最早的议政王。

清朝定鼎中原后,随着皇权的高度集中,议政王权力不断被削弱。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早已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销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恭亲王奕訢帮助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成功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奕訢因功被授予议政王之衔,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个获得议政王头衔的王爷。

说完了议政王,夜读史书再来和大家聊聊清朝的辅政王和摄政王。崇德八年(1643)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驾崩,满清朝廷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各个旗主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相持不下。关键时刻,正白旗旗主、睿亲王多尔衮放弃了皇位的争夺,改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即顺治皇帝。多尔衮因拥立之功被封为辅政王,顾名思义就是辅佐年幼的顺治帝共同处理朝政。

不过,没过多久,大权在握的多尔衮就被改封为摄政王。所谓摄政王就是代替或代表暂时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国家的大小事务全都由摄政王说了算,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所以,摄政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按权力从大到小来排名的话,依次是摄政王、辅政王、议政王。铁帽子王只代表了王爵可以世袭罔替的特权,而不是具体职务。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摄政王、辅政王,以及大部分议政王都是铁帽子王。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