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贵州电视台 > 贵州生活娱乐在线直播

人际交往论文1500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2022-05-18 12:52:08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投稿   我要投稿

人际交往论文1500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论文1500字)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上了大学以后我们会发现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了,尤其是人际关系这一块,我们需要好好的处理,小编为大家整理好了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1

摘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潭;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和你共渡一生。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只要您怀着博爱心肠,在生活中充满自尊自信,就一定能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关键词:人际交往

引言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然而,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怎样与陌生人接触,把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例如,在陌生人的宴会上通过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你一言我一语,你趁机询问对方的情况,并介绍自己,这样很容易地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准朋友。

1、千里难寻是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朋友二字说来容易,真正作起朋友来,却又有着许多玄妙之处,猜不透弄不明便很容易吃亏上当。交友贵在心诚,诚实诚 挚,坦诚相见,方能交得真朋友。

朋友之间应当坦诚,而不应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然而,人终究是宇宙的精灵, 万物的灵长,是极为复杂的富有感情的动物。人与人总是不一样的,难免有些所谓 的“正人君子”与人交起朋友来两面三刀,做出令人心伤的事来。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而,在与陌生人交谈的初级阶段,最好将话题圈定在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交谈突破口,但不要把话题作过度延伸到自己的隐私以及家庭情况。 那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应该怎样选择呢?

2、察颜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当然,这察颜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3、以对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陌生人对价值,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

4、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5、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6、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7、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清醒冷静

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正是的,任何事情总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了,什么事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好事也就变成 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 无法回避,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认识它,了解它,承认它,适应它。 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或许,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觉,觉得和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很是投脾气, 谈得来,坐在一起便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总是舍不得分开,甚至近似痴狂,只愿形影不离才好。关系一近再近,一好再好,然而,结局往往是令人伤心的分离,而且 很可能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其实,伤口一旦产生。无论愈合得怎样好,也难免会留 下疤痕,恰似无论怎样细的线条,总会留下一道阴影,抹不去,擦不掉。这莫不就 是失了分寸的缘故?

如果被此距离过近,相互之间过于透明,对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为造成双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尘,一般情况下,本是细小难察的,一旦离 得太近,细微的颗粒便也似庞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隐私, 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 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免。 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 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朋友交往时头脑应当清醒冷静,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强交,不苟绝,不当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应当恰如其分,浓淡适度。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 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该装作糊涂,睁一只闭一只眼。该聪明时,则又一定要聪明,大事情不可轻率,更不能盲听盲从,随波逐流。不能对涉及原则的问题上盲目附和;在原则问题上,应清醒认识,冷静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团和气,而失掉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正义之举,应尽力相助,邪恶之行,则不能助纣为虐,而应力阻力诫。交友时,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游刃有余,其乐融融。朋友会称赞你善解人意,谦和大方,恭俭可信,关系淡而不谈,远而不 远。处朋友时而四面来风。八面玲珑,顾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观者也会称你对朋 友尽心尽力,礼至心尽,无可挑剔,自然而然会使人敬佩和爱戴。

平淡如水,和而不流,做得合适,则会使你与朋友亲密,友谊地久天长。

宰相肚里能撑船处世让一分为高

1、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 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 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 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 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 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2、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交朋友同样需要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人应当学会宽容,惟其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产生误会。

3、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会顺遂我们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人说: “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 的事,遇见不合脾气的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 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地以牙还牙呢,还是以宽容为杯,以德报怨呢?我们以为; 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真诚的行动感化之。

交朋友时应学会宽容。朋友不比一般人,朋友与你关系更密切更亲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对朋友更要学会宽容,以免你无意中或由于误会而失去与你十分密切的 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连与你最亲近的人都弃你而去了,那你还能留住什么呢? 4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 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 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4、巧诈不如拙诚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讲的便是交朋友贵在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当你与朋友相识相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以真诚报真诚,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许,方能终生不 渝。

5、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

在交友时应当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随便许诺,任意答应别人什么事,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够办到的,要尽全力为朋友 去办,可以答应下来。如果自己没有过多的把握,便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

6、掌握逢迎的绝招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 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 刮目相看的。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 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 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我们说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澳奉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说话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朋 友间的和谐大有裨益。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

(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

(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感谢提问,以下是个人经历也是亲身感受,希望对那些在大学里感觉到迷茫的人有所启示。

我今年大二了,还有一个月即将步入大三的队伍了。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内向,孤僻的人,或许是源于从小家境不好,自卑心理作祟,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人生活过来的原因。

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的我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没有几个朋友,仅有的几个朋友也都是自己的几个室友,但是随着彼此各自奔波,各自追求不同,毕业以后还能够有联系的朋友就屈指可数了。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想着要改变自己的现状,要彻底和以往的自己告别。于是我不断扩展我的交际圈,和室友,和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一开始会觉得很尴尬,很不自在,为此,我还特意在内心鼓励自己去参加班干竞选。看到这里,你们或许会以为这样的状态的确达到了我的预想,应该高兴才对,其实不然。

没错,我如愿当上了班干,也获得了许多“朋友”。但是当班干的代价就是当别人问你要作业复制的时候,我为了所谓的友谊就一次一次的帮助他们作弊。我的内心在受到无尽的谴责,我感到不安;有很多朋友的代价是和他们一起熬夜打游戏 ,一起抽烟,一起出去喝酒,甚至**,在这之前我一直都是滴酒不沾的,也十分厌恶弥漫在空气里的烟味,更反感我会成为这样的人。

我在反思,这样的交际真的适合我吗。当然不,这样只会让我一步又一步的沉沦,我可不想我的大学四年就这样颓废掉了。

后面我果断向辅导员辞掉了班干的职务,整天埋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尽管没有人陪我,尽管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上路,可我依然要朝着我的理想走去,不可能为了这不必要的“朋友”与“权力”在原地一直滞留。

大学,维维持友谊的不再是那么单纯的“苟富贵,无相忘”了,相反,它处处都弥漫了利益的气息。不求回报的友谊好像少之又少,当你对他们没有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越来越疏远你。还记得高中老师说的一句特别真实的话“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大学”。

很喜欢的一句话:你要悄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如果没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一起奋斗,那么我们也不能将就,不能在原地沉沦下去。你要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当你真正得变得强大的时候,什么样的朋友都将会有的。

@茶茶夜语 @丸子小酱 @喜欢大山哩 @拾荒者小屋 @墨染天汉 @杨紫菲 @香斓雅韵2019 @书苑主人 @沐熙清风 @周学文老师 @牧雨沉沉 @影子舞曲儿 @刚阳正气

大学指的是以高职、专科和本科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但是它并不只是课堂教学。很多学校都有一些附属的单位,比如附属医院、试验及科研性质的相关单位。所以在我看来,学生在读大学期间的社交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1、大学社交活动是不是越多越好?

2、如何处理好大学期间的社交关系?

3、大学社交活动如何协作与分工?

不要强迫自己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

勇敢地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放弃无用社交,更好地学习、生活。

社交的好处的确不少,但是前提是在拥有一个相对高质量的社交圈的情况下,所以并非所有的社交都值得大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大学这样一个黄金的时间段。

那怎么处理好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社交关系呢?

❶ 想要高质量的社交圈,请先提升你的价值

你要明白一件事情,

如果你想获得一样东西,你必须用一样你有的东西去和对方交换,才有可能和对方达到社交的前提,这并不是很功利的说法,而是很现实的东西。

社交就是一个一来一回的事情,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一起玩,为什么呢?

因为你从内心觉得,对方学习好可以帮助你的学习。

如果对方愿意和你一起玩,可能是因为你拥有某方面的才华,或者是你性格好很幽默,也可能是你善解人意曾经帮助过他,他一定是从你身上看到或者得到了一些其他人没有的东西,他才可能和你做朋友。

否则,你凭什么认为对方愿意和你做朋友。

事实上,人人都想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或者可以给自己某种好处的人做朋友,这种好处不局限于金钱、地位和名利,它还可能是一种情感,比如和这个人做朋友你会感到很快乐,这也是你从对方身上获得的一种好处。

真正的朋友是你付出无限,但是收获也无限。

所以当你想和比你更优秀的人做朋友时,问问自己,你可以为对方提供些什么?

如果什么都没有,也请不要灰心和丧气,至少你还有青春,你可以用你的时间和精力去武装你的大脑,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这样你会更加容易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社交圈。

❷ 学会参与收益大于成本的社交

要知道我们做的任何决定里都有一定成本的,即便你是个参加聚会从来不出钱请客的“铁公鸡”,但是你也为此付出了你时间的机会成本。

举个例子,去图书馆学习还是参加班级聚会,如果你选择了去参加班级聚餐,放弃去图书馆学习,那么去图书馆学习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所以是否去参加社交活动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这个决定需要根据你当时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首先,你可以看看自己当下有没有比参加社交活动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那肯定是先以自己的事情为主;

其次,我们在决定是否参与时,可以先了解活动参与人员的情况,根据参与人员来判断自己是否有必要参加。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适当地参与社交肯定是有必要的,因为人毕竟是是群居动物,但是也请学会独处,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因为好的人脉从来都不靠别人,而是取决于你的能力。

以上是‘黄河边的故事’个人观点,欢迎您说说您的看法。

我是大一的学生,目前来看,之前在我们学校,大学生的社交还是单纯善良的。毕竟我们还都是孩子,没有真正进入到社会,社交主要是一起玩耍,学习,完成一些工作小任务。

要珍惜单纯的时光啊[心]

大学的社交是必不可少的多做有用的社交,少做无用的社交大学提升自己才是最为重要的

题主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今年6月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我在大学校园里生活了7年。我的观点如下:

一、在大学里,我们会碰到形形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在不了解之前,还是要保持一个社交的度,不要开过度的玩笑,不要说太多藏在心底里的真话。当然了, 大学也不能缺少几个真心的朋友,一般这些比较真心的都是宿舍里的舍友,有个1或者2个真心的朋友就好了

二、大学里的社交是一个人从学生社交转向社会交际的一个过度时期。 我认为大学社交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并且的确可以培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社交风格和方式。

三、我们交际的对象大部分是同龄人,年龄差距最大也就三岁,所以说之间没什么代沟,有什么想法大胆提出来就好。

四、大学社交其实并不是让你积累多么牛的人脉,也许很多人你大学期间积累的人脉朋友,毕业之后也都成了通讯里的一个名字,其实你积累下的这一个个名字,虽然成为了过去,但让你积累到了处理社交关系的方法,在日后步入社会,这些能力不一定能助你一帆风顺,起码不会让你逆风使舵。

五、也要小心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陷害。我所在的学院学生会竞争激烈,甚至不乏一些不良竞争。

六、少点无效社交,在大学的社交多属于无效社交,好好学习才是硬道理。无效社交聚会完后好像还是一片空虚。多点有效社交:就是好朋友、志趣相投、一起学习成长和进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更多的资源和帮助的人或人群。

大学其实算是一个半社会的一种圈子,因为这几年基本上都是属于一半的时间在上课,另一半的时间是自由时间可以随意支配。

而且因为大学生都是全是一种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思维,生活的方式,与人交往和对处理事情的态度。所以大学社交还是有一定必要的,而且大学中遇到的同学,与他们交流沟通都是对自己的一种知识,认知的扩张。

不要为了社交而去社交。

我记得我看到过这样一个人的经历。

大学里不合群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中文系的,他是不知名的二本,开学第一天,他就不合群,军训结束后,同学们回宿舍瘫在床上,而他去到图书馆学到11点。

大学四年风雨无阻,早上六点起床背英语,课余时间泡图书馆,看大量的课外书。上回宿舍的路上,听着VOA的音频,周末舍友看韩剧,睡懒觉,而他却学习着顶尖学校的公开课。看各种院校的专业论著,月均阅读量15本,英语竞赛拿全国奖项,班级名次,次次第一。

毕业之后,室友和班级同学大多数都回老家工作了,而他却选择继续读研,考到了自己心爱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名校里的人千千万,比我优秀,比我努力的人更多,我的不合群,只是想让我走到更高的地方,去欣赏更美的风景!

那是要看自己社交的目的是什么了,有的人是天生爱交朋友,有的人是想要锻炼自己某些方面。个人觉得要避免无用社交。

等着过完今天暑假,我就要上大三了,我的学校和别的学校不同,白天自习课的时候是必须班级的成员都在一个教室,哪里都不能去的,说实话,我到现在为止班级里面的很多异性名字和本人匹配不起来,但是这也丝毫没有影响的我生活。我爸说多和同学联系,毕业万一有事可以联系帮忙一下。我爸说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想一想,毕竟是毕业了,我自己过得好不好别人也不会管,也懒得管,所以我还是觉得靠自己靠谱一点,争取让自己变成那个优秀的人。

社交不社交得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我是真的用不到,当然也不是封闭自己,我和班级的小姐妹玩的还是挺好的,嘿嘿。反正不管为了什么,初衷是好的就行,加油吧!

曾经, 关于大学生宿舍的话题还停留在“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卧谈会”等方面。然而, 时至今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已经成为毕业生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大学宿舍出现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宿舍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生活的场所了。

2017年4月29日, 重庆大学两名学生在宿舍被室友砍伤。2017年3月22日, 南方医科大学两名学生在宿舍被同学刺死。2017年6月13日, 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彭某在宿舍内与室友发生争执, 惨遭室友杀害。2016年3月28日, 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某在宿舍楼自习室遭杀害, 而嫌疑人正是其室友。2015年12月11日,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复旦学生投毒案”林某被执行死刑, 这一结果宣告互为亲密室友关系的两条生命的终结。

显然, 大学生宿舍出现伤害事件是极端案例, 但存在大量人际冲突却是常态, 虽然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但是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研究缘起

大学生“沙粒化”“原子化” (1) 的倾向, 一直是高校关注的话题。近年来,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智能手机的肆意使用、虚拟游戏世界的滞留, 导致大学生与同伴的面对面互动显得越来越“无聊”。而另一方面, 利己主义的思想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息。在大学生宿舍, “背靠背打游戏”“躺床上看视频”成为大学生宿舍生活的常态。

笔者曾有过两年兼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经历, 曾经处理过多起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事件, 例如, 偷盗室友财物事件引发室友关系紧张、室友争夺男友引发人际冲突等。然而,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为何在宿舍这一空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呢?有没有隐藏在背后的“秘密”和“规律”呢?本文将研究问题确定为两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子问题:

一是大学生如何看待宿舍人际关系;

二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二、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研究不多, 集中于心理学领域, 教育学领域较少, 经验总结较多, 实证研究较少。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检索到核心期刊论文17篇, 其中, CSSCI有4篇, 硕士论文有10篇 (关注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硕士论文有3篇) , 没有博士论文。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情况描述、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 (紧张) 的原因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发展阶段研究等。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概念

曹加平 (2006) 认为,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是发生在大学生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矛盾, 具体表现在宿舍成员学习、生活、情感等事件上, 由于彼此的需求、利益、目标或意见不一致或暂时无法协调而导致彼此在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冷漠、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的关系[1]。

本研究将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概念界定为“发生在大学宿舍内的一种矛盾, 表现在室友间情感、言语、行为上的敌视、漠视、紧张甚至打斗的现象”。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阶段

雷屿 (2011) 认为, 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团体现象、生活琐事问题、不良竞争问题、认知偏差问题、价值观差异问题、情感冷漠问题、贫困生交往问题以及缺乏宿舍人际关系指导等[2]。

何饶依 (2013) 通过调查发现, “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小团体、不良人际竞争、冷战、漠视交往等问题。调查还发现, 贫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堪忧, 部分贫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 进而进行自我封闭,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3]。张艳梅 (2012) 认为, 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经历六个阶段:亲密期、矛盾期、冲突、冷战期、疏远期、分离期[4]。张业清和杨秋霞 (2011) 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形成经历分为四个阶段:萌芽并逐渐形成阶段、高度发展融合阶段、急速下滑阶段、平稳发展阶段[5]。

(三)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 (紧张) 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个体因素主要是个体的性格和行为方面。梁晓明 (2015) 认为, 影响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如下:自卑胆怯, 性格孤僻;自以为是, 囿于偏见;猜疑妒忌, 打击报复;功利主义, 损人利己;沉迷网络, 忽略现实存在;缺乏沟通, 不善调节[6]。董军强 (2013) 通过调查发现, 在寝室矛盾的归因上, 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反省、换位思考的意识, 与此同时, 不良的行为会影响到寝室人际关系[7]。

张艳梅 (2012) 研究发现, 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有身份文化的不同、家庭经济背景、性格因素、文化冲突、刻板印象、生活习惯、认知偏差、理想化、情绪化、沟通不足等[8]。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宿舍管理人员、社会等方面。何饶依 (2013) 认为, 认知偏差、情感障碍、行为能力欠缺是“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主要内因;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和“4-2-1”家庭结构制约“90后”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9]。牛晓玉 (2016) 认为,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与宿舍长在宿舍管理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宿舍长应当承担起协调寝室成员关系的责任[10]。

李会 (2012) 认为, 高校教学内容、宿舍文化与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影响了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疏导;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和片面的成才观制约女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市场经济、多元思潮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观的确立[1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质性研究, 使用访谈、实物收集的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的策略, 试图描述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宿舍人际关系的, 动态展示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分析影响冲突产生的因素。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G大学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在校生有2万多人。选择G大学D学院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这里的学生群体中积累了比较好“威信”, 学生比较信任研究对象, 愿意交流, 这样的基础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接下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

首先, 设计了开放式问卷, 涉及“你如何看待宿舍人际关系?”“你们宿舍产生过人际冲突吗?”“是否愿意参加访谈?”等问题。

在29个班级一共投放1300份问卷。同时, 向熟悉学生宿舍情况的辅导员教师寻求帮助, 希望能够方便地找到“极端个案”。

最终, 根据问卷答卷情况并结合辅导员的意见, 确定了研究对象为一年级某女生宿舍的XJ和LF。她们具备“正在经历宿舍人际冲突”“宿舍人际冲突情况很严重”“愿意参加访谈”“善于语言表达”等特点。

(二)资料搜集的方法

1. 访谈法

对LF进行1次访谈, 约60分钟。对XJ进行2次访谈, 约140分钟。对两个人的辅导员进行1次访谈, 约40分钟 (见表1) 。

表1 访谈的基本信息

在访谈前, 与研究对象提前进行了沟通, 避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地点确定在教师工作室和教室, 营造了平等、轻松的访谈氛围。LF和XJ在访谈中均没有表现出不安或者排斥的情绪, 愿意说出自己想法的强烈意愿, 与研究者的语言沟通也很自然。把研究者作为可以信赖的倾听者, 整个访谈过程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访谈以半结构性访谈为主, 主要收集了研究对象关于宿舍人际关系的看法及冲突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等信息, 涉及“你们宿舍室友关系相处的怎么样?”“描述一下你们宿舍最严重的一次冲突”“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

在访谈前, 研究者重申了保护隐私原则, 访谈对象同意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录音。在整个访谈过程中, 访谈对象没有表现出由于录音导致的不适情况。

2. 实物收集法

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在宿舍的6名成员相关资料进行收集, 包括入校以来的成绩、个人登记的信息、QQ信息等。成绩既是学生在校情况最直接的表现, 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能力等。个人登记的信息反映的是研究对象的先赋角色, 例如, 年龄、家庭阶层、父母情况等。

QQ信息包括个性签名、空间日志等, 是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缩影, 能够展现其性格、喜好等个人情况。实物资料就像冷冰冰的物品, 不像访谈法得到的资料那么鲜活, 但是实物资料却比访谈要客观得多。有些数据与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形成相互呼应关系, 是访谈的有效补充。

(三)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 及时进行誊录, 形成4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情景分析, 即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在自然的情景中, 形成一个完整、真实的故事。

同时依据资料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形成“本土概念”的分析, 挖掘“本土概念”背后的特殊含义。对实物资料进行类属分析, 依据成绩、信息等自然形成的类别, 将信息进行归类、对比, 并对类属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识别。

四、他们的“冲突故事”

研究对象所在的宿舍是一个普通的6人间, 配备标准上下铺, 上铺休息, 下铺学习。6人同属于一个班级, 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 她们的基本信息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所在宿舍的成员基本信息

研究对象均为大一学生, 我们考察了她们入校以来直至冲突发生的情况, 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入校的第一天晚上:“一句话也没说”

6个来自不同地域的陌生人, 在同一个宿舍居住的第一个晚上并没有任何交流, 包括研究对象LF和XJ, 虽然她们在入校报到排队时一起度过15分钟左右。当然也包括ZMM和XJ, 虽然她们来自同一个城区, 是真正的老乡

。6个人都选择了玩手机来消遣自己的时间。LF和XJ在描述入校第一天晚上的情境时, 都采用了很惊奇的表情, 似乎在说明她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表3 故事发展的六个阶段

“可能刚见面嘛, 没有共同话题然后都没有说。第一天晚上我没说话, 一句话都没说, 你不知道都快把我憋死了。我平时话可多, 猛地一句话都不说。从七点多在寝室吧, 到十二点都没说过一句话, 就一直在玩手机。” (LF-2017-3-25)

“第一天晚上都没有说话, 都不说话, 一句话都没有说, 然后憋了一天吧。” (XJ-2017-4-1)

就这样平静地度过入校的第一天。网络时代的沟通方式是否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现在的学生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看手机, 也不知道他们看什么, 就是不跟同学交流。” (FDY-2017-4-1)

大学生似乎已经不太喜欢与同学面对面地交流, 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 她们的独立性更强了。辅导员的说法也验证了LF和XJ的说法, 她们入校第一个晚上是在手机的陪伴下度过的。

(二)初期的小群体:“老朋友和新朋友”

平静总是要被打破的。入校第一周是新生教育, 学生的业余时间比较充沛。LF选择和外班的一位老朋友一起出去玩, 并未与宿舍剩余5人有所交流。而XJ则选择了同一宿舍又是老乡的ZMM一起出入。

“特别安静那天晚上, 然后我就和我朋友一起, 一般都不和她们一块。” (LF-2017-3-25)

“有的时候就跟寝室的ZMM在一起。” (XJ-2017-4-1)

选择老朋友和老乡作为外出的伙伴, 显然是一种基于地缘因素的互动。共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能够唤起很多认同感, 但这种地缘因素的认同感能够维持很长时间吗?

进入军训后, 由于同样的作息时间和训练任务, 使同一宿舍的6个人形成一个统一的群体, 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外出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初识的新鲜感隐藏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差异, 形成短暂的群体认同。

“我:后来就开始军训了, 你们宿舍的6个人是一起去教室、一起吃饭, 是吗?

XJ:是, 是一块的

我:经常一块?

XJ&LF:嗯!每天都在一起。我们是一个方队的, 一切训练时间都是一样的。” (LF-2017-4-1、XJ-2017-4-1)

(三)写生中的不愉快:“莫名其妙的冲突”

军训后就是十一假期, 假期过后, 就进入学习阶段。G大学安排设计类专业在第一个学期就有一周的外出写生活动, 由于写生的山区进入11月天气就转冷了, 因此开始上课没多久, 她们就会到山区写生了。在写生过程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情, XJ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 语气充满了疑惑和激动。

“XJ:在写生期间我们有次出去玩嘛, 正走着走着丢了一个人, 然后给她打电话也不接, 发短信也不回。

我:丢的那个人是谁?

XJ:MMD!然后就那次事件以后就成这了, 我也不知道发生了啥事, 问她, 她也不说。

我:你是说写生的时候还有故事?

XJ:写生山上不是有那种两个人骑的车嘛, 就是那种观光的自行车。我跟LF租了一辆。ZMM和LXX租了一辆, ZYZ和MMD租了一辆, 就顺着那条山路往上去嘛。就到一个拐弯处, 有一个反光镜啥的, 就停在那里拍照片, 然后都下车了。然后我们俩先走的, 后来ZMM和LXX跟上了, 在那等很长一段时间, 只见ZYZ一个人骑车过来了。说MMD她自己走路过来, 然后又等了很长时间就下去找她, 就找不到, 然后就给她打电话, 打电话也不接。

我:然后呢?

XJ:然后又顺着那条路返回来了, 也没玩成。然后就走到山下, 看到她自己一个人在那荡秋千, 然后喊她一块去, 她都不去。

我:那当时ZYZ的表现呢?

XJ:ZYZ她自己也感觉可莫名其妙吧!就问她 (指ZYZ) , 她也不说。

我:那以后呢?

XJ:从此以后她俩关系就慢慢变淡了, 慢慢就不一块了。” (XJ-2017-4-1)

约定好的游玩本来应该是很轻松快乐, 却因为一件“谁都不愿意说”的事情, 导致MMD与ZYZ发生冲突, 两个人就此产生隔阂, 改变了她们之间的友谊。从此, MMD对ZYZ的态度从此就变得冷淡和逃避起来。

(四)小插曲:“有人离开,有人加入”

写生回来以后, ZYZ和MMD不可能一直过独来独往的生活, 她们在寻求改变的可能。而LF这时敏感地察觉到这其中的变化。

“因为当初的时候不是222分的嘛, 然后, 我俩 (指和XJ) 一块, 算是那个性格差不多、都挺合得来的嘛, 然后那个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期, 然后现在就彻底地合了嘛。然后, 那个ZYZ就和我们一块, 然后感觉可那个啥, 因为三个人一块你感觉, 永远有一个人是多出来的, 然后ZYZ就老找XJ, 有啥都问XJ, 有啥都问XJ的那种, 然后我感觉可那个啥, 我就感觉……XJ被抢走了那种。

然后一般我仨一块时候, 要不走她俩后边, 要不走她俩前边。反正一般很少和她俩说话那种, 然后就, 好比说她给我说的啥, 然后我就给她说, 然后一般就没了。再后来, MMD就开始跟我们一块, 那个ZYZ估计是感觉她要跟我们一块, 然后她就一个人。然后嗯, 差不多就这样了, 后来就那个啥, 开门事件。然后彻底爆发了。” (LF-2017-4-1)

ZYZ试图加入LF和XJ的小群体, 但LF感觉ZYZ要抢走XJ, 使原本牢固的“二人友谊”变得不再稳固。表面的三人小群体维持了一段后, MMD也想和XJ和LF成为朋友, 这样使原本不太稳定的三人小群体 (XJ、LF、ZYZ) 更加不稳定, ZYZ离开了小群体。ZYZ在XJ处寻求群体认同的过程, 以MMD的加入而终结。

(五)偶发的开门事件:“不可避免的冲突”

或许是由于日常的琐事积累到一定程度, 或许是ZYZ感受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在这件偶然发生的事件中, ZYZ将怨气发泄到LF身上, 她认为正是LF从中挑拨, 使得自己不能与XJ成为朋友, 冲突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我俩 (指和ZYZ) 发生矛盾的前一天晚上, 我在想, 她估计又该找咱的事了, 我猜第一个不是我, 第一个是MMD, 第二个是我, 第三个是XJ, 谁知道她先找的是我。因为平时也没发生多么大的矛盾, 就平时那琐碎的小事慢慢累积的。” (LF-2017-4-1)

“就是我们三个 (ZYZ、LF、XJ) 一起回宿舍嘛, 然后她 (ZYZ) 在我们前面走着, 她进去之后就是把门关上了嘛。我就拿钥匙开门, LF走在前面嘛, 当了一场炮灰, 之后她堵着门不让LF进, 然后LF想进去啊。

她用胳膊把那个门给拦着了嘛, 然后LF就让她的手放下来, 然后她就开始推LF, 还在那可大声地喊。然后我就去站在她们俩中间嘛, 我就跟她说你别打LF嘛, 然后她就推了我一下。然后就说我怎么你们了, 说了一大堆, 然后过了一会儿, 就各自回各自床了, 然后ZYZ就开始哭了!” (XJ-2017-4-1)

“我:你就认为开门事件就是针对你 (LF) 的?

LF:差不多就是针对我的, 因为她 (ZYZ) 没说其他人没问其他人, 就有些人去拉架吗, 她估计想推我没推成, 失手推着她 (XJ) 了, 然后就……大爆发, 真的大爆发!

我:具体怎么爆发的?

LF:她 (ZYZ) 站在那里, 声音很大地说我怎么你们了, 这样欺负我什么的, 然后说了很长时间, 然后就趴在床上开始哭了……” (LF-2017-4-1)

(六)开门事件后:“彻底决裂”

LF和ZYZ的冲突发生以后, 宿舍成员逐渐为两个小群体, LF、XJ、MMD一个群体, ZYZ、LXX、ZMM一个群体。LF、XJ和ZYZ平时是不说话的, 她们觉得这样的宿舍生活也不错。

“然后裂就裂了吧。真的, 反正从开学到最终决裂期间, 没和她说过多少话。住一块, 反正不说话, 挺好的。” (LF-2017-4-1)

“就是各忙各的啊, 各玩各的, 然后, 说话就是, 一般我说话就是MMD和LF她俩, 她俩接嘛, 然后就是我仨说话, 她们三个说话。只要不说话, 不接触……就行!” (XJ-2017-4-1)

生活习惯的矛盾在此阶段最为突出。6位成员中唯一的独生女ZYZ, 被LF和XJ指责没有教养, 例如, 打电话声音过大等问题。这种声音的过大, 被指责为是一种故意行为, 因为ZYZ平时说话或周围没有人时打电话并没有那么大声。

“LF:她打电话, 晚上嘛, 晚上一般要睡得晚一点的话, 都会打电话或者跟朋友语音聊天。然后那个ZYZ就是跟她朋友视频嘛, 声音特别大, 基本上如果我给你发语音的话, 你能听到我的声音, 然后后边再大一个人的声音, 就这样。然后跟她说小声一点, 但是她还那样子。

我:是你跟她说, 还是XJ跟她说?

LF:都跟她说过让她小声一点, 然后她还那样。

我:包括现在还是?

LF:现在, 现在变得……如果我打电话, 我就是正常音量。她也在的话, 也打电话, 她就会把声音再提高一倍, 甚至两倍, 然后就这样, 盖过我的声音。本来她自己打电话时候声音就挺高, 如果是发现宿舍有人在打电话, 她也要打电话时候, 她声音要提高, 再提高。” (LF-2017-4-1)

面对ZYZ的种种“劣迹”, XJ和LF采取妥协的方式, 但却加重了对ZYZ的偏见。

“就你大声就大声吧, 你随意, 你开心就好, 就这样。就已经只能这样了, 因为实在没办法了。” (XJ-2017-4-1)

“第一印象看她挺可爱、挺漂亮的, 现在看她可丑。” (LF-2017-4-1)

至此, 宿舍冲突的双方成为“冷战”状态, 彼此之间没有交往的意愿和行为, 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五、实物分析

实物资料收集以后, 对材料进行分类和归档, 并做分析。

(一)成绩分析:“差异造成群体分类”

首先, 对研究对象的入校以来的成绩进行排名, 计算平均分时采用:“ (成绩*学分+成绩*学分……) /总学分”的方式计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冲突双方的LF和ZYZ的成绩相差较大, 分别处于第一名和第四名, 两个人平均分相差3.7分。宿舍最终形成的两个小群体成员的成绩差异也非常明显。成绩排1-3名的为LF、XJ、MMD, 成绩排4-6名的为ZYZ、LXX、ZMM, 她们刚好归属不同小群体, 并且两个小群体平均分差距为3分左右 (见表4) 。

学习成绩既是个体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思考能力、逻辑水平等方面的外在体现, 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于学习的态度。成绩的差异是否在无形之中影响到研究对象的群体分类呢?我们认为, 成绩相似的学生具有的共同话题更多, 更容易成为朋友, 形成群体。而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产生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

表4 研究对象所在宿舍6位成员入校以来课程成绩统计

(二) 个人信息分析:“我们不是一类人”

通过查阅个人登记的家庭信息, 对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特征进行分析, 主要从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生源地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在宿舍6位学生中, 处于一个小群体的XJ、LF、MMD年龄最为接近, 分别为1997年的3月、4月、5月。XJ、LF、MMD群体的父母中只有两位务农, ZYZ、LXX、ZMM群体的父母中则有四位务农。处于冲突一方的ZYZ是6个人中唯一的独生子女, 而另一方的LF的父亲是6个人父母中唯一的政府工作人员 (见表5) 。

而冲突发生后的QQ动态签名更显现了她们的差异。ZYZ的个性签名似乎表现出极端的心情:“我想疯。”而与ZYZ冲突最尖锐的LF个性签名似乎显得很坚定和冷漠:“眼泪还是留给天抚慰。”更为独特的是XJ的发泄式的似乎有所指的个性签名:“××智障。”

年龄、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性格, 而性格会影响到群体分类。因此, 个体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是产生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

表5 研究对象所在宿舍6位成员个人信息

六、结论与讨论

(一)被忽略的宿舍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

在问及如何看待宿舍人际关系时, 两位研究对象使用最多的词汇就是“没感觉”, 而问及冲突发生后的宿舍生活如何继续时, “各过各的”则表现了她们的心态。“感觉”是一种不需要解释的、自我的行为模式, 对他人的喜欢或厌恶不需要理由, 只需要顺从自己的感觉。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不需要理性的思维, 只需要感觉即可。“没感觉”和“各过各的”就是“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行为逻辑的具体体现, 正是当代大学生处理宿舍乃至所有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当代大学生不仅对宿舍人际关系“没感觉”, 在谈及对时事新闻和专业学习时, 两位研究对象也表现出漠视的心态, 但谈及美妆、购物等话题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概言之, 当代大学生并不关心与他人相关的社会问题, 认为这些与自己的利益不相关。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形成了学生的个体主义文化。考试和考核都是针对个体, 并不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形势加剧无形之中助推了本来就严重的个体竞争意识, 合作显得多余和不合时宜, 人际关系被边缘化就是“理所应当”的。

当代大学生“原子化”“沙粒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这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问题, 社会上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面对老人摔倒时“不关我的事”的心态都是自私、冷漠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隐藏在被忽略的宿舍人际关系背后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剧、自我为中心、对人际关系的漠视等思想观念。

(二)无关紧要的面对面互动:滞留互联网世界

辅导员教师在访谈中多次提到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当代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显然已是常态化, 手机已成为唯一的生活方式。两位研究对象在描述在校学习生活时, “玩王者”“视频聊天”“手机扫码支付”等互联网相关行为充斥着现实生活。

确实, 大学生已经在教室里沦为“低头族”, 在宿舍里成为“游戏党”“视频族”, 他们恨不得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去看手机和电脑。对于他们来讲, 人际关系就是微信里关注“朋友圈”就是“王者荣耀”里“组团PK” (2) 。

手机的肆意使用导致互联网世界的滞留, 不仅改变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还建构了个体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两位研究对象描述她们在无聊时经常采用玩手机的方式来应对, 无聊的时间经常出现, 包括在上课时。

这种无意义感是一种个体对不熟悉或感到无价值事件或空间的回应, 在本案例中研究对象认为玩手机和处于互联网世界是有价值的, 除此之外的现实世界反而是陌生的, 是无价值的。这种现实世界的边缘化, 正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和广大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 互联网世界成为“现实世界”。

通过社交软件与他人互动, 甚至是沉迷于网络游戏, 寻求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 导致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互动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这就是互联网带给世界互动规则, 现实世界的面对面互动越来越无关紧要。

(三)群体认同造成个体冲突:个体不断寻求认同

从表面来看, 本研究案例中的冲突是由于琐事和性格导致的, 然而通过对访谈和实物的分析我们发现, 研究对象的冲突与群体认同密切相关。

个体往往寻求群体的认同, 使自己与他人形成小群体。ZYZ始终处于寻求群体认同的过程, 她期望在群体认同过程中, 寻找自己、认同自己、激励自己。她曾试图与MMD形成认同, 但没有成功。转而向XJ寻求认同, 自己又感受到LF的阻挠以及受MMD加入的尴尬, 又没有成功, 直接引发了与LF的冲突。而LF和XJ组成的小团体最为牢固。

LF对该团体的认同, 导致其夸大了自己群体成员与其他宿舍成员的差异, 同时也夸大了自己与XJ之间存在的共性。在访谈中, LF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宿舍成员没有什么话说, 只是和XJ有话说, 就是结论的鲜活证据。群体内认同和群体间不认同会不断加重, 会使冲突会越加激烈。在个案中, ZYZ大声打电话的现象, 已经引起LF和XJ的强烈不满, 并很有可能愈加强烈。

在大学生宿舍内, 群体认同会导致群体内部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群体间的差异、偏见、冲突和矛盾越来越多, 即内群体的偏向和外群体的歧视。不同的小群体一旦形成, 群体成员会不断凸显和强化自己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 矛盾会不断激化。群体认同最终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个人维护所属群体;离弃所属群体, 加入另外认同的群体。群体认同就成为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

(四)复杂的社会因素造成群体分类:社会塑造不同的个体

人类为了解社会现实, 会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 这种分类有助于人类提高认知的效率与质量。人类在分类时会夸大不同类别事物的差别, 而对于同类别事物之间的差异, 则会缩小其差别, 即“加重效应”。个体在加入某一群体失败后, 就会离弃该群体, 并加强对该群体的不认同, 我们称之为“离弃效应”。

当某一个个体感受到被群体孤立时, 会加大并敏感地捕捉来自群体的压力, 并由于偶发事件的激化, “离弃效应”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造成群体分类的呢?本案例中两位研究对象所处的六人宿舍成员最终形成了两个小群体, 表面看来具有偶然性, 是多个个体的感性因素造成的。

但通过研究不难发现, 两个群体成员的人类学特征显然不同, 并风格迥异。通过成绩的统计分析发现群体间的显著差异, 是研究者和两位研究对象都无法预料的。隐藏在偶然的群体分类背后是一种必然, 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群体理性行为。因此, 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到群体分类, 如思维 (成绩) 因素、年龄因素、家庭因素等。

虽然本研究仅仅是一个“个案”, 我们也无意于将本研究的结论推广到其他个体, 但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理解大学生宿舍冲突现象的本质。以往的研究将大学生宿舍冲突归因于个体的性格因素、家庭因素的居多。

然而本研究发现群体认同过程中会发生群体分类, 其中的“加重效应”和“离弃效应”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思维 (成绩) 因素、年龄因素、家庭因素等原因造成群体分类, 复杂的社会因素成为隐藏在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需要认清大学生人际冲突的本质, 果断采取行动, 做到预防并有效解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加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与对策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 2006 (4) :27-30.

[2]雷屿.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9]何饶依.“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4][8]张艳梅.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张业清, 杨秋霞.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思想战线, 2011 (S2) :390-391.

[6]梁晓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5) :69-70.

[7]董军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实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2) :71-72.

[10]牛晓玉.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8) :57-59.

[11]李会.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