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站长资源综合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引擎 >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12-11-06 20:25:43   作者:   来源:   点击:

长江商学院带来了什么?

该人士认为,自1999、2000年后,国内商学院教育进入一个转折点,来自民营企业的学员大幅增多。而长江,既借这股趋势而后来居上,也是这股趋势的推动力量。“总的看来,它对国内商学院教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

在上面提到的《数字商业时代》的报道里,一位一直关注长江中欧两所商学院的观察者说:

“长江商学院因为开始就完全市场化,他们需要借助营销传播并塑造品牌,但他们的营销意识非常好,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中欧商学院属于比较含蓄的类型,在营销意识和费用支出上,长江商学院肯定略胜一筹。”

长江在营销上的进取、与本土市场共融共生的气质,与其创始院长项兵有密切关系。项兵一度在商学院圈子里有“IBM”的绰号,即International Big Mouth,被部分人评价为“忽悠型”。他提出的“从月球看地球”、“以全球应对全球”、“大风流创新”等概念莫不张显其视野开阔、但稍显空洞的特点。他甚至将自己的高尔夫球挥杆法命名为“人杆合一的道教式打法”,颇让人有点无语。

“如果不是项兵开启或纵容长江的娱乐气质,如果长江不免费放入那么些市长官员、娱乐明星以吸引大款,长江本来可没有疑议地成为国内最厉害的商学院。”

就市场竞争力而言,北大、清华、复旦等商学院受高校本身的体制束缚较多,它们跟中欧、长江的市场竞争力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在中欧与长江之间,该人士评价,中欧由于官方合作办校,官僚与国企色彩较重,像“老人执政”,校长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在治理与执行力上是低效的;而长江,有钱,非常明确自己定位,也有自成一套的治理与文化体系,机制灵活(据说长江教授之所以能拿比中欧高的工资,一个因素是可以通过李嘉诚基金会在香港避税)、执行高效、生机勃勃,在文化、治理与执行力上都强于中欧,但偏偏在将学校“娱乐化”方面失了分,美誉度不高。

“今年是长江十年。我敢肯定,如果长江想收获下一个十年,这个校长是必须得换了。”

但或许比长江前景更令他担忧的是,整个EMBA市场繁荣还能持续多久。“如果经济一旦滑坡或停滞,哪里还会有那么多企业送高管来读书呢?”

分享到:

阅读此篇文章的网友还阅读了: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