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站长资源综合门户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引擎 >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商学院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时间:2012-11-06 20:25:43   作者:   来源:   点击:

他的公司三大业务的雏形已经清晰,客户都是成功人士,玄奘之路商学院挑战赛,是组织他们去沙漠徒步;“极地旅游”的目的地是南极北极;新项目“发现中国”走文化考古的方向。

“全是利益动机,惟一缺席的是学术标准。”这位商学院人士说,“与蓬勃的商业产出相比,几大商学院的师资学术基础是极为浮浅的。”清华商学院的教授,相当一部分即产自清华经管的博士,近亲繁殖,乃学术一忌;中欧长江,其专职教授、师资建设与一年多达500-700多的EMBA毕业生数量亦不成正比。长江虽以相对激进的手段去海外招揽教授(工资直接翻番,一个营销教授的年收入能到25万美元,该工资保证教授一年120堂课、即约30天的授课时间,如老师负担行政职务,还要减去相应课时),但驻校专职教授积累这几年并不见长。

据虎嗅查到的资料,项兵2010年即对媒体称要在三年间让长江30余人的教授队伍扩建到50人,但两年后,如今在长江网站上的专职教授,仍只有32人,而学费,却每年递增。相比来说,中欧情况稍好,有67名全职教授。该圈内人说,如果说中欧的专职师资水平尚可覆盖75%的学位班课程,那么长江可能只能覆盖一半。剩下的课程,就靠访问教授与圈内一拨周游全球的“Academic Tourist”(学界旅行者)来支撑。

“这个现象说明国内商学院的生产能力与资源占有能力不匹配,说明学校只顾赚钱——你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但支撑一个学校长期发展的,难道一定不是自己拥有的好老师吗?现在商学院市场是无根繁荣,树冠发展远远超出商学院树根所及深度,只能靠一些假树叶、假塑料花来堆砌,而大家乐此不疲。”

加剧师资不足的一个因素是,该人士说,中欧长江都是采取讲课教授与真正做研究、写论文教授分离使用的策略,讲课的人与真正支撑商学院学术水平的人不是一拨人。后者相对年轻、“养在深闺”,前者在台前,他们的特点一是比较资深,二是常以“大众经济学家”的面目姿态受到35-45岁左右这些EMBA学生的欢迎,但已无动机、无心思做研究。那些刚从国外修完博士回来不久的、更年轻的教授与老师之所以上不了讲堂,与国内商学院的学生结构密切相关。“你说,让刚30岁出头的博士毕业生,怎么去面对年纪比他大很多的企业家或官员出身的EMBA?场面Hold不住。”而这种无法上课堂的状况,自然不利于老师的成长。

由“大叔”定义的中国商学院

中国商学院EMBA抢了MBA风头的状况,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所在。一大原因是,这10多年来,中国商学院在为此前缺失的商科教育补课,短时间内要培训消化大批正从事商业、但缺乏商业训练的人才。

所以,他们的涌入、他们的需求定义了中国商学院的气质与走向。

而他们主要的需求,显然不是读书,而是社交。只要国内商业一直寄生于各种关系、资源网结而成的环境中,中国商学院就得满足这需求,否则没有生源。有企业家为了结交更多新同学主动持续留级,也有的上完长江上中欧,上完清华上长江,就是希望认识不同背景的商学院同学。社交,而且是中年式社交:打高球、交流人到中年碰到瓶颈的孤独与困惑、合作项目、甚至……(网上传的那些高级娱乐,就算捕风捉影夸大其辞也是有迹可循)

“按常理来说,MBA才是给一所商学院带来正能量的学生群体,因为他们是抱着读书、成长的目的来的,他们走出院校后的社交与资源,也才能真正回馈母校,他们是最重要的校友。EMBA只是锦上添花。EMBA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小有所成、家庭稳定,开始寻求刺激。”

这就是长江商学院较其他商学院更受中国民营企业家们欢迎的重要原因。在长江,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次于社交与娱乐。2009年《数字商业时代》的一篇报道就写道:

最早长江每年都会举行招生酒会,每位学员入学之际还会得到一台Thinkpad笔记本电脑;早期长江曾被人戏称为 “玩学院”,学校提倡寓教于乐,一般学校都有的4天移动课程,在长江这里变成了4+1,即增加一天学员们联谊交流的时间,当然其中也不会拒绝HAPPY。

喝大酒、不醉不归是长江文化中很重要的元素,一直保持,变化的是——现在,据说长江把Think换成iPad了。

自然,“长江商学院”成为虎嗅与该商学院人士交流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分享到:

阅读此篇文章的网友还阅读了: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