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加入收藏|保存到桌面|反馈报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电视台 > 贵州电视台 > 贵州生活娱乐在线直播

初一十五贡品怎样撤下(初一十五上香供果什么时候撤)

发布时间:2022-05-18 09:54:09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初一十五上完香供果啥时候撤,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是“十斋日”,被称为“诸罪结集”的日子,信徒在这两天都要烧香。烧香有很多讲究,并非随心所欲的。那么初一十五上完香供果啥时候撤呢?一起随小编了解一下吧!

初一十五上完香供果啥时候撤1

一般早上卯时(5-7点)上供,晚上酉时(17-19点)上晚香的时候水果可以下供,

水可以在早上上香的时候换,一般惜福的把水喝了,倒掉的'话不要倒到不干净的地方,最好倒到河里···

一些供神的禁忌可以参考道教的禁忌(具体的自己去百度),瞧那些印度佛教徒们把你鄙视的···他们就气不过我们中国本土的神,还硬说自个好,其实佛教在自己印度老家都已经快绝种了···

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须是“时新果实,切宜精洁”,且“宁供树上吊的,不供地上种的”。常见的是供奉“四干四水”即四种干果(如枣子、桂圆、松子、核桃等)、四种水果(如苹果、梨等)。忌用石榴、甘蔗之类及污秽之物。除此之外,食过之物、冬瓜、李子(不供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也都不能用于供神。

道教凡遇六戊不朝真,不烧香、不诵经、不念咒、不朝拜,不建斋设醮。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日,这叫“明戊”。《抱朴子》云:“天地逢戊则迁,出军逢戊则伤,蛇逢戊不进,燕逢戊不衔泥”。《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念皇经和拜静斗的老修行,亦忌“暗戊”,口诀为:“正羊(未日)二犬(戍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千斤”。

初一十五上完香供果啥时候撤2

为什么初一十五要烧香 有什么讲究吗?

上香的真义: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按我们老家的习俗,灶王爷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升天”。

因为灶王爷被称为是一家之主,因此还会有个相对简单的仪式。通常我们会把一只熟鸡、一盘水果、一盘糖瓜作为贡品摆到灶王爷面前。然后焚一柱清香,毕恭毕敬的插在灶王爷面前的香炉里,揭下贴在灶台上的灶王爷画像,再取一张黄纸一起点燃。燃烧到三分之二处往空中一抛,只到彻底燃烧成灰烬落下来。往往有一个说法,灰烬飞的越高,说明灶王爷上天给你家说的好事越多。

灰烬落下来以后倒上一些酒,然后毕恭毕敬磕三个头,这就算送灶王爷升天了。

请灶王爷回来的时候是在除夕。因为在古典神话传说中,夕是为害人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就出来害人,这时就要请一家之主的灶王爷出来降妖除怪了。

同样有个简单的仪式,将一张新的灶王爷画像贴在灶台正中,上面附一张黄纸,与画像大小。同样摆下贡品:我们老家是枣花馒头、熟肉、干果、糖块、水果,然后毕恭毕敬的上香、叩头、洒酒。之后从初一至初五,每天早上、晚上各上一次香。

关于"灶王爷"的文化起源尚无专论专著。但随道家文化的广泛流传,民间诰封的各路神圣渐多。灶王就是为大众所接纳并崇拜的神圣之一,具民间地位仅次于几位财神,且经久不衰。至于灶王爷上天与下凡的时间,因地域不同讲究也不同。以我老家冀中为例,一般家庭从每年腊月二十三(亦称小年)的早饭前挂像摆供,到第二天早饭早摘像收供。但老辈人总说:吹灯吧,灶王爷升天了。也就是说,以熄灯时间为灶王爷上天时刻。正月初五,出锅的头一碗饺子摆在灶台上,没有仪式讲究,但家人们都知道是敬奉灶王爷的。所以,灶王爷下凡应该是在初五的黎明时分。神话与传说文化因人因地有所不同,但是代表了民众求安求好求财的意愿。年节快乐,善哉!

祭灶是由来已久的民俗,各地不尽相同。现以豫东农村为例简述之。当地所祭的神圣主要有老天爷、老地爷、老灶爷、财神爷等等。在我早年的记忆里,祭神都在

春节期间,一般集中在正月初十之前,天天都有“神生儿”(神的生日),如财神爷初四,老天爷初九。而老灶爷比较特殊,祭之持续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崇祭老灶爷,是向他祈求丰衣足食吧,因为民以食为天。祭灶活动从腊八开始,当天中午,家里做好黄米饭,爸爸先把一点米饭抹在灶头,让灶爷品尝人间的饭香。再到院子里,在枣树上砍几个口子,把米饭抹上去,以期盼五谷丰登。祭灶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曰:官祭三,民祭四。当天,扫房子,粉灶台,晚上做几样菜,燃上三柱香,掰一块米糖粘在版画灶爷嘴上,爸妈双手合十,低声虔诚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烧纸焚画,送老灶爷上天。这时间,我们小孩屏声凝气,恭敬侧立。祭灶仪式结束,全家人才开始吃米糖、享美食,心里很高兴。到了除夕,貼春联时,请来新的灶爷版画貼在灶台墙上,两边貼上大红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月十六,是春节尾声,当日晚上,基本与正月十五一样燃爆竹、放烟花,最后烧灯笼,火树银花,通天明亮。大人们说,这是送神上天,为神照路,让诸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时,祭灶民俗也被当成四旧破除。后来,我也定居城市,不知现在的祭灶文化氛围还浓否?

灶王爷姓张叫张老四,大哥玉帝,二哥阎王爷,三哥皇帝,天地人皇,老四没有位置,哥三个一想,老四有个香立碗,给老安排灶王爷,看守灶台一年没有什么,有人给上香,每年腊月二十三半夜子时上天,向大哥会报人间收成风雨灾难,民间二十三晚上给灶王爷上香,一边上香一边嘴里念叨,灶王爷你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演好事,下地保平安,灶王爷,和他大哥说,民间对大哥特别奉供,对我也特别奉供,初一十五都烧香,大哥你让民间一定风调雨顺,民间有灾难,谁还给咱们奉供上香,玉帝一听也是,说四弟住一天一夜,明天子时回民间,回去后说玉帝答应来年风调雨顺,有好多人梦见灶王爷给托梦,来年风调雨顺好年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就好年成,民间百姓信玉帝,信灶王爷,初一十五一定给玉帝灶王爷上供上香,民间流传故事,讲完了。

灶王爷

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也有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各路神仙各负其责,掌管人间的大事小情。职位高一些的神管控宏观一些的事情,低一些的神管理的事情会具体一些,灶王爷可以说话是职位最低的,他老人家每一个分身只管一个家庭的事。

我们一般尊称的灶王爷也叫灶神、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等。

中国民间传说,灶王爷会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

灶王爷在中国民间受祭祀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魏晋以后,灶王爷就有姓名了,之前基本就是称呼其灶王。

因为祭灶王爷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所以,在民间灶王爷是最受尊重的神之一。

在上个世纪建立新中国前的四十年代后期,小时候每逢过年前的腊月二十三晚上,清晰记得母亲小心翼翼地用手将供奉灶王爷的台位上“请”下来,来到屋外空地上,虔诚地跪在地面上,一边点火烧着,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说毕,又作了几个揖;大年除夕午夜时分,父亲在屋外引着一堆火,旁边摆上供桌及供品,一番礼仪之后,将新的灶王爷像及供品又摆回到灶王爷常年待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旧的习俗依然延续,只是母亲口中没有以前那些话啦。也许是新中国新风尚的缘故吧?也许是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后来慢慢体会到:新旧社会两重天,习俗没变心情变。

腊月二十三傍晚烧上香,念叨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把帖在墙上的灶君主(灶王爷)烧了就是发上了天。腊月三十中午吃饭前把新的灶王爷再帖在墙上,烧香,上供,新的一年开始了……保平安!

我这里,传统上是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再请回来。几十年来,受传统习俗影响,年年的腊月廿三,灶君节,又称小年夜,我都会敬神祭灶君的,我老家香火屋正厅的左边大角处,就标明有“定福灶君位”。每个传统节日拜祭祖宗,都要连同灶君一起拜。到腊月廿三小年夜灶君节,灶君就是主角,要先祭拜灶君,然后再到其他。

灶王爷又叫灶神,灶君,护宅天尊,灶君司命等,是中国汉民族民间传统信仰和道教中的神祗,据传,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送上天汇报民间家主事,除夕日再请这人间。在我这里,腊月二十三叫“灶君节”,也叫过小年,主要就是拜祭灶君,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君是司人间饮食之神,民以食为天,灶神在汉人心中是很重要的。

灶神的祭祀活动已历史悠久,其寄托了汉民族的一种祛邪、避灾、祈福、求安的美好愿望。

民间的传说大同小异,我地处川默大地之间,老一辈传的是农业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在当天的早上点燃香烛,燃纸钱告尉灶王爷要在玉帝面前求个好年程,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下凡的时间是农业大年初一的凌晨下凡到位

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腊月二十三晩上吃饺子,送灶王爷上天,到正月初三早上接回家吃饺子,常年享人间烟火。

初一到十五日日有讲究

年初一:贺新岁



农历的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这一天,人们凌晨起来祭祖、拜神、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

正月初一这天历来是拜年的高峰,人们互相拜访,名为“贺新岁”。拜年时,长辈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叫做“利事”(也叫利市、利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晚辈。在初一这天一般吃斋,祈求来年更顺利,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俗传正月初一是扫帚生日,所以忌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引来“扫帚星”。另外,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一大早,家中妇女就要主持“开锅”。接下来是“开年饭”,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农历正月初二又有“姑爷节”的俗称,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回娘家时,一般带水果、年糕、冬菇等年货。

年初二,很多地区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举行简单仪式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赤口日

在初三这个穷鬼日,家家户户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扫穷鬼”,把初一起囤积下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和穷根。

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会比较在意,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而如果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但是,“赤狗日”的观念在现代人眼中也逐渐淡化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还是照常出门游玩。

年初四: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接神仪式一般在下午四时到晚上进行,准备供品有三牲、水果、茶、糖果等。

年初五:破五

传说中的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财神生日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年初六:送穷出门

【民间习俗】

送穷出门: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意思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这些不好的东西又称“穷子”。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也该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年初七:庆人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俗称“众人生日”。一般在这天早饭时,要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庆贺“人的生日”。

据说在以前,这一天年轻人结伴游花地,选最美的姑娘——“人日皇后”。

年初八:不回家

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初七出门探亲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要留在亲戚家。

年初九:九皇诞

祭拜玉皇大帝。

年初十:打春去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地日节】

正月初十是地日,年初十,打春去,开春旺地好收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两天农家会到田里旺地耕种,希望来年收获粮满仓。

在目前来说,有地就好,就是旺地,地值钱呀。

【石头生日】

年初十:石头生日,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

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打春”,哪个村子赢了,新年会更好。

民间主要风俗有:

石不动、贺老鼠嫁女。

【石不动】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忌动用,甚至烧香、设祭、拜祀石头、石具,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打春”,哪个村子赢了,新年会更好。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也称“老鼠娶亲”。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此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我建议《地日节》不妨这样过:

①举家着汉服,登山,赏山石。亲近自然,感受大地的开阔和博大。

②亲手雕刻各种石头工艺品,着汉服相互馈赠。也可以购买。

③绘画“老鼠嫁女图”,在家中张贴。家长带小孩画更有意思。

初十一:打石仗

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正月十一舞“炮龙”

“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有些地区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炮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大许多,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龙身长约40米不等,舞龙者自愿组成,随时可以更换,轮流举舞,舞龙的人被称作“勇士”。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炮龙因承载着众人的梦想,年复一年,代代起舞,终成独特的地方文化。

初十二:点新灯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初十三:上灯日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初十四:接灶神

民间旧俗接灶神是祭灶的一部分。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各地也有所不同。一些地方的习惯是“送廿三、接十四”。腊月廿四是灶神(也称灶君、灶王爷)上天向报告人间一年的善恶功过之日。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会以各种方式祭送灶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月十四,各家又会迎接灶君回来。

送灶神比较隆重,而迎接时略逊于送灶神。迎接灶神还将换上新灶符。

初十五:看花灯

这一天里要看花灯。此外,有些地区农村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提示:本文所有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个人爱好分析,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不承担法律责任。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