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甘肃电视台 > 兰州生活经济在线直播

兰州新区创生态建设奇迹

发布时间:2015-03-29 09:55:33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素来被贴上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干旱难耐标签的兰州新区,近年来迎来大转变:鸟语花香、水体繁多、候鸟集群……兰州新区是如何完成“逆袭”的?

“简直太疯狂了!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野鸭。”从小在秦王川盆地长大的村民曾阿姨指着离她家不远的2号生态湖向村民“爆料”:“昨天‘吓坏’我了,那个新造的湖飞来了很多野鸭,黑压压的一片,几乎把湖面都填满了……”正说着,另一个村民接过曾阿姨的话:“我也看见了,我在这呆了大半辈子,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

对于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村民来说,干燥的地面挖上一铁锹,都看不见一点湿黄土,突然间飞来了为数众多的野鸭,确实是一大新鲜事。

正热闹时,曾阿姨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对于2号生态湖来了很多野鸭的事情,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惊讶。他说去年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了,甚至还见过其它候鸟。

从村民拍摄的视频里,《小康》杂志记者看见了大群的野鸭从天空飞过,或展翅平滑,或扑扇高飞,姿态各异。最终,它们都落到湖面上,觅食、追逐、嬉戏……

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生态绿化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郭智强表示,近年来兰州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候鸟都愿意把兰州新区作为一个“中转站”。他清楚地记得,兰州新区成立之前,区内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小孩还困难,更不要说吸引候鸟来栖息了。

“十里长逢花与草”,对于现在的兰州新区来说,已算不上什么稀奇。当下,兰州新区的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鸟语花香、水体繁多、候鸟集群……素来被贴上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干旱难耐标签的兰州新区,是怎样转变成生机勃勃的生态新区的?

干旱区生态新城建设样本

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也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由于是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即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兰州新区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脆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河流较少,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更为严酷。有数据显示,兰州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00~35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880毫米。在严酷的生活环境面前,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搬迁到发展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的兰州市区。

2010年12月,甘肃省设立兰州新区。两年后,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这是西北地区第一个有此头衔的新区。

自成立之初,兰州新区把生态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从2011年开始,兰州新区陆续出台了《新区生态绿化建设优惠政策》《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广泛进行植树造林,从而逐步形成了合力共建生态绿城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我们不仅要打造产业强城,更要建设绿色美丽的生态新城,这是兰州新区的建设目标之一。”郭智强说,“从2012年到2014年底,兰州新区植树造林达到了14.5万亩,尤其是近两年来,生态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强。”

如今走进兰州新区,不仅能看到成排成行的桃树、梨树和杏树;道路中央的隔离带间,数不清的山杏花竞相怒放;在2号生态湖里,偶尔还能看到几条锦鲤在相互嬉戏……“能取得这样成绩一部分要归功于引大入秦工程,每年从这个工程引来4.4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加上西岔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和中川机场绿化上水工程的供水,兰州新区年调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表示,调水工程为兰州新区打造生态绿城和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另外,为抵御风沙,兰州新区在东一干渠以北搭建坚固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这一条宽400米,长达17.6公里的林带与渠道平行,总面积5万多亩,树木达到500多万株,是规划中距离兰州新区核心区最近的一条生态防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张守琪介绍,这些树木是2011年栽植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北方的风沙。

张守琪表示,兰州新区以北150公里是腾格里沙漠边缘,到2020年,东一干渠以北将建成5条这样的生态防线,成为兰州新区坚固的绿色挡风墙,改善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

除此以外,面对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生态局面,兰州新区还提出了“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生态建设中心思路:开展北部生态防线建设的同时,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与南部毗邻安宁、皋兰的区域,则大力开展荒山荒坡整理,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和循环农业。

目前,兰州新区已基本完成了所有通车道路的绿化工程;占地1150亩的2号生态湖已向公众开放;4号生态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它水系和景观正在加快建设,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问号被拉直的原因

“这个地方干旱少雨、风沙大,又无河流,搞大规模生态绿化能成功吗?”当时,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疑问。

“我万万没有想到兰州新区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见证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甘肃资深媒体人杨韶红最有话语权。在杨韶红看来,“科学合理”、“坚持不懈”、“大胆探索”也许就是疑问号被拉直为感叹号的原因所在。

自从兰州新区成立的那天起,杨韶红就和新区的接触的机会变得频繁起来。“我每年至少来一回兰州新区,我非常清楚这里的生态环境!”

在2014年9月份兰州新区组织的港澳媒体新区行活动中,杨韶红实在无法压制自己心中的感慨:“新区建设的头两年,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这里连一棵树都长不活,这么恶劣的生态环境怎么能建设一座新区?”

没想到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杨韶红始料未及的。“哎呀,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深深感慨兰州新区“难以完成”的生态使命之余,他实在弄不太明白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怎么“逆袭”的。

在《小康》杂志记者与郭智强交流的过程中,他把“逆袭”成功的原因归结成“三条路”——科学之路、市场之路和社会之路。

科学之路。兰州新区通过和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甘肃林勘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无偿给他们划出一块地,让他们做科学实验:一是通过试验改良土壤;二是改良树种、草种。”郭智强补充道,这些科研成果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正逐步推广中。

另外,兰州新区也积极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人才,比如引进以色列的节水技术以及聘请了瑞典隆德大学7位农业方面的专家当顾问。“产、学、研结合,使得这条‘路’走得很顺利。”

市场之路。一方面,兰州新区建立自己的融资平台(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借用企业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实力。郭智强举例说,1月10日,兰州新区生态绿化产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由兰州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兰州新区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金土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该公司将围绕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荒山荒地绿化、市政工程、园林绿化设计等项目经营运作,依靠集团公司雄厚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充分利用兰州新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信能为新区绿化、园林、景观等方面建设增光添彩。”郭智强很有信心。

社会之路。“所谓的社会之路,就是让老百姓加入到新区的生态建设上来。”郭智强表示,如果亲手种上一棵树,见证自己的成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据了解,兰州新区具体做法是成立了一家绿色银行,愿意种树的老百姓只要每年交一定数额的维护费,他们种上的树苗就会有专人打理。“我们还给种树人立一个碑,写上基本的信息,很有纪念意义。”

这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路,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一直以“难说好话”著称的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办事处某特派员在调研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后,用了这样一句话对兰州新区做出评价:“这些年来,我基本走遍了西北五省的每一个角落,对西北的生态环境了如指掌,兰州新区竟然能够把生态环境做到这一步,实在令我很佩服。”

展望:植被覆盖率达46%

如今,兰州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一座“聚宝盆”,不仅改变的当地的气候条件,还吸引了像正威国际集团、兰石集团等一大批投资者以及众多的年轻“回归者”,而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兰州新区工业、房地产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2014年11月底,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3.1亿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已是冬春季节,刚下完一场小雪,曾经碧波荡漾的2号生态湖已经结了冰,道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已经用塑料薄膜覆盖着。据司机马师傅介绍,兰州新区今年已经下了6 场雪,比兰州市区多了4场,这种现象在往常是不多见的,得归功于新区生态环境的改观。

虽然已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兰州新区并没有停住步伐。记者还从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获悉,依照《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区建设总体部署,2015年新区生态建设计划任务4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经济林1.99万亩及生态林3100亩。

到2020年,预计兰州新区将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其中生态经济林20万亩,封育林10万亩。到2030年新区正式建成时,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7万亩 ,植被覆盖率将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城市绿地率将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2平方米/人。

除此之外,兰州新区以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作为后盾,更好的促进环境改善。据悉,兰州分院将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省科学院等相关科研力量,共同组建兰州新区城市生态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集监测、研究和示范为一体,开展城市生态系统中水分、土壤、生物和大气等生态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及过程演变研究。

如今,拥有8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兰州新区正在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黄土地”上的发展新路。

当然,在生态环境打造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新区地处荒漠地带,环境条件严酷,再造新区生态的难度大、成本高,且每年安排新区生态建设任务在4万亩左右。截止目前,新区生态建设资金缺口已接近2亿元。从2015年开始,经估算,管护已造林地和完成新造林地(每年新造5万亩)年需资金至少2亿元,造林资金缺口较大。

新区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兰州新区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矛盾日趋突出。尽管如此,兰州新区对其生态建设的规划仍很有信心。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新区   生态   兰州   建设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