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江苏电视台 > 常州新闻综合在线直播

裴柏村简介(裴坦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2-05-14 21:50:15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整理   我要投稿

中文名:裴坦

国籍:唐代

出生地:闻喜人

性别:男

1、人物简介

 

裴坦字知进。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隋代营州都督裴世节裔孙。大和八年(834年)进士,置宣州观察府,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历楚州刺史。宰相裴休认为裴坦无才。令狐绹荐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咸通五年左古曾官谏议大夫。进礼部侍郎,拜江西观察史、华州刺史,咸通十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建有闻喜亭,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任上。

2、古文简介

 

裴坦,字知进,隋营州都督世节裔孙。父乂,福建观察使。坦及进士第,沈传师表置宣州观察府,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历楚州刺史。令狐綯当国,荐为职方郎中,知制诰,而裴休持不可,不能夺。

杜牧

故事,舍人初诣省视事,四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角而坐。坦见休,重愧谢,休勃然曰:“此令狐丞相之举,休何力?”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眙骇,以为唐兴无有此辱,人为坦羞之。再进礼部侍郎,拜江西观察使、华州刺史。召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数月卒。

坦性简俭,子取杨收女,赍具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世清其概。从子贽。

贽,字敬臣,及进士第,擢累右补阙、御史中丞、刑部尚书。昭宗引拜中书侍郎兼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兼户部尚书。帝疑其外风检而昵帷薄,逮问翰林学士韩偓,偓曰:“贽,咸通大臣坦从子,内雍友,合疏属以居,故臧获猥众,出入无度,殆此致谤言者。”帝每闻咸通事,必肃然敛衽,故偓称之为贽地。

帝幸凤翔,为大明宫留守,罢。俄进尚书左仆射,以司空致仕。朱全忠将篡,贬青州司户参军,杀之。《书》卷一百八十二

3、相关故事

 

唐朝人杨收、段文昌都是幼年丧父,后中举被朝廷器重晋升为宰相的。他们都很讲究排场,喜爱奢华。杨收女儿嫁给裴坦长子为妻出嫁时,嫁妆既多而又讲求华丽,连家用小杂器多数也用金银制成。裴坦讲究节俭,听了很不高兴。一天,他与同朝好友以及儿女一辈人来到新媳妇住处,见茶台上用小盘子盛放果品,裴坦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但仔细一看,盘中雕有鱼和犀牛形状的图案,大为恼火,立即推倒茶台,甩着衣袖走了出来,他说:“这是败坏了我家的门风!”过了些时日,杨收因接受别人的贿赂,以致被朝廷解除了官职,真是自作自受啊!

4、相关报道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家教传承两千年

据光明日报2017年7月17日报道,人常说“盛不过三代”,说的是一个家族的兴盛传承很难延续到三代以上,但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在上下两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为何一个家族能兴旺2000余年?在裴柏村,裴氏家族的第78代传人裴建民给了记者答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裴坦

“宰相村”见证王朝兴衰

从闻喜县城出发,二十分钟就来到了绿树掩映的裴柏村。村口墙壁上写着“天下无二裴”五个大字,气势非凡。这是由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村东头的最高处是裴晋公祠,比想象中的“寒酸”许多。“裴氏祠堂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后因裴度封晋国公,改名裴晋公祠。门前59阶石阶,寓意裴氏一门出过59位宰相。”裴建民解释说,祠堂虽小,却代表着裴氏家族的千年传承。

裴氏碑廊中,现存有十几通古碑,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裴光庭神道碑》,由一代名相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亲笔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裴鸿碑》魏隶合一,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碑刻;《平淮西碑》由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记录了裴度的战功,其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以碑刻窥裴家,可以想象当年裴氏一门的显赫地位。仅唐朝289年,裴氏就有34人入朝为相,32人出任将军,平均每8年就出一个宰相和将军。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都说:“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贤达家风袭千年

裴柏村是裴氏的发源地。辉煌的家族史,理当留有众多古建遗存。可在今天的裴柏村,除了一棵沧桑古柏和若干石碑,再无其他古迹可寻。裴建民说,并非时间淹没了历史,而是裴柏村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什么恢宏的建筑,这与裴氏“居家勤俭”的家训有关。

了解一个家族的精神品格,家训是最好的窗口。裴家的家规一共有四个方面,即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比如,魏晋时盛行厚葬之风,但曹魏时期的清阳亭侯裴潜临死留下遗言,命家人为他从俭办丧事,坟墓中只置备了一个座位和几件瓦器,其余什么都没有。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为官的杨收之女,陪嫁多饰金玉,裴坦立刻命人撤去,严词指出:“乱我家法。”

《裴氏家训》共十二条,前五条强调的是忠孝仁义,后七条则是并行的处世之道。在这样的家训熏陶下,两千多年中,裴氏家族不只出士大夫,更出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禹贡地域图》作者、地图之父裴秀,是裴氏29世孙;《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和其子《史记集解》作者裴骃、曾孙《宋略》作者裴子野,合称“史学三裴”;还有盛唐诗人裴迪、遣日第一使裴世清……

裴氏家族不仅在古代能人辈出,在近代,也诞生了世界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弃暗投明的将军裴昌会、女中豪杰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纲、上将裴怀亮、农民企业家裴正成等杰出人物。

耕读传家盛后世

在教育方法上,裴氏家族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和浓厚家风学风的氛围教育。裴氏家族中,无论贫穷富有,崇尚节俭的风气由来已久,而且一直发扬光大。南北朝时的裴昭明家境贫寒,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他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藏,一身之外,亦复何须?”

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门中间上方挂着红绸子。这是裴柏村特有的“挂旗”风俗,谁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给孩子挂旗。所谓“挂旗”,就是将写有“济世栋梁”“自强不息”“建国英才”等话语的红绸布挂在大门楼中间,并将书写用的毛笔、砚台一并奉送,最后在大门两边栽种竹子,寓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能成为有才有德之人。

如今的裴柏村,“最豪华”的建筑是裴柏小学。两层教学楼对面,新的教学楼正在施工,秋季开学就能投入使用,音乐室、电脑室一应俱全。在裴柏村,学校有一个独特的代名词——书房,上学即为“去书房”。在裴柏村人的心里,学校就是自家的书房,那是跟祖宗祠堂一样要尊重的地方。

村小学退休教师裴国臣指着自家大门上方“绿野清风”四个大字,告诉记者:“裴家人喜欢写这个,就是耕读传家的意思。”他说,裴家的教育不是一心想要孩子当大官,而是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一种东西,要既有文化又能劳动。这一教育理念在裴国臣的子女身上得到了完美阐释——他的四个孩子,大女儿是初中教师,大儿子是小学教师,二女儿做财务工作,小儿子开车搞运输。

裴坦与曾国藩

杨收女儿嫁给裴坦长子

据凤凰资讯2014年4月24日报道,裴坦是唐代闻喜人,与杜牧是老朋友,唐僖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誉。而曾国藩,梁启超对他推崇至极:“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对曾国藩也是极为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两个人都官居显要,但两个人都是出了名的节俭。

当下结婚负担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种彩礼、酒席消费等等,让很多人为之头痛!不过当年的裴家曾家结婚可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字——俭!

裴坦与宰相杨收是好朋友,两人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改变了命运,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之后晋升为宰相。因为相同的出身,两人保持了较好的友谊,还结为了儿女亲家,不过裴坦始终坚持节俭的作风,而杨收却讲究排场,喜爱奢华。

话说杨收女儿嫁与裴坦长子为妻,出嫁时,嫁妆多而华丽,连家用小杂器多数也用金银制成。裴坦见茶台上所用小盘中雕有鱼和犀牛形状的图案,大为恼火,立即推倒茶台,甩着衣袖走了,一边走一边气愤地说:“乱我家法!”小两口听得老父亲如此生气,赶紧把这些奢侈的东西给撤走。后来杨收因贪污被查处,而裴坦却没有受到任何牵连。

同样是孩子结婚,曾国藩更是将节俭做到了极致。曾国藩总是对子女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曾家小女儿曾纪芬结婚时,已二十四岁,丈夫是湖南衡山的聂家,带去的嫁妆中就有曾国藩发给她的“功课单”: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粗工)。湖南人都讲究“爷娘疼满崽”,曾纪芬作为曾国藩的“满女”却没有享受任何优待!曾国藩对女儿如此,对儿子亦如此,曾纪泽娶媳妇时,曾国藩亲自写信给儿子说:“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曾国藩的意思显然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始终保持勤俭的家风。

按道理说,裴坦与曾国藩身居高位,俸禄足可让家里人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可为什么如此崇尚勤俭?也许司马光的一席话道出了原因所在,司马光说:“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裴文中(1904年1月19日-1982年9月18日),字明华,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

1927年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 ;1937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 ;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 。

裴文中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 。

裴文中,是唐山丰南人,《天南地北丰南人》有介绍。父亲裴廷楹既是教育家,又是革命者。裴文中,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在周口店挖掘中,12月2日发现了“猿人”,即“龙骨山猿人头盖骨”——“北京猿人”。

1958年3月,游览成都,看到唐代名相裴度撰写的一块碑文,随即问随行的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

“你在山西当‘父母官’,知道裴度是谁吗?知道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是哪个家族吗?”

没等陶鲁笳回答,就笑着说,告诉你吧,中国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闻喜县的裴氏家族

裴氏家族发源于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这一带位处山西境内黄河之东,故古代称之为河东。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裴氏家族,也以“河东裴氏”闻名于世,是中古时代的世家大族之一。

中国的历史很长,出一流人物的家族不少。但是,像裴氏家族这样,绵延两千年,兴盛八百年,可谓绝无仅有。

▲裴柏村,被誉为“中国宰相村”“中国第一名人村”。

别看裴柏村现在所在的地方,一副典型内陆农村的样子。但在汉唐时期,这里属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范围,是典型的中原之地。

据记载,河东裴氏最早是一支由西北地区进入中原地区的、以放牧为业的氏族,经过好几个世纪的熏陶,到春秋时期才完全融入中原文化。

类似这样的氏族迁徙与交融,在中华文明早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裴氏家族的经历,在当时那叫一个平淡无奇。

神奇的是,到了汉末魏晋之际,裴氏突然爆发,像烟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绽放,然后进入长时段的辉煌展示,一直到唐朝末年,方才渐渐黯淡下来。

也就是说,裴氏家族这场豪华密集的烟花表演,延续了整整八百年。此后进入零星绽放阶段。

用史书上的话说,这叫“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而存”。

▲裴姓都源自裴柏村,故称“天下无二裴”。

裴氏家族的牛掰史,肇始于裴潜。此人名字听着很“赔钱”,实际上为裴氏赚足了崛起的本钱。在他之前,裴氏陆续出过一些人物,但正史不曾为他们单独作传,可见其影响力还是相对有限。

裴潜超越先辈的地方,正在于,他是正史为之立传的第一个裴氏族人。《三国志》记载,裴潜曾做曹操的军事参谋,才智卓越,曹魏立国后,官至尚书令,封清阳亭侯,是裴氏家族的第一个宰相。

对裴家来说,从零到一,很难,但从一到多,极易。

怎么个容易法?裴潜的儿子裴秀、侄子裴楷,并列晋朝公侯,同为宰相,一时荣耀无比。之后,裴秀之子裴頠、裴楷之子裴宪,先后官至晋室侍中,亦均为宰相。

看到没,从裴潜开始,祖孙三代,五人入相,其间不过四五十年时间。这个家族就像开了挂一样,冲往巅峰。

随便哪个家族,要是有河东裴氏此时的成才记录,那就足够他们包装宣传两三千年了。但河东裴氏的牛掰之处在于,这点成绩,只能算是这个家族开始崛起的一个热身。

▲《裴氏世谱》是一部裴氏家族的牛掰史。

真正的巅峰之作,是在唐朝。唐朝289年,河东裴氏出了17个宰相,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将河东裴氏列在了第一位。

不仅如此,节度使、将军、都督、尚书、刺史等高官要职,更是一茬一茬,连驸马都出了10个。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官做,哪里就有裴家族人。

有学者统计,李唐一朝,史籍上有名字可查的裴氏族人,高达600余人。唐朝不愧是河东裴氏最辉煌的时代。

五代以后,裴氏逐渐衰落,不过偶尔还有大人物冒头。

纵观河东裴氏家族史,从汉末到五代,整整兴盛了八百年。

论人才之高密度、高质量,无出其右,裴氏家族到底做对了什么?古往今来,许多人试图探求其中的秘密,有些人还专门跑到裴柏村,希望找到答案。

明末大儒顾炎武就曾访问裴柏村,拜晋公祠(裴氏宗祠,因裴度封晋公,故名),说在村里登垄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连着100多个墓主,都是有名字、官爵可考的历史人物,很是震撼。

这次访问后,顾炎武总结,联姻、世袭、自强这三个因素是裴氏家族兴旺的主要原因。

这种归纳当然没错,河东裴氏的起落与门阀制度的兴衰轨迹基本是一致的。裴氏作为衣冠望族,尤其是裴寂——大唐开国功臣第一,奠定了整个家族此后200多年兴旺的基调。

然而,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古时代,世家大族起起落落,并非一成不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常有的事。像河东裴氏这样,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制度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裴晋公祠,河东裴氏寻根问祖的地方。

答案也许不复杂,就在这16个字里面: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这16个字是裴氏家训的核心,久而久之,成为裴家的家风。欧阳修曾指出,良好的家风是裴氏兴盛的主要原因。这话不是虚的,它是实打实地在历史中发挥作用。

我们今天也在热议家风,懂得良好家风对于子女成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说和做的关系:在家庭内部推一个能说的当新闻发言人,对着稿子念我们家有多高尚,尽量用上一些好词、大词,提几点希望,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了。

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裴氏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牛人的所作所为,逐步提炼出来,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也就是说,这16个字,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事实,不是提出来的希望。

家训,落实了才叫家风,写在纸上、停在嘴上,只能叫“家封”,封起来落灰尘而已。

▲《裴氏家训》里藏着河东裴氏兴盛八百年的秘诀。

裴氏家训的16个字,仔细琢磨,每个字都很有分量。

开头就提“重教”。重视教育,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作为世家大族,河东裴氏其实并非依靠武力,或者依靠门第来保持家族势力,而是通过教育,形成家学门风,确保人才辈出,不被时代淘汰。

我们读《晋书》《南史》《北史》或新旧《唐书》,经常会发现,无论讲到哪个裴氏人物,都会用“博学稽古”“博识多闻”“博涉群书”,以及“自幼强学”“少好学”“世以儒学为业”等记述。

可见,许多裴氏族人,是凭真才实学走上仕途的。武则天时的著名宰相裴炎,早年在弘文馆就读时,每逢休假,其他同学都出去疯玩,只有他读书不废。人事部门要举荐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了,理由是“我的学业还没完成”。他就这样勤奋苦读了十年,最后自己考上科举。

唐宣宗朝名相裴休,少时和两个兄弟一起读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相当刻苦。最后,兄弟三人皆进士及第。

裴氏家族非常推崇“自立求功者荣,因袭获爵者耻”的精神,不管富贵贫穷,都把教育作为唯一出路。

最爱君想起这段时间的两条新闻:苏州“杀鱼弟”自杀,河北女生考上北大感谢贫穷。都是出自贫穷之家,但两人的命运迥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家庭对待教育的态度。所以考上北大的女生,其实不应该感谢贫穷,最应该感谢父母,是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改变了她的人生。

古往今来,“重教”都是一个真理。

▲裴度塑像,裴度是唐朝中兴贤相,与郭子仪齐名。

接着,裴氏家训中提到“守训”,就是要子孙遵守规则,严守祖训。没有一个“守”字,说再多都是空文。

然后循序渐进,讲到裴氏子孙要做什么样的人才,叫“崇文尚武”。就是鼓励子孙做全才,不偏废一科。据不完全统计,河东裴氏历史上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这两个偶然一样的数字,背后其实是“崇文尚武”的家训在发挥作用。

历史上,很多家族出得了文臣,出不了武将,或者相反。裴氏家族则把家族人才的成功之路拓展得相当宽泛,随手举下例子:

裴氏中,政治家有裴度、裴寂、裴楷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骏等,治国能臣有裴光庭,法学家有裴政、裴耀卿等,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史学家有裴松之、裴子野等,地图学家有裴秀,小说家有裴启,书法家有裴休,画家有裴宽……

这些优秀的裴家人物代表,“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成就都是杠杠的。

▲裴秀被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是河东裴氏的杰出代表。

再然后,裴氏家训继续提到“德业并举”。意思很明白,建功立业很重要,道德修养也很重要,要两条腿走路,不可偏废其一。有德的能人,利国利民;无德的能人,祸国殃民。

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底线,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因此,裴氏家族最后把家训的落脚点放在道德上,千头万绪,拎出四个字——“廉洁自律”。这是对成才后的子孙的训诫,可谓抓住了预防人性堕落的要点。

一个人的堕落,要么起于贪念,要么缘于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廉洁+自律,是防堕落的不二良方。

裴昭明是裴松之的孙子,名门之后,但他不贪暴利,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禄持家生活。连齐武帝都赞叹说,我读的书少,不知道有哪个古人能跟裴昭明一样清廉。

裴昭明经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因此,他终生不治产业,连房子都没有。如此通透的人生观,确实是裴氏族人的典范,家训的践行者。

北周官员裴侠,爱民如子,身为地方最高长官,一天没一顿吃点好的,当时就有歌辞称赞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有一次,皇帝让裴侠单独站在一边,对其他牧守说:“裴侠清正廉明,谨慎奉公,在这方面他是天下第一。你们中间如果有人自认和裴侠一样,可以过去和他站在一起。”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为。自此,满朝文武称裴侠为“独立使君”

有同僚讽劝他说:“人身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做官不就是图名图利吗,你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图啥呢?

裴侠答道,清廉是作官本分,节俭是立身基础。我清廉自守,并非猎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没祖先啊。

良好的家风,让裴氏族人为了营造和保持这个小环境,都心有忌惮,故而能够在浊世中保住操守。尽管这样做很不容易,碰到不好的时代,像裴侠一样,可能同僚们都以贪贿为常事,他自己反而被孤立,如同独行侠。这个时候,裴侠内心的笃定,以及坚守的力量,就是来自家风祖训中对道德的追求。

▲裴侠:清廉自守,不是为了名声,是怕辱没祖先。

除了正向激烈,裴氏家规中还有反向震慑: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这条红线,严禁族人子孙触碰。

我们不能说裴氏不出贪官污吏,但确实极少极少,大奸大恶之人,更是几乎没有。历代正史中,被立传的裴氏族人大约105人,除了北朝的裴景颜、唐朝的裴延龄等四五人之外,都可用“廉洁自律”来形容。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个家族出这么多高官,却能大抵保住“不湿鞋”的门风,真的很不容易。

历史上还有个传统: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一个人发迹了,不管做官经商,都要回老家盖大房子,不撒币心里难受。

但我们看裴柏村,虽然有这么辉煌的家族史,但整个村子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什么恢弘的建筑,以至于现在除了古柏和石碑,几乎没有古迹可寻。这种深入骨髓的低调,跟裴氏的家风教养密切相关。

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为官的杨收之女,陪嫁物品中有许多金玉首饰。裴坦看到了,立刻命人撤去,厉声说道:“乱我家法!”

家法,即是家风。裴柏村全村常驻人口据说历代没有一次超过1000人,但裴氏家族却出过59个宰相和59个大将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顶级人才,这是一个奇迹,又是一种必然。

古谚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河东裴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也未曾留下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人精当道、如鱼得水的年代,谁曾想到,正是这些“天下最笨”的传统,把一个小小的家族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让如今多少大富大贵之家望尘莫及呢?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