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卫视频道 > 旅游卫视在线直播

张谷英简介(张谷英村旅游攻略)

发布时间:2022-05-14 16:55:31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分享   我要投稿

1、景点简介

张谷英古村

 

张谷英古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可以通达各家门户,连接着各个巷道,巷道两旁由青砖垒墙,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宜于防火,称为风火墙。大屋场里像这样的巷道一共有60条,它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最长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总长度达1459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睛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曾之类,栩栩如生。张谷英古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

2、历史文化

张谷英古村

 

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关于张谷英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据后人墓碑记载推测,约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族谱上面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今军区司令),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寄情山水,并有传世百代的规划。他安排了可传三十四代子孙的派谱:“文单志有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其深入精髓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激励和期望,从派谱中可见一斑。日久,张氏家族日益庞大,于是地以人名,称为张谷英。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余者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房屋1732间。

3、龙的文化

张谷英古村

 

也许是受龙文化的影响,八世祖思南公于明万历年间(1593—1600年),择倚龙形山而创建了主体建筑当大门。现在保持得很完好,飞檐和斗拱明显地异于其他地方保留的晚清时期的建筑,保持了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喻龙眼),既可防火又壮观瞻。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喻龙须),桥下溪水淙淙不绝,与周围星罗棋布的水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喻龙珠),与大屋后的龙形山构成一幅“巨龙戏珠”的天然立体图画,象征吉祥如意。当大门前两侧有狮、象两山(风水上称狮象把门),喻聚风聚气。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此对联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楷书“当大门”三个大字,第二进门楣上书“文魁”金匾,为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所赐。

4、景区看点

 

天井

大屋场中最大的一个天井,大约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天井内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花坛。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常达10米左右,屋里冬暖夏凉。正屋后面是偏房,用来作牛栏、猪圈、柴房、谷仓和堆放农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凉和嬉戏。

当大门

张谷英古村

张谷英村的枢纽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当大门。尽管当大门不是张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但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

所谓当大门,取意于大门两侧的石鼓,也就是门当。门当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势越大。门上方的横梁叫户,表示一户人家,当大门的门户上刻有太极图形与门当彼此呼应,二者合起来就叫做门当户对。

进入当大门是一个不小的庭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被称为烟火塘。塘中水波荡漾,堪称一道景观。甬道尽头又是一扇门,进门才是当大门堂屋。当大门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进,井指的是天井,进是指堂屋的间数。五井五进是说当大门堂屋是由五个天井,五间堂屋构成的。堂屋的尽头供奉着张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节,张谷英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参加祭祀的人长袍礼帽,古老的仪式展示着这个家族悠久的文化传承。

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横匾上赫然写着的“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于是,张氏族谱家训中一再恳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当年“泥腿子”在门外洗脚进房,读罢诗书又挑起粪桶干活去了……73岁的张正国是张谷英的第22代孙,在自己43年的教书生涯中曾担任过渭洞中学的校长。

5、风俗民情

张谷英古村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0多人取得过功名。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6、相关荣誉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张谷英古村落位于湖南省岳阳县青山环绕、溪水淙淙的渭洞山区。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古村始祖张谷英公26代子孙繁衍,数千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古村规模宏大、布局巧妙、设计巧夺天工,集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宗亲文化、耕读文化、明清风貌之大成。2001年,张谷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张谷英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7、古村保护

 

有关专家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张谷英古村落的保护依然艰难

张谷英古村落中大量的传统建筑仍居住着居民,他们在祖先留下的宅院中繁衍生息。农家乐发展、土特产加工、旅游业飞猛发展,消防安全隐患很多。历史上,张谷英村就曾经发生过几次大火。此外,老式房屋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制约,并由此导致乱搭、乱建、乱架、乱堆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民居的空间环境特色。自然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张谷英古村落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8、交通指南

 

公交

①从岳阳市五里牌汽车站出发每天有固定大巴,半小时一趟,票价17元/人出租车均价200元

②从长沙市市中心出发,长沙东站有大巴一天两班票价50元/人

自驾

岳阳市--107国道长沙方向(南)--十二公里(地名)左转-直走16公里---杨林镇右转直走19公里--张谷英镇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见闻,古镇古村游的魅力正在日益显现,今天我们走进湖南岳阳,这里有一座600多年的古村落,它的名字有点特别,叫作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又称张谷英大屋。全村2600多人同姓同宗,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恪守着几百年的伦理传统。据张氏族谱记载,张谷英落户岳阳不久,就为后世子孙订下了可传34代的派谱,并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以家训的形式融会贯通到对族人得教化中。有困难互相帮助,有过失互相共勉,不可因小利而起争端,因小忿而存仇怨。张氏家族谨遵祖先教诲,和衷共济,敦亲睦族,短短两百多年间,就发展成为家业兴盛,子孙昌隆的大户人家。

在张谷英村,除了张氏家族外,与大屋相隔不到200米的地方,还居住着十几家陈姓人家。这里叫陈先屋,比张谷英先来30年。几百年间,张谷英村张氏家族从一户人家,发展成为后裔近万人的赫赫大族,而陈姓至今只有100多人。家大业兴的张氏族人不仅没有倚强凌弱,而且一直坚持先来后到的原则,凡是以陈姓为先。2009年,张谷英村自筹资金,对村民门前的泥巴路进行硬化,也是最先从陈姓人家的门前修起。

存忍让之心,养谦让之德,行礼让之道,一代代张氏族人谨遵祖先遗训,用尊重和礼让赢得了张姓和陈姓两个家族的世代和睦。“和”最早我们看到是在音乐史上首先用这个词,音因序而和,七个不同的音节根据一定的序列和节律排列起来叫作“和”,所以这个“和”是强调多样的,多元化的概念。和则相生,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才有生命力。张谷英是村里的张姓和陈姓,这就构成了古村落的一个生态环境。张姓很谦和,这两个不同的宗族能够和谐地在这里几百年生存下来。

承载了600多年历史的张谷英村,如今已成为一个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村落。从2008年开始,张谷英村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旅游收入给村民分红。今年,村里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村支书便召集村民代表进行讨论,这笔钱是按照惯例分给大家,还是用于村里的开发建设。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有村民代表建议分了这笔钱,因为社员群众还是有点困难,要分也要按照实际情况分。村民代表也有不同意见,困难还是有的,分钱也是依靠,但钱不能全分掉。村民代表大多倾向于分红,怎么分?如何在公正的制度下做到人情化的照顾?又让村民们心服口服,是村支书每年都要考虑的问题。

分红这一天,村民们早早地来到祖先堂前排队等候,村事共商,福利共享,今天的张谷英村以公正维护着全村的和谐,为张氏家族长期教化的和衷共济,敦亲睦族,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个“和”字,与张谷英这个名字凝聚在一起,在岁月的磨砺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延续了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兴衰,缔造了一个令人赞叹的不朽传奇。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