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央电视台 > CCTV1在线直播

攥紧“中国种子” 推动“盐碱地”变“产粮地”(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高寒地区盐碱地上种水稻”)

发布时间:2023-03-05 12:29:38   作者:价值人生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在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中,有许多人都来自基层一线。今年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聂守军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也是黑龙江省水稻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主持选定的稻种有50多个。如今,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高寒地区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的领域。今年,他就带着这方面的建议来到了。

  来到驻地,全国人大代表聂守军就在电脑前对自己即将在会上提出的建议《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做最后的修改。这次上会,他还带来了自己最得意的绥粳18水稻品种。会议前夕,他和几位农业领域代表交流起自己育种和履职调研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 聂守军:

  这个绥粳18历经14年选育成功,是2014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选定,具有耐盐碱、高产、优质(等特点),还有香味。目前累计推广面积大约是6000多万亩。在安达(市)盐碱地pH值将近9的情况下,亩产是460公斤。我最得意的就是(绥粳)18的这个品种,给大家也看看。

  聂守军告诉记者,如今,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的领域,就在来北京之前,他和团队成员还在盐碱地上进行土壤取样。

全国人大代表 聂守军:

  回去做一下pH值,看看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在插秧之前咱们进行营养调整。

  作为农业战线上的科研人员,聂守军和他的团队长期从事第二、三积温带稻种的选育工作,“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个新领域是他近年来关注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 聂守军:

  黑龙江有3000万亩的盐碱地,大部分可以种植水田,但生产上现在应用的品种却很少,这就需要我们科研人员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搜集、创新和利用,来选育新的品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聂守军通过走访、调研,整理了关于提升寒地水稻生物育种能力的建议,带到上。

全国人大代表 聂守军:

  通过一年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寒地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特别稀缺。我这次建议国家在现有的种质资源库基础上,对寒地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和评价,为育种者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培育优良品种,用咱们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