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影视频道 > 河北影视在线直播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名字)

发布时间:2022-05-19 16:29:06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用户分享   我要投稿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名字)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正月十五是由一些风俗习惯的,不过很多地方在饮食上面,大多会比较统一,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制作的,下面看看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1

1、宫灯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宫灯的造型十分的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宫灯的制作也是十分复杂的,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

2、走马灯

走马灯古称蟠螭灯(秦汉)、仙音烛和转鹭灯(唐)、马骑灯(宋),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它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其声誉传遍海内外,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

3、兔子灯

兔子灯为三头并列共一体,中间的头很大,俗称“兔婆”,两边的头较小,故称“细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红、白、绿纸糊成,中插灯芯,点燃后提着走。相传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会生子为象征,有多子多孙的意思,流传至今。

4、荷花灯

荷花灯古代是闽南地区男女青年在元宵节上互相赠送的礼物,有丰富寓意。后来通常在元宵期间被赠送给新婚夫妇,送上一对花灯,据说祈福可以生下健康的胖娃娃。

5、龙灯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灯,亦称“龙舞”,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许多地区。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的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烧着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龙身龙尾的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6、纱灯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等,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鱼虫、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鞥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为佳节喜庆增添光彩。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2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元宵节的节日美食

1、汤圆和元宵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2、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3、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正月十五有什么花灯3

正月十五有什么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在中国也有了非常久的历史,而元宵其实做法是比较多的,而且吃起来也有不同的味道,不过每个人吃元宵,其实基本上都是因为元宵能够代表着团团圆圆,也希望大家日子能够越过越红火,另外,在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元宵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的寓意都是希望来年能够有更好的运势,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

赏花灯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当时是明帝提倡佛教,所以说听别人说到佛教是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的,所以他在这一天希望点灯进否通过这样的做法,让将来的运势会变得更好,慢慢的这种佛教的礼节就逐渐成为了民间一个非常盛大的活动,所以在这一天里面都是会赏花灯的,尤其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所以会更加的盛行。

舞龙灯

大家都知道龙在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非常不同的寓意的,龙代表的是我们中华的一个吉祥象征,而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舞龙的话,就代表着将来能够有更好的运势,而且舞龙的时候会仔歌仔舞也非常有热闹的气氛,对于人们来说,在集市上最为热闹的不过就是这个了。在元宵节这一天,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正月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给同族长老拜年。初二祭拜亡者(新灵,死亡未过三周年者),初三走亲访友,岳丈、舅父、姨、姑优先,按辈份依次类推。直到初九日第一个集会一一叫“上九会\"。十五元宵,各村组织锣鼓队上镇上或县城,当然也有耍社火、柳木腿、扭秧歌,晚上灯展猜灯谜等活动,元宵以后才叫过完年。总而言之:童趣已随岁月淡。

正月除参加必须的社交活动外就是看书学习。正月十五看花灯。

刚才点了车先生的赞,算是附议吧!国家这么大,人口那么多。自古至今兴个春节,就是让大家放松休闲快乐的。大家都尽情的享受吧。赵本山说了:爱咋咋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猜灯谜,丢圈,拔河比赛,村民唱歌比赛。

社火表演,锣鼓表演等

对啊,我们老家《河北平山》十五比过年都热闹。

肖复兴

正月十五,是春节节目单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节目,也是最后的一个节目。老北京人,除了管它叫元宵节,也叫“逛灯市”“踏灯节”,或者叫做“闹花灯”。其中一个“闹”字,最能体现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我以为,只有立春被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比拟。那种带有强劲感彩的动词,才配得上如此火爆的场面和劲头,类似西方的狂欢节吧。清末曾经有一首竹枝词说是“二十四番芳信外,更添一番试灯风。”更是把上元时看灯升华为我国节气的第二十五番花信。那一节灯火璀璨,确实是别一样如花盛开。

我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京都风物志》中,曾经有过这样对上元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风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玫瑰、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纯真,品目殊多。”

在这里,人们已经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是人们缤纷心愿的如花盛开呢。

那时候,除了大栅栏里火宝塔那样巨型的彩灯,和廊房头条口谦祥益那样有钱的商铺外悬挂的富丽堂皇的宫灯之外,一般看见的,更多的是走马灯和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

竹枝词云:“剪纸为轮制造精,飞绕人间不夜城,儿童更爱团团转,车驰马骤却无声。”写的便是最常见的走马灯。《燕京岁时记》里说:“走马灯,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靠的主要是灯里面有一柄用铁丝绑着可以转动的纸伞,蜡烛点燃后造成的冷热空气的流动,让灯上的各种画面转动了起来。走马灯,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有的大灯,四周工笔细描画着西厢红楼,如旋转舞台,连贯成一整出戏,只可抬头观赏;小者则可以提着满街跑。

对于“气死风”,竹枝词也有记述:“一路两旁竟是灯,白蜡却居细纱中,任凭风吹偏不灭,原来它要气死风。” 其实,一般的“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当然,这是夸张,不过是纸做的灯笼而已,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的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春明岁时琐记》一书中记载,正月十五还有一种冰灯,说是:“最奇巧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鱼虫兽状,像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也说:“有冰灯,镂冰为之,飞走百态,穷极工巧。”难怪那时有竹枝词好奇地写道:“冰能做灯真奇怪,并且还能各形态。”不过,这种冰灯,打我小时候就已经见不到了。如今,想看冰灯,只能到郊区的冰灯节上看了。

很多上元节的花灯,如今都见不到了。当年米家灯很有名,曾经看到不止一首竹枝词里说到它:“堆山掏水米家灯,料丝图画更新兴。”“裁纨剪彩贴银纱,灯市争传出米家。”据载,这是一种用细绢为面、以铁丝线掐制而成为骨架的精致花灯。清人有词专门咏米家灯:“百尺冰荷可喜,况满壁,尽张罗绮。剪毂为栏,堆纱作树,不数米家山水。”并特意做注:“有灯为宛平米氏所制,堆纱叠毂,做山水花鸟人物。” 如此繁复,猜想价格不菲。

这种米家灯,我没有见过,何时失传,我不知道。只知道在廊房头条有制灯的老字号华美斋和文盛斋,当时非常有名。这是两家老店,开业于乾嘉年间,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旧时京城做灯笼的人,大多在这两家学过徒,可谓北京灯笼业的黄埔军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珠市口附近的水道子那儿有北京宫灯厂,制灯也是满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可以说是这一脉的延续。但是,没有见到一家厂家可以制作米家灯这样的花灯。

清末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四门斗簇九莲灯,故事纷从盒子生,五夜鳌山真照眼,却忘天上月长明。”这四句诗里,写了三种灯:四门斗灯、九莲灯和鳌山灯。诗后诗人的自注:“鳌山灯尤奇丽生动,然所费不赀,奢而无益,殊甚也。”九莲灯见过,但这种鳌山灯和四门斗灯,我没有见过。

在灯节里,除了观灯,看放花盒子,即上述这首竹枝词说的“故事纷从盒子生”的盒子,最让人们尤其是孩子雀跃不已。《春明岁时琐记》里有过详细的描述:“豪富家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芦棚于道侧,买各色花盒爆竹堆挂如山,形式各目,指不胜屈,其盒于晚间月下火燃机发,则盒中人物花鸟坠落如挂,历历分明,移时始设,谓之一层大盒有至数层者,其花则万朵零落,千灯四散,新奇妙制,殊难意会。”

《春明岁时琐记》里说的演放花盒子是豪富家的专利,还真的是那么回事,没钱的人,只能围观看个热闹。我小时候,看过这种花盒子,是在大栅栏,同仁堂和瑞蚨祥的店铺大门口。放这种花盒子的时候,早早就有密密麻麻的人围拢着,像看一场大戏一样,等待着看个热闹。这也是商家聚拢人气的一种办法。那是一种把烟花、鞭炮和灯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三者结合,彼此呼应,相互功能作用的整合和迸发。

时有写放花盒子的竹枝词:“九隆花盒早著名,美丽花样整四层,若问四层为何物,一字一楼二连灯。”这里的“一字一楼”,楼说的是花盒子的层,指的是每放一层的时候,会从盒子里飞迸出一幅大喜字,类如福禄寿喜之类的拜年话。这里所说的灯,就是最后出现的花灯照耀,应和着上元灯节的喜兴。这种花盒子,可谓花灯的升级版,将元宵节燃放至高潮。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