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广东电视台 > 深圳宝安在线直播

长征顺序(长征重大事件顺序时间)

发布时间:2022-05-18 18:15:23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长征顺序(长征重大事件顺序时间)

长征重大事件顺序,中国工 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今天所说的长征,已经不是单指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长征的途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重大事件顺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重大事件顺序 篇1

依次顺序为: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

总体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 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共击溃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革命 军事 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长征重大事件顺序 篇2

顺序依次为过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

1、过雪山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 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屡败,中 国工农红军根据地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央和中 国工农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雪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和雪的世界。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权力。为维护红军的团结,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四渡赤水

时间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等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3、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4、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5、红军过草地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

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的红一方面军,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学生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

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

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

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

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长征重大事件顺序 篇3

长征的由来

中 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打破军的“围剿”,恢复中央苏区。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地区彝民区,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中 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在成立冕宁县革委会大会上,朱德讲话中又提到“长征”一词。这是最早见到使用“长征”一词。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北的达维、懋功地区会师。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刊登了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队专门为庆祝会师而谱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歌词中使用了“万余里长征”的提法。随后,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所形成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一方面军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业”。这是在正式的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长征”的名称。此后,长征的名称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现,同时,随着红军北上征程的延伸,对长征的表述也逐步变成了“两万余里长征”。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此时,从江西瑞金算起,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已经跨越了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11月,在陕北召开的红一方面军全军干部大会上,激昂豪迈地宣告:“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两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我们走过了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两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在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中革军委所发表的宣言中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开始使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名称。于1935年12月在党的活动分子会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明确指出“长征”的意义。从此,党史、战史、军史就把这段历史称为长征时期,“长征”一词就不是一般含意的战略转移了。

今天所说的长征,已经不是单指中央红军的长征,而是指由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等组成的中 国工农红军主力,分别由不同的起点出发,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省,行程数万里,涉过数十条大江、大河,翻越数座终年积雪的雪山,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进行大小战役、战斗近六百次,攻占县城一百余座,冲破军的围追堵截,最终会师陕北,完成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的伟大战略转移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战略远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共途经了11个省,分别是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如果按照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这个时间段来算,也包括山西和宁夏。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按照当时与广东军阀(即粤系军阀)的秘密协定,红军只借道过境不占地,粤军尽可能让道,双方不发生冲突。但是出于保密,双方这个秘密协定只通知到两军师一级指挥员,师以下几乎无人知晓。因此,红军在进入广东以后,还是和粤军发生了零星战斗。特别是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红4团在粤汉铁路东北的九峰山与赶来的粤军3个团展开激战,掩护主力部队从这里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湖南。

这里顺便插一句,四道封锁线有三道都是在广东境内,主要由粤系军阀负责,可是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依然付出了2万人减员的代价。

红军和粤系军阀的秘密协定很快被察觉,为了不使红军走脱,亲自部署从湖南的潇水以西、湘江以东直至广西的全州之间布置第四道封锁线,集中中央军、湘系军阀、桂系军阀等部数十万人,兵分六路向红军压来。

▲桂军

于是,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红军同时和蒋系中央军、白崇禧的桂系、何键的湘系同时作战,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于12月19日放弃先前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改道向西进入贵州。于12月31日抵达乌江岸边,与防守在这里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的黔军展开大战。

在强渡乌江的战斗中,红军创造了在乌江成功架设浮桥的奇迹,一举攻入贵州腹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黔系军阀起家的遵义。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与挺进到四川北部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四川军阀刘湘担心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自己将永无宁日,随即部署川军部队在长江南岸严密设防,同时派出3个旅的川军进入贵州,与黔军、中央军一道进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在遵义以北的土城与川军大战了一场,未能实现歼灭川军的计划,只好暂时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向西沿着川黔边境进入云南东北部的扎西。

红军进入云南,惊动了滇系军阀龙云。龙云也担心红军长驱直入云南,随即部署滇军主力在云贵川交界处云南一侧布防,与此同时,东面的中央军、黔军、川军数十万继续向西挺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在此危机关头,红军突然掉头向东,从各路敌军的缝隙中穿插而过,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突然出现在遵义,先后在遵义周围打垮了黔军和中央军共2个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重新占领了遵义。扑向扎西的各路军这时也掉头向东,直逼遵义而来,形势对红军依然不利。

为了摆脱敌军的追堵,在遵义停留了10天的红军再度出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叙永、古蔺。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随即命令各路大军继续向云贵川交界处急进。

几十万敌军被红军牵着鼻子在三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转了几十天,筋疲力尽。而红军则趁机四渡赤水,接着南渡乌江,向贵州省会贵阳方向急速前进。正在贵阳督战的顿时懵圈,身边几乎没有什么作战部队,面对兵临城下的红军,慌乱之下调集距离贵阳最近的滇军赶来救驾。

▲滇军

就在滇军心急火燎赶到贵阳之前,红军绕过贵阳一路向西,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冲进了云南。而此时由于滇军主力都到了贵州,云南境内兵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红军又摆出一副进攻昆明的架势,慌得滇系军阀首领龙云急忙令贵州的滇军部队回援。也命令黔北的几十万军队继续追赶红军。但时疲惫至极、怨声载道的滇军如何能追得上红军?

红军绕过空虚的昆明城,直插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用了七天七夜,从容不迫的渡江进入四川,暂时争取到了战略主动权。

进入四川西南的中央红军和进入四川西北部的红四方面军遥相呼应,让川系军阀刘湘再度如坐针毡。他一面在成都到西康的大路上部署重兵,阻隔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一面向求援。

为了避免再次陷入被动,中央红军沿着川西的密林小道、取道彝族区向大渡河挺进。以强行军的速度趁着各路军合围之前从泸定桥突破川军防守的大渡河防线,接着翻越夹金山这座终年积雪不化的大雪山,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就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之际,活跃在鄂豫皖一带的原红四方面军所属部队——红25军295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从河南罗山县出发西征。先后冲破中央军、东北军的阻拦,进入陕南。在陕南地区又和陕军杨虎城部连续作战,最后成功的同刘志丹的陕甘红军会师。

而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由于党内矛盾,两支红军一度分道扬镳。中央红军主力北出上陕甘,在腊子口打垮盘踞在川、甘交界处的地方军阀鲁大昌,冲破东北军拦阻,很快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部队重新编为红一方面军。接着又在直罗镇歼灭了东北军一个师。

▲东北军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活跃在湘鄂黔地区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所走的路线和一年前中央红军的路线大致相同,遇到的军阀也都是和中央红军交过手的中央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等部。经过7个月的转战,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6月在川西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且改改称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为了巩固苏区、扩大红军,于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发起东征战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与晋系军阀阎锡山展开斗争。之后为了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红一方面军主动回师陕北,继而发动西征战役,沉重打击了盘踞宁夏的马鸿宾、马鸿逵部马家军,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二、四方面军自1936年7月上旬从甘孜北上,历时4个月,先后与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以及抵达陕甘的中央军胡宗南部交战,于10月份先后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总结一下,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交战过的军阀主要有的中央军、广东军阀陈济堂的粤军、广西军阀白崇禧的桂军、湖南军阀何键的湘军、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四川军阀刘湘的川军、云南军阀龙云的滇军、陕西军阀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晋系军阀阎锡山的晋绥军以及宁夏的马家军、甘肃的鲁大昌。

言简意赅地说,红军长征期间除了与新疆军阀盛世才没有发生过武装冲突以外(当时盛世才亲苏),几乎与所有的地方军阀都爆发过战斗。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红军选择的长征路线有关,即不可能贸然去突破敌人重兵防守的繁华平原地带,另一方面也与老蒋“一石三鸟”的阴险策略有关。

所谓的“一石三鸟”,便是老蒋采用了杨永泰的削蕃之计,以追击红军为名,借机将中央军的势力深入之前不能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在战争中又削弱了红军和各地方军阀的实力,可谓阴险毒辣。具体反应在军事行动上,就是中央军薛岳等部队只在后面“追赶”,却从不进行拦截。

如此,担心红军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各地方军阀就得卖力气阻挡红军,老蒋从而可以坐看红军和地方军阀们拼得两败俱伤,以收渔人之利。当然,军阀们大多也不是傻子,如果发现红军只是“过境”,则基本不进行鱼死网破的决战,某种意义上,也促成了红军虽然一路上虽然损失惨重,却终于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时,第一个需要面对的是“南天王”陈济棠,不过双方早有默契,粤军并未阻拦,红军顺利通过粤北西去,后在老蒋的严令下,陈济棠派兵进行追击,爆发了一些小规模战斗。所以粤系陈济棠是红军遭遇的第一个敌手,但双方战斗规模有限。

红军继续向西到达湘江东岸时,负责堵截的是何健的湘军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本来狡猾的桂敌为了不上老蒋的圈套,前卫部队已经后撤,结果由于红军行动迟缓,湘桂两敌在老蒋的逼迫下卷土重来,终于酿成“湘江血战”。湘江战役的细节之前多有介绍,就不赘述了,这是第二、第三个敌人。

红军主力原计划是去往湘西与贺老总的部队会师的,然而敌人也准确判断出来,遂在前方布下埋伏和重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关键时刻,红军在湖南的“通道”转兵,突然杀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于是打击了黔军王家烈所部,这也就是第四个敌人。

期间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战役,红军的作战对象主要是中央军和黔军,且在试图北渡长江之前,一度与刘湘的川军交手,所以川军是第五个敌人。南渡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之后,红军借道云南,巧渡金沙江顺利进入川康交界,因此龙云的滇军是第六个敌人,而盘踞西康的刘文辉自然就是第七个敌人(川军虽然山头众多,但仍以二刘为大的分割线)。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击破中央军和川军的阻截北上陕甘,在那里又与张学良东北军和宁夏马鸿逵打了几仗,才最终成功落脚陕北,所以东北军和“宁马”就是第八和第九两个敌人。四方面军单独南下打的其实还是川军,属于重复之敌,但是在回头组建西路军时期,又与盘踞青海、河西地区的马步芳匪军狭路相逢,所以“青马”是第十个也是最凶恶的敌人。

这还不算,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还与陕军杨虎城的部队打过交道,以及西北军余部(中原大战投蒋的部队)梁冠英第25路军,因此陕军和西北军是第十一、第十二个敌人。在红军巩固陕北根据地期间,还分别进行了东征和西征,重点进攻的是阎锡山的晋绥军、邓宝珊的杂牌军和马鸿逵的军队,于是阎锡山和邓宝珊成为第十三和第十四个敌人。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期间先后遭遇过十四个地方军阀的部队,也基本都爆发了战斗,无非规模不一,长征途中也恰好经过了十四个省份的地区,仅红一方面军行程就超过25000里,期间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打击或者消灭了各色敌人累计数百个团,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

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与红一方面军多有重合,所以面对的敌人也差不许多,基本涵盖在十四个之内了,不再一一列举。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接应部队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壮举,凝聚成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锤炼了钢铁长城,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将帅,、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徐向前、罗荣恒、等,十大大将陈赓、徐海东、肖劲光、罗瑞卿、黄克诚、谭政、许光达、张云逸、王树声和一大批上将、中将、少将等都参加过长征。

如题。

红军长征有四路:中央红军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2、6军团、红25军。

主要回答一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遇见的军阀,所经过的部分战斗。

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围剿”,由于“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8.6万余人,从江西省于都、瑞金地区出发,向湘西转移,开始长征。

1、从江西省于都、瑞金出发,经过广东,之前红军与粤军陈济棠有协议,粤军让道红军,发生了小规模战斗,顺利通过广东的一、二道防线。

2、第三道防线在广东湖南之间,湘军何健。

3、1934年11月底到达广西,在广西兴安与全州之间突破第四道防线,与何键和桂军白崇禧、主力交战,这一次红军损失惨重,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余人,史称“湘江血战”。

4、1934年12月红军占领湖南省通道县,在此召开紧急会议,放弃同湘西的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史称“通道转兵”。随后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肯定了毛主席的主张,从而改变了红军前进方向,避免了全军覆没。随后强渡乌江,占领遵义。

5、红一方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贵州与王家烈黔军进行数次战斗,著名的娄山关战役。

6、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四渡赤水,突破乌江,佯攻贵阳,威胁昆明。在云南与龙云滇军,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7、在四川红军通过大凉山彝族聚集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分成左、右两路军穿越草地,到达预定地区。张国焘提出南下方针,拒不北上,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在四川与刘湘刘文辉的川军、作战。

8、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与甘肃军阀鲁大昌作战。

9、红一方面军翻越六盘水到达宁夏,在宁夏与马鸿逵和东北军作战。

10、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合。

至此,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多,纵横十一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行程二万五千里。摆脱部队围追堵截,与各省军阀陈济棠、何键、白崇禧、王家烈、龙云、刘湘、刘文辉、鲁大昌、马鸿逵、东北军进行多次战斗。著名战斗有湘江血战、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等等。

如果写的不对,欢迎大家补充。

从四支红军分开介绍

一、红一方面军

经过赣、粤、湘、桂、滇、黔、川、康、甘、陕十个省;

接触过的军阀有广东陈济棠、湖南何键、广西李白、贵州王家烈、贵州侯之担、四川刘湘、四川杨森、西康刘文辉、云南龙云、宁夏马鸿逵、甘肃鲁大昌、苗区苗王、彝区头人以及藏区头人;

交战过的其他非军阀部队还有薛岳纵队、吴奇伟纵队、胡宗南第1军以及东北军第109师,主要以中央军旁系部队为主。

二、红二方面军

经过湘、鄂、黔、川、滇、甘、康、陕八个省:

接触过的军阀有湖北徐源泉、湘西陈渠珍、湖南何键、四川刘湘、云南龙云、西康刘文辉、宁夏马鸿逵、甘肃鲁大昌和藏区头人;

交战过的其他非军阀部队还有樊崧甫纵队、王均第3军和胡宗南第1军。

三、红四方面军

经过川、康、甘、陕四个省;

接触过的军阀有陕西杨虎城、四川刘湘、四川杨森、四川邓锡侯、西康刘文辉、甘肃鲁大昌、宁夏马鸿逵和藏区头人。

交战过的其他非军阀部队还有薛岳纵队、胡宗南第1军和王均第3军等。

四、红二十五军

经过鄂、豫、陕、甘四个省;

接触过的军阀有豫西别廷芳、陕西杨虎城、宁夏马鸿逵;

交战过的非其他军阀部队为庞炳勋纵队、胡宗南第1军、康泽别动队和东北军等。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历时12个月,行程二万五千里。 长征中重要战役有:.湘江之战、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役、直罗镇战役。各省军阀都害怕红军在自己的地盘建立根据地,所以集中精锐部队试图把红军赶走,比较典型的是桂系(广西)白崇禧,湘军(湖南)何建,贵军(贵州)王家烈,川军(四川)刘湘,滇军(云南)龙云。同时,跟红军作战的还有中央军薛岳的嫡系部队。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一路上艰苦作战,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军队;长征是宣传队,它所到之处宣传革命思想,讲解革命道理,使革命理念深入人心;长征是播种机,它一路撒下革命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不只是一次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进程的军事行动,事实上也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沒有!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多年后中国的官方党史中是这样评价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对长征的国内评价,那么国外对长征的评价是什么呢?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是这样评价长征的:“长征曾是一场大退却,而且直到1935年底中国的命运还是前途未卜。然而长征具有深远的影响——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长征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锻造成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并且众人对自己的事业深信不疑。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

长征是在艰难险恶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的军事迁移。事实上红军长征之前整个中国革命的形势是处于低潮时期的:随着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实际上已使中央苏区陷于军队的包围之中。这时不仅以为首的高层认为气数已尽,事实上包括一部分党内的人员也在这一时期因为意志不坚定而出现开小差、叛变投敌等现象。长征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存党和红军的实力、保留中国革命的火种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红军这次战略转移的艰辛程度正如主席所言“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这样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而红军要完成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呢?长征涉及红一、红二、红四以及红二十五军总共二十多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在分布地域上从南到西再到北几乎涉及大半个中国。长征期间仅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这些干部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了军数百个团。

长征期间红军一共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总计约二万五千里。像这种几十万有着共同理想和信仰的人在不到两年的短时间内冒着敌军天上的空袭和地上的围追堵截并克服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的军事转移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当罕见的——即使单纯只看红军长征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红军长征期间除了面对中央军的围剿之外几乎与沿途所有地方军阀部队都爆发过战斗。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红军实际上已无力去突破敌人重兵防守的繁华平原地带,所以红军长征所选择的路线就是从各路军阀部队势力交界的缝隙地区穿过去。穿越这些地区尽管需要克服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这些地区也恰恰正是各路军阀部队防守相对薄弱的地区。这时则开始玩起同时削弱红军和地方军阀的一石二鸟之计。

命令中央军以追击红军为名将势力深入到之前不能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而在战争中同时削弱红军和各地方军阀的实力。中央军薛岳等部队就只在后面“追赶”红军,却从不进行拦截。这样一来那些担心红军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地方军阀就得卖力气阻挡红军,而就可以坐看红军和地方军阀拼得两败俱伤。当然军阀们也不是傻子:如果他们发现红军只是“过境”,那么基本上不会进行鱼死网破的决战。中央军和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出发前已与广东粤系军阀达成秘密协定:红军只借道过境不占地,粤军尽可能让道,双方不发生冲突。既然是秘密协定就不可能让太多人知道:当时这个秘密协定只通知到两军师一级指挥员,师以下几乎无人知晓。因此红军进入广东以后还是和粤军发生了零星战斗。特别是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红4团在粤汉铁路东北的九峰山与赶来的粤军3个团展开激战,掩护主力部队从这里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湖南。

红军在突破广东境内的三道封锁时付出了减员2万人的代价。很快就察觉了红军和粤军的秘密协定。随即亲自部署了从湖南的潇水以西、湘江以东直至广西的全州之间的第四道封锁线,集中起中央军、湘系军阀、桂系军阀等部数十万人分六路向红军压来。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发起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在此战中红军同时和蒋系中央军、白崇禧的桂系、何键的湘系作战。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在持续五昼夜的激战期间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在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占据绝对优势兵力的敌军围困的情况下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自身也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惨重: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34师在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湘江战役损失之惨重以致于湘江当地的民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吃湘江的鱼。

湘江战役之所以损失如此惨重除了敌军实力的强大之外还与党内王明、博古等人执行的错误军事路线有关。这就涉及到红军长征面临的又一大困难——不只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还存在与错误的军事路线的斗争。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于12月19日放弃先前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转而改道向西进入贵州。12月31日抵达乌江岸边的中央红军与防守在这里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的黔军展开大战。1935年1月红军发起强渡乌江的战役。

在此战中红军创造了在乌江成功架设浮桥的奇迹。红军成功渡过了220米宽的水流湍急、恶浪滔天、两岸尽是陡峭岩石的乌江一举攻入贵州腹地。似乎已觉察出他真正的敌手正在向上游挺进,于是他飞到贵阳亲自安排20万特别部队用于拦阻红军通过贵州到达四川。与此同时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黔系军阀起家的遵义。中央政治局随即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同志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在此之前党内的错误军事路线。

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正是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与挺进到四川北部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四川军阀刘湘为阻止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就部署川军部队在长江南岸严密设防,同时派出3个旅的川军进入贵州与黔军、中央军一道进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在遵义以北的土城与川军大战了一场,但未能实现歼灭川军的计划,所以只好暂时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渡过赤水河向西沿着川黔边境进入云南东北部的扎西。

红军进入云南惊动了滇系军阀龙云。龙云随即部署滇军主力在云贵川交界处的云南一侧布防,与此同时东面的中央军、黔军、川军数十万部队继续向西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这时红军突然掉头向东从各路敌军的缝隙中穿插而过,在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后突然出现在遵义。红军在遵义周围先后打垮了黔军和中央军共2个师、8个团,重新占领了遵义。扑向扎西的各路军队这时也掉头向东直逼遵义而来。红军在遵义停留了10天后再度出动: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的叙永、古蔺。

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于是命令各路大军继续向云贵川交界处急进。几十万敌军被红军牵着鼻子在三省交界处的深山老林中转了几十天,而红军则趁机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接着南渡乌江向贵州省会贵阳方向急速前进。正在贵阳督战的身边几乎没什么作战部队,面对兵临城下的红军只得调集距离贵阳最近的滇军赶来救驾。这就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四渡赤水战役。在滇军心急火燎赶到贵阳之前红军已绕过贵阳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冲进了云南。

由于这时滇军主力都到了贵州,所以就造成了云南境内兵力空虚的局面。龙云急忙令贵州的滇军部队回援,也命令黔北的几十万军队继续追赶红军,然而这时疲惫至极、怨声载道的滇军和中央军如何能追得上红军?红军绕过空虚的昆明城直插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然后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从容不迫地渡江进入四川,从而暂时争取到了战略主动权。我们在谈长征的艰难险阻之时也不要忘记长征的另一面——正如主席在他的《长征》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能否认这的确反映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诗意情怀。众所周知主席除了是中国历史一位杰出的革命军之外还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家,对此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罗斯·特里尔在他的《传》中将主席称之为马背上的诗人。尽管红军长征的路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有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艰难险阻,然而在这长途跋涉之中主席却以一个大无畏革命家的气概始终对中国革命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

20年后主席自己是这么回忆长征岁月的:“在马背上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脚,可以思索”。诗词吧大自然和历史融合在一起使他更能感受到脚下土地的气息,也有助于他以开放乐观的心态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面临的不只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领略过中华大地的雄奇壮观。事实上不只是毛主席本人,有相当一部分老红军战士们是将渡过金沙江后的一段路程视为具有诗意的旅程:大西南的雄伟壮丽景色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风情令红军战士们充满了新鲜感。

可以说这段路程使战士们在经历长时间的战斗过程后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身心。然而革命毕竟不是请客吃饭,长征也不是自驾旅游:红军战士们的确曾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走过了一段充满诗意的旅程,但不要以为这就是长征的全部内容,事实上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数不胜数的:自然环境有时恶劣、有时秀美,然而与敌人的战斗却是未曾停止过的。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后川系军阀刘湘一方面在成都到西康的大路上部署重兵阻隔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另一方面他还向请求支援。

中央红军为避免再次陷入被就沿着川西的密林小道、取道彝族区向大渡河挺进。红军在通过彝区之前派出先遣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调查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在部队中普遍进行了中国的民族政策教育,组成工作团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和沿途的群众工作。5月21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俄瓦垭口一带时被彝民堵住去路。担任红军先遣队任务的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家海子边会谈。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以及主张彝汉平等的民族政策。

小叶丹表示愿与结为弟兄,随后举行了庄重的结盟仪式: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还商讨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结盟之后先遣队进入彝民聚居区,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和一批武器赠给小叶丹,小叶丹亲自组织彝民护送红军过境。红军在通过彝区后以强行军的速度趁着各路军合围之前行进到泸定桥边。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两端分别固定在峭壁上,巨大的铁链上由一块块的木板铺成桥面,而桥下就是湍急的大渡河。

泸定桥高出水面约61米左右,这要换成我们今天上去别说打仗,即使是站在桥上向下望一眼都够令人心跳加速的。这里是通过大渡河的唯一通道,而桥对岸的守军早已把位于红军一方的半数木板全部拆走,只留下几根光秃秃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铁链。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双脚在24小时内走完了接近129公里的路程,最终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守军面前。由于木板已被拆走,所以战士们只能将手榴弹和枪捆在背上沿着铁链攀爬到敌军一侧才能展开战斗。

在攀爬到敌方一侧之前他们几乎是完全被动承受敌军的射击。红军方面先派出22名战士沿着铁链先敌军一侧攀爬,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有不少人中弹跌入湍急的河水中而牺牲,只有5名战士成功攀爬到敌军一侧展开战斗,然而就是这5名战士成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局面,随后越来越多的红军战士沿着这5名战士的路线攀爬到敌军一侧。最终红军战士的精神意志力战胜了守军的武器优势,也许是被红军的英雄主义气概震慑住了,以致于大约100名守军就地报名参加了红军。

除了敌人带来的考验之外红军长征路上还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长征沿途的自然环境可并不都是充满诗意的友好状态,也相当一部分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过雪山时很多来自南方地区的战士难以适应高海拔气候条件下的严寒和高原反应。如果我们今天去红军当年曾翻越过的夹金山仍有可能出现极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这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就连当地藏族群众也将其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这也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在当时红军缺乏足够的医药和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严寒和高原反应是足以致命的,也正是在这些的环境下出现了像《丰碑》中所描写的那位军需部长的故事。高原上气压极低,食物通常都煮不熟,战士们只能吃些半生不熟的东西,有时甚至只能以野菜、树皮等物充饥。尽管这里属于统治的薄弱地区,可当地一些不了解政策的部落头人仍会给红军战士们制造不小的麻烦,最终红军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思想的指导得以正确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并顺利通过了这一地区。

除了雪山之外毛尔儿盖的大草地也是很多红军战士的心头之痛: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吞没。草甸本来就极难行走,要是碰上下雨不仅增加了行路的难度,更有不少战士丧生在暴雨大水之中。草地天气一日三变,巨大的温差使红军面临巨大的御寒难题。在经历一系列艰难困苦后中央红军最终到达陕北时人数已不到一万人,但是留下来的都是精英。在长征途中锻炼出来的一批指战员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征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力量,见证了一种新的社会理想是如何逐渐成为现实的——正如罗斯·特里尔所言“主义中国就诞生于长征的汗水、鲜血和冰雪之中,它激发了战士们对新社会的渴望,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曾是他那个时代的摩西”。同时长征也纠正了党内一度存在过的盲目照搬苏俄经验的错误路线,使中国开始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可能我在上文所介绍的红军长征路线给大家的印象是: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瑞金根据地经西南地区抵达陕北。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湖北、河南这些省份并不在这条路线上啊?事实上中央红军的长征只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甘肃、陕西12个省份,湖北、河南的确不在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上,然而红军长征还涉及到红二、红四以及红二十五军等多路部队。就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之际活跃在鄂豫皖一带的原红四方面军所属部队——红25军295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从河南罗山县出发西征。

这支部队先后冲破中央军、东北军的阻拦进入陕南。在陕南地区又和陕军杨虎城部连续作战,最后成功同刘志丹的陕甘红军会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一度由于党内矛盾而分道扬镳:中央红军主力北出上陕甘,在腊子口打垮盘踞在川、甘交界处的地方军阀鲁大昌,冲破东北军拦阻后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师,部队重新编为红一方面军,接着又在直罗镇歼灭了东北军一个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活跃在湘鄂黔地区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也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红二、六军团所走的路线和一年前中央红军的路线大致相同,遇到的对手基本上也都是曾和中央红军交过手的中央军、湘军、黔军、滇军、川军等部。经过7个月的转战之后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6月在川西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的部队改称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为巩固苏区、扩大红军于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发起东征战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与晋系军阀阎锡山展开斗争。之后红一方面军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主动回师陕北,继而又发动了西征战役。

西征战役沉重打击了盘踞宁夏的马鸿宾、马鸿逵部马家军,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红二、四方面军自1936年7月上旬从甘孜北上,于10月份先后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与的中央军、广东军阀陈济堂的粤军、广西军阀白崇禧的桂军、湖南军阀何键的湘军、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黔军、四川军阀刘湘的川军、云南军阀龙云的滇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晋系军阀阎锡山的晋绥军、宁夏的马家军等多个对手交锋过。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在红军长征途中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其中第一道封锁线设置在安远、信丰、赣县、南康一线,由粤军驻守。陈济棠派粤军第二军第四、第五师增援赣南。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命令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担任开路先锋,在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百石战斗取得胜利后,古陂战斗、石背追歼战、安息激战也相应爆发,在信丰人民的热情支援下,中央红军部队取得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胜利,通过信丰地域,进入大余县境内,继续向西挺进。

这就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仗。

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

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

我觉得答案这么写有些不妥。就问题而言,我认为,答案除了要答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之外,还应该把红军其他方面军走过的省份加在一块,才符合题意。

也就是除了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之外,再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新疆。

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5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新疆。

长征红军经历的战斗

乌江战斗

1935年1月1日,左路先遣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逼近江河界口,发现渡口大道是敌人防御的重点,遂决定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的小道。

在强渡未成的情况下,于当日晚间改为偷渡。3只竹筏只有1只到达对岸。

2日上午,第四团再次强渡成功,经过激战,击溃第三旅2个团的防守,下午占领黔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珠场(今珠藏)。至3日,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由此相继渡过乌江。1月1日,右路先遣队红一军团红一师第一团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当日下午偷渡未成。

夜间,强渡成功,击溃黔军团1个团,占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渡江。至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此渡江完毕,残敌向湄潭方向退却。随后,红三军团第十团也在茶山关渡过乌江。至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此役,击溃军黔军3个团。

湘江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突破了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嘉陵江战役

嘉陵江战役是指1935年(二十四年)3月至4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北部强渡嘉陵江,对四川军阀部队的进攻战役。

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川甘边境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边的活动,决定在苍溪、阆中之间西渡嘉陵江。为保障渡江作战的顺利,1935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向苍溪、仪陇之敌发动攻击,攻克苍溪等地,歼敌5个团,扫除了东岸障碍。

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渡江作战。第1梯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方法,迅速渡江,歼敌一部,并向敌两翼和纵深发展;第2梯队亦渡江,加入战斗。至4月3日,攻占阆中、剑阁、南部、昭化及剑门关,歼敌7个多团。

随后,红四方面军以第31军主力包围广元;以第30军一部进至青川、平武迟滞胡宗南部南下;以方面军主力向江油、梓潼地区进攻。4月10日,红军包围江油,并攻占梓潼。

14日和15日,红军集中4个师,在江油以南地区,击溃援敌,歼敌4个团,并乘胜攻占中坝、彰明。同时,红30军攻克青川、平武,红4军一部于21日攻克北川城,胜利结束此次战役。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口向西挺进时,在四川阿坝州茂县土门乡一带展开战斗,一举粉碎了“30余万封锁土门,全面守备北川河谷”的计划,并牵制了50万大军围追堵截,胜利向茂县进军,迎接北上的中央红军。这次与敌斗争称为土门战役。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向军发动包座战役,此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个大胜仗,红军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援敌49师的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歼敌四千余人。

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等军用物资,使北上红军得到了基本补充。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最近一千年间(1000-1999)对人类发展变化格局影响最重大的“百人百事”之一,是几支工农起义军转战数万里,冲破了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艰难险阻而最后会师,并由此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格局的大事件。

自1934年10月起至1936年的2年三大方面军会师的整整2年时间里,有四支红军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点参加了长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团(以下简写为一、二、四、25),他们分别从中央苏区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川陕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出发,最终会师陕甘宁。

长征沿途经过了14个省区

1. 江西:一方面军;

2. 福建:一方面军;

3. 广东:一方面军;

4. 广西:一方面军;

5. 湖南:一、二方面军;

6. 贵州:一、二方面军;

7. 云南:一、二方面军;

8. 四川:一、二、四方面军;

9. 西康:一、二、四方面军;

10. 甘肃:一、二、四方面军,25军团;

11. 陕西:一、二、四方面军,25军团;

12. 青海:二、四方面军;

13. 河南:25军团;

14. 湖北:25军团。

长征途中遇到12个军阀部队并与之战斗过

1. 中央军:一、二、四方面军;

2. 粤 军陈济棠:一方面军;

3. 桂 军白崇禧:一方面军;

4. 湘 军何 健:一、二方面军;

5. 黔 军王家烈:一、二方面军;

6. 滇 军龙 云:一、二方面军;

7. 川 军刘 湘:一、二、四方面军;

8. 西北军杨虎城:一方面军,25军团;

9. 东北军张学良:一方面军,25军团;

10. 晋绥军阎锡山:一方面军,25军团;

11. 宁 夏马家军:一、四方面军;

12. 甘 肃鲁大昌:二、四方面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过雪山,走过荒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与12个军阀的部队作战380余次,击溃数百个团,攻占700多个县城,红军也损失巨大,由长征初期及沿途扩充的约25万人减少到最后的约5万人,其中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

正如主席所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从来没有的。”

提问:韦平伟 中央团校教务部主任

长征途中,中央召开过多少次会议,有重大影响的有哪些?

解读:毛 胜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1935年10月,陈云向国际汇报红军长征情况时说:“每次战斗前,连队的党员都召开会议,选出后备指挥员,大约有四五个人。如果连长在前线受伤或者牺牲了,队伍不会跑散,因为第一后备连长会立即挺身而出;如遇不幸,第二后备连长又会代替他,一个接着一个。”这生动反映了红军在漫漫征途中何以打不散、拖不垮,最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会是党的重要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各级组织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协调关系、宣传动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据统计,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留有记录的就有30多次,包括中央负责人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等。为便于了解和掌握总体情况,这里按照时间顺序,对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会议作一简单梳理。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是争论和调整行军路线的系列会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原定计划是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当局察觉后,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构筑四道封锁线,安排重兵进行堵截和尾追。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后,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然坚持原定计划。审时度势,建议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为了讨论解决行军路线问题,中央接连召开会议。1934年12月12日,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的建议得到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但博古、李德拒不接受。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根据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向贵州西北前进,12月底到达瓮安县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会后,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天险。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几次会议的一路争论,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

遵义会议是确立正确领导,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同志在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且,遵义会议的重大决策是在党同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作出的,标志着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不无巧合的是,新主义革命的28年以此为界,刚好可以分为两个14年,伟大转折的意义更加凸显。

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是贯彻遵义会议精神的系列会议。1935年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以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2月9日,中央负责人会议在扎西老街江西会馆召开,研究下一步进军方向和部队缩编等问题。在会上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方针。3月10日至11日,中央负责人会议在苟坝召开,说服与会者放弃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根据的提议,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四川会理县城附近的铁厂举行扩大会议,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并对等怀疑的领导、不同意机动作战的主张进行了批评。这几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在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俄界会议等,是制定和执行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系列会议。懋功会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制定统一的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张国焘会上表示同意,但不久就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境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公然向党争权。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照顾红军的团结,任命他为红军总政治委员。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形势和任务,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论证了北上方针的正确,强调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关键问题,红军主力应向陕、甘边界发展,不应向黄河以西。8月21日,、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从毛儿盖出发,历时数日越过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随左路军行动的张国焘再次提出种种借口,不愿北上,乃至9月9日电令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周恩来、张闻天等人紧急磋商,决定连夜率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方针是错误的。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实践证明,坚持北上抗日,是红军长征不曾改变的战略目标,也是激励红军走过千难万险的强大动力。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吴起镇会议等,是确定长征落脚陕北的系列会议。俄界会议后,中央率陕甘支队继续北上,9月17日突破川甘边界天险腊子口,第二天占领哈达铺。在这里,根据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情况,提出到陕北去。9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哈达铺召开,强调我们现在的干部是精华,应该注意保护。组织部应该调查了解干部,既要了解高级干部,又要了解中下级干部。当天,他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上指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在榜罗镇召开,正式确定把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会后,红军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会议,指出长途行军已经结束,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是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中央红军主力在历时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粉碎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空前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仿佛一块块路标,前后承接,指示着胜利的方向。这些重要会议,充分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策略,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