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上海电视台 > 奉视信息在线直播

和惠广融不辱使命

发布时间:2014-11-24 18:48:5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自小就深受贫穷战乱之苦的夏庆奉,其童年和伙伴们一样,没得吃、没有穿、没学上,但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是:一到晚上就有个教书先生——他的爷爷给他讲故事,出生在柳下惠故里的夏庆奉,虽经常饥肠辘辘,但“文化生活”却很丰富,“和圣”的传说、“和圣”的学说、“和圣”的圣迹……“和”的种子自小就深深地埋进了他幼小纯真的心灵。

1954年,年已13岁的夏庆奉才终于如愿走进自己日思夜盼的小学堂,此时的他虽识字不算多,但肚子里装的故事却不少,当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上树采摘树叶为妈妈做饭准备原料时,他忽然悟出了“贫穷是‘和’的大敌”的道理,当他吃着母亲做的树叶汤,在灶堂前取暖时,妈妈问他身上暖和不暖和,他“啊”了一声,一股灵感油然而生:暖和、暖和,暖才和。心暖人和,情暖心和。他迅速跑到爷爷的屋里,查阅那本老字典,果然让他悟中,字典上对暖字的注释是:暖之和也,和之谐也。

小学毕业时,夏庆奉已是一位18岁的大小伙子,就这样一个刚走出小学校门的“孩子”,却被乡里乡亲推选为夏家隅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在那个“队为其础”的年代,生产队长的担子并不轻,责任也非同小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好心的邻里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刚上任的夏庆奉,心灵深处爷爷奶奶和村中那些有学问的人给他种下的那颗“和”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了。他想,“和”字的结构一边是庄稼一边是嘴巴,其直接意义是多打粮食有饭吃,其延伸意义当然是有吃有穿,饥寒交迫的日子绝不会有和谐可言。先不要瞎折腾革谁的命,得先解决大伙的“肚皮”问题。于是,他带领全队老少爷们打机井、修水利、种蔬菜、开油坊、开小荒。他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先干再说,干了也不说。一年下来大队搞结算时,他这个小队的工日值竟然超过了其他生产队10多倍,父老乡亲们那个高兴劲哟,简直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了,过去一进腊月就到处借钱渡年关的贫困人家,今年却挨家挨户还钱还米来了,最热闹的是这位小夏队长家,近年来这个常饿着肚皮救济他人的人家,就再也关不住门了,那些深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理的乡里乡亲们,挎筐的、背袋的、挑挑子的,都来还钱、还物,表示感谢,他们笑脸进门,放下就走,害得全家还得连夜挨家挨户敲门再送回去。

上世纪70年代初,夏庆奉被全体党员全票选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怀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心,他踏上了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长征”路。他的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下联是:“无富不和,无和不乐”;横批是:和福。他提出了“以粮为主,全面发副”的理念,发副就是发展副业的意思,继而带领全体社员办起了砖瓦厂、印刷厂、磨面坊、挂面坊、粉皮坊、饭店旅社等。这个“生在青山绿水间、住在圣人柳树下、活在和谐氛围中”的夏家隅村,一举成为闻名全县的隐形典型,尽管当时他也逃脱不了“极左”思想的侵害,指责、刁难,甚至批判,但他就是“一根筋、铁了心、不转身、死活拼”。看他当年写在日记本首页上的那句话就明白了:一条道路走到底,莫管冬夏或春秋。有人问他这条路是什么路时,他就会让你伸出手,在你的手心处用食指比画出一个字:和。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人心暖融融的。柳下惠故里的机遇也来了。党的富民政策着实让夏庆奉“疯癫”了一回,一向倒头就进入梦乡的他竟然失眠了,不知哪里来的那种精力,他竟然关起门来写出了厚厚一摞夏家隅大队“村户致富发展规划”。村里的路怎么走,优势在哪里,劣势是什么,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走街访户,以一种惊人的毅力,同时为各家各户设计出了致富路线图。会木工的如何,会瓦匠的怎样,有其他技能的如何发挥自己的强项。然后他走出办公室,燃、作动员。整个村子热闹起来了,多年生锈的工具重新被人擦亮,多年不展示的技艺重新派上用场,年轻的夏庆奉也激动了,这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大队书记却以“青山遮不住,和风惠柳里”为题,写出了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长篇文章,让人赞叹。

1985年,夏庆奉他们开始了“致富产业化”的艰难历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山东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泰化”产品的横空出世,在国内外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引起了国内外厂家的极大关注,特别是日本。因为在这之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染料中间体大部分从日本进口。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泰化”新产品便把日本产品从中国市场上赶了出去。非但如些,日商也开始进口“泰化”新产品。

企业卓有成效,一路辉煌。劳累过度的夏庆奉本可以稍作休整,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歇。他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靠什么与人竞争?当然得靠实力,而体现实力的基本特征是能打持久战。抓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创新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保证。夏庆奉深谙其中的道理。为此,他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了省级技术开发中心,购置了先进的实验、化验分析仪器,并与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成立了精细化工、微生物实验室。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相继问世,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染料、颜色中间体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颜料中间体、高性能材料中间体、医学中间体、生物制剂等系列产品,受到了客户的青睐。这个年综合生产能力8000吨化工基地的“金斗彩”牌系列产品有十多个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出口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美国太阳化学公司、大日本油墨公司、科莱恩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等国外著名大公司最为信赖的产品。

以使命丰满生命

企业成功了,其经营业绩和实现利税的数字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人献计让他搞资本运营,让他钱生钱,可夏庆奉却执意要让钱生出比钱更值钱的东西。他说,作为一名员,一定要有大奉献的精神境界,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旋律去做,今后我们履行的历史使命是:弘扬和圣文化,传播和圣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添一把柴,出一分力。“国家不打仗,人民不抬杠,大家其乐融融,才能生活得更美好。”对和谐社会建设,夏庆奉这样表述。他说:“和圣”的老家是柳里,我出生在柳里,跟“和圣”是一根同乡。“和圣”柳下惠的人格和事迹让我铭记在心。比如他“坐怀不乱”、“三黜而不去”、“片语退敌”等。柳下惠怀抱“忧民救乱”之志,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致力于国家事务,推进“惠民政治,济世安民”的精神让人敬重;他对老人的孝心更让人感动,《淮南子·说林训》中说“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意思是说柳下惠见到甜的浆汤,马上想到可以用来孝敬老人。近年来,随着和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中华和文化”工程启动,“和圣”柳下惠作为中华和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学术界称为中华和文化的人格化象征。

在“和圣”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夏庆奉,骨子里浸透着“和”的灵魂,他对“和圣”不仅仅是崇拜和敬重,而是把弘扬和文化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为什么不把历史上好的东西拿来发扬光大呢?夏庆奉说:“和谐,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的主题。和谐需要从一家一户做起。国和国要和,家和家要和,人和人要和。”一拉起“和圣”柳下惠,平时不善言谈的夏庆奉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讲的和谐,我理解就是:国和万民乐,家和万事兴,队和有力量,人和才智亨。我们常说的和气生财、和睦甜美、口和生津、心和舒身,都是和在先果在后,所以说,和是万物生长、基业长青的基础。”

为弘扬“和圣”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夏庆奉在染化公司董事会上作出了实施塑圣象、弘扬和圣精神等一系列和文化工程建设的决定。

自1998年起,夏庆奉先后投资2亿元兴建了以“和圣”柳下惠为主题的文化风景园林——和圣文化旅游区。该区分南北两园。北园的主要景观有和圣塑像、小泰山、和圣湖、文化长廊、凤凰山、月牙山、湖心亭、动画园、翠竹园、牡丹园、荷花池等。公园里鲜花芳菲,绿草如茵,既有适于休闲的林荫小道,又有适于健身锻炼的各类体育器材;既有闲来垂钓的湖中亭阁,又有登高望远、供人朝拜的小泰山。南园又叫和圣山庄,与北园的玲珑剔透相比,南园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而大气。园外古柏夹道,树木繁茂。进得园来,松枝招展中但见一条石街铺向远方。拾级而上,两旁是望不到边的瓜果树木,一座巍峨建筑立在高处,上书“魁星阁”。阁高三重,斗拱飞檐,画栋雕梁,令人赞叹。站在魁星阁东看,有一人工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经了解得知,从2002年开始修建的和圣山庄定位是发展绿色生态观光旅游,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和圣文化,特别是作为“和圣”故里的民俗风情文化,兼顾农业观光游、绿色生态游。山庄内有1000余亩特色林木果园、大型垂钓中心以及作为接待服务设施的休闲别墅。

夏庆奉历经15年建设的和圣园,成为千年和圣文化生动具体的教育基地。为系统研究深度挖掘,他们开展了和文化学术研究。

2005年12月8日,在“和圣”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之际,夏庆奉投资50万元申请创办了《和文化期刊》,以研究、传承和文化为宗旨,以弘扬“和圣”思想、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创刊以来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后,已出版各种研究文字600余万字。

将“和”字注入善行

从创办企业的那天起,夏庆奉就提出了“创办和谐企业”的理念。他认为,一个企业,只有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和谐了,企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一个企业家,要认真处理好责任问题、道德问题和发展问题,把企业纳入规范管理的同时也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他提出的企业与职工的和谐、企业与政府的和谐、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企业职工自身的和谐的观点,推动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在对待和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他倡导的以规章制度规范人,以激励机制激发人,以知识更新培养人,以热情关怀温暖人的企业管理理念在公司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起了标准化的职工餐厅、职工之家,成立了文艺表演队、武术团,并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夏庆奉视员工为家人,和员工一家亲。一位职工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由于家境困难,想中断学业。夏庆奉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拿出一万元送上了门,并说:“再有困难,直接找我就行了!”

职工张士宝之子在外打工不幸染上了重疾,生命垂危,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夏庆奉知道后,出钱派车送到省立医院救治,并发动全体职工为其捐款。

在25年的创业经历中,夏庆奉对职工的感情也步步加深。他的一举一动,当然也感动着每一位员工。员工们也视企业为家,处处为企业着想。

自1998年以来,夏庆奉以他的企业为依托,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当地村民致富。在他的企业里,员工不仅来自自己的村子,还有附近的乡亲,每家每户有两三口、至少是一口人在他那里上班,由此带动了整个村经济的发展。为让村里更多的富余劳动力都有收入,他把村里原来的丘陵薄地承包下来,种上很多树,成为百果园,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可以在此工作。为了帮助驻地村尽快富裕起来,公司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保证等方式,先后帮助驻地村建起了板桶厂、制水厂、活性炭厂、甲酸钠厂、复合肥料厂等六个村办企业。其中活性炭厂、纸板桶厂的产品由公司包销使用,甲酸钠厂、复合肥料厂的主要原料为公司的废水处理回收产品。公司的龙头效应从根本上保证了村办企业的效益,如今的夏家隅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很多家庭都盖上了漂亮的二层小楼。

为当地多办事、办好事,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是夏庆奉时刻不忘的责任。近年来,公司先后出资20余万元,为村民打深井2眼,为全村家家户户铺设了自来水管,为全村1800余名群众提供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投资100余万修建的小型水库,解决了群众浇地难的问题。

行路难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下雨天,泥泞不堪的道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自2006年起,夏庆奉出资近120万元,对驻地村的3000多米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路面硬化,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交通条件。

2006年,夏庆奉又出资15余万元,帮助夏家隅村对全村的电网进行了整网改造,保证了全村的正常用电。

夏庆奉对教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在那个非常年代,只上完小学的夏庆奉便止步于校门,在这些年的创业过程中,他经常感到自己知识贫乏,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因此,他把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当做一种责任。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上学的条件好一些,书读得多一些,素质更高一些。

2004年,他出资180万元,资助夏家隅村修建了一所高标准的完全小学,改善了附近几个村庄近200名学龄儿童的就学条件。每年的教师节,夏庆奉都带上慰问金、礼品去附近几个学校走访慰问,包括邻近的天宝镇、楼德镇的一些学校。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2000年,夏庆奉起草制定了公司助学、奖励制度。公司职工及驻地村民的子女考入本科院校的公司奖励2000元,升入专科、中专的奖励1000元。特困学生经公司工会与村委会共同调查认定后,公司对其学费全额资助。毕业后自愿来公司就业的大学生,公司还与其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书,公司包付全额学费。

夏家隅村有个学生叫夏伟,几年前考上山东农业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结果,可一家人都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家庭贫困,夏伟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并准备去外地打工。这事传到夏庆奉的耳朵里,他立即派人去调查了解情况,决定对其进行资助,并与她签订了定向培养计划。

几年来,夏庆奉先后以各种形式资助贫困学生40余名,资助金额达50余万元。

夏家隅村有个25岁的小伙夏范镇,几年前不幸患上了尿毒症。深知此病厉害的夏范镇一家一时陷入绝望之中。夏庆奉知道后拿钱带车拉着他去北京看病,待病情好转后又安排夏范镇到公司上班,为其安排了一个较轻闲的工作。

与公司相邻的天宝镇汶西村要修桥,,夏庆奉派人送去20000元。

楼德镇薛家庄要修桥,城前村要打井,宫里镇西李村要修路,天宝清真寺要重建……只要是公益事业,只要是对方有困难,夏庆奉都尽其所能资助。

在新泰市旅游胜地莲花山风景区,一座写有“惠济天下”字样的牌坊格外引人注目。知情人士说,那是夏庆奉出资50万元修建的。

一位老人告诉笔者,现在,夏家隅村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孤寡村民每人每年都能按时领到300元生活补助金,每年的春节全体村民还能领到过节费,家庭特别困难的,公司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重点照顾……

据说,夏庆奉祖上曾要求后人:做人要忠厚,多帮虚弱人,家中有余饭,门外无饥人。祖上的话语让夏庆奉铭记在心,牢揣在怀。

“善心不泯、济困扶危”,“无私奉献、支农楷模”,“民族团结、友谊长存”,“企业头雁、和圣传人”……在公司的荣誉陈列室里,摆放着一摞摞的锦旗和感谢信。那是一些受助单位和个人送来的。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浸透着受助人感激的泪水。

这样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有的只是一次次的给予,一份份真情的付出。

书写新传奇

夏庆奉用生命履行使命,致力于和文化构建,创出了一个民营企业心系人民的“文化产业”模式。他如此痴迷,如此专注,让所有与之接触的人为之感动,欧阳中石、李学勤等许多文化大家慕名而来,在感悟和文化的同时,无偿奉献出自己的劳动和才华。省政协一位同志说:我们真的十分敬佩老夏,这就叫倡“和”者多助,得“和”者永立。

在走访座谈中,新泰市柳里镇党委书记范明超对夏庆奉的境界和做法给予极高评价。他说,新泰市“和融天下,山水新泰”的名气之所以越来越大,与夏总的和文化系列工程是分不开的,他这里是源头,也是龙头,下一步新泰市的“一山一水一园”旅游布局将高品位形成,这“一园”就是柳里的和园。

目前,以山东泰山化工有限公司为资金支持的“和文化”文化旅游区,正在进行着一场“上品位、上档次、上层级”的战役,“一体两翼”的左翼——和苑旅游引资实施古镇建设,气势恢宏的古式建筑与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内涵丰富的孝文化,缘文化、仁文化、责文化、品文化、忠文化、廉文化等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和文化,让人们在和环境中感受和的氛围。真是精神的疗养院啊!“一体两翼”的右翼——和文化生态旅游区,已硕果累累的果园,四季芬芳的花园,正在建设的柳园,已开始谋划的百草园……无论游人何时光临,都会有收获。

在布满古镇设计效果图、圣地新经典示意图、且充满“和气”的办公室里,年逾七旬的夏庆奉再三叮嘱笔者,有愿来此投资者,只要是奔“和”而来,公司会无偿提供土地和其他特惠条件。在这红绿对歌、山水吟咏的环境里,建敬老院或文化、艺术学校或培训基地以及生态、民艺项目等,是上上选择,这里的小桥流水、古镇名居将伴随着泰山特色餐馆、旅社、湖宴等,让人们尽情享受生活,享受生态,体验生命的美好,因为这里的空气是清新的,风景是美丽的,水质是优良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交通是四通八达的。

当笔者问起正在“和苑”搞古镇规划和正在策划和文化体系的专家,和文化圣地的愿景是什么时,他们异口同声:和圣精神辐射地,和谐文化样板区。

好一个“辐射地”,好一个“样板区”!这是一个乡村和一个圣人的美丽故事,这里将书写新的传奇!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标签: 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