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未经允许推送服务
除了电脑上网,层出不穷的APP更成为可能泄露隐私的新源泉。杀毒软件专家Bitdefender近日发现,有18.6%的应用会访问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而不需经过用户的同意,甚至不会通知用户它们进行了这种操作。此外,41%的应用会在不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跟踪用户的行踪。最令人不放心的是,在这些能够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应用中,有40%都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密,让黑客有了可乘之机。
很多个性化服务也都需要个人信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人隐私的收集。以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为例,不少商家就与社交网站合作,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用户的位置,进行商品或服务推送活动,在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同时实现盈利。然而,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反感。“这意味着我被实时监控了。”网友Ruru认为,这种信息的暴露除了用于商业服务之外,也为、绑架勒索等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专家解读:
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
数字化时代的隐私泄露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课题,然而层出不穷的新“窃密”手段却值得用户多加留心。中国软件开发联盟(CSDN)董事长蒋涛在反思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时曾直言:“国内互联网公司当前普遍存在对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
据了解,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服务端近80%的密码库可破解。在用户端,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0个密码,覆盖了22%的用户。来自瑞星的分析显示,黑客拿走数据库之后,除非他进行利用,否则用户毫无察觉。与实体物品不同,网络信息的“被偷”很难发现,如果没有发生钱财丢失等实质性损失,用户甚至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偷窃者共用自己的隐私信息。
此外,专家还强调使用用户信息的APP应强制询问用户是否同意应用访问自己的通讯录、跟踪位置信息。“这样,用户就会知道应用到底会访问哪些数据,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一开始就制定明晰的规则,规定好你要参与这个服务会得到什么,哪些信息可能会被别人了解到等等。”专家也提醒用户,在使用各种网络或软件前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周汉华则特别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问题。“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云计算的时代,正是数据的有效利用使我们的生活、商业创新层出不穷,不能因噎废食。”他同时强调:“信息技术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在使用方面却缺少约束。”专家呼吁加快推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