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湖南电视台 > 长沙公共在线直播

赤潮(赤潮)

发布时间:2022-06-22 12:10:44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赤潮(赤潮)

红潮,又称为“赤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属于海洋灾害的一种,主要是指海洋水体中一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或者细菌,它们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突发性增值和聚集,从而导致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水体发生变色的现象。

“赤潮“只是一个术语,赤潮也不一定是全是红色,而是许多类似现象的统称。 当发生赤潮时,根据引起赤潮的生物的数量和类型,海水通常为红色,黄色,绿色棕色等。

赤潮是海洋污染的信号,赤潮期河,鱼、虾、蟹、贝类大量死亡,对水产资源破坏很大,严重的还会因形成沉积物而影响海港建设。防止赤潮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止营养物质污染,特别要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 。

赤潮现象成因:赤潮的形成主要有浮游生物人类活动两大原因。

1.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一类海洋生物,它们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很弱的游泳能力,它们悬浮在水层中并经常随洋流运动。 其中,通过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为生物代谢所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称为浮游植物,它们没有这种能力。 必须将浮游植物用作诱饵者才称为浮游动物。 据初步统计,全世界各种大洋中有180多种可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其中63种在中国的浮游生物中被列出。

2.人类活动:1.大量工农业或养猪业工厂排放大量猪粪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由于沿海地区发展迅速,海洋水产养殖业扩大,也给海洋环境和水产养殖业自身带来了污染问题;海水养殖的自我污染也是引起赤潮的因素之一。

3.全球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国外有害赤潮物种的引入。

4.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经常发生。

赤潮的发生次数:

赤潮发生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规律(即经济发展阶段和灾害发生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呈现为为先恶化后好转的趋势。)

赤潮的影响:

1.破坏海洋生态结构: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系统中的物料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且平衡。 当发生赤潮时,这种平衡会受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开始时,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中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和高化学耗氧量。 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一些海洋生物无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某些生物逃脱甚至死亡,破坏了最初的生态平衡。

影响方式:当发生赤潮时,海中的高密度赤潮生物会掩盖或附着在海洋动物的呼吸器官上,导致它们呼吸困难并窒息死亡。

大量赤潮生物的呼吸(特别是在夜间,光合作用不会产生氧气)和死细胞的分解消耗了海水中的大量溶解氧,这严重剥夺了水体中的氧气并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在赤潮衰减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例如硫化氢)和毒素,这将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甚至造成海洋动物死亡。

一些赤潮物种,例如杀鱼费氏藻,不仅会释放毒素使鱼中毒,还会直接食用鱼肉。

部分赤潮生物含有鱼毒或贝毒。 尽管它们对以它们为食的鱼或贝类无害,但它们会在捕食者体内积聚,对食用这些鱼或贝类的海洋捕食者和人类造成中毒。当前已知的赤潮生物毒素包括麻痹性贝类中毒(PSP),神经性贝类中毒(N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失忆性贝类中毒(ASP)和雪茄鱼中毒(CFP)。

赤潮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2.影响部分产业发展:赤潮对部分产业的发展具有破坏作用,特别是对养殖业、渔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

1987年夏季,美国纽约萨福克县 赤潮致使Peconic湾的扇贝养殖遭受数亿美元的损失;1970-1990年间,在日本 瀨户内海发生赤潮,超过200亿尾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20亿日元(Tomotosh Okaich, 1999)0 2005年5月〜6月,我国浙江海域发生上万平方公里的米氏凯伦 藻赤潮,造成舟山地区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万元。

3.造成人员伤亡:1983年,菲律宾Magueda湾发 生的有毒赤潮,超过700人中毒,并导致21人死亡,造成当地社会恐慌。

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中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南澳海面大面积赤潮
工作人员清理南澳海面

赤潮的防治

首先,赤潮防治工作必须建立在生态研究基础之上:

(1)赤潮发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循环研究、生物竞争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生态学研究是经济管理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的基础。

(2)海域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等生态要素是具体防治措施制定的基础,也是构建赤潮防治方案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3)富营养物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开展、防治资源配置等防治工作的实施必须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才能 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

其次,赤潮防治工作必须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赤潮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人一自然生态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不同子系统和不同层面的多维协调,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化、多层次、多目标的群决策问题。这决定了赤潮 防治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岀发,综合运用生态恢复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的赤潮防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

从政策的实施原则来看:

一方面应强化现有行政管理机制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应规范市场行为,明确权属关系,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增加信息透明程度,为有差别的税收收费政策产权或使用权交易 等激励性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适应排放管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改变目前单纯依靠行政管制和约束的政策体系,构建以行政管制为主,经济激励 和社会规范相结合的政策管理体系。

紧急提醒!

近日,莆田南日和平潭部分海域

发现有毒赤潮

来源: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网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

一种异常现象

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发期

来源:福建省海洋预报台官网(时间为6月11日)

过去因赤潮导致的贝类中毒事件

时有发生

厦门的海鲜还能吃吗?

不少市民担心

厦门的贝类等水产品是否安全?

市海洋部门说

厦门来自莆田的贝类水产品比较少

市民不要过于恐慌

按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近期,厦门海洋部门对批发市场相关贝类产品进行了贝类毒素专项监测,并督促市场开办单位持续强化相关赤潮发生区域水产品准入查验、巡查和检测,严防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赤潮以及赤潮危害

大多数贝类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但有时贝类会含有贝类毒素

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贝类毒素主要由浮游藻类产生,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蓄积在其体内。

当海水里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赤潮时,生长在相应海域的贝类所含毒素可能会迅速增加,造成贝类毒化。

网络图

贝类毒素有多种类型

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通常在内脏中的含量较高,常规的烹调加工方式不能将其去除。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初期症状有口部及四肢麻痹、刺痛,肠胃不适如呕吐、肚泻,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及发音困难,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目前还没有针对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消费者

不采购、食用赤潮污染海域的、黄瓜鱼、鲈鱼、红鱼、黑鲷、真鲷及贝类等海产品。

加工新鲜贝类时,要去除中肠腺等内脏。最好不食用蒸煮贝类的汤汁,尽量避免一次食用大量贝类。食用贝类后如出现疑似中毒症状,要尽快就医。发生食物中毒的,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海洋与渔业或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水产品生产、经营者

禁止采购、销售、加工来自有毒赤潮区域、黄瓜鱼、鲈鱼、红鱼、黑鲷、真鲷及贝类等海产品。

注意海洋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海域赤潮信息,不要捕捞、销售有毒赤潮海域的贝类;加工贝类时,要去除中肠腺等内脏;餐饮业加工贝类时,最好弃掉蒸煮贝类的汤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用贝类中毒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海洋与渔业或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赶紧提醒那些爱吃海鲜的厦门人!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吴笛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