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户籍改革重点在特大城市 以房价调控人口
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废除户籍制,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要求对各类不同规模的城市采用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同时也提出要完善与落户人口数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户籍制度为何会持续了60多年而顽强存在?户籍制度存废的核心取决于什么?当前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才能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延续目前的户籍制思路对吗?"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不是个"乌托邦",强推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有购房问题请拨打热线:400-606-6969
废除中小城镇户籍制属顺水推舟
中国的"户口"管理早在秦朝就已经有了,但户籍制度主要是在1953年之后形成的.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业经济,采取了牺牲农业,来为工业提供原料、资金等的方式,即后来常说的工农业"剪刀差".它是通过计划行政手段,压低农民的收入,把农业部门的利润转移到工业去,以此来促进工业发展.这就导致农业、农民在整个经济体制里处于一种"吃亏"的状态,城市在工业部门工作的居民"收入"相对就高一些.而人是自私的,受此影响,当时的农民就想流动到城市中,进入工业部门工作.户籍制由此应运而生,把人口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目的是用来限制农民流入城市.
1978年的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以承包制为基础,农村首先出现了"万元户".当时农村的收入高于城市,户籍制的存在不是很大的问题.后来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农村的发展相对于城市开始滞后.在城市收入较高的情况下,一方面吸引了农民工入城,另一方面政府又不想为农民工提供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就依靠户籍制来形成一道围墙,作为能否享有社会福利的划分依据.
表面上看,户籍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城市居民的福利高于农村.但实际上,这种"偏高"是相对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的福利高于农村是正常的,因为城市的位置优势,交通便捷,工业发达,人口的素质也较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本应高于农村.但因为加进了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城市居民的收入就"偏高"了.
根据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各部门、各要素所获得的收入是由它们对生产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劳动者的竞争力越强,对生产的贡献越大,所获得的收入就越高,收入与贡献是成比例的.城市居民的收入高,是反映了其整体竞争力强,对经济的贡献大.假设一个城市居民的竞争力是农民的两倍,他的收入也应该是农民的两倍.但加入了社会福利后,实际上,他的收入可能是农民的三倍、四倍.也就是说他的收入已经偏离了与农民的竞争力对比,远高于对生产的贡献应获得的部分.这种"偏高"的收入,是城市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结果.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人口当然想流动到城市.不设置"围墙",就会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涌入的问题.各城市的政府既想吸收农民工,因为工业发展需要农民工,但又不愿意让其"入户",户籍制就竖起了一道"门槛"或"围墙",把农民工挡在了社会福利之外.媒体和舆论这些年呼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认为其造成了"社会不公",问题即在于此.
搞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户籍制度会在什么情况下被取消了.若农民的收入在农村与在城市能够拉平,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话,农民就没有动力流动到城市,户籍制就形同虚设,废不废除都无关紧要了.
其实在这次户籍改革之前,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已经出现了一种状况,即农村户籍比城市户籍更"值钱".为什么?因为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要使用农村的集体用地.当地实行的是"就地工业化",而不像西部的农民那样是到东南沿海地区来打工.因为使用了农村集体用地来发展工业,这些土地的价值大增,当地农民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其中,享受分红.所以,在东南沿海的很多农村,即使农民不工作,也是"地主",可以享受土地这种要素资源带来的收入,生活过得很好.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的收入比当地城市居民的收入可能还更高.在这次《意见》出台之后,有一个调查的结果是,如果户籍转入城市的条件是把既有土地的承包权还给国家,90%的农民是不愿意的.
所以,对东南沿海来说,户籍制取不取消,意义已经不大了.另外也应该看到,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扩散的过程,现在中国也在进行产业转移,由沿海转入中西部.中西部地区也在进行类似十几二十年前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进行过的"就地工业化".
这次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于城镇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在人口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要改革户籍制为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容易落户.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居民,相比于农村有农地转为工业用地、可享受分红的农民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这些地区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取消只是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事情.
降低特大城市居民福利才能持久
但这次对特大城市,如北上广这类城市的改革反而是强化了户籍制度.之前这些城市提出"积分入户"的政策,这次《意见》提出的是"严格控制",也就是说,条件有可能比之前的"积分入户"政策更加苛刻.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特大城市的福利特别高,如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等,不要说农村,就是中小城市也不具备.如果这些资源都是按照"市价"原则进行分配,谁出价高谁享有,也没有关系.但因为有户籍制度以及背后的社会福利存在,导致这些城市的居民实际上是以非常"廉价"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比如现在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小学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分配学位,连考试都免了.医疗也有很多不菲的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外来的农民工,包括大学生、甚至一些大中城市的居民,也都想挤入这类特大城市.面对这种情况,政策应如何选择?
同样的道理,如果特大城市的居民的收入不是"偏高",而是与其他大中城市、农村一样,民众收入是按其产出贡献"拉平"的(注意:这里说的"拉平"不是指人人的绝对收入完全一样的"平均主义",而是指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相对收入,即收入除以其创造的价值的比例是一样的),就不存在"人往高处走",不存在民众想挤破头落户特大城市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拉平".
一种方式是抬高社会福利,即提高特大城市之外的居民的收入.另一种方式就是拉低特大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水平.逻辑上只有这两条路.一说出来,一般民众的心理肯定是反对第二条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性如此.所以在政治可行性上,第二条路难走.
但问题是第一条路是否可行呢?第一条路本质上是反市场的,是这些特大城市的政府注入了很多财政补贴,才使得户籍居民能够以"廉价"的方式获得这些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也就是说,特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对有城市户籍的居民的定价是"扭曲"的,价值与价格严重脱节.如果在这些特大城市工作的非本市户籍人口,都按照这种扭曲的价格享受这些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财政能否支撑下来?落户了一批,是否还有另外等候的,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断地涌入?
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以城市的税收去补贴周边的农村,以此来消除城乡差别.但它们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有相当的财富积累,在一段时间内是能够负担得起的.其次是绝大部分的西方发达国家,即使是人口最多的美国,与中国相比,都是地大物博人少,参与瓜分社会福利的人数较少,所以政府还能扛得住一段时间.不过,经过多年的瓜分,加上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支撑不下去了.这在日本和欧洲表现得很明显.因为这种政策下,居民得到的收入不是按照其产出贡献获得的,而是政府靠"劫富济贫"的方式,靠转移支付实现的.这种方式持续多年,最终整个社会的财富还是会支撑不下去.政府起先还可以借债度日,但最后连债券都发不出去,利息都支付不起,有的不得不以破产收场.美国因为有美元这个国际货币的印钞权,所以比其他发达国家能撑得更久一些,说白了是在透支美元的国际信用而已.
反观中国,资源条件本来就不好,地大但适宜耕种的土地少,物博其实谈不上,被人口众多这个大分母一除就半点都不博了.收入和财富的累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不足,一算人均就更少.如果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通过社会福利来填平城乡差异的话,中国政府的财政很快就会崩溃.口头上说说"公共服务均等化"那样讨好民众耳朵的话当然容易,但实际上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特大城市居民"偏高"的社会福利.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规模经济效应,即使由市场自发决定,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会集中在特大城市,把它分散到广大的小城市或农村反而是"不经济"的.但谁能享有这些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呢?付费呗,谁付得起谁享有,由市场来决定.现在是政府人为搞一个"户籍"围墙来决定,围墙之内的人能享有,而围墙之外的人不能享有.这是政府划分出来的"特权"了.由"市价"来决定资源的分配,看似不公平,其实最公平.穷人怎么办?就像市场会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提供不同质量档次的商品一样,穷人会购买质量差一些的而已.每个人享受的商品和服务,由其收入、也就是由其对社会的产出贡献决定,每一元的享受背后都有事先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去支撑,这样的享受才能持久.
房价是调控人口的最佳选项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中国的城市化不能选择像日本的东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那种模式,即全国的大量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大城市或城市群里.政府的确需要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问题是怎么调控,是用行政手段还是用市场手段.现在已经不可能真的去筑起一道实体围墙来阻止外来人口流入了,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经济需要人口自由流动的原则.若用现在的户籍制度来调控,就是外来人口可以自由来去,但要自食其力,不给社会福利.这对特大城市的外来人口来说,其实是很公平的,谈不上"歧视".这些外来人口能否在特大城市待下去,是由他的竞争力、由他的收入决定的.好比华为的工资收入高,但能否进去并长久地待下去,是由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决定的.城市与企业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民众也要靠实力生存,优胜劣汰.
其实,市场调控人口的来去和分布,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就是房价.因为要留在城市之内就会有居住的需求,无论是买还是租.特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房价自然就要上升.如果个体在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收入不够高,买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他自然就会离开,迁移到一个他的收入能够负担得了的小城市甚或农村.这看似对底层民众很冷酷,但冷静地想一想,企业的运作规则不就是如此吗?以"房价"来调整人口的分布,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
- 2022-07-29专家学者:美国正经历疫情和经济危机双重打击 政府难辞其咎 (美国实际上正在迅速走向经济衰退)
- 2022-06-04改革春风吹满地(改革春风吹满地歌曲赵本山)
- 2022-05-18专家谈父母插手的婚姻(专家谈父母插手的婚姻违法)
- 2022-01-20拆弹专家2新预告曝光(拆弹专家3预告)
- 2022-01-19拆弹专家2票房破十亿(拆弹专家2海外票房)
- 2015-04-08四川峨眉山市获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
- 2015-04-03东莞今年推出50条改革任务 让改革走在前列
- 2015-03-29山东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 湖北在多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湖北已在多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 恢复外交关系 以土各有所需 (以色列总理宣布与土耳其恢复外交关系)
- 多国驻华大使: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多国驻华大使重申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 卡塔尔强烈谴责阿富汗清真寺爆炸事件 (卡塔尔外交部:对阿富汗真寺发生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表示强烈谴责)
- 阿富汗首都一清真寺爆炸致21人死亡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座清真寺发生爆炸造成21人死亡)
- 美国网上骂战凸显党争之烈 (美国政坛又到了曝丑闻、打嘴仗、揭黑料的时候)
- 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通胀压力未减弱 (通胀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令人不安”的高位)
- 美国新法案难解高通胀 (很难真正缓解美国当前高通胀困境)
- 日本政府或放弃掌握新冠感染者全部人数 (日本:放弃掌握感染者的全部人数)
- 水利部: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 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川渝等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
- 3万多亩红高粱迎来丰收季 标准农田建设促农增收(3万多亩的红高粱颗粒饱满即将进入收割季)
- 今年前7个月我国油气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我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创历史新高)
- 19个省级电网负荷屡创新高 电力工人坚守保电一线守护万家清凉(国家电网5个区域电网和19个省级电网负荷屡创新高)
- 全国多地"专精特新"企业已从境外融资超9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
- 各地充分利用智慧农业设施 帮助农民抗旱保丰收(慧农业设施 帮助农民抗旱保丰收)
- 杨紫李现恋情再添实锤(杨紫李现恋情最新消息)
- 苏州落户2021新政策(苏州市入户的最新条件)
- 直播频道最近更新直播
- 南通通州格林豪泰凌晨3点大火 147名游客被困
- 珠江台直播(珠江台直播频道)
- 体育频道cba现场直播今天晚上(cba辽宁队今天晚上现场直播新浪体育)
- 沭阳周集乡对网上创业人员“约法三章”
- 2014年扬子晚报利群阳光 第三批“阳光学子”公示
- 在线观看nba(在线观看nba直播频道)
- 靖江举办“靖江骄傲”人物展
- 扬中闹市区突发持刀绑架案
- 常州市新增规划一处工业遗存 名称:南港码头
- 南通中院加强作风建设 13种情况纳入巡查
- 范冰冰生下范丞丞真相大白(范丞丞是范冰冰的私生子吗)
- “股票老左”:强势登陆财富天下频道
- 常州市新增规划一处工业遗存 名称:南港码头
- 常州城市女为照顾婆婆和丈夫 隐居农村当厨娘
- 常州现首例无理由回购 效果或优于直接降价
- 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 常州“蝉联”七星级城市
- 房企淘金三四线城市再调查:蜜糖还是毒药?
- 常州将出台新能源汽车实施意见和补贴细则
- 都市精英的倾心之选
- 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江苏12市上榜包括常州
- 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揭晓 常州上榜获"慈善七星城市”
- 期货手续费一览表(2020年商品期货手续费一览表)
- 今天上证指数是多少点(上证指数点呢)
- 尾盘集合竞价挂单成交规则(沪深收盘集合竞价规则)
- 国庆过后周末上班吗(国庆节七天上班)
- 邓紫棋的前男友(邓紫棋有哪些前男友)
- 煤炭价格走势(煤炭未来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