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11在线直播

宁夏这十年:塞上江南越来越好(宁夏:天高云淡,生机盎然)

发布时间:2022-08-06 15:39:30   作者:南巷清风   来源:网友上传   我要投稿

  放眼望去,六盘山下,一幅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铺展;宁东基地,过去冒黑烟、排臭水的“傻大黑粗”产业蜕变为绿色低碳高效的“窈窕淑女”;黄河岸边,过去随处可见的“秃头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重塑塞上好风光……

  10年间,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宁夏,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宁夏720多万塞上各族儿女正凝心聚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

苦干实干 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西吉县闽宁工业园区

  8月的六盘山地区,漫山翠绿,草木葱茏。曾经,这里山是秃的、水是浑的、天是黄的,曾经,这里一到春天沙尘暴便频繁发生,人们的眼都睁不开,当地百姓被迫在闭塞贫瘠的土地上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而2020年的11月16日,六盘山地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西海固(亦称固原市,下辖西吉县等一区四县)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书写出中国脱贫攻坚的“宁夏样本”。

  变化如何发生?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最为关键的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苦干实干,则是早日改变贫困面貌的致胜法宝。

  秦振邦曾在宁夏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西吉县涵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清晰记得2017年2月第一次来到村子的情景:弯弯曲曲的土路两侧,破旧的土坯房比比皆是;村部办公室里,砖头支撑着一张“瘸腿”桌子。

  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秦振邦与村民同吃同住,把村情都装在心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泥硬化路穿村而过、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西吉县涵江村的乡亲们2019年人均纯收入9870元,比2016年增长7070元。看着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秦振邦感慨地说:“苦干实干才能看到希望,这是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党的以来,宁夏尽锐出战,持续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后,勤劳勇敢的西海固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曾经最贫困的地方,生产生活也已翻开新的一页。

  六盘山下,北塬梯田里的荞麦花怒放,彭阳红梅杏挂满枝头,泾河源镇冶家村游人如织……宁夏脱贫主战场固原市实施的“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林草产业示范工程,如今已从试验示范稳步迈入全面推广。近两年,当地把“四个一”林草产业主打品种分类布局到旅游环线、景区景点,培育发展乡村游、观光游等,2021年固原市接待国内游客超708万人次,实现社会收入28.67亿元,“春赏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凉,秋观层林尽染,冬品水墨画卷”成为固原一张靓丽名片。

  在西海固的各个乡村几乎都有闽宁协作的扶贫车间,生产当地的土特产品,苦苦菜、蕨根菜、蒲公英、地椒茶、杂粮、土豆、手工粉条等等在扶贫车间进行加工包装,直接分销到南方各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助实践成效卓著的典型样本,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从省区主要领导到普通扶贫参与者和脱贫主体,无不齐心协力、苦干实干。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20多年间,闽宁合作硕果累累。福建先后选派11批183名干部到宁夏挂职帮扶,宁夏选派20批380多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福建帮助宁夏培训教师上万名,派遣教育、医疗、科技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仅“十三五”期间,福建累计投入援宁资金16.32亿元,实施1128个帮扶项目,帮助宁夏41.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山海情”未了。闽宁两省区在“十四五”东西部协作框架协议中明确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和消费协作等方面10项重点工作。如今,闽宁协作焕发出不竭的动力,凝聚新的智慧与力量,在六盘山下奏响幸福的乐章。

逐梦前行 一张蓝图绘到底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简称“宁东基地”),一座座巨型装置高耸林立,盘曲半空的乳白色管道布满厂区,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传递着强烈的现代化气息。

  宁夏是典型的富煤省区,煤炭占能源比重超过90%。多年来“靠煤吃煤”,挖煤卖煤,形成一套粗放发展的传统路子。可随着产能过剩、盈利下滑,曾经被当地人称为“香咋子”的煤炭产业成了“烫手山芋”。

  本世纪初,宁夏东部的戈壁上,发现了探明储量331亿吨的煤海。如何有效开发这片煤海?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业引擎?2003年,宁夏作出决定,举全区之力建设宁东基地,并将其确立为自治区的一号工程。

  2006年,现任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烯烃一分公司车间主任的张智敏刚刚大学毕业,当他来宁东时,只见茫茫戈壁仅有一个孤零零的工厂,工人们都住在简易的预制板房里。“当时很着急,煤制烯烃的装置运过来,却发现完全点不着火,根本运行不了。”张智敏面色黝黑,头发蓬松,但工服上却整齐挂着两只绘图笔。

  “不敢干不成,也不能干不成。在最艰难的时期,频繁的实验消耗大量原料,数百位工人盯在炉子旁,不间断地对这套设备进行调试。”烯烃一分公司气化炉负责人田彦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终于,在2010年零下十几度的冬夜,当煤炭通过1300度的气化炉,实现第一次出产,这个世界首套年产50万吨煤制烯烃装置宣告研制成功。

  之后的8年时间内,宁东基地各类厂房拔地而起,大漠戈壁上,又建起8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可随着全国各地兴起煤化工热潮,扎堆的投入让煤制烯烃的价格一降再降。

  “传统煤炭行业不可持续,这是市场用无声的方式在发出信号,只有走创新道路,将煤炭‘吃干榨净’,才能彰显现代煤化工业的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产业处处长李航说。

  煤制烯烃、煤制油企业的尾料“聚四氢呋喃”该如何处理,是宁东基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宁东基地借助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成功引进以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化纤新材料龙头企业。

  “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走进这家公司的展览室,产品部主任李海生正向参观者介绍。入眼,各类芳纶、氨纶制品让人目不暇接。氨纶线手感像棉花一样柔软,但拉扯一下,却发觉其极具韧性。“日用内衣,甚至高级的手提包,都可以用氨纶来制作。”

  如今,宁东基地工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煤化工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经济比重达48%,已成为西北唯一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也探索着煤炭高效利用的未来发展。

守一脉青山 绘就美丽新宁夏底色

  贺兰山运动公园

  炎炎夏日,市民们穿行在贺兰山运动公园中,听流水潺潺,好不惬意。

  这座占地500亩的公园位于宁夏志辉源石酒庄内,酒庄前身是采砂场,2008年响应政府号召开始进行植树造绿,生态修复。

  “听说这里是废弃矿坑改造的公园,没想到这么漂亮。从我家开车到这边差不多半个小时,只要天气好,都会带小孩子来这里亲近自然。”经常来贺兰山运动公园的银川市民胡云峰对这里的景色赞不绝口,“喏,公园旁边是绿油油的葡萄园,一抬头还能看到贺兰山的山峰。”

  眼前的景象仅仅是宁夏贺兰山环境整治修复成效的一个缩影。

  贺兰山是宁夏的“父亲山”。千百年来,贺兰山横亘于平原沙漠之间,庇佑着“塞上江南”的富足美丽,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任,也一度支撑起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然而,连续数10年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5月,宁夏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铁拳治乱的顽强意志,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所有煤炭、砂石等工矿企业关停退出,并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和建设项目审批停止。

  2019年,宁夏全面启动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45处严重损害生态功能和质量点位的综合治理。11家煤矿关闭退出,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完成整治,拆除工矿设施384处,集中整治2处散、乱、污煤炭加工区,依法关停取缔不合规企业561家、整治提升126家。

  治山只为守一脉青山。过去5年,宁夏先后投入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等各类资金近150亿元,治理修复面积40.5万亩。截至2021年年底,贺兰山森林覆盖率增加0.2%,植被盖度增加5%;消失多年的雪豹重现身影,国家重点保护的四合木等野生植物生长范围不断扩延……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

  “十四五”期间,宁夏将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列为十大工程之一,把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点进行突破。如今,随着贺兰山渐渐“康复”,“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正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回首过往10年的奋斗路,宁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把发展作为最大的任务,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不仅使西海固地区彻底甩掉了绝对贫困的“帽子”,让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等在全国有一席之地,也重塑了能够“给心灵放个假”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今天的塞上大地,“旧貌”换了“新颜”,未来的宁夏,一定会越来越好。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